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保護和旅遊發展該如何協調

   大運河(蘇州段)示意圖(蘇州市城市規劃編製中心提供)

程宏向記者介紹獅子林文創產品。

禮耕堂一景。

  今年是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30周年。明天「世界遺產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蘇州論壇」就將舉辦。蘇州是著名的世界遺產城市,除了9座古典園林,大運河項目中的4條運河故道和7個點段以及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俯拾皆是。遺產地是否等同於景區?遺產保護和旅遊發展該如何協調?蘇州有哪些實踐和探索?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還原蘊藏在遺產中的「生命氣息」  平江路衛道觀前西禮耕堂潘宅,曾是清乾隆、嘉靖年間富甲蘇城的「富潘」的祖宅,為國家級文保單位。穿過門廳、轎廳,來到大廳,裡面陳列的各種地方風物、文創產品,件件「小而美」,讓記者眼前一亮,最有趣的要數其中的園林系列。比如,將獅子林的獅峰造型「抽象化」,製成的不鏽鋼香插,配紅酸枝木、菩提子製作的書籤,再題上「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還有以園林里的廳堂、亭閣命名的似缽非缽「指柏」慈杯、「真趣」棒棒糖、「見山」名片座……只需一件,遊客好像就把整個園子都帶回家了。  禮耕堂負責人、遠見商旅董事長程宏告訴記者,禮耕堂修繕開放的兩路五進,佔地2800平方米。其中,西路第四進分兩層,近300平方米,一層南北兩側保留了落地花窗的原貌,西側是面書牆,入門屏風也巧妙設計成了小書架……程宏如數家珍,「這裡的設計都是可逆的,物件都是擺放進去的,而不是安裝上去的。在嚴格保護的同時,也適當融入一些功能和設施,為遊客打造一個蘇式生活、建築古迹活化的"標本』。」  程宏認為,遺產建築和空間結構的修復,是相對容易的。如何「修復」蘊藏其中的生命氣息,才是開發使用中更要思考的難題。「為此,我們把著力點放在"蘇式生活』的再生上,以此豐富建築的內涵,還原其生命氣息。」他說,因循這一定位,禮耕堂形成了「書房、茶館、文創、展覽」四大體驗產品,構建了「蘇式生活」場景,成為城市的一個展示窗口。  程宏建議,將「再生」、「活化」等技術方法,引入遺產地旅遊規劃和文創產業實踐,「這也許只是遺產保護利用的一種途徑,讓遺產回到當代生活中來,需要的不僅僅是封存、保護,而是創造合適的土壤,讓古老的遺產能夠繼續生長」。  探索濱水遺產的可持續保護利用  「因水而人、因水而城、由水而活、濱水則優,水已成為蘇州的血脈和精神象徵。」城市規劃博士、蘇州市城市規劃編製中心副主任盧波告訴記者,大運河蘇州段遺產包括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環古城河4條運河故道和7個點段。「兩河一江」綜合整治提升工程中的「大運河蘇州段」,就是京杭運河蘇州至吳江段遺產的一段。盧波介紹,這項工程中的大運河蘇州段,規劃總長12.11公里。沿線有寒山寺、鐵鈴關、楓橋、橫塘驛站、彩雲橋等文保單位,包括宗教、工業、米市、民居、軍事等的各類遺存非常豐富。他說,「沿線集聚了大量的景觀、文化資源,承載了城市的文脈。但由於多種原因,濱水空間沒有充分展現出魅力,甚至一度扮演城市邊緣和死角的角色。遊客接觸更多的,只是沿線局部、零碎的景點,根本談不上深度體驗。」  盧波說,大運河蘇州段工業倉儲岸線佔一半,功能單一。且因城市村、安置小區、圍牆等阻隔,丁字路、斷頭路較多,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遊客與運河的關係。他認為,「在規劃設計上,應強調從古城到新區城市肌理的縫合與過渡,挖掘文化資源,通過項目策劃與業態注入,實現歷史節點的"文化復興』,將大運河蘇州段建成一條"遺產長廊』,實現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可持續性,而不只是"靜態保護』。」  加快實施世界遺產城市品牌戰略  遺產的首要任務是保護,究竟該如何保護呢?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旅遊管理系副教授周永博說,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與其將遺產束之高閣,不如以遺產旅遊方式,將古老的遺產與現代生活方式結合起來,推動遺產的「活態保護」。周永博說,豐厚的遺產是城市品牌化的堅實基礎,同時,蘇州也正面臨全球範圍的激烈競爭。他認為今後在人才、投資和遊客的競爭中,蘇州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將更趨嚴峻。周永博認為,在這一背景下,依託蘇州作為遺產城市的特質、研究遊客的認知規律,推動實施世界遺產城市品牌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同時指出,蘇州擁有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得益彰的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遺產並非相互孤立的單體,而應相互融合、共同構成蘇州作為世界遺產城市的「底色」。