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陽夏陰,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黃帝問道:我聽先生講述九針的知識,我覺得知識眾多,博大精深,難以盡言。現在我希望聽一聽關鍵的道理,以便告訴子孫,世代流傳下去。我一定讓他們把這個學問銘刻在心中,並且遵守誓言,永不隨便外傳。使這些道理,能與天體的運行相符合,有始有終有規律地運行。在上與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相應,在下與天地之間的四時五行的陰陽盛衰相應,四時氣候有規律的更迭,五行的當令與失時也是有規律地變化,秋冬為陰,春夏為陽,人體是怎樣來適應這些規律變化的氣候的呢?我想知道這方面的道理。

岐伯回答道:您這個問題真是切中要害阿!它正是天地之間最為深奧的道理啊。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黃帝說道:那就請您講一講這個最重要的道理吧,它是怎樣和人的形體、氣血相應的,從而可以判斷疾病的性質,了解病人的生死情況,岐伯回答道:天地間的事物都有其內在的規律,這個規律可以用數理來描述。數字從一開始而終於九。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

用數字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天、地、人三方面,各自又可以再分為三,三三為九,八方加中央也是九,這兩者之間可以建立對應關係。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所以人可以分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有三處可以候診的了解脈搏的地方,稱為天、地、人三候。切按這些地方的脈象可以判斷疾病是否好治療,了解各種疾病的情況,臟腑氣血的虛實,從而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驅除病邪,使人體恢復健康。

●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黃帝問道:三部是指什麼?

岐伯回答道:全身診脈的部位可以分為,上、中、下三部(大的區域),每一部又可以分為天、地、人三個候診的具體地方。這個診脈的方法必須有老師指導,才能準確掌握部、候的位置以及診斷中脈搏的具體意義。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上部天就是額部兩側的動脈,相當於額厭穴處;上部地,就是兩側頰部的動脈,相當於大迎穴處;上部地,就是兩側耳前的動脈,相當於耳門、和髎穴處。(與中華脈診不同)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中部天就是兩手太陰經的動脈,相當於寸口的經渠穴處;中部地,就是兩手的陽明經的動脈,相當於合谷穴處,中部人,就是兩手少陰經的動脈,相當於神門穴處。(與《中華脈診》同)。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上部天就是額部兩側的動脈,相當於額厭穴處;上部地,就是兩側頰部的動脈,相當於大迎穴處;上部地,就是兩側耳前的動脈,相當於耳門、和髎穴處。(與中華脈診不同)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中部天就是兩手太陰經的動脈,相當於寸口的經渠穴處;中部地,就是兩手的陽明經的動脈,相當於合谷穴處,中部人,就是兩手少陰經的動脈,相當於神門穴處。(與《中華脈診》同)。

●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下部天,就是兩足厥陰經的動脈,相當於五里穴處;(《中華脈診》為五里穴或者太沖穴)下部地,就是兩足少陰經的動脈,相當於太溪穴處;(與《中華脈診》同);下部人,就是兩手的足太陰經的動脈,相當於箕門穴處。(《中華脈診》為箕門穴或者沖陽穴)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由於經脈與臟腑的關係,所以上部天可以用來診察肝臟的情況,下部地可以用來診察腎臟的情況,下部人可以用來診察脾胃的情況。(所以經脈是又血液推動的,其實就是講的全身的血液分配)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黃帝問道:那麼中部可以診察哪些部位的情況呢?岐伯回答道:中部也有天、地、人的區別。中部天可以用來診察肺臟的情況,中部地可以診察胸中之氣血情況,中部人可以用來診察心的情況。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黃帝問道:那麼上部可以診察哪些部位的情況呢?岐伯回答道:上部也有天地人之分。上部天可以用來診察頭角的情況,上部地可以用來診察口齒的情況。下部人可以用來診察人耳目的情況。(各自動脈對相應的部位供血)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總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地、人三個候診之處。這樣就三個天候,三個地候,三個人候,三三為九,一共九個候診之處。九候與地上的八方與中央相應即九野,九野與九臟對應九臟。九臟分為肝、心、脾、肺、腎五個神臟和膀胱、胃、大腸、小腸四個形臟。(神臟可以理解為由五行而映射出的五臟,所以不僅僅是有形的心肝脾肺腎,還應該包括各自的系統功能)如果五臟之氣衰敗,那麼氣色必然枯槁而不潤澤,所以說氣色枯槁而不潤澤,是將死的表現。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黃帝問道:診察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道:首先觀察病人形體的肥瘦程度,以了解正氣和邪氣的盛衰情況。如果是邪氣盛的實證就用瀉法;如果是正氣不足的虛症就用補法。凡血脈中有邪氣壅滯的,或者有血瘀的,必須先去除壅滯和淤血,然後再根據病情進行調理。不論治什麼病,都以氣血和平與調順為目的。

