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料記載,邵氏家境貧寒,她到了適婚年齡就被邵父許配了人家,但是在圓房之前,夫君突然病逝。奇怪的是,邵氏後來的六任丈夫都在圓房前去世,她也因此落得「剋夫」的名聲。

在封建社會,一名女子要是剋夫,十有八九這輩子都找不到夫家,但是邵氏卻是個例外,她不僅找到了夫家,還成為了地位尊崇的貴妃。

在邵氏連續「剋死」七任夫君後,她的父親將她賣給了杭州鎮守太監,此人看中邵氏的美貌與才華,將她推薦到皇宮。

這位太監是幸運的,因為邵氏憑藉著自己的樣貌、才華和嫵媚讓皇帝朱見深對自己一見鍾情,成為寵妃,這名太監也為自己換得一個美好的未來。

更令人奇怪的是,入宮後的邵氏不僅不再「剋夫」,還為朱見深誕下三位皇子,她的孫子朱厚熜更是被立為皇帝(嘉靖帝)。

細想一下,孝惠皇后邵氏曾剋死七任未婚夫更像是添油加醋的民間傳聞,難道是為了用邵氏的剋夫命格來反襯天子的福澤深厚?若是邵氏真的剋死七任未婚夫,怕是連宮門都進不了吧!


真實的歷史遠比小說更精彩,這個論斷用在明朝某位女子身上,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作為寒門美少女,她竟然連續剋死七任未婚夫,後來因緣巧合進入皇宮,憑藉一首詩成為寵妃,並因為孫兒的關係,最終當上太皇太后,人生堪稱傳奇。此人,便是孝惠皇后邵氏。

邵氏是杭州昌化人,其父邵林在杭州前衛軍服役,負責水路運送糧食以供應京城,為了生計奔波於京杭之間,日子過得相當清苦。邵氏雖然出身於貧寒家庭,但自幼美艷絕倫、聰慧過人,很早便成為四鄰八鄉競相追求的對象。但極為詭異的是,雖然邵氏先後七次被許配給人,但每每都在過門前收到未婚夫暴死的消息。

其中,當地一位指揮使不信邵氏命中「剋夫」的邪,硬是跟邵家下定聘書,並擇定良辰吉日迎親。但詭異的事情再度出現,當時指揮使已經騎上馬準備去迎娶新娘,結果在半路上突然墜馬而死,依舊未能逃脫被邵氏「剋死」的命運(「年十四,聘者七人皆死。一指揮聘之,已上馬迎矣,墜而死。」見《湧幢小品》)。

此時,邵林因為家境困難,實在養不起一個嫁不出去還「白喫飯」的女兒,所以一狠心,便把她賣給杭州鎮守太監。鎮守太監見邵氏姿容甚美、聰穎過人,下意識地認為她「奇貨可居」,若能悉心加以調教,將來有可能會派上大用場。考慮到此,鎮守太監便每日裏教導邵氏讀書習字、吟詩作畫,將其培養成一個才女。

一年半載之後,邵氏學識素養小有所成,鎮守太監認為時機已到,便帶著她應選嬪妃。邵氏應選時,因為貌美聰慧、談吐不俗,博得明憲宗好感,被冊封為才人。此時,由於明憲宗專寵比自己年長19歲的萬貴妃,所以邵氏儘管成功地入了宮,卻遲遲得不到皇帝的寵幸,每日裏只能靠讀書作詩來消磨冷清、孤寂的後宮歲月。

好在命運並未埋沒這位註定不凡的奇女子,就在數年後,為她和皇帝安排了一場浪漫的邂逅,並就此改變其命運。且說成化十二年(1476年)某天晚上,百無聊賴的明憲宗在後宮閑逛散心,忽然被一陣婉轉哀怨的女子讀詩聲所吸引,只聽那個女子誦讀道:「宮漏沈沈滴絳河,繡鞋無奈怯春羅。曾將舊恨題紅葉,惹得新愁上翠蛾。雨過玉階秋氣冷,風搖金鎖夜聲多。幾年不見君王面,咫尺蓬萊奈若何。」

聽完該詩後,憲宗心中大奇,下令派人將該女子召來,結果發現她正是當年被自己看中的才女邵氏,數載不見,竟然出落得更加楚楚動人。皇帝春心萌動,當晚便將她召入內宮侍寢,並冊封其為宸妃。之後數載,邵氏憑藉著「爭氣」的肚皮,接連生下三位皇子(興獻王朱佑杬、岐惠王朱佑棆、雍靖王朱佑枟),由是地位逐漸上升,在憲宗駕崩前已進封為貴妃。

孝惠邵太后,憲宗妃,興獻帝母也。父林,昌化人,貧甚,鬻女於杭州鎮守太監,妃由此入宮。知書,有容色。成化十二年封宸妃,尋進封貴妃。見《明史·卷一百一十三》。

按照明朝的制度,除太子之外的其他皇子,在成年後要到封國去就藩,而他們的生母則不能隨同前往,所以等到朱佑杬三兄弟相繼就藩後,邵氏便留在京師。憲宗駕崩後的34年間,明孝宗(孝穆紀皇后之子)、武宗父子相繼在位,雖然對邵氏有所禮遇優待,但總歸讓後者難以擺脫冷清孤寂的感覺。等到三個兒子都英年早逝後,邵氏因為哀傷過度,竟然哭瞎了雙眼。

