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功能很复杂,老何为了给表迷们透彻地把它讲清楚,但又避免篇幅过长,阅读起来不友好,特分为上下篇。

小时候,用手指月亮,老妈都会告诉我说,不能指月亮,耳朵会被割掉。

害得我很长时间对月亮都有阴影。

但是,实际上长大之后,实际上,月亮真的很美好。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到月亮,浮现的第一感觉会是什么?神秘,浪漫,思乡,宁静,孤独.....说不清楚具体的感觉,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美。喝酒,写诗,约会,有了月亮,感觉就来了。当然,月亮不仅只有美,它对地球的引力,也直接影响了农耕、航海、衣食住行,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月亮,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情怀所在。而手表中的月相功能,就是人类这一月亮情怀的结晶。

例如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钟表中的月相功能究竟指的是什么?「月相功能」指的是,手表上可以显示月球阴晴圆缺变化的功能。

其实,现在我们想要观察月球的变化,大可找个望远镜,甚至,高倍数的镜头也可以满足。

花那么大的价钱买个月相表?是不是吃饱了撑著。消消气,情怀情怀!!看了那么多的月相表,其实很多人想问。到底月相表是个啥,为什么会有月相表的出现,它的原理是什么呢?现在,就让老何带大家一一解开。

其实,月相功能,在很久以前早就存在啦!

古人可不是吃素的!例如,公元前205年,古希腊的「安提凯希拉装置」。它能显示月相变化,行星运转。在它之后的一千多年内,世界上任何地方,就没有出现过技术如此吊炸天的机械装置。直到天文钟的出现。天文钟建造的初始目的,其实是为了宗教布道,融入了很多宗教元素。它的理论基础在现在看来有点扯。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地球,地球位于全宇宙的中心。

而太阳和月亮是围绕著地球转的。

因此,在钟面中心,以一个球形的标记,表示位于太阳系中心的地球。而金色的球表示绕地球转动的太阳。当然,最后地心说被推翻,天文钟也失去了权威性。只是作为一种具有纪念价值的历史遗迹来保存。之后的数百年里,月相技术这么迷人,却一直躲在这种庞然大物里浪费。追求便利的人们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到了16世纪,搭载月相功能的独立钟表出现了。

据说,那个时候的英国和德国,已经制作出了可以显示月相的长案钟。只不过呢,这种长案钟的价格昂贵,仅有少数富裕人家能负担得起,所以并没有普及开来。在那个年代,长案钟是富贵人家的专属。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著怀表的发展,月相功能开始小型化,由大型座钟转移到了小巧的怀表上。很快地,手表出现了之后,月相功能便又投入了手表的怀抱。至此,今天的月相表基本成型。说完了历史,我们接著再来聊聊月相表的原理。

月相表,顾明思义,就是呈现「月相」的表。所以,要了解月相表之前,我们先要理解什么是「月相」。古人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缺指的就是「月相变化」:月相是指在天文学中,我们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不同的月相,指的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状态。有全圆,半圆,镰刀圆等等。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月相?

因为,月球绕地球运动,地球绕太阳运动,使得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会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发亮的部分,其实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而太阳,地球,月亮相对位置的变化,则会导致太阳照射在月球的不同部分。所以会出现我们看到月球发光部分的变化,也就是月相的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又是如何呈现在腕表上的呢?

月相是我们视觉上的形态变化,如果想要把它呈现在腕表上,那我们就需要把它总结出数字的变化规律。然后再用机械装置把这种规律实现出来,这才有了「月相功能」。

那么,这种数字规律又是什么呢?别急,我们继续往下看。说到数字规律,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阳历和阴历。阳历是什么?就是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为了便于计算,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按这么算下来,每年还剩下5小时48分46秒,积累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所以才有了我们所说的「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接下来,我们再说说阴历。也就是我们说的农历,正好是按「月相」来计算的。月相的变化周期是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跟阳历一样,阴历也将剩余的时间积累起来,不同的是,阳历是在第四年的时候,2月份多加一天。而阴历,则是大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而月相表就是利用这29天半的时间周期,用机械齿轮的有规律运动,呈现出月相的变化。

上面我们主要讲了,月亮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月相表的历史,月相的定义以及时间换算问题。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在下篇中,我们再继续探讨下,月相表的机构原理以及月相表的经典表款。敬请期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