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多廢話,先說核心論點

五行原本是上古科技發展史。

更具體地說,五行的順序水-木-火-土-金-水……正是中國上古科技發展史的概括,包含了五次重大的技術革命,而其終點指向成熟的農耕文明。

猜想緣起

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化的過程中,我曾不止一次的聽說過(最早是錢文忠老師解讀三字經):古人相信每個朝代都象徵著一種「帝王之德」,分別和五行對應,而朝代更迭也與之相符,比如漢朝是火德,秦朝是金德,火克金……宿命論固然不科學,很大程度是古代皇權為了證明自己「天授」的正當性而附會出來的,但是作為五行之德起源的上古五帝概念卻在我心中紮根。

後來翻看呂思勉教授的《先秦史》,看到這麼一段話。

服虔云:「自少皞以上,天子之號以其德,百官之號以其征。自顓頊以來,天子之號以其地,百官之號以其事。」《禮記·月令疏》引。案古地名與氏族之名,不甚分別。以地為號者,可略知其地與族,以德為號,斯不然矣。然十口相傳,必其時之大事,社會開化之跡,卻因之而可征也。

吾國開化之跡,可征者始於巢、燧、羲、農。《韓非子·五蠹篇》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鳥獸龍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腸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莊子·盜跖篇》曰:「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食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所述實為同物。知晢相通,煬亦用火,其指發明用火之族言之可知也。發明用火,實為人類一大事。韓子主熟食言之,莊子主取暖言之,其用皆極切。

《古史考》曰:「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穴居野處。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飲血茹毛。近水則食魚鱉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於是有聖人,以火德王。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說,號曰燧人。」《太平御覽·皇王部》引。其辭蓋隱栝古籍而成。鑄金亦為火之一大用。故《禮記·禮運》論脩火之利,以範金合土並言。合土指為陶器。然神農尚斫木為耜,揉木為耒;黃帝亦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見《易·繫辭傳》。則前乎炎、黃之燧人,似未必能知鑄金。譙氏蓋綜合古籍而失之者也。

完整內容就不解釋了,我也不是專家,只概括一下其中的重要內容。

  • 上古先民曾經以德推舉「聖人」為王,而早期的聖人功德都是傳授民眾某種重要技術。(或者他們都無法追溯到具體的人,只是後世將這種技術時代的開啟,歸功於某個可能存在的起源者身上。)

換言之,華夏民族上古時代最尊崇的人,其實是發明家或科學家一類的天才們。(而後來的中古封建時代,不管「天子」的稱號叫的多麼好聽,他們都不過是些軍閥、政客或世家貴族之類,所謂「平天下」也不過是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的爭奪和再分配,和教化萬民的先賢怎能相提並論?不在話下。)

  •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多,於是出現第一個聖人——有巢氏開始「構木為巢」,以躲避「鳥獸龍蛇」。
  • 古之初,山居的人類茹毛飲血,近水則食魚鱉螺蛤,腥臊傷害腸胃導致疾病多發,於是又有聖人——燧人氏「鑽燧出火,教人熟食」「以化腥臊」,於是「以火德王」。

後面提到的「範金合土」「鑄金作刃」,暫且不提,單說「燧人氏以火德王」,那麼有巢氏自然應該是「以木德王」。

照此邏輯,我擅自假定上古時代應當還有「土德聖人」「金德聖人」「水德聖人」……在此先別管歷史文獻,因為古史資料也多是先秦春秋時代的記載,對上古的認知大多源自口耳相傳,經過傳說誇張放大之後細節必然丟失,甚至在年代先後上多有矛盾缺漏之處,我們就按照現代人對科技史的認知來看,那麼延續上面的邏輯,土金水所對應的聖人都應該是些怎樣的人?

他們必然是發明或推廣了分別和土、金、水有關的民生技術的人。

於是,根據五行運轉的順序,結合我對於上古科技發展的想像,這樣一個故事開始逐漸成型:

五行起點當為水,因為生命離不開水。上古人類近水而居,水源附近又會有樹林,可以想像先民住在樹林周邊,以狩獵採集為生,但這種環境鳥獸蟲蛇也多,他們不敵猛獸與蟲蛇,而環境濕氣也重,不利於健康。(其實問題不在於濕氣,而是潮濕環境容易滋生的致病微生物。)

此時應處於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已經可以使用簡單的工具如石器、木材、獸皮獸骨一類,甚至用樹藤製繩索。

