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主讲:许艳丽

微课名称:《17岁孩子跳桥事件心理分析》


在开课之前群里成员一共接龙了6个问题,分别是:

1.孩子跳桥到底是父母的失败还是孩子的悲剧?

2.孩子跳桥这件事和一个人的死亡动力有关系吗?和一个家族的动力有关系吗?怎么理解死亡动力这部分?

3.如果这个孩子想要心理自救,他可以怎么做才能够摆脱和母亲之间激烈的情绪纠缠呢

4.怎么样能让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坐下来很好的沟通呢?

5.青春期是孩子反逆阶段,性和攻击如何释放,父母如何从旁协助?青春期过渡需要注意哪些啊

6.父母的青春期过渡的不好,更容易在孩子的青春期释放攻击性或者性困惑。


本次微课内容是针对这6个问题进行的心理分析。

因为是微课整理,所以文章里会有一些口头用语,不同于书面内文字。


本期微课文字整理人:许艳丽




正文内容:


hello,大家好。本来是应该周六跟大家去讨论的话题,但因为这两天一直在忙没找到时间,所以拖到今天上午我们才把这个新闻讨论一下。

 

因为现在很多家长都非常在意孩子的心灵,如果孩子的心灵比较脆弱,容易受到打击,或者做出一些轻生的举动,家长们都是很不希望遇到的。所以这个新闻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管是家长还是准家长都会为自己的孩子感到一些担心。


新闻是这样的:这个17岁的孩子他在学校里跟同学发生了一些矛盾,然后他把这个矛盾说给妈妈听,结果被他妈妈反而批评了一顿。然后这个孩子就先是跳车,然后再跳桥,紧接着当场就死亡了。

 

我想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不知道为什么他受个批评就可以自杀。其实这次事件肯定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很可能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或者有一个渴望在等待着,但是最后这个渴望变成了绝望。所以他就选择了结束生命。

 

群里面有接龙的,大家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样说:孩子跳桥,到底是父母的失败还是孩子的悲剧?

首先这不是一个有可比性问题,如果是父母的失败和孩子的失败,我们可以比一下;父母的悲剧和孩子的悲剧也可以比一下。你分别说了一下失败和悲剧,我不觉得它是有可比性的。

 

但是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孩子在学校里发生矛盾,回来以后却继续被父母责骂。这里发生的是:父母其实是看不见孩子的。像武志红老师会经常强调的,不被看见就是像死了一般的境遇。



这个孩子虽然妈妈是跟他有互动的,他妈妈可能跟他说:“你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但实际上这种互动不代表看见。

 

“看见”指的是看到孩子的需要。比如孩子在那喊:“我受伤了,我需要你来保护我,或者他说需要你来帮助我把伤口愈合。”但是妈妈没有看见他的这些需要,她看到的是:“你不允许跟别人发生矛盾、你不应该跟人家吵架。”这就完全忽视掉了孩子的需要。

 

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的感觉是:“当我受到创伤,或当我遇到危险的时候,你是不会来救我的。”

 

其实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多给他一些关心、照顾,等他大一点你再给他说说,你不应该这样、那样,那他的受挫能力是会好很多的。


可是通常家长不是这么干的。我很少见到家长会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转变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小的时候你多呵护他,少批评,在他大了以后你再变为多一点的批评,这样他们不会从小到大积压那么多痛苦。

 

可是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批评是比较一致的,就是从小到大都是一直在批评这个孩子。那么孩子心中的“期望”的火苗就会一点一点的下降,直到绝望。

 

其实如果父母的功能好一点,就是有的时候批评,有的时候呢也会给他一些关心、看见他的需要:比如跟他一起站在同一个方向,说他同学两句“这个人怎么这样!他这样真不好!”之类的,都会感觉让这个孩子会感觉好一点。


就是父母如果有的时候做的好点(指能看见孩子的需要),有的时候做的差点,那这个孩子也不至会轻生。

 

通常这样轻生的孩子都是长时间没有被满足——从小到大都是。在小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这样孩子的一些苗头,比如孩子会自残等一些行为。

 


但是那时候这些家长却觉得:不管怎么样他也不至于会死的。所以很多家长就没有想到他们要去调整和改变。

 

做我们咨询这一行,见到过一些这样的家长:孩子的问题在外人来看已经很严重了,但是家长却觉得没什么,很正常,孩子有点个性而已,无所谓了,会好的。


然后就没有重视起来,但其实孩子已经在用生命在呐喊了,他们在说:“我已经很痛苦了,快来帮帮我!”但是家长那边却觉得很正常,谁没有受过挫折。

 

