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主講:許豔麗

微課名稱:《17歲孩子跳橋事件心理分析》


在開課之前羣裏成員一共接龍了6個問題,分別是:

1.孩子跳橋到底是父母的失敗還是孩子的悲劇?

2.孩子跳橋這件事和一個人的死亡動力有關係嗎?和一個家族的動力有關係嗎?怎麼理解死亡動力這部分?

3.如果這個孩子想要心理自救,他可以怎麼做才能夠擺脫和母親之間激烈的情緒糾纏呢

4.怎麼樣能讓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坐下來很好的溝通呢?

5.青春期是孩子反逆階段,性和攻擊如何釋放,父母如何從旁協助?青春期過渡需要注意哪些啊

6.父母的青春期過渡的不好,更容易在孩子的青春期釋放攻擊性或者性困惑。


本次微課內容是針對這6個問題進行的心理分析。

因爲是微課整理,所以文章裏會有一些口頭用語,不同於書面內文字。


本期微課文字整理人:許豔麗




正文內容:


hello,大家好。本來是應該週六跟大家去討論的話題,但因爲這兩天一直在忙沒找到時間,所以拖到今天上午我們才把這個新聞討論一下。

 

因爲現在很多家長都非常在意孩子的心靈,如果孩子的心靈比較脆弱,容易受到打擊,或者做出一些輕生的舉動,家長們都是很不希望遇到的。所以這個新聞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不管是家長還是準家長都會爲自己的孩子感到一些擔心。


新聞是這樣的:這個17歲的孩子他在學校裏跟同學發生了一些矛盾,然後他把這個矛盾說給媽媽聽,結果被他媽媽反而批評了一頓。然後這個孩子就先是跳車,然後再跳橋,緊接着當場就死亡了。

 

我想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不知道爲什麼他受個批評就可以自殺。其實這次事件肯定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很可能心裏一直有一個聲音或者有一個渴望在等待着,但是最後這個渴望變成了絕望。所以他就選擇了結束生命。

 

羣裏面有接龍的,大家提出了一些問題,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這樣說:孩子跳橋,到底是父母的失敗還是孩子的悲劇?

首先這不是一個有可比性問題,如果是父母的失敗和孩子的失敗,我們可以比一下;父母的悲劇和孩子的悲劇也可以比一下。你分別說了一下失敗和悲劇,我不覺得它是有可比性的。

 

但是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孩子在學校裏發生矛盾,回來以後卻繼續被父母責罵。這裏發生的是:父母其實是看不見孩子的。像武志紅老師會經常強調的,不被看見就是像死了一般的境遇。



這個孩子雖然媽媽是跟他有互動的,他媽媽可能跟他說:“你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但實際上這種互動不代表看見。

 

“看見”指的是看到孩子的需要。比如孩子在那喊:“我受傷了,我需要你來保護我,或者他說需要你來幫助我把傷口癒合。”但是媽媽沒有看見他的這些需要,她看到的是:“你不允許跟別人發生矛盾、你不應該跟人家吵架。”這就完全忽視掉了孩子的需要。

 

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的感覺是:“當我受到創傷,或當我遇到危險的時候,你是不會來救我的。”

 

其實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多給他一些關心、照顧,等他大一點你再給他說說,你不應該這樣、那樣,那他的受挫能力是會好很多的。


可是通常家長不是這麼幹的。我很少見到家長會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段轉變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小的時候你多呵護他,少批評,在他大了以後你再變爲多一點的批評,這樣他們不會從小到大積壓那麼多痛苦。

 

可是一般情況下家長的批評是比較一致的,就是從小到大都是一直在批評這個孩子。那麼孩子心中的“期望”的火苗就會一點一點的下降,直到絕望。

 

其實如果父母的功能好一點,就是有的時候批評,有的時候呢也會給他一些關心、看見他的需要:比如跟他一起站在同一個方向,說他同學兩句“這個人怎麼這樣!他這樣真不好!”之類的,都會感覺讓這個孩子會感覺好一點。


就是父母如果有的時候做的好點(指能看見孩子的需要),有的時候做的差點,那這個孩子也不至會輕生。

 

