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戰爭或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 (1455年–1487年),通常指英國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約克王朝(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間為了英格蘭王位的斷續內戰。兩個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的分支,是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後裔。玫瑰戰爭不是當時所用的名字,它來源於兩個皇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為西元一四五五年至一四八五年間英國貴族的內戰,

背景:英法百年戰爭後期,法因聖女貞德崛起,助法王查理七世抗拒英軍,反敗為勝。英國前線失利,其聯盟布根弟公爵更撤出支援,終於由歐洲大陸退返英國本士。除卡萊(Calais)外,英國失卻所有在法據點,英貴族紛紛攜械返鄉,遂成地方強藩。英貴族間,久因在法前線爭功積怨,彼此成仇,返鄉後時有爭端。英王亨利六世既失軍功,又乏力重振威勢,中央政府遂成積弱之勢,無法主持公義,維護地方秩序,於是放任貴族持械私鬥。貴族們以蘭卡斯泰家族與約克家族為首,分派對壘,互爭王位控制權。從一四五五年始,三十年間,戰事不斷。英國貴族戰死無數,許多舊家貴族因此絕嗣滅族。居領導地位之蘭卡斯泰家族於一四七七年絕滅,大權旁落於其支派都鐸家亨利之手(HenryofTudor)。而約克家族亦於一四八三年絕男嗣,僅遺一女伊利沙白(ElizabethofYork)。一四八五年亨利都鐸得貴族支持登英王基,翌年,娶約克家之伊利沙白為妻,結束為期三十年之恩怨,開創英近代史之第一個王朝-都鐸朝。在爭奪王位過程中,為了幫助兒子亨利·都鐸掃除障礙,瑪格麗特痛下殺手,除掉了約克家族的王位繼承人愛德華五世和弟弟約克公爵,

而亨利·都鐸在戰場上打敗了約克家族的最後一任國王理查三世,繼位為王,為亨利七世。亨利七世的王位並不能穩如磐石,前任愛德華四世靠武力取得了王位,中間也曾被競爭對手短暫的趕下寶座,後來運氣好,打仗贏了纔在國王的位子上死去。時間也不過十年而已。如何穩定人心,贏得英國各大貴族的支持,成了新王亨利七世的首要任務。這個時候,有人提出了讓亨利七世同約克家族的公主伊麗莎白聯姻,通過聯姻把爭權奪利的兩大家族合二為一,希望增加徹底解決英國內部紛爭的可能性。這一聯姻的方式一提出來之後,就得到了英國議會、都鐸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英國王室成員的婚姻都需要得到議會首肯,不然坐不穩寶座。都鐸家族也不希望剛剛得到的王位再次面臨約克家族的威脅。而此時約克家族也是風雨飄搖。在戰場上約克家族剛剛才敗給了都鐸家族,兩位王子下落不明,在爭下去估計勝算也不大。把長女伊麗莎白嫁給亨利七世,起碼王后的寶座肯定是萬無一失了。

瑪格麗特夫人言必稱「上帝旨意」,一心扶持自己的兒子登上王位。在亨利·都鐸被流放的時候,她主動出擊同託馬斯·斯坦利聯姻,換取兒子回到英國的機會。託馬斯·斯坦利在後來的王位爭奪戰中,臨陣倒戈,背叛了理查三世,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這個問題涉及的人物關係和事件比較複雜,需要了解當時英國歷史的大背景,我們來梳理一下整個過程。

瑪格麗特·博福特是第一代薩默塞特公爵約翰·博福特的女兒,約翰·博福特是金雀花王朝君主愛德華三世的曾孫,即愛德華三世的兒子「岡特的約翰」的孫子,岡特的約翰是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的長子亨利,於1399年奪取了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君主理查二世的王位,成為亨利四世,即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一任國王。

△瑪格麗特·博福特女勛爵(1443年5月31日-1509年6月29日),後為裏士滿和德比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ichmond and Derby),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母親,亨利八世的祖母。她是玫瑰戰爭中的關鍵人物,是都鐸王朝中一位有影響力的女家長,並為劍橋大學創立了兩所學院。1509年,她短暫為孫子亨利八世攝政。

1455年,瑪格麗特·博福特嫁給了裏士滿伯爵埃德蒙·都鐸,後者是亨利六世的同母異父弟弟,亨利六世是蘭開斯特王朝的最後一任國王。這個婚姻決定了瑪格麗特·博福特後代的蘭開斯特王朝血脈。

△亨利六世(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22日)英格蘭蘭開斯特王朝最後一位國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在位)。由於他的軟弱,英格蘭在亨利五世時代取得的豐碩戰果喪失殆盡,且陷入血腥的玫瑰戰爭之中。1471年5月在倫敦塔內被愛德華四世殺害。

人物關係是不是很複雜,那就回過頭再讀一遍,因為下面會更複雜。建議拿張白紙自己畫個圖捋一下。

當時,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爆發了「玫瑰戰爭」。紅玫瑰代表蘭開斯特王朝,白玫瑰代表約克王朝。

