根據三國演義來分析:一,揚儀其實相當於現在總經理身邊祕書長,用一個祕書長去指揮各個事業部經理,發生爭吵是必然的。二,費褘類似總公司的企管部總監性質,他對臨時得到授權的揚儀也是無法左右。三,通常祕書長職務人員都愛拿雞毛當令箭,很多人都煩。費褘自然心裡也不怎麼舒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況魏延己是大名顯赫,平時對文職人員也不怎麼看好,諸葛亮的後計,費褘知道並沒有揚儀多,一時他也難把握,自已過度調和不成都有可能疑為失敗方同謀,最後決論費禕做得了,如一心幫魏延說話,沒好下場,一心幫揚儀說話,後來揚儀被貶自己也受牽連。文人就是文人想事全面


感謝頭條邀請,蒼茫大地依據《三國志》分析如下:

一、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不可調和。

A、魏延和楊儀均有大才,均有大功,均在蜀國地位崇高。

劉備的識人之能是連「多智而近妖」的孔明也嘆服的,劉備、楊儀在劉備生前均受重用。

魏延作為劉備的私人武裝隨劉備入蜀,屢建戰功,升牙門將軍。劉備晉漢中王,遷治成都,須選重要將領鎮守漢川,大家以為必選張飛,張飛也信心滿滿,但劉備卻慧眼獨具,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劉備問他任上有何打算,魏延答道:如曹操親來,我為大王抗擊他;如偏將帶十萬軍來,我為大王喫掉他!豪邁如此,劉備稱帝後,升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孔明駐軍漢中,魏延率先鋒部隊,兼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率軍西進羌族地區,大敗魏國雍州刺史郭淮大軍,升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以符節,晉封南鄭侯。簡言之,魏延相當於北伐軍副總司令。

楊儀原是荊州刺史傅羣的主簿,後背傅羣投奔襄陽太守關羽,後授功曹,作為使者西行去見劉備,與先主談論軍國大事,被先主任命為左將軍兵曹掾,劉備晉漢中王時,楊儀為尚書。後因與上司尚書令劉巴不和,降職賦閑虛職弘農郡太守。建興三年,受孔明賞識,升參軍、代理丞相府事,五年隨孔明到漢中。八年,升長史、綏軍將軍。孔明出兵,楊儀是合格的參謀長兼後勤部長。

魏延勇武過人,楊儀調度有方,兩人是孔明的北伐軍事、政治上的最得力的助手。

B、兩人均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魏延每次北伐,均想帶一萬兵馬作偏師,仿劉邦時韓信慣例,均被孔明阻止。魏延常嘆孔明膽怯,自身才華不能施展。魏延性格是關羽第二!勇武過人,善待士兵,但性情矜持高傲,同僚避讓他甘居其下。

而楊儀卻從不買他的帳!孔明在日,兩人相互憎恨,每當坐到一起便相互爭吵,魏延有時還舉刀對著楊儀比劃,楊儀則涕泗橫流,費禕常過去坐在兩人中間,勸說開導將兩人拉開。孔明在世時,魏楊相安無事,魏延、楊儀的才能始終得以發揮,楊儀有周旋之功!

C、孔明死後,按孔明遺令,楊儀已成代理總司令,魏延仍不遵丞相遺令,加之與楊儀有仇,意氣用事,魏延形同叛亂,費禕是神仙也解開不了兩人的仇結,也無需解結。

孔明臨終遺命,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萬一不聽從命令,可不理會他讓大軍照常撤退。這一安排,是合法、合理的。孔明既死,理當北伐大軍南歸朝廷,不然就有欺君之嫌,至於北不北伐,理應由劉禪聖裁;加之,蜀漢主帥新喪,軍心動搖,暫時也不宜進兵。魏延最應該做的是給全軍斷後,憑自己的威望震住魏軍,從而讓北伐軍安全撤退。孔明病逝後祕不發喪,費禕奉楊儀命去探聽魏延之意,魏延說:丞相雖死,我健在,府中親戚官員護送丞相靈柩歸葬,我率全軍繼續北伐,我不能聽楊儀指派,做斷後將領!還讓費禕寫好文告並和自己連名告知諸將。這已經不是和楊儀有過結了,這是欺幼主和不遵孔明總司令遺令啊!費禕騙他說:我回去向楊長史解釋,他是文官,不懂軍事,一定不會反對您決定。費禕飛馬而去,魏延追之不及。魏延派人偵察,得知大軍已依孔明遺命依次撤退,魏延又犯渾,趁楊儀還未行動,便率所部直接向南進發,將經過之處所有山谷間棧道悉數燒毀。至此,魏延所言所行,如同背叛!魏延、楊儀同天上表奏告對方叛逆,魏延人際關係太差,蔣琬、董允立保楊儀而懷疑魏延。楊儀劈山開路,晝夜兼程,緊跟魏延之後。魏廷先據南谷口,派兵迎擊楊儀等人,至此,魏延已不是簡單的和楊儀有矛盾,而是等同叛亂!費禕已沒有調解必要,而是參與平叛。楊儀派何平在前抗擊魏延,何平一通指責,魏延手下紛紛做鳥獸散,魏延只帶了兒子及數個親信逃亡漢中。最終,楊儀派馬岱幹掉了魏延,馬岱將魏延首級帶回給楊儀,楊儀起身用腳踩著魏延腦袋,罵:愚夫!還能幹壞事麼?於是誅殺魏延三族!魏延並不存心叛亂,但他的行為已是相當於叛亂!