然後,出現了某個天才,就地取材,用木材和繩索建造出「巢」,以躲避鳥獸蟲蛇,也隔離了濕氣,人們感激他的功績,於是推舉為首領。

這就是第一次技術革命,即:

水生木

巢只是一個典型代表,之後人類還會利用樹木資源製作出更加複雜的工具,例如竹筐、羅網、舟楫、弓箭一類。

可是,木製的巢並不能完全隔離濕氣,而人類依然茹毛飲血,或吃水生的魚鱉螺蛤,水中的濕氣與沒有經過消毒的食物對腸胃的傷害讓人類依然難以健康生存。

在此時期,木材和繩索已經是一種非常熟悉和重要的素材與日常工具。於是,有一天又出現某個天才,在偶然中實踐出了鑽木取火的技術,火焰可以用來取暖,嚇退野獸,更重要的,將食物中的「腥臊濕氣」去除,防止了病從口入。這麼牛逼的人當然會被推舉為首領,於是他成為了在人類文明史中被最受稱讚,獨享愛戴的「火德王」,在各大古代文明中都是重要的神話人物。

但這只是第二次技術革命,即:

木生火

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之後就是土了,可是在上古歷史中似乎並沒有聽說過有跟土有關的古代聖人吧?

雖然在歷史中沒有特別提出這麼一個人,但這【技術】是確實存在的。

最初,可能是黏土的發現。用黃土製成的土坯,可用於砌牆、搭建土台和簡易「傢具」,讓原始房屋初具形態。

但更關鍵的是,上面所提到「脩火之利,範金合土」之中的合土。

孔穎達疏:「合土者,謂和合其土,燒之以作器物。」

反推過來,當先民用火的技術越發純熟,這時又出現了一個天才,在實踐中偶然發現某些土(黏土或陶土)在高溫灼燒之後,會變得更加堅固,甚至可以先將黏土和水塑造出想要的形狀,再將其燒結成器。如果簡單點,或許最初只是用搭建土台作灶的時候,發現土台經過每天的燒灼變得堅固成型。

這個技術有多重要呢?

最基本的,可以將土坯燒製成磚瓦,「以為台榭、宮室、戶牖」……妙用無窮。

但更重要的是作為容器。陶器可以方便的儲存和運輸物品,尤其是運水,實現最基本的灌溉,在乾旱中讓你想要保留的植被活下去,收集種子並種植在你想讓它生長的地方(當然離不開灌溉工具,因為充足的水分對種子至關重要),直到馴化為農作物。

雖然之前想必就已經存在皮壺和木舀一類的水器,但在廣泛普及之後,陶器的優勢是它們無法匹敵的,尤其是,它們都沒法用來燒開水。如今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在那個時代卻非常困難。有了陶器,飲水才能煮沸消毒,而煮食又比烤熟的食物更健康,得以保留更多營養……有了合土技術,人類才能更好地利用水,這或許就是五行中土克水的真義。

擴展問題:合土技術作為如此重要的一次革新,為什麼它的開發者卻被如此忽略?

這確實是樁奇案,如果讓我「穿鑿附會」一下,我認為,他可能是被同一時代的「神農」名聲徹底掩蓋了。

這裡的神農也不特指古史所記的「神農氏」,我不關心是否存在這麼個人,可以確定的是,在陶器時代,人類才更容易進行灌溉以廣泛馴化和培植農作物。而直到現在,傳統中醫也堅持以陶罐煎藥,那麼神農嘗遍百草的傳說,是否也是因為這個時代,人類開始利用陶器煎煮各種自然材料而測試出了它們的藥性呢?不僅是源於人類沒有止境的好奇心,更容易想像的是,在缺少食物的時期,先民可能會把周圍環境中任何「看起來能吃」的東西都放進湯罐里煮一煮試試,甚至,所謂葯食同源,可以猜想很多野菜就是在此過程中才被發現;至於那些吃起來味道奇怪的,如果吃不死人,至少也可用以暫時果腹,當然這個過程會有很多試錯成本,他們會發現某些植物吃的久了會對人體產生各種影響,這也就是它們的藥性……於是中醫積累了超出世界任何文明的草藥經驗。(目前的考古證據支持中國先民最早發明使用陶罐。)

畢竟,民以食為天,農業和醫學都是直接關乎種族存續的革新,所以「神農」的功德完全蓋過了創造合土技術的人,也完全能夠理解。但也該記住,如果最初沒有他們提供的材料和器具,這些都不可能發生。