在戰爭中,支持蘭開斯特家族的埃德蒙·都鐸被約克軍所俘,1456年死於獄中。而這時,瑪格麗特·博福特還懷著七個月的身孕,於是埃德蒙·都鐸的弟弟賈斯珀·都鐸承諾保護這位年輕的寡婦。

1457年,瑪格麗特·博福特生下了她此生唯一的孩子亨利·都鐸,即未來的亨利七世。亨利·都鐸對蘭開斯特王朝天生的繼承權是因為他父母的家族,前面提到過,瑪格麗特·博福特是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的曾孫女。

△亨利七世(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名叫:亨利·都鐸,是英格蘭國王,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的建立者。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隨著戰事的發展,1461年,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的兒子愛德華打敗亨利六世,登基成為愛德華四世,即約克王朝的第一位國王。賈斯珀·都鐸流亡國外,瑪格麗特母子則一直躲藏在彭布羅克,當時的領主赫伯特勛爵成了她們母子的監護人。

1471年,亨利六世被愛德華四世殺害,蘭開斯特王朝徹底被約克王朝取代。作為蘭開斯特家族僅存的男性繼承人,14歲的亨利·都鐸被迫流亡法國,在布列塔尼公爵的保護下度過了多年時光。

另外一方面,瑪格麗特·博福特在英格蘭與託馬斯·斯坦利勛爵結婚,潛伏在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的宮廷,為兒子亨利·都鐸的未來謀劃。到了1483年,愛德華四世去世,其弟弟理查攝政,並成功奪權,將愛德華四世12歲的兒子愛德華五世與9歲的理查關進倫敦塔,自己登上了王位,成為理查三世。瑪格麗特·博福特也被理查三世剝奪了所有的爵位和產業,她於是和愛德華四世的寡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祕密圖謀,並捲入了討伐理查三世的「白金漢叛亂」,但這次行動未能成功,白金漢公爵最後被斬首。

不過,瑪格麗特·博福特並未放棄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的結盟,在她的努力周旋下,亨利·都鐸宣誓與愛德華四世的長女「約克的伊麗莎白」訂婚,努力將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兩個王室家族的力量聯合起來。約克的伊麗莎白是約克王朝正統的繼承人,她的兩個哥哥被認為死在了倫敦塔裏。

△理查三世(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約克王朝最後一位國王(1483年—1485年在位)。

理查三世的好景不長,1485年,他的政治作為引起了大貴族們的不滿,瑪格麗特·博福特趁機遊說不滿現狀的約克王朝支持者,使他們轉而幫助她的兒子亨利·都鐸。於是,亨利·都鐸得到了已故愛德華四世的親家的支持,並在叔叔賈斯珀·都鐸和牛津伯爵的陪同下開始向英格蘭進軍。他集結了一支大約5000人的軍隊。

1485年8月,理查三世與亨利·都鐸在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斯決戰,儘管理查的軍隊人數過萬,但在關鍵時刻,託馬斯·斯坦利勛爵(亨利·都鐸的繼父)和諾森伯蘭伯爵按兵不動,威廉·斯坦利爵士公開倒戈,約克軍隊隨即瓦解,理查三世最終戰死。接下來,亨利·都鐸在凱旋並娶了約克的伊麗莎白後,登基成為亨利七世,即都鐸王朝的第一任國王。瑪格麗特·博福特為兒子登上王位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她被宮廷尊稱為「我的女領主,國王的母親」。亨利·都鐸的勝利登基標誌著始於1154年亨利二世的金雀花王朝的滅亡,英國進入了都鐸王朝時代。好了,你的邏輯關係圖畫好了嗎?


都鐸王朝是由伯爵亨利·都鐸在其母親馬格麗特與法國的援助下於1485年推翻英王查理三世後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創立的一個王朝,亨利·多鐸也因此稱為亨利七世。都鐸王朝期間,英國過渡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是英國君主專制的黃金時期。

亨利七世的母親馬格麗特·博福特郡主嫁給了裏治蒙伯爵艾德蒙德·都鐸,其為英王亨利六世的同母異父弟弟,在亨利六世被愛德華四世殺害以後,都鐸家族也被流亡至法國。亨利七世亨利·都鐸在法國布列塔尼流亡長大,被視為蘭開斯特派首領。在其都鐸家族流亡到法國之後其母親馬格麗特·博福特郡主在英國再婚,依舊與兒子緊密聯繫並潛伏在英格蘭的新王朝中為兒子的未來謀劃,在位英王理查三世的民望低迷的時候,馬格麗特引導不滿約克王朝現狀的民眾,轉為支持他的兒子亨利。而後亨利登陸英格蘭開始策劃革命,並於1485年8月,在波斯沃斯戰役(博斯沃思戰役)打敗理查三世,隨即稱王即位,是為英王亨利七世。

1486年同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約克的伊麗莎白結婚,宣佈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併,平息了對其繼位的爭論,更以這場敵對家族之間的聯姻,結束了薔薇戰爭。並將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合併組成都鐸王朝的王徽,紅白「都鐸玫瑰」。


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喬佛裏,然後再控制財政。後來她發現喬佛裏是一個變態,認為女兒會有危險,於是決定要殺死他,讓自己的兒子當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