二、費禕作為政治家,權衡利弊,為國為私,魏延的存在對蜀國對自己均不是好事。

魏延狂妄之極,孔明在日,尾巴有所夾緊。但孔明一死,如悟空少了緊箍咒,狂態畢露,他又一意北伐,和蔣琬、費禕的有限北伐,防禦為主的蜀國執政主張嚴重衝突。客觀地說,蔣費的主張無疑是正確的!蜀漢的命運在蔣、費先後執政時本可改觀,可惜蔣琬病喪,費禕又遇刺身亡,姜維為報丞相之恩,窮兵黷武在外,黃皓又賣官鬻官在內,最終蜀國被攻滅。

孔明死後,向劉禪舉薦蔣琬、費禕為第一、第二順序接班人,蔣、費政見相近,在即將到來的蜀漢後孔明時代,功高位顯、政見不同、目中無人的魏延,必將成為新政的障礙!姜維一代將才,雖也力主對魏全力進攻,但仍能聽蔣費節制,但魏延性格、地位在孔明死後,都堪稱關羽第二,現在他自己作死,費禕又無需學齊相晏子「二桃殺三士」,何樂而不為?

你不要說蒼茫大地信口雌黃,政治家不是節婦,費禕絕不是乾乾淨淨之人。楊儀回成都後,授予中軍師,無統領對象,賦閑。蔣琬後來者居上,成功上位,楊儀憤怨之聲發於五臟六腑,無人肯和他私交。只有後軍師費禕去慰問看望他,楊儀把他當知已,發牢騷:以前丞相去世之時,如果我率全軍迎合魏延,處境又怎會落到如此地步!令人追悔莫及呀。費禕密告,建興十三年,被廢成平民,楊儀到達流放地,又上書怨望,措辭激烈直率,於是朝廷派人去郡中收押他。楊儀被逼自殺。你為避嫌,完全可以冷落楊儀!但費禕此事做得恐非忠誠兩字能概括,有怕大才楊儀重新上位之嫌啊,這是徹徹底底的誘姦,陰謀啊!


費禕是蜀漢四賢相之一,才能名氣不輸給蔣琬,但是比楊儀,魏延入仕晚。但是,費禕的才能得到諸葛亮的賞識,派他出使東吳後,回來地位就水漲船高。隨後,費禕就進入開府的官職系統,從中護軍遷為司馬。費禕出使東吳時,面對孫權以及一干大臣的打趣,辯論,刁難等等,他反應迅速,不卑不亢,十分穩健。最後,連孫權都說,以你的才幹,日後必然成為王佐,恐怕再也見不到你了。

(費禕)

可見,費禕不僅得到諸葛亮,孫權等人的賞識,而且具有思維敏捷,情商高的特點。所以根據《三國志.費禕傳》的記載,當時軍師(一種高級的加官)魏延,跟丞相府長史楊儀常常鬧矛盾,魏延脾氣暴躁,甚至舉刀比劃楊儀,楊儀則一把眼淚一把鼻涕。諸葛亮十分頭疼,這可是荊州集團的中堅呀,楊儀是第二政治代表,魏延是軍事上第一代表。好在費禕的作用發揮出來了,常常為魏延和楊儀做調解人。因此,保證了二人的才幹能夠發揮,沒有產生內耗。

所以,問題中才說費禕為何不能阻止魏延和楊儀的火拚?實際上那時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有幾個因素讓費禕的「潤滑劑」作用失去了效果。

第一,費禕屬於荊州人士,但是嚴格的說,不屬於荊州集團。因為費禕是早年跟隨堂叔父費伯仁入了蜀,因為費伯仁是劉璋的外甥。

第二,費禕地位比魏延和楊儀都低。而且,魏延還是荊州集團軍事的代表人物,楊儀是政治集團二號人物,第一號人物是留府長史蔣琬。當然,這是指排除諸葛亮來說。

第三,給費禕撐腰的諸葛亮此時去世了,這才引起楊,魏的火拚。

第四,事件性質完全不同。平時楊儀和費禕的爭吵大多都是日常討論之時,這次卻涉及了軍事行動,一個不小心,費禕就成了罪人。

第五,由於事件的根本性質不同,這事只能鬧到劉禪的朝堂上,而蔣琬和董允都支持楊儀。

第六,費禕這個人精,早看出來了,這事是魏延不對,因為私憤抗命,他也不能阻止楊儀收拾魏延了,不但是費禕,王平,馬岱都一樣。

所以,費禕奉楊儀命,來到魏延軍中通知撤退命令,魏延反而要費禕一起聯名抗命,費禕耍了一個花槍,拔腿就跑了。隨後,就是楊儀火拚了魏延,這場因個人私怨產生的鬧劇才結束。值得一提的是,害死魏延的楊儀,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而且他的墜落,也和費禕有關。原因倒不是是費禕要害他,主要是楊儀也作死,當時沒人願意和楊儀結交,只有費禕會去看望下他,於是楊儀因嫉妒蔣琬,甚至說出早知就投魏了,這樣的作死的話。費禕沒有辦法了,只好據實奏報,楊儀因此免官。但是成了平民後,楊儀依然作死,憤憤不平,到處誹謗,最終畏罪自殺。這樣,楊儀和魏延之死,如出一轍,都是性格決定了。