通常這樣輕生的孩子都是長時間沒有被滿足——從小到大都是。在小的時候我們就能看到這樣孩子的一些苗頭,比如孩子會自殘等一些行爲。

 


但是那時候這些家長卻覺得:不管怎麼樣他也不至於會死的。所以很多家長就沒有想到他們要去調整和改變。

 

做我們諮詢這一行,見到過一些這樣的家長:孩子的問題在外人來看已經很嚴重了,但是家長卻覺得沒什麼,很正常,孩子有點個性而已,無所謂了,會好的。


然後就沒有重視起來,但其實孩子已經在用生命在吶喊了,他們在說:“我已經很痛苦了,快來幫幫我!”但是家長那邊卻覺得很正常,誰沒有受過挫折。

 

這裏要說到:父母要有分辨的功能,但這是很多父母缺失的。


比如這問題明明很嚴重了,但是父母會覺得很正常、沒事,哭一哭就好了,這就是分辨錯誤。但還有些父母是遇到孩子一點事情,只是有點不開心,父母卻變得很緊張,覺得很嚴重。這也是分辨錯誤。

 

所以有很多家長是聽別人說的,比如親戚朋友或者老師跟家長說:你家小孩不太正常,去做做心理諮詢吧。然後他們纔會把孩子帶來做諮詢。其實這樣不能說是家長的錯,也不能說是失敗,其實是功能不太好。

 

家長如果在小的時候受到質量很差的養育,他們的功能就會很糟糕。然後長大了就會導致下一代孩子的悲劇。

 

有很多網上評論說:這個時代的孩子太脆弱了,說兩句就跳橋了,就自殺了。這其實還有個因素是跟周圍的環境有關的。


比如你旁邊有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只要你出去吵架了,回來就會捱罵。你周圍所有的父母都是經常打罵孩子的話,那你的父母罵你,你頂多會覺得很難受而已,忍一忍可能就過去了,輕生的可能性會比較小的。就像魯迅筆下寫的麻木,中國人有段時間在戰爭年代看到打殺搶什麼的都是非常麻木。

 

你也可能會說麻木不好,但它其實也很好地幫助你防禦了這些周遭的痛苦。

 

可是如果你周圍的環境裏面,很多家長是很理解孩子的,很關愛孩子的,他看到後拿自己跟周圍的環境一比較,他就會覺得自己的命運格外的悲慘。那它的防禦機制就會容易建立的不太好,就更容易產生內心的痛苦和絕望。



第二個問題:孩子跳橋這件事和一個人死亡動力有關嗎?和一個家族的動力有關嗎?怎麼理解死亡動力這部分?


弗洛伊德提出來:人的本能分爲生本能和死本能,這個內容在我的公衆號裏面有專門寫過,文章銜接:攤上了大事兒——性、生本能與死本能丨白話精神分析。你們可以去看一下。

 

我們跟生和死的關係都是很親近的,人人都很想生,這個不用說了,但也有很多人想死。你是從一個沒有生命的無機物變成了一個有生命的東西,所以你跟死亡的關係也差不了太遠的。


你是從死亡(沒有生命的物質)而來,最終你也會變成沒有生命的狀態。所以人跟死亡之間是很親近。人們會想如果我死了會怎麼樣?所以死亡動力每個人都。


在你生的很艱難的時候,你就會想:我死了會怎麼樣?

當你覺得死亡很可怕的時候,你又會對生有很高的憧憬。


所以如果你的生的那部分能量不錯,比如你有很多地方覺得自己好,自尊感強,自我價值感強,生命能量強等,那你死亡的動力就會下降。他們兩個是此消彼長的。

 

所以這個17歲的孩子他肯定是生的能量已經很弱了。他在這個世上沒有什麼自我價值,低自尊,低自我掌控感等,他就會趨向於死亡。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多鼓勵孩子的生命力。比如讓孩子自我感覺良好就是很重要的。當然要會用各種技巧,如果你只是很空洞的跟他說:“你好棒,你怎麼這麼厲害啊!”這種太空了,它不會增加好的自我價值感,它只能讓一個人飄飄然,然後到了社會上也會覺得很飄,很浮誇。