同樣,如果不能熟練的用火,合土技術也不可能實現。

所以,這就是那極為重要卻又容易被人忽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火生土

合土之後,當然就是範金了。范,這裡指模具,也就是「模範」的起源。範金,就是在模子里澆鑄金屬製品。

當人類掌握了火和土的技術之後,就從灶升級到窯,又從窯升級到爐,爐火越燒越旺……而在燒陶的過程中,想必有些人也會發現一些特殊的礦物,會在高溫下熔化為液態,冷卻後變成更加自由的形態,而其堅固比起陶器更上一層樓。然後又有某個或某些天才,發現可以利用陶土燒成模具,將這熔化礦物倒進去之後,就像陶器一樣,可以塑造成各種想要的形態,比陶器更堅固更鋒利。

於是青銅器出現了。(當然在青銅之前,人類可能短暫的使用過熔點更低,因此技術門檻更低的錫器鋁器?但青銅器才是真正輝煌的開始。)

金屬工具的出現,也讓木材的精細加工成為可能,鐵器的出現更推動整套木匠工具的成熟,成就之後墨家和魯班的傳奇,開啟了榫卯和機關的時代,這也就是金克木

當然冶金技術發展的前提,是火爐的溫度必須達到指標,古人說爐火純青,自然,就是火克金

後來,金屬兵器的出現,也開啟了一個軍備競賽的征伐戰亂之世,歷史上第一場全面戰爭——逐鹿之戰,奠定了華夏文明的炎黃血統。

但最初,那個天才也只是將熔化礦物倒進了土製模具而已……也就是第四次科技革命:

土生金

至此,上古先民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將來還會有鐵器、鋼材和其他合金材料,但這些依然屬於五行之金的範疇。

而之後這次變革,應當在青銅文明的黃金時期。

此時正當堯舜之治,上古先民已經掌握了關鍵的三類材料科技與一種能源科技,農耕文明初具雛形,但他們改造自然的力量依然有限,糧食收成受到氣象災害的直接影響,水旱災害可能給整片平原氣候區帶來饑荒和動亂。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早已熟悉:大禹帶領民眾,使用青銅工具疏導洪水,治理黃河,這是中國最初的大型水利工程。大禹,自然就是「水德聖人」。

為何強調青銅工具?因為這時代青銅器就是最先進的工具,你能想像使用木棍來進行這樣龐大的工程嗎?在有關大禹治水的各類圖畫和雕像中,他的手裡總是拿著一個古怪的叉子樣的青銅器,想必就是早期的「鏟」吧。要移土改道,唯有用「鏟」,之前的材料都無法勝任這種高強度的工作需求,只有金屬材料出現後才可能實現。後來的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說成大禹治水的定海針,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第五次科技革命,必然是:

金生水

於是,我們從水出發,完成一次「五行相生」的輪轉,最終又回到了水……

而先民掌握了治水技術,農業灌溉得以進入新的階段,各種作物茁壯成長,也就是水又生木。五行進入新一輪循環?不,事實卻是中國的科技發展被困在五行之中數千年,但這是後話了。

至此,經過了 築木-取火-合土-範金-治水 五次上古科技革命,一個延續數千年輝煌的農耕文明開始走向成熟……而在禹傳位於子啟建立了夏朝之後,華夏先民也逐漸走出了上古蒙昧期,即將迎接中古封建時代……

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

最初,是按照五德之王的邏輯,附會上五行相生的順序,但仔細想想,這也正是科技樹發展的必然順序,環環相扣,每個技術都依賴於上一個技術的成熟,而難以跳過或無法超越……

對此可以提出一些獨立的佐證:在五行科技發展的每個階段,人類祖先都有可能停滯不前,於是也就無法開啟之後的科技樹。甚至,在地球上的諸多原始/落後/少數民族之中,就有分別停留在五行科技某個階段的民族或文明。

但構木為巢實在太過久遠,我不確定這到底是什麼時代的事情,或許可以認為遠古穴居人和山頂洞人的發展停滯在這個階段?也就是停留在水-木時期。

鑽木取火,最常被視為人類文明的起點,但在我印象中好像也有紀錄片提到在雨林中的某些落後民族不會取火?(不太確定,但網上也有看到說澳大利亞的某些土著沒有發展出人工取火的技術。)也就是停留在了木-火時期。當然也就無法燒制陶器。