對蘇州來說,著眼全域打造品牌,是一項迫切的戰略任務。  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蘇州園林的首要價值體現為文化價值和遺產價值,文化遺產價值決定蘇州園林未來的發展潛力,園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不容破壞。他認為,在「保護第一」的前提下,古典園林應走出傳統觀光型旅遊的老路子,在旅遊項目特色和品質上下工夫,探路世界遺產地旅遊的創意產業。  文化旅遊是遺產地保護的重要動力  亞太世遺中心古建築保護聯盟執行主席汪長根說,旅遊已逐步從觀光型向多元化轉變,文化遺產地已成為旅遊最重要的目的地。常常發現三種狀況:一是多數文化遺產地旅遊方興未艾,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旅遊資源得到有效發揮和利用。同時,也有遺產地面臨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如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過度開發,管理與經營滯後,旅遊舒適度降低,甚至被「黃牌」警告。二是部分遺產地同質化傾向較大,推廣宣傳缺乏創新思維和手段,慘淡經營,社會、經濟效益不理想,可持續發展能力弱化。三是部分遺產「藏在深閨無人識」,旅遊價值尚未真正被認識。  汪長根認為,如果遺產保護不力,遺產旅遊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保護始終是前提,是源頭。「保護第一」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人們行動的基本原則。遺產地需要保護,文化旅遊需要策劃、管理和經營,這樣才能實現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可持續的目標。因此,「保護第一、合理利用」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亟待解決的一對矛盾。  遺產保護專家、亞太世遺中心古建築保護聯盟副主席周蘇寧說,文化旅遊是遺產地保護的重要動力。保護遺產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歷史文化;文化旅遊的目的,是為了更有效保護和展示遺產。因此,遺產地旅遊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削足適履;既不能過冷,造成門可羅雀,也不能過熱,人滿為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更不能把這些現象簡單地「歸罪」於遺產保護者,或旅遊從業者,或是把兩者對立起來。他認為,應該看到,這是一個綜合性問題,需要通盤思考,統籌協調,通過對遺產地的保護和旅遊組織的管理,達到「共生共榮」的目的。  相關鏈接  申遺歷程  A、蘇州古典園林  1995年6月,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組會議同意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1996年5月,蘇州古典園林申報工作驗證會上,將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等4處全國文保單位為典型例證的蘇州古典園林,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1997年該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候選名單。1997年12月4日,在義大利舉行的第21屆世遺會上,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為典型例證的蘇州古典園林項目被列入世遺名錄。2000年11月30日,在巴西舉行的第24屆世遺會上,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內容,被列入世遺名錄。  B、大運河(蘇州段)  2008年3月,中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正式啟動。大運河申遺涉及沿線8個省市、30多個地級市,沿線點段多達數百個,競爭異常激烈。蘇州遴選了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環古城河四條運河故道,山塘歷史文化街區、虎丘雲岩寺塔、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全晉會館四個運河相關遺產和盤門、寶帶橋、吳江古纖道三個運河水工遺存。北起京杭運河與山塘河交匯處,南至京杭運河與太浦河交匯處,遺產區面積6.42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6.75平方公里。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遺會上,包括蘇州4條運河故道和7個點段在內的中國大運河項目,被列入世遺名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