好的自我價值感,是要讓他成爲他自己,比如說當他很喜歡繪畫的時候,你可以跟他說:“噢,你很喜歡繪畫是嗎?嗯,你畫畫的時候確實很開心,媽媽看到了你的開心。”用這種客觀中立的方式去看見他,這纔是對他真正的接納。


但並不是就不能說“你好棒”了,當他做了一件事情真的很棒時,你跟他歡呼一下,說:“哇,好棒,厲害。”這是沒關係的。他會感覺到你是真地覺得他很棒,不是爲了說而說。



另外你問怎麼理解家族的死亡動力:這就涉及到我的擅長的家庭系統排列的部分了。


家族裏邊如果有一些人是不公的平死亡,或是不被接納的死亡都是有意義的。


不公平死亡,比如說死的很很冤,這個我們就不舉例子了,你可以自己去想象各種冤情。


不被接納的死亡,比如一個人他是車禍而亡,死後他的家裏卻不想提起這個人,覺得車禍死的太慘烈了。這就是不被接納的死亡。

 

不只是壞的死亡不被接納,有時死的很悲慘、很可憐也會容易不被接納!

 

這種不被接納的,不被紀念的,或者被忽略的死亡,都會導致家族中其他人產生死亡動力。


家裏會有其他的人來承擔這部分能量,爲的是讓這個家族裏的其他人看見這部分不正常的能量。

 

這件事我們從自然規律的角度來看:人在原始的社會的時候都要生活在一起,每個人都需要被接納,因爲原始社會非常的危險,如果那個人被排斥出去了,或者被趕走了,外面一定會遇到各種猛獸,然後他就死了。


所以我們在基因裏面就留下了這個集體潛意識:就是家族裏所有的人要被接納,如果不被接納的話這個家族就會變得很動盪,內心惶惶不安。



如果族長看誰不順眼就把一個人趕走,那其他的組員會有什麼感覺?

會覺得惶惶不安,不知道自己會不會也被趕走,會不會死掉。

 

所以集體潛意識就會讓我們接每個人納,包括死亡都要有儀式。儀式會讓活着的人覺得:“這個人雖然死了,但是他生命是有意義的。”這是一種內心很踏實的感覺,就是:即使我死了,我也不會被拋棄了,我的後代也不會被拋棄。


在家庭系統排列入門這本書裏面舉過一個例子,有個孩子是被車禍撞死的,他的爸爸不想提起這件事情。後來他又生了兩個小孩,這兩個小孩不知道有哥哥這個人,也不知道哥哥是被車禍撞死的。結果他們的爸爸卻發現後面生的這兩個小孩也頻繁發生車禍,就是沒有撞死而已。


然後這個爸爸就很擔心,後來他做了家庭系統排列以後,他就跟這兩個小孩說出了他哥哥的事情。自從他的兩個兒子知道了哥哥這件事情以後,這兩個小孩就很少再發生車禍事件了。這就是家族的集體潛意識:家族中有不被接納的死亡時,就會有其他人增加死亡動力,來提醒不合理的事件要被看到。當被看到了,問題就會停止。

 

所以這個17歲的孩子家族是不是有這樣的事件呢?很可能有的,要不然怎麼這麼剛烈。



孩子自殘的情況還是挺多的,但一般不至於這麼慘烈,說跳就跳,然後就死了。所以很有可能他們家族有這種問題出現,但是我們並不瞭解。


另外,如果你懷疑你自己的家族有這種家族死亡動力,想進一步瞭解的話,可以來找我在我的家家庭系統排列工作坊上來解決這種問題。

 


好,我們來看第三個問題:如果這個孩子想要心理自救,他可以怎麼做才能夠擺脫和母親之間激烈的情緒糾纏呢?