这里要说到:父母要有分辨的功能,但这是很多父母缺失的。


比如这问题明明很严重了,但是父母会觉得很正常、没事,哭一哭就好了,这就是分辨错误。但还有些父母是遇到孩子一点事情,只是有点不开心,父母却变得很紧张,觉得很严重。这也是分辨错误。

 

所以有很多家长是听别人说的,比如亲戚朋友或者老师跟家长说:你家小孩不太正常,去做做心理咨询吧。然后他们才会把孩子带来做咨询。其实这样不能说是家长的错,也不能说是失败,其实是功能不太好。

 

家长如果在小的时候受到质量很差的养育,他们的功能就会很糟糕。然后长大了就会导致下一代孩子的悲剧。

 

有很多网上评论说:这个时代的孩子太脆弱了,说两句就跳桥了,就自杀了。这其实还有个因素是跟周围的环境有关的。


比如你旁边有很多家长都是这样的:只要你出去吵架了,回来就会挨骂。你周围所有的父母都是经常打骂孩子的话,那你的父母骂你,你顶多会觉得很难受而已,忍一忍可能就过去了,轻生的可能性会比较小的。就像鲁迅笔下写的麻木,中国人有段时间在战争年代看到打杀抢什么的都是非常麻木。

 

你也可能会说麻木不好,但它其实也很好地帮助你防御了这些周遭的痛苦。

 

可是如果你周围的环境里面,很多家长是很理解孩子的,很关爱孩子的,他看到后拿自己跟周围的环境一比较,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命运格外的悲惨。那它的防御机制就会容易建立的不太好,就更容易产生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第二个问题:孩子跳桥这件事和一个人死亡动力有关吗?和一个家族的动力有关吗?怎么理解死亡动力这部分?


弗洛伊德提出来:人的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个内容在我的公众号里面有专门写过,文章衔接:摊上了大事儿——性、生本能与死本能丨白话精神分析。你们可以去看一下。

 

我们跟生和死的关系都是很亲近的,人人都很想生,这个不用说了,但也有很多人想死。你是从一个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所以你跟死亡的关系也差不了太远的。


你是从死亡(没有生命的物质)而来,最终你也会变成没有生命的状态。所以人跟死亡之间是很亲近。人们会想如果我死了会怎么样?所以死亡动力每个人都。


在你生的很艰难的时候,你就会想:我死了会怎么样?

当你觉得死亡很可怕的时候,你又会对生有很高的憧憬。


所以如果你的生的那部分能量不错,比如你有很多地方觉得自己好,自尊感强,自我价值感强,生命能量强等,那你死亡的动力就会下降。他们两个是此消彼长的。

 

所以这个17岁的孩子他肯定是生的能量已经很弱了。他在这个世上没有什么自我价值,低自尊,低自我掌控感等,他就会趋向于死亡。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多鼓励孩子的生命力。比如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就是很重要的。当然要会用各种技巧,如果你只是很空洞的跟他说:“你好棒,你怎么这么厉害啊!”这种太空了,它不会增加好的自我价值感,它只能让一个人飘飘然,然后到了社会上也会觉得很飘,很浮夸。


好的自我价值感,是要让他成为他自己,比如说当他很喜欢绘画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噢,你很喜欢绘画是吗?嗯,你画画的时候确实很开心,妈妈看到了你的开心。”用这种客观中立的方式去看见他,这才是对他真正的接纳。


但并不是就不能说“你好棒”了,当他做了一件事情真的很棒时,你跟他欢呼一下,说:“哇,好棒,厉害。”这是没关系的。他会感觉到你是真地觉得他很棒,不是为了说而说。



另外你问怎么理解家族的死亡动力:这就涉及到我的擅长的家庭系统排列的部分了。


家族里边如果有一些人是不公的平死亡,或是不被接纳的死亡都是有意义的。


不公平死亡,比如说死的很很冤,这个我们就不举例子了,你可以自己去想象各种冤情。


不被接纳的死亡,比如一个人他是车祸而亡,死后他的家里却不想提起这个人,觉得车祸死的太惨烈了。这就是不被接纳的死亡。

 

不只是坏的死亡不被接纳,有时死的很悲惨、很可怜也会容易不被接纳!

