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此人就是曾國藩,曾國藩雖是一介文人,但是親手組建了湘軍,越挫越勇,屢敗屢戰,從41歲到51歲這十年間,也就是鹹豐年間,此期間鹹豐因他登基時,曾國藩當中頂撞過他,所以後續曾國藩要啥,鹹豐不給啥,我一直開玩笑說曾國藩的家書,為的就是讓鹹豐知道他這個人,不然誰寫家書讓天下人都快知道了,從組建湘軍起,曾國藩就一直處於要啥沒啥的狀態,打了幾次仗,每次仗都要跳江的狀態,當然也跳了幾次江,一直都是屢敗屢戰,沒想到最終打敗太平天國的人卻是曾國藩的軍隊,所以說哀兵必勝是有道理的,失敗的多了,總結的多了,抗擊打能力強,爬起來只是時間的問題,成就一番小事業也是時間的問題


有的,這個人就是劉邦。

劉邦第一次圍剿項羽的時候,聯絡了天下諸侯,將近六十萬兵馬,偷襲項羽後方,結果被項羽打得大財,最後不得不逃難的時候,將兒子女兒,全部推下馬車逃命。

但是,劉邦的意志堅定,在項羽驚人反撲之下,抗住了第一波攻擊,最終重新組織人馬,將項羽圍困在垓下,逼迫其烏江自刎。

這是歷史上經典的反敗為勝戰績。


土木堡之變,皇帝明英宗被俘。明軍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文武官員亦死傷數十人,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在土木堡之變死難的羣臣中,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慄、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寺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寺少卿劉容、尚寶少卿凌鑄、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禺、監察御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祐、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鑒、張塘、鄭瑄、大理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於混戰之中。

明朝精英人才和精銳武裝力量幾乎全部損失。更重要的是皇帝在敵人手裡,軍心民心都已經嚴重動搖。

後續北京保衛戰

京城大亂。也先送英宗回京,大兵逼近北京城,勢不可擋,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遷都城。兵部侍郎于謙極力反對遷都,要求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武裝力量至京勤王。隨後,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于謙主持調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京師兵精糧足,人心稍安。正統十四年(1449年)8月23日,都御使陳益上奏:誅殺王振全族。郕王朱祁鈺不知道該怎麼辦,百官發怒,毆打王振的心腹馬順,打死黨羽毛、王二人和王振的侄子王山(錦衣衛指揮使)。

于謙集團為應急,聯合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皇太后同意眾議,但郕王卻推辭不就。文武大臣再三請求,郕王無奈應允,於九月初六登基,是為景帝,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奉英宗為太上皇。也先送太上皇回京,令明朝各邊關開啟城門。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六,瓦剌進攻宣府、大同,宣府守將楊洪不聽。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六,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衛戰開始。明景帝讓于謙全權負責守戰之事。

于謙任命石亨從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晉陞為右都督,掌管五軍大營;推薦東莞的河伯所閘官羅通為兵部員外郎,守居庸關,四川按察使曹泰為山東都指揮使,韓青守紫荊關,任大同副總兵;郭登為總兵,守大同。

1449年十月初一,也先、脫脫不花掠過大同,奪下紫荊關兵分兩路:一路由古北口、密雲進入明朝腹地,20000人左右,另一路從宣府、洪州進攻,30000人左右。兩路軍最終的會合地點是居庸關以西的白羊口,妄圖直抵京師。如此,則京師危急。此時,于謙的先遣4將(羅通、曹泰、韓青、郭登)都沒有守住各自的收地,瓦剌軍長驅直入。

  于謙親自領兵22萬,列陣於九門外,親自披甲執銳,於是,京師各地士氣大振。侍郎吳寧代理兵部的事物。于謙親自列陣於德勝門外。十月初二,副總兵高禮、毛福壽迎敵於章儀門的土城之北,敗瓦剌先鋒官,首戰告捷,軍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復到土城拜謁英宗。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三日,也先進攻德勝門。石亨,範廣等將領在民間的土房內埋伏,二人大敗敵軍。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戰死。也先轉而攻打西直門,又大敗十四日,戰於章儀門,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勝!此時,圍攻居庸關的瓦剌軍與守軍大戰七天七夜,還是大敗!

  深入中原王朝的腹地,各地勤王的軍隊也已經快到達京城,於是,也先在十五日夜,拔營而走,明軍以炮火追擊,殺敵萬人,也先向回良鄉逃去。十七日出紫荊關,明軍直追,敗敵於固安、霸州,擒阿歸等18人。此時,京師保衛戰基本結束。明朝在先損失200000人的情況下依然率領二線部隊扭轉戰局,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