首先這位母親的人格一定有些不足的地方,她不是簡單的看看育兒書,或者跟她說說對孩子不要那麼嚴厲就可以解決的。我們現在社會的信息量這麼大,不像是古代周圍就只有三五戶人家而已,如果想學習早就去學習了,而她卻還能跟孩子相處出現這麼大的問題,所以肯定是人格上有些不足。

 

一個人內心的不合理信念是非常堅固的,堅固到可能會抱着不合理信念活一輩子。比如她可能會覺得:“孩子是不能誇的,一誇就會飛上天了。”覺得誇他是對他是有害的。


這種信念在中國的家長裏還不算少見呢,但是如果人格功能好一些的人,他聽到別人告訴你:“你這個想法是不對的。”他就會覺得我是不是考慮一下別人的意見,再聽去找書看看,或者找諮詢師問一下。但是人格功能不好的人,卻會迴避別人的不同建議。他可能迅速就轉移話題,或者逃跑,再或者不再跟提出建議的人聯繫等。

 

這樣的人通常不是性格問題,而是人格問題。性格問題可能會影響一個人錯一年,錯兩年,但兩三年後,外界信息越來越多,他就會去反思。人格功能好或不好的還有一個重要區分標準:就是有沒有反思能力。有些人也會反思,但只是很淺很淺的,比如:”哎呀,我脾氣不好而已,我以後那個年紀大了,脾氣慢慢好了就好了。“他這也叫會反思,但這種反思是沒有太大效果的,並不是好的反思能力,甚至有推卸責任的嫌疑。


那真正會反思的人會想:“我脾氣不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爲什麼別人就可以接受,我不可以呢?性格是不是天生的呢?能不能改變呢?”會想很多,還可能會去查找一些資料來改變自己。


這第二種反思,基本可以判定當事人的母親應該沒這個能力。因爲孩子都17歲了這麼大,她要有這個能力的話她早就發生變化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孩子想要自救,該怎麼辦?生活在這一家庭裏的孩子通常會認爲:“是因爲我不夠好,父母從對我這樣。”孩子都會這麼想,幾乎沒有例外,只要在家裏很痛苦就會認爲:“是我自己有問題,是我不夠好。”


所以即使他輕生了,他可能也會認爲:“媽媽,你不愛我,是我不夠好,如果我死了,你是不是就不會再那麼討厭我了?”

 

所以一個能有自救功能的孩子首先要知道:是父母的功能出現了問題,不是你不夠好,不是你不招人喜歡,不是你的錯。


父母的功能出現問題是很難改善的。有很多人格問題可能終其一生的改善都非常微弱。

如果孩子不再通過這種方式來責備自己,那麼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力量感就會逐漸提升,那麼他也就不會有輕生的念頭了。


擺脫糾纏的方法歸根到底就是:要看見真實的情況,然後感到失望。失望後就不再去糾纏,這纔是真正的失望!

 

而有些人說:我已經對父母失望了。但其實心裏帶着很多期待的,那種失望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真正的失望是:覺得無所謂的,就是反正你們就是這樣的人,我有什麼好對你要求的呢?


但是我們不是說對這個世界就沒有任何要求,只是你的要求不是侷限於父母,你還可以去這樣認識更好的朋友、更好的老師、同學。並不是所有人的功能都會像他的父母一樣。在不同的人身上體會到一些真正的關係和友愛,也是可以滿足你內心的需求的。



如果社會裏都是功能不好的人,那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一種樣子?!可能死亡率會更高。所以要相信一定會有更好功能的人可以去相處。那麼這個孩子就會產生希望,也就不容易輕生了。

 

第四個問題,怎麼讓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坐下來很好的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的能量是躁動的,它是不受支配的。你問他:“你怎麼就不能好好坐下來,穩穩當當跟我說兩句話呢?“要知道這時候的能量是不受支配的。


就像很小的孩子,比如說你跟一個三四歲的小孩說:“你幹嘛不能坐下來,把這個幼兒園的作業好好做完?”但是他就是不能,他能量躁動不受控制,穩當不下來。


你想想你自己心裏有事很燥的時候,你說:“我要睡覺、我不失眠,我穩穩當當坐在那裏把這本書看完,看一本枯澀難懂的書。”你看的了嗎?是看不了的,因爲你是不受控制的。


青春期它有時候是生理問題,所以要給青春期的孩子增加一些能夠釋放能量的事情,比如他比較喜歡的運動。注意不是你喜歡的,是他喜歡的。


再增加一些他喜歡的社交,比如去一些夏令營,接觸一些朋友等等。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這麼大了,你想讓他坐下來跟你好好溝通,他是不太聽你那一套的。


