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的的日常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喫飯睡覺,學習娛樂。只是他們在某一方面特別突出,或者遇見問題面臨困境,能夠完美應對。

這需要時間和機遇,還需要靠自己的能力。

列子隱居四十年,如果他一心想出人頭地,憑藉自己的才華,是很容易名利雙收的。又何苦要隱居呢?

既然想隱居。那就是夾著尾巴,深藏不露。不被人發現也屬於正常。


列子,姓列,名禦寇,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寫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東周威烈王時期人,與鄭穆公同時。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列子的活動時期應該是約於戰國早中期間,與鄭繻公同時,晚於孔子而早於莊子。

他所著之書為《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屬於諸家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相傳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後學著作的彙編。

《列子 · 天瑞》有言: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列子列禦寇位居先秦十豪之一,更是炎帝神農氏的直系後人,為什麼隱居鄭國圃田四十年,直到鄭國發生了饑荒才選擇離去呢?這都源自於他年輕的時候與他的老師「壺丘子林」的一席對話。

列子年輕的時候,喜歡到處遊歷。有一天他的老師壺丘子林問他:「你天天到處遊逛,是什麼讓你對這件事情如此著迷呢?」列子說:「因為我外出遊玩時,看到的、遇到的東西都是我從未見過、從未接觸過的。別人出來看到新鮮的事物,也就是看看就過去了;而我好奇的是它們之間的差異、它們變化的不同,然後去剖析它們是如何演變,也就能反推出它們是因何而存在的。「遊歷啊遊歷,又有多少人去考慮遊歷之中深藏的含義呢?」壺丘子林笑著說:「禦寇啊禦寇,你明明跟別人遊覽的目的一樣,卻偏偏要說自己和別人不同。凡是我們能看見的事物,見到它的同時,自然也就觀察到了它的變化。光顧著觀察外物的變化,卻不知道你自身的內在,也都是無時無刻不處於變化之中的。觀察外物,是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外物之上;觀察自我,是把注意力都歸還到自身這裡來。瞭解自身,纔是觀察萬物變化的本質;偏重於外物,終歸還是不能察覺到最初始的源頭。」

列子聽罷,沉默不語。列子聽了老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自己之前的路走偏了:原來想要觀察這方天地,不需走多遠的路,只要能把自在的內裏觀察透徹,便能以此來推測出一切事物的發展原理啊。自此列子四十年不出,至「人無識者」是也。

老子有言:是為此理也。


列子列禦寇位居先秦十豪之一,更是炎帝神農氏的直系後人,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列子一向低調,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蹟也很少。這源自於他年輕的時候,他的老師「壺丘子林」對他說的一番話:凡是我們能看見的事物,見到它的同時,自然也就觀察到了它的變化。光顧著觀察外物的變化,卻不知道你自身的內在,也都是無時無刻不處於變化之中的。觀察外物,是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外物之上;觀察自我,是把注意力都歸還到自身這裡來。瞭解自身,纔是觀察萬物變化的本質;偏重於外物,終歸還是不能察覺到最初始的源頭。」列子聽了老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悟出:想要觀察這方天地,不需走多遠的路,只要能把自在的內裏觀察透徹,便能以此來推測出一切事物的發展原理。因此,列子四十年不出,以至人無識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