 

这种不被接纳的,不被纪念的,或者被忽略的死亡,都会导致家族中其他人产生死亡动力。


家里会有其他的人来承担这部分能量,为的是让这个家族里的其他人看见这部分不正常的能量。

 

这件事我们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看:人在原始的社会的时候都要生活在一起,每个人都需要被接纳,因为原始社会非常的危险,如果那个人被排斥出去了,或者被赶走了,外面一定会遇到各种猛兽,然后他就死了。


所以我们在基因里面就留下了这个集体潜意识:就是家族里所有的人要被接纳,如果不被接纳的话这个家族就会变得很动荡,内心惶惶不安。



如果族长看谁不顺眼就把一个人赶走,那其他的组员会有什么感觉?

会觉得惶惶不安,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也被赶走,会不会死掉。

 

所以集体潜意识就会让我们接每个人纳,包括死亡都要有仪式。仪式会让活着的人觉得:“这个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生命是有意义的。”这是一种内心很踏实的感觉,就是:即使我死了,我也不会被抛弃了,我的后代也不会被抛弃。


在家庭系统排列入门这本书里面举过一个例子,有个孩子是被车祸撞死的,他的爸爸不想提起这件事情。后来他又生了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不知道有哥哥这个人,也不知道哥哥是被车祸撞死的。结果他们的爸爸却发现后面生的这两个小孩也频繁发生车祸,就是没有撞死而已。


然后这个爸爸就很担心,后来他做了家庭系统排列以后,他就跟这两个小孩说出了他哥哥的事情。自从他的两个儿子知道了哥哥这件事情以后,这两个小孩就很少再发生车祸事件了。这就是家族的集体潜意识:家族中有不被接纳的死亡时,就会有其他人增加死亡动力,来提醒不合理的事件要被看到。当被看到了,问题就会停止。

 

所以这个17岁的孩子家族是不是有这样的事件呢?很可能有的,要不然怎么这么刚烈。



孩子自残的情况还是挺多的,但一般不至于这么惨烈,说跳就跳,然后就死了。所以很有可能他们家族有这种问题出现,但是我们并不了解。


另外,如果你怀疑你自己的家族有这种家族死亡动力,想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来找我在我的家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上来解决这种问题。

 


好,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如果这个孩子想要心理自救,他可以怎么做才能够摆脱和母亲之间激烈的情绪纠缠呢?


首先这位母亲的人格一定有些不足的地方,她不是简单的看看育儿书,或者跟她说说对孩子不要那么严厉就可以解决的。我们现在社会的信息量这么大,不像是古代周围就只有三五户人家而已,如果想学习早就去学习了,而她却还能跟孩子相处出现这么大的问题,所以肯定是人格上有些不足。

 

一个人内心的不合理信念是非常坚固的,坚固到可能会抱着不合理信念活一辈子。比如她可能会觉得:“孩子是不能夸的,一夸就会飞上天了。”觉得夸他是对他是有害的。


这种信念在中国的家长里还不算少见呢,但是如果人格功能好一些的人,他听到别人告诉你:“你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他就会觉得我是不是考虑一下别人的意见,再听去找书看看,或者找咨询师问一下。但是人格功能不好的人,却会回避别人的不同建议。他可能迅速就转移话题,或者逃跑,再或者不再跟提出建议的人联系等。

 

这样的人通常不是性格问题,而是人格问题。性格问题可能会影响一个人错一年,错两年,但两三年后,外界信息越来越多,他就会去反思。人格功能好或不好的还有一个重要区分标准:就是有没有反思能力。有些人也会反思,但只是很浅很浅的,比如:”哎呀,我脾气不好而已,我以后那个年纪大了,脾气慢慢好了就好了。“他这也叫会反思,但这种反思是没有太大效果的,并不是好的反思能力,甚至有推卸责任的嫌疑。


那真正会反思的人会想:“我脾气不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为什么别人就可以接受,我不可以呢?性格是不是天生的呢?能不能改变呢?”会想很多,还可能会去查找一些资料来改变自己。


这第二种反思,基本可以判定当事人的母亲应该没这个能力。因为孩子都17岁了这么大,她要有这个能力的话她早就发生变化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想要自救,该怎么办?生活在这一家庭里的孩子通常会认为:“是因为我不够好,父母从对我这样。”孩子都会这么想,几乎没有例外,只要在家里很痛苦就会认为:“是我自己有问题,是我不够好。”


所以即使他轻生了,他可能也会认为:“妈妈,你不爱我,是我不够好,如果我死了,你是不是就不会再那么讨厌我了?”