朱佑杬三兄弟相繼過世後,邵氏餘生最大的希望,便是能「見見」孫兒們,哪怕是享受片刻的天倫之樂後便死,也是心甘情願。要說邵氏的命真是足夠好,在她臨終前一年,真的便實現了夙願。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由於沒有子嗣,所以張太后在首輔楊廷和的建議下,便將憲宗之侄、興獻王朱佑杬之子朱厚熜冊立為帝,是為明世宗。

明世宗完成登基大典後,馬上如果去拜見祖母邵氏,並跪在她的腳下以傾訴思念之情。邵氏此時雖然雙眼失明,但得知拜倒在自己跟前的皇帝,正是自己朝思夜想的孫兒時,不禁喜不自勝,用手從他的頭頂直摸到腳後跟,隨即老淚縱橫,喃喃地說道:「終於見到了,終於見到了!」明世宗聽後,也是嗚咽不止(「世宗入繼大統,妃已老,目眚矣,喜孫為皇帝,摸世宗身,自頂至踵。」引文同上)。

明世宗登基後,正式尊立祖母為壽安皇太后,並給予她跟張太后同等的待遇。次年十一月,完成夙願的邵太后含笑而逝,死後謚號為孝惠皇后。邵氏去世後,楊廷和等人以「祖陵不當數興工作,恐怕驚動神靈」為由,希望能將其葬於別處,但明世宗卻堅持將祖母與明憲宗合葬,由此可見對她的孝順。

史料來源:《明史》、《湧幢小品》


感謝邀請!

這個提問,其實是文史磚家同志和我們開的一個玩笑,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史料關於孝惠邵皇后的記載只有寥寥的幾行字,我如實列舉出來。

作者:張廷玉等

內容:孝惠即太后,憲宗妃,興獻帝母。父林,昌化人,貧甚,鬻女於杭州鎮守太監,妃由此入宮。知書,有容色。成化十二年封宸妃,尋進封貴妃。興王之藩,妃不得從。世宗入繼大統,妃已老,目眚矣,喜孫為皇帝,摸世宗身,自頂至踵。巳,尊為皇太后。嘉靖元年上尊號曰壽安。十一月崩。帝欲明年二月遷葬茂陵,大學士楊廷和等言:祖陵不當數興工作,驚動神靈。不從。謚曰: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天祐聖皇后,別祀奉慈殿。七年七月改稱太皇太后。十五年遷主陵殿,稱皇后,與孝肅、孝穆等。

另外,我順便翻到另一位萬貴妃的史料記載,有點長,不抄錄了,說說大意吧!

裡面說萬貴妃恃寵而驕、亂花錢、搞亂朝綱、還壓迫後宮、荼毒皇種。為了佐證這段記載,還說孝宗出生時頭頂沒有頭髮。

今天,悟空問答讓我不要吐槽,好好答題。我還是壓不住火,必須要說,張廷玉這是胡扯!

關於萬貴妃的記載,聽起來十分像段子手編的,他們修明史的說,這是聽一個明代宮廷太監口敘流傳下來的,就手一滑,記下來了。真是無語!

1476年,興獻王出生,1486年,萬貴妃死,1464年,廢吳皇后,萬貴妃得勢。不說別的,如果萬貴妃真像記載中的那麼用藥害懷孕的妃子,就不會有孝宗和興獻王的出生,真是自相矛盾,居然還畫蛇添足地說孝宗出生沒頭髮,這純粹是要把故事編圓滿些。

回到正題,邵妃生興獻王朱祐杬,岐惠王朱祐棆,雍靖王朱祐枟。興獻王朱祐杬就是明世宗朱厚熜的生父,後來被追為興獻帝。從這上面看,邵妃是承澤隆恩的,先後誕下三個皇子,畢竟她有顏值並且知書達禮。

明憲宗是邵妃的夫君,其後,孝宗是憲宗的兒子,武宗是孝宗的兒子,武宗沒兒子,世宗是他的嫡親叔伯的弟弟,共一個爹爹。其中,最關鍵的是邵妃是世宗的親奶奶。

世宗做皇帝,邵妃眼睛已經瞎了,她一高興,用手把世宗從頭摸到了腳。親奶奶呀!並且,興獻王赴藩,邵妃作為母親沒跟去,留在了皇宮中。興獻王死得早,皇帝孫子當然寶貝了,同樣,世宗對她也很好,死後遷主陵,追封皇后。世宗給她的謚號中有一個「聖」字,聖字有鬼神莫測的意思,再加上她孫子世宗撿到天上掉下來的元寶當了皇帝,世宗又這麼敬愛她,因此才會有提出問題中的民間傳說。

回到傳說的本身吧!未同房前,剋死七任未婚夫。未同房是為當選入宮中作鋪墊,否則故事經不起推敲。嫁給皇帝,是因為傳說中皇帝福澤厚,壓得住她剋夫。但編故事的人明顯忽略了一點,明朝文官出噴子,連上朝朝服髒了不洗都要噴,何況是太監用「剋夫王」陰謀圖害皇上呢?

編故事的人,也許是清朝的吧,就這麼一個小故事,顯得明朝後宮管理有多混亂!

我是鏈天絕,有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討,如果加個關注,愚生就更感激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