據說,當歐洲人最初發現美洲大陸的時候,印第安人還普遍無法將水燒開,他們只能將燒紅的石頭扔進水裡來使其加熱,這樣當然很難讓水到達沸點。這就是缺乏了陶器的不便,要冶煉金屬就更加困難了。也就是說,印第安人的技術文明停留在了火-土時期。停留在這個階段的原始民族似乎還不少。(但阿茲特克人似乎就先進得多。)

至於有陶器卻無法冶金的,雖然沒有查閱具體資料,但我記得看到過東南亞和一些太平洋島嶼上的海洋民族,因為物產匱乏,他們留下的兵器大多是用帶刺的植物、魚骨和刺河豚皮製作成的……所以停留在土-金時期的民族就更多了。(似乎非洲也不少有陶器卻沒發展出冶金的部落?)

最後,能執行大型水利工程的,都是偉大的農耕文明,絕大多數的游牧民族和少數民族,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也就是說,他們最終都停留在了金-水時期,擁有冶金技術卻不善於灌溉和水利,缺少了改造自然環境的智慧和眼界,局限了他們的人口和文明規模。(可是不缺馬匹的游牧民族卻始終對中原文明構成巨大的威脅……)

可見,五行對應這五種技術產生和發展的順序,或許不是簡單的巧合,這可能是某個熱衷於技術的古人對於改善人類生活方式的幾種基本技術與其發展關係的總結和思考;可能是熱衷於記述自身歷史的華夏民族對上古史的一種精鍊表達;也可能是出於對先民的敬意而將五個關鍵的技術時代的締造者們抽象人格化為五種聖人之德後發現的內在聯繫……

但這也只是站在我們這個農耕文明視角的上古敘事,在其他類型的文明和發展歷程不同的國家,或許就不會這麼認為(認為是天神或神使帶來火種的文明也多得是,當然如果說自然火種的起源這也沒問題……只是像中國這樣明確記錄了取火的先賢並極度尊崇的民族想必不多。)如之前所說,沒能完成「五行演替」的民族也有許多。

能夠掌握完整的五行科技,是我們華夏文明的幸運,可是卻也有不幸……我們從水回歸了木,至此卻陷入循環,開啟了一個以養活更多人、保暖無憂為終極目標的實用主義社會,而對世界的認知和技術的發展卻被困在五行體系之內,捧著老祖宗的金科玉律不思進取,最終被西方人超越……

西方是如何打破五行的局限?這一切跟中醫、經絡又有什麼關係?這個故事,就留待下次再說吧。

額外聲明:本文中的理論完全基於常識性推論或腦補,除明確提到的引用之外,部分依據並未經過嚴謹系統的考證,如有錯漏歡迎指出或補充。但理論大體方嚮應該沒大毛病。

擴展

1、本文思考的只是五行聖王背後的邏輯,對於考證具體的三皇五帝並沒有興趣,畢竟古史眾說紛紜,如發現取火方法的有說是燧人氏也有說炎帝,黃帝如果五行的顏色應屬土,但是也有說軒轅氏和冶金有關的,還有神農氏和炎帝的關係……這都不是我關心的問題。

不過說句題外話,如果我們延續古人的邏輯,則改良蒸汽機的瓦特也當被視為聖人,以德為號——火動力氏,代表的五行生剋之變體——木炎沸金水;而發明發電機的法拉第也會是聖人,號曰——磁感電氏,當然這恐怕就超出五行了;然後發明飛行機的萊特兄弟自然就是聖人飛行氏……以此類推。這樣才符合華夏民族感念先人的情懷,對得起他們為人類做出的卓越貢獻。

2、華夏先人在先秦時代就將制陶和青銅器鑄造技藝發展到一個高峰,作為代表的有以下兩件文物:

蛋殼黑陶杯,新石器時代陶器。杯高22.6厘米,口徑9厘米;杯壁厚度均勻,薄如蛋殼,最薄處僅0.2~0.3毫米;杯腹中部裝飾六道凹弦紋;細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並裝飾細密的鏤孔,貌似籠狀,其內放置一粒陶丸,晃動時,陶丸碰撞籠壁會發出輕脆的響聲,杯子站立時,陶丸落定起到穩定重心的作用……(這件文物的存在已經超出我對上古文明的想像。)

龍山蛋殼黑陶杯,新時期時代陶器。

曾侯乙尊盤,戰國時代的青銅器,這個應該更多人都知道了,其鑄造工藝實在匪夷所思……

曾侯乙尊盤,戰國早期青銅器。這工藝之複雜精奇就不多說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