●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黃帝問道:如何來預測病人的生死呢?岐伯回答道:形體壯盛,脈象反而細的,少氣無力以致都沒辦法支持正常的呼吸的,這是危險的重症。形體瘦弱,脈象反而大,而胸中反而憋悶脹滿多氣的是重症。一般來說,形體與神氣相稱的,疾病容易治癒。(神氣足,神采奕奕,步伐堅定,渾身透出一種力量,神氣弱:神困疲乏,走路只能緩緩地移動,有氣無力,無精打采。)脈搏大小遲數錯雜而不協調的,是有病的表現。三部九候的脈象不協調一致的,是死亡的危症。上下左右的脈搏搏擊應手好像用春杵搗谷衝擊一下,過一陣子再衝擊一下,這是病情危險的表現,上下左右的脈象,大小遲數節律不整齊,甚至無法計算其脈數的,是死亡的危症。中部之三候脈象雖然協調,但與其他臟腑不協調的也是死症。中部三候的脈象不協調一致的,也是死症。目是臟腑精氣聚集的地方,所以兩目內陷而無光彩的,是臟腑之氣衰竭的表現,也是危險的死症。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黃帝問道:如何知道疾病的具體部位呢?岐伯回答道:在用三部九候的察脈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一處的脈象異常,僅該處獨小、獨大、獨數、獨遲、獨滑(熱)、獨緊(寒)或者獨沉伏的都屬於有病的表現。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另外,還有一種彈踝診法,也可以判定病情的輕重,預測病人的生死,具體方法是):將左手輕輕放在病人左踝骨上五寸的地方,然後用右手指在踝骨上彈擊,醫生的左手應該有振動的感覺,如果振動感覺超過五寸以上,而且柔和有力的,這是健康無病的反映。如果振動急劇而大,應手快速而混亂不清的是有病的反映。如果振動微弱,應手遲緩的也是有病的反映。如果振動似有似無,不能達到手按的部位,或者根本就不產生振動的,這是死亡的徵兆。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