要知道代溝是一定有的。你不要以爲說你自己做的那些就一定對,因爲在新的社會環境之下(孩子所處的環境跟你所處的環境是不同),你的方法是不能夠幫助他適應他的環境的,這就是代溝。所以你的方法他就不一定接受,你能做的就是:可以鼓勵他跟一些你覺得好的孩子多交流,給他報一些質量高的夏令營等。



因爲青春期的小孩的目標是通過自己能力探索世界。他要用自己的方法看一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如果這個時候你說:“不行,你要用我的方法。”他就會感到很難受。


但是有的時候給他一點建議可以,畢竟他還是需要外界的經驗的。我也見到有些父母說:“青春期的孩子不用管了。”完全不管是不對的,你給孩子一點建議,但是手不要伸得過長,告訴他:“如果你需要的時候,你就可以來找我。”那時候你就可以跟他好好聊,但是即使這樣他還是有可能不接納你給出的建議。


有智慧的父母只懂得點到爲止,懂得什麼時候用多大的力量。很多父母要麼用力過猛,要麼就用力過輕。過輕孩子就會感到被忽視了。


你問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你要放棄跟他坐下來好好溝通。偶爾點到爲止,給他一點建議,告訴他:“如果有需要可以來找你等。”這些方式都是溝通。但坐下來好好溝通,這個方式可行性不高。


另外,還有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在青春期時沒有反應,這個並不是他們家孩子性格不一樣、他們家孩子就是乖。而是因爲有些孩子的青春期來得晚。還有些人會在結婚後出現青春期反應。到那個時候青春期的反應其實鬧得更厲害,因爲那時人的能量更強。


小孩如果12歲慢慢開始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能量纔能有多大?這時候能量一般不至於鬧得家裏難以收場。但是如果結婚之後來青春期,很多人就開始鬧:非得要離婚,伴侶孩子都不管了!這就更難平復了。


但這個17歲跳橋的孩子未必是青春期反應。他只是開始有了能量去鬥爭了。但這個反應一定是從小就積壓的,然後積累到最後一根稻草,才造成了悲劇。

 

下面我們來看第五個問題,青春期是孩子反逆階段,性和攻擊如何釋放?父母如何從旁協助?青春期過度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這個問題跟上面差不多一致的,有些我已經在上面講過了,就不再重複了。


要注意的是:父母就這時要有自己的心理健康建設。這個時候父母是被動轉變的,比如你孩子之前都挺乖,突然間孩子就變了。那你的心理適應是需要調整的。所以這個時候很多情況下,不是孩子需要做心理諮詢,而是家長應該去做心理諮詢,要保持家長的心理健康。



因爲你這個時期上有老下有小,還要工作,如果你自己心理不健康,這些問題你會難以應付。溫尼克特給家長的建議:“就是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家長要自己活下來。”

如果這個時期家長自己過度的比較好,心態比較穩定,應對的方式也比較科學,那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好的。如果你好好的,你過得開心很舒適,但孩子自己還是不想活了,這種情況一般是不會發生的。


所以不管孩子是多大,家長都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那麼孩子自然就會學會你的應對方式。


下面我們看第六個問題。這看起來不像是個問題:“父母的青春期過渡的不好,更容易在孩子青春期釋放攻擊性或者性困惑。”這好像是對是上面問題的反饋。


當然了,如果父母沒有獲得過的能力,給予孩子是很困難的。比如父母沒有獲得過“被關心”,他們給孩子關心也給不出來。再比如說父母沒有被他們的父母理解過,就也很難理解他們的孩子。

 


就像跳橋的孩子,我覺得他的媽媽是沒有理解能力她可能從頭到尾都不明白這個孩子爲什麼這麼痛苦。她可能覺得:“你太脆弱了,你怎麼就想不開呢?你就不能坐下來好好跟我聊聊嗎?”她不理解不了孩子爲什麼這麼痛苦,因爲是她自己就沒有被理解過。


所以家長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理解不了孩子,你就轉手讓別人來去做這些事情。比如我看到一些有超前意識的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就找心理諮詢師聊聊,把他的困惑說出來,諮詢師會給予他一些理解和關注,孩子就能感受到被理解。父母若自己沒有這個功能,一定要懂得把有這個功能去找人來替代自己。

 

