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博聞財經團隊原創作品,文/韜略哥

  4月1日愚人節這天,日本公佈了新年號。

  本來不是什麼大事,卻因爲其制度的變革,在漢文化圈中鬧出了笑話。

  01

  據日本東京放送(TBS)、日本廣播協會(NHK)報道,今天上午11點40分左右,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公佈新年號爲“令和”。

  現在的“平成”年號將於4月30日隨着明仁天皇的退位停止使用,5月1日起,正式使用新年號。

  鬧笑話的不是“令和”這個年號,而是日本新制定的年號制度。

  日本決定,從這一次明仁天皇禪位給他兒子起,不再沿用“翌年改元制”,變爲立即改元。

  這打破了東亞文化圈的傳統。東亞年號傳統是,新繼任者要從第二年更改年號。

  日本還提倡,此後年號選擇要從日本本國古籍中尋找。此前日本的年號一直都是從中國古籍中尋找漢字。

  日本、古代朝鮮、古代越南的年號與年號制度,均來自漢文化。

  中國古代年號更替之所以要採取“翌年改元制”,主要是爲了尊重已故皇帝或禪讓皇帝,新皇帝登基第一年仍沿用先君當年的年號,第二年纔會改。

  如今,日本爲了添加其島國特色,選擇當年就改,被漢華圈笑稱爲“目無君父”。

  02

  日本新天皇年號爲令和。

  “令和”二字,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但其意義,仍逃離不了漢文化。令和,一般可以理解爲政令通暢,也可以理解爲自然時令流轉平和、美好,符合老莊道家哲學。無論從哪方面理解,都是中國思維。

  日本所取年號,規定必須是兩個漢字,過去他們的年號均來自中國古典書籍。

  年號,是中國的產物,起源於漢武帝。在皇帝獨攬天下大權的古代,年號是統治者皇權神授的象徵之一,一般遇到國家大事,都會改元,也即改年號。

  有的皇帝有許多個年號,比如創立年號制度的漢武帝,就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11個年號。也有的只有一個年號,如唐太宗,年號貞觀,但他兒子李治用了14個年號;明太祖,年號洪武,他兒子明成祖,年號永樂。

  除了年號,還有帝號、廟號、諡號。

  古代,中國周邊邦國,受中華文化影響,君主也沿用與中國皇帝類似的年號制度,朝鮮、日本、越南等無不如此。如越南的天德、太平、天福、興統、應天、景瑞、順天等年號。

  長期作爲中國附庸國的朝鮮,多半採用中國皇帝的年號作爲紀元,例如從明末到清末兩百多年的時間裏,朝鮮李氏王朝一直採用崇禎這個年號來紀錄時間。

  日本天皇年號中的漢字,均來自中國。公開資料顯示:

  最早的日本年號起始於七世紀,也就是中國的唐朝時期,據統計,自645年孝德天皇使用的“大化”年號以來,1300年間,日本共計使用247個天皇年號,而年號的選取也大都來自於中國古代典籍,其中《尚書》最受歡迎,出現次數最多,其次是《易經》,再次是《詩經》。

  明治維新時期的明治皇帝,明治是年號,出自詩經“嚮明而治”。

  即將退位的明仁天皇,年號平成,“平成”二字出自《史記·五帝本紀》中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以及《尚書·虞書·大禹謨》之中的“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取其“內外、天地能夠和平”的意思。

  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從此年號成爲了歷史,被塵封在故紙堆中。但日本的天皇在日本戰敗後依然存在,雖無實權,卻是國家的精神象徵。

  日本,也成爲了迄今爲止,唯一仍在使用年號的國家。

  03

  年號是古代人紀錄時間的一種方式,也是皇權的象徵,其制定有一定的規則。此次日本在大中華文化圈鬧出笑話,就是因爲破壞它的規則。

  莊嚴神聖的年號,首先的要有好的寓意。

  比如開創年號的鼻祖漢武帝,他的第一個年號建元,“元”是開始的意思,建元意爲第一個建立年號。

  再比如李世民年號貞觀,“貞觀”二字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爲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發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觀規律的,這個規律就是“正”。

  取年號最好不重複,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正統王朝,年號基本沒有重複。大分裂時期的邊緣化王朝,存在重複的情況,如下圖。

  日本對年號制定還有他自己的規定:

  1.要具有符合國民理想的美好意義

  2.應爲兩個漢字

  3.應易於書寫

  4.應朗朗上口

  5.不應是過去的年號或作爲諡號用過的名稱

  6.不應是日常通俗詞彙

  其次,更改也即改元有一定的規則:一年只有一個年號。

  改元分兩種:

  1、一種是同一皇帝任期內的改元,如漢武帝建元改元光、元光改元朔等,新年號都是要等到第二年才使用。

  建元使用時間是公元前140年~135年;

  元光使用時間是公元前134年~129年;

  元朔使用時間是公元前128年~123年。

  2、老皇帝駕崩或者退位,新皇帝登基,也必須等到第二年改元。這樣做,一是爲了尊重先君,二是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避免年號撞車,也爲了避免時間混亂。

  漢武帝最後一個年號爲後元,武帝死於後元二年,也即公元前87年,他兒子漢昭帝劉弗陵這一年登基,年號依然是後元,等到第二年也即公元前86年,才改年號爲始元。

  清朝乾隆皇帝爲避免任期超越他爺爺康熙,決定在其任期第60個年頭,也即乾隆60年宣佈退位爲太上皇,把位子傳給了他兒子嘉慶皇帝,這一年是1796年,第二年也即1797年,年號才改爲嘉慶。

  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曹丕改朝換代,當年就將年號由漢獻帝的延康改爲黃初。

  但日本天皇家族延祚千年,一脈相承,新一代天皇理應尊重上一代天皇。如今日本決定放棄“翌年改元制”,實行立即改元,有悖於人倫。

  北大教授辛德勇對此評論,“天有二日,世有新舊二主,老天皇怎麼叫,叫“太上天皇”麼?這對老天有多不尊敬?多不嚴肅?”

  時間上也會產生混亂。雖然現在全球都採用公曆時間,比如今天是公曆2019年4月1日,但有些人的著作中仍會採用年號紀元,那他今年到底是該寫平成31年,還是令和1年?一些墓碑上,又改刻哪一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