諸葛亮逝世後,蔣琬費禕輪流掌控蜀漢大政,偏向文治疏於武功。二人治國理政有一個特點,就是博採眾長,遇有賞罰等事,必先諮詢眾人的意見纔去施行,雖是虛懷若谷的表現,但也說明無法如諸葛一樣乾綱獨斷。蔣琬在位時還有北伐的計劃,探索從水路伐魏的可行性,到費禕時,基本閉關自守,曹爽曾出兵攻打漢中,被王平擊退,魏蜀無大戰事。費禕其人,三國志記載說善於團結人,在魏延楊儀積不相能時,在中間多次充當調停人角色。但最後二人終於不可收拾,先後被殺,其中似有古怪。

魏延武夫氣概,與小文人氣質的楊儀互相憎惡,每次坐在一起就必會爭論不已,魏延說不過時,常常舉起刀用刀刃指向楊儀威嚇他,楊儀則打蛇隨棍上,即時泣涕橫流要找丞相哭訴。這時費禕就會坐到他們二人中間,對他們進行勸導,以釋其意,事情才平息下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諸葛亮在生時,二人各盡其才,相處沒有出現大問題。234年秋天,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持日久,病逝在五丈原,去世前與費禕楊儀姜維等安排身後事和退軍的節度,令楊儀統軍回師,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居功自傲不聽遺命,各人帶領大軍徑自入蜀,不可久留。

楊儀知道魏延看不起自己,就讓費禕前去探聽他的口氣,果然魏延很不以為然的說,丞相死了我還活著,把棺木擡回去安葬就行,咱們帶著大軍繼續跟司馬懿幹,怎麼可以因為丞相一人誤了國家大事呢?況且,楊儀算什麼東西,配得上讓我斷後嗎?說完要費禕與他聯名公告眾將,改變諸葛遺命,費禕一聽不妙,便用好言安慰他,說等他回去勸說楊儀交出軍權,不必搞得那麼複雜。費禕回來一稟報,楊儀一眾便按照諸葛亮的第二方案執行「軍便自發」不理魏延了。這一節有疑點,史書說費禕能言善辯,在此關鍵時刻卻不能說服魏延,而二人的談話必無其他人旁聽,三國志留下的是費禕的一面之詞。其中是否真實如此不得而知。或勸和或挑撥,天知地知。(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之後魏延一怒燒閣道,阻止大軍入川,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待大軍爬山繞道入川,在南谷口碰上魏延,眾人氣極破口大罵,楊儀派出王平對陣魏延,王平打感情牌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就敢造反嗎」?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一鬨而散。魏延父子見勢不妙逃走,馬岱追殺掉他們,楊儀令夷其三族。

蔣琬與楊儀原來都是丞相參軍長史,諸葛亮死前薦蔣琬代替自己,劉禪廢丞相制,任命蔣琬為尚書令益州刺史,楊儀憤慨不已,認為自己功高勞苦卻無應有地位,整天指天罵地,時封后軍師的費禕前去看望他。(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楊儀對費禕說了許多以前的事,還對費禕說「丞相去世時,我如果帶著大軍投降魏國,今日怎會落魄到這種田地呢!真是讓人追悔莫及」。據說以前有調和之功的費禕,這次也沒調和了,把這席話祕密向上奏報。楊儀被貶自殺。魏延先死,到這時楊儀也死。

觀魏延楊儀的初時不和到雙雙身死,都有費禕介入其中,內情究竟如何史書無載,讓人讀史至此浮想聯翩,結合後來費禕當權,打壓姜維,直到被郭修刺殺,姜維才重掌兵權,繼續北伐,讀史至此,不禁想問,費禕真是老好人一個嗎?魏延楊儀之爭他是否真在調停?


楊儀,行軍司馬,主管軍事,為人強勢,不懂政治,不懂合作,不懂隱忍,更不顧全大局,名利燻心。

魏延,居功自傲,狂妄自大,以自我為中心,過度自信,把自己當蜀漢的大梁。

所以楊儀和魏延的矛盾不可化解,有諸葛亮在,二人都敢怒不敢言,諸葛亮不在,費禕無法控制二人,所以無能為力,只能眼看二虎相爭,雙雙滅亡。這應該是諸葛亮對後事的安排,雖然失去了兩位蜀漢棟樑,但沒有引起動亂,這也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無奈的最好結局!


因為不想阻止,只想逼死魏延


個人認為:坐山觀虎鬥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