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vulvae pruritus(TCM) 拚音 YINYANG(ZHONGYI) 别名 西医:外阴瘙痒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妇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以女性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或伴带下增多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阴痒多因湿热下注,或阴虚血燥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外阴瘙痒诊断标准:1. 外阴无明显异常,只有瘙痒,多见于中年妇女。2.病因不明,未查到致病菌如滴虫、霉菌等,尿糖阴性。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外阴甚至阴道内瘙痒难忍、坐卧不安,有时可波及肛门周围,夜间和月经期瘙痒加甚。2.常伴有带下增多,或局部皮肤稍红、有抓痕等改变。3.化验检查阴道分泌物,寻找致病原因。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女阴湿疹:虽有外阴瘙痒,但以外阴局部皮肤潮红、肿胀、糜烂为基本特征。2.阴燥:以外阴皮肤和粘膜变白,甚至萎缩为主要表现,瘙痒为或有症。3.带下病、尿瘘:带下多或尿液浸渍而阴部不洁时,可致阴部瘙痒,但与阴痒有主次因果之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2.好转:症状减轻。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1.下焦湿热证:阴部瘙痒,甚则疼痛,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呈泡沫米泔样,其气腥臭,胸闷心烦,口苦而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下焦湿热。萆薢渗湿汤加苍术、白鲜皮、鹤虱等。2.肝肾阴虚证:阴部瘙痒,灼热干涩,夜间尤甚,带下量少,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腰膝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滋补肝肾。知柏地黄汤加当归、白藓皮、制首乌、地肤子等。3.血虚风燥证:阴部瘙痒,夜间尤甚,外阴干燥,或见脱屑,可伴头晕目眩。心悸寐差,多梦健忘,面色萎黄,大便干结,舌淡,脉细涩。养血润燥止痒。养血胜风汤加减。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熏洗疗法:(1)蛇床子、川椒、明矾、苦参、百部各10~15 9,煎水趁热行熏后坐浴,1次/日,10次为1疗程。若阴痒破溃者,则去川椒。(2)透骨草10g,蒲公英、马齿苋、紫花地丁、防风、羌活、独活各5g,艾叶6g,甘草3g,煎水熏洗。(3)蛇床子、苦参、威灵仙、鹤虱、狼毒、归尾,煎水趁热先熏后洗,临洗前加入猪胆汁1~2枚。2.药膏疗法:(1)蛤粉3g,冰片0.3g,共研细未,将药粉撤在外阴部,或用香油调和涂敷。1~2次/日,10次为:疗程。适用于阴痒皮肤破损者。(2)鹿衔草、仙灵脾、覆盆子等量,共研细未,香油调膏,涂患处。3.西药治疗:外用10%雷锁辛加10%利凡诺溶液洗后,涂以40%气化锌油膏;慢性者可用皮质激素软膏或2%苯海拉明软膏涂擦。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千金翼方》有治妇人阴痒方。《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有"阴痒候"。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