當然,如果你自己有這個功能是最好的。如果你不是人格功能的問題,那你可能只是沒有學到方法,你不知道要怎麼做纔是理解,那這只是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你通過一些自我成長的方法就可以慢慢去學會怎麼理解和共情孩子。如果這樣你自己能做到是更好的。


雖然這是首要的,但是不是全部的。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應該只有父母,應該還有一些其他的。不管是心靈導師也好,還是閨蜜好小夥伴也好,一定要有其他的地方來補充能量。

 

最差的情況就是:父母沒有能力,父母也不改變,孩子也沒有地方去釋放。



如果在家裏邊孩子跟父母溝通不好,孩子學不會怎麼樣良好的溝通,那麼等他長大了到了社會上,仍然會很難交到朋友的。因爲家裏的模式是會帶出去到社會上繼續使用的。


所以像這個媽媽,我猜測她可能經濟條件還是不錯的,應該早一點給孩子找個諮詢師來幫助他解決他的心理困惑。


其實父母的重要性能佔50%其實就不錯了,就已經很高了。還有50%呢要去社會上補,通過諮詢師,好朋友等。如果父母的50%那個比重根本沒有那麼多,比如只佔10%或者5%,非常低,那麼就要到外面很多很多的地方尋找幫助。如果父母的功能比較高,那麼就少外面可以少找一點人來理解和幫助到他。這個你們自己看。


青春期的性困惑這個部分,有很多的性夏令營是不錯的。比如說我自己也辦過方剛老師的性教育培訓,他每年都有冬令營,夏令營。他的性教育是家長可以坐在後面聽的,孩子參加這個夏令營的培訓也時間很短,可能3到5天。


家長就帶孩子去學一下就可以了,因爲你還可以坐在聽,所以你聽完後回去還可以跟孩子互動。聽不聽是由家長自己決定的。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這樣效率是最高的。你自己不知道怎麼跟他性教育,那你就交給一個專業的老師來幫助他。


好,今天關於這個17歲小孩的這些問題我們就分析到這裏了。這個孩子的情況其實讓我感到很痛心的,他就這樣子嗯失去了生命。如果活下去,生命還有很多可能性會出現。但是他已經去世了,那我們就祝福他在另一個世界裏邊也可以過得更好一些吧。


 




微課主講人介紹:許豔麗

專業資質: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系統排列導師、家庭治療師。是國內首位將精神分析與系統排列完美結合的導師

擅長領域:個人成長探索,戀愛情感問題,婚姻關係問題,家庭成員關係問題 ,情緒壓力困擾。


來源:許豔麗(xuyanli179936680)


九州心理測評,爲您準備了四大類200項專業有趣的心理測評。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選擇您感興趣的心理測評。


近期課程 (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2019—2020年課程新增正念師資班)

心理諮詢培訓項目招生簡章詳情(線上隨時學)

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線上隨時學)

後現代療法|吳熙琄敘事治療(線上隨時學)

國際認證EAP專員(DEAP)培訓(5月、上海)

長沙站 | 趙小明音樂治療工作坊(5月、長沙)

國際認證OH卡治療師初階(臺灣陳伯煒,5月、長沙)

國際大師Zvika舞動治療(DMT)工作坊(5月、成都)

許維素焦點治療(SFBT)長程班(6、12月,長沙)

2019年曾奇峯實操工作坊第四期(6月、長沙)

泰祺抗挫力青少年訓練營(7月、長沙站、南京站)

青少年團體輔導培訓師系統課程(7、9月)

浩然動力心理成長營青春期專場 (8月、陽朔)

浩然動力草原之旅心理成長遊學營(8月,內蒙古)

浩然動力海外遊學營第15期美國站(7月,美國)

浩然動力海外遊學營第16期英國站(7月,英國)

浩然動力海外遊學營第17期日本站(7月,日本)

浩然動力海外遊學營埃及(8月,埃及)

SFBT焦點解決核心技術工作坊(9月,長沙)

正念生活 幸福當下| 5日正念止語靜修營(9月,長沙)

黃素菲敘事生涯規劃工作坊(10月)

蘇曉波|後現代精神分析工作坊長沙站(10月)

徐鈞自體心理學二年制長程班(10月)

正念舞動工作坊(10月、長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