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靖康之難」、「萬曆三大徵」等,相信大家都對這些中國歷代大事並不陌生。事實上,歷史學家往往會用「年號」去為歷史事件作命名,但年號為何出現,大家又知多少呢?

貞觀之治,便是以唐太宗的年號作命名。(網上圖片)

中國歷史上首個年號出現朝代是西漢漢武帝的時代,他上任後以「建元」作為他上任的年號(公元前140年—前135年)。按《漢書》記載,於前122年十月,漢武帝前往狩獵時,捉到一隻麒麟,羣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於是改年號為「元狩」,稱該年為元狩元年。武帝其後再追認元狩前的年號為建元、元光和元朔。因此史學家都認定最早的帝王年號是建元。

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漢武帝 (網上圖片)

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多次改元,例如漢武帝任內共使用了11個年號,唐高宗便用了14個。直到明朝以後,才規定一帝一年號,例如明成祖是永樂年,因此人們又會稱之為永樂帝,清高宗是乾隆年,故稱為乾隆帝。

明代直至清末,皇帝大多隻會用一個年號。(網上圖片)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爲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