所以身體極度消瘦,體弱不能行動,這是快死的徵兆。中部的脈象呼快忽慢,沒有規律,也是死亡的表現。若是脈象雖為有時歇止的代脈,但它又兼有浮洪之象的,這是病在絡脈而部位在淺表的反映。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藏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三部九候的脈象應該相互協調,上下一致,而不應該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如果三部九候的脈象有一處與別的八處不同,就是有病的表現;如果有兩處合別的七處不一致那就是病情較重的表現。(人體是一個系統,它會自動調節全身的血液分配,那裡有疾病了,就把血液派到那裡,以加強與病邪鬥爭的力量)如果有三處的脈象和別的地方不一致,這就是病情垂危的表現。所謂不一致,就是九候各脈的脈象不一致的意思,例如:獨大、獨小、獨數、獨遲、獨沉等。通過診察所見哪一部、哪一候的脈象異常就可以知道疾病所在的臟腑,及其虛實癥候,從而可以預測生死。當然要想能夠推算出具體的死亡日期,就必須首先掌握什麼樣的脈象是正常的脈象,然後才能知道什麼樣的脈象是病脈,什麼樣的脈象是真臟脈。如果真臟脈出現,那麼到了該該真臟脈所克的時日就很可能死亡。例如:肝臟的真臟脈出現後,到了庚辛日(屬金)的日子就很可能死亡。此外,出現某些特殊的癥狀,也是病情危重的反映。如果太陽經脈之氣敗絕,會出現兩足不能伸屈的癥狀,而死亡的時候,會出現目睛上視,呆定不動的癥狀。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旋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黃帝問道:冬季為陰,夏季為陽,人體的脈象如何與之相應呢?岐伯回答道:三部九候的脈象沉細欲絕的,屬陰脈,與冬季相應。一個晝夜也可以分為四時,夜半的陰氣在一日之中是最盛的,類似於冬季,冬季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候。冬季的夜半時候為重陰故是死亡的高峰期。三部九候的脈象盛躁動數的,屬陽脈,與夏季相應,一個晝夜也可以分為四時,日中是一日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候,類似於一年之中的夏季,夏季的日中為重陽也是死亡的高峰期。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寒熱交作的肝膽病患,(屬於少陽木氣,與一年中的春季、一日之中的平旦相應,所以這類疾病多死於平旦的寅卯之時;陽熱過盛的里熱症或者急性溫熱病多死於陽氣最盛的日中午時;(陽熱病本身發熱厲害,毛孔閉塞,散熱不暢,日中時人體的生物鐘會使身體的產熱增加,熱上加熱,因而容易死亡)風邪引起的疾病,(由於風在五行中屬木,金克木,一日中太陽西下時也屬金,)所以這類疾病常常死於日夕的申酉之時;寒邪引起的水類疾病,常死於陰氣最盛的夜半之時。如果三部九候的脈象忽而稀疏、忽而密集;忽而遲緩,忽而急數,這是邪氣在脾的表現,所以這類疾病多死於與脾土相應的辰、戌、丑、未四個時辰。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如果形體極度消瘦,即使三部九候的脈象還比較協調,但仍然是死亡的徵兆。但是有時雖然成象沉細欲絕、脈盛躁動書、寒熱交作、陽熱過剩、風氣病、水病、邪氣在脾、形壞肉脫等(即前面所說的七種死症),但三部九候的脈象尚能與四時陰陽相協調的,就不是死症。所說不是死症的,那是指風氣之病以及女子月經之病,相似七症其實不是,所以說不是死症。如果真是七診之病,三部九候的脈象也衰敗的,那就必死無疑了。這類病人,臨死的時候,往往發生乾噦和噫氣等胃氣敗絕的癥狀。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診治疾病的時候,還必須詳細詢問起病的原因,現在的癥狀,而後按照順序切按三部九候的脈象。觀察經脈和絡脈的沉浮是否異常。切脈的時候,或輕按浮取、或重按沉取,或者迎著經脈的方向逆取,或者順著經脈的方向從取。總之,切脈要上下浮沉左右推移循按,仔細辨別是正常脈象還是病脈。如果脈象柔和滑利是正常脈象,如果脈來遲緩無力,是氣虛的表現,為病脈。如果脈來澀滯,甚至斷絕好久才來的,這是陰陽俱脫的反映,是死脈。如果是久病的病人,肌肉全無,皮膚乾枯附於筋骨的,是氣血衰敗的反映,那麼不論脈象如何都是死症。

●帝曰:其可治奈何?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黃帝問道:對於那些非死症的疾病,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道:如果病邪在經脈的就針刺其經脈,如果病邪在絡脈的就用點刺絡脈的方法,使其出血。如果是病在血分,有有身疼癥狀的,那就要根據疾病所屬的經絡而進行針刺,若是病邪留在大絡的,這叫奇邪,由於奇邪在經絡之中,因此就應該用繆刺的方法進行治療,即右病刺左,左病刺右。如果病邪久留體內而固定不移,形體消瘦的,應該根據根據病情的輕重,部位的深淺,有層次地進行針刺。如果病邪屬於上實下虛的,那是由於邪氣壅滯,而氣血不通暢所造成的,應該循著經脈的方向進行切按,找出鬱結所在的位置,然後再鬱結所作的位置進行針刺,放出其鬱積之血,見到瘀血去,則知經脈中的氣血已經通暢無阻了。(此外,從某些特殊的臨床表現,也可以推測出疾病的部位及病情的輕重)病人出現眼睛上翻,呆定不動,那就是太陽經脈之氣敗絕的反映,必死無疑。這些都是判斷疾病生死的要訣,在實踐應用中不可不注意。(血液是經脈的推動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