 

所以一个能有自救功能的孩子首先要知道:是父母的功能出现了问题,不是你不够好,不是你不招人喜欢,不是你的错。


父母的功能出现问题是很难改善的。有很多人格问题可能终其一生的改善都非常微弱。

如果孩子不再通过这种方式来责备自己,那么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力量感就会逐渐提升,那么他也就不会有轻生的念头了。


摆脱纠缠的方法归根到底就是:要看见真实的情况,然后感到失望。失望后就不再去纠缠,这才是真正的失望!

 

而有些人说:我已经对父母失望了。但其实心里带着很多期待的,那种失望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真正的失望是:觉得无所谓的,就是反正你们就是这样的人,我有什么好对你要求的呢?


但是我们不是说对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要求,只是你的要求不是局限于父母,你还可以去这样认识更好的朋友、更好的老师、同学。并不是所有人的功能都会像他的父母一样。在不同的人身上体会到一些真正的关系和友爱,也是可以满足你内心的需求的。



如果社会里都是功能不好的人,那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一种样子?!可能死亡率会更高。所以要相信一定会有更好功能的人可以去相处。那么这个孩子就会产生希望,也就不容易轻生了。

 

第四个问题,怎么让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坐下来很好的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的能量是躁动的,它是不受支配的。你问他:“你怎么就不能好好坐下来,稳稳当当跟我说两句话呢?“要知道这时候的能量是不受支配的。


就像很小的孩子,比如说你跟一个三四岁的小孩说:“你干嘛不能坐下来,把这个幼儿园的作业好好做完?”但是他就是不能,他能量躁动不受控制,稳当不下来。


你想想你自己心里有事很燥的时候,你说:“我要睡觉、我不失眠,我稳稳当当坐在那里把这本书看完,看一本枯涩难懂的书。”你看的了吗?是看不了的,因为你是不受控制的。


青春期它有时候是生理问题,所以要给青春期的孩子增加一些能够释放能量的事情,比如他比较喜欢的运动。注意不是你喜欢的,是他喜欢的。


再增加一些他喜欢的社交,比如去一些夏令营,接触一些朋友等等。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这么大了,你想让他坐下来跟你好好沟通,他是不太听你那一套的。


要知道代沟是一定有的。你不要以为说你自己做的那些就一定对,因为在新的社会环境之下(孩子所处的环境跟你所处的环境是不同),你的方法是不能够帮助他适应他的环境的,这就是代沟。所以你的方法他就不一定接受,你能做的就是:可以鼓励他跟一些你觉得好的孩子多交流,给他报一些质量高的夏令营等。



因为青春期的小孩的目标是通过自己能力探索世界。他要用自己的方法看一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这个时候你说:“不行,你要用我的方法。”他就会感到很难受。


但是有的时候给他一点建议可以,毕竟他还是需要外界的经验的。我也见到有些父母说:“青春期的孩子不用管了。”完全不管是不对的,你给孩子一点建议,但是手不要伸得过长,告诉他:“如果你需要的时候,你就可以来找我。”那时候你就可以跟他好好聊,但是即使这样他还是有可能不接纳你给出的建议。


有智慧的父母只懂得点到为止,懂得什么时候用多大的力量。很多父母要么用力过猛,要么就用力过轻。过轻孩子就会感到被忽视了。


你问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你要放弃跟他坐下来好好沟通。偶尔点到为止,给他一点建议,告诉他:“如果有需要可以来找你等。”这些方式都是沟通。但坐下来好好沟通,这个方式可行性不高。


另外,还有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在青春期时没有反应,这个并不是他们家孩子性格不一样、他们家孩子就是乖。而是因为有些孩子的青春期来得晚。还有些人会在结婚后出现青春期反应。到那个时候青春期的反应其实闹得更厉害,因为那时人的能量更强。


小孩如果12岁慢慢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能量才能有多大?这时候能量一般不至于闹得家里难以收场。但是如果结婚之后来青春期,很多人就开始闹:非得要离婚,伴侣孩子都不管了!这就更难平复了。


但这个17岁跳桥的孩子未必是青春期反应。他只是开始有了能量去斗争了。但这个反应一定是从小就积压的,然后积累到最后一根稻草,才造成了悲剧。

 

下面我们来看第五个问题,青春期是孩子反逆阶段,性和攻击如何释放?父母如何从旁协助?青春期过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问题跟上面差不多一致的,有些我已经在上面讲过了,就不再重复了。


要注意的是:父母就这时要有自己的心理健康建设。这个时候父母是被动转变的,比如你孩子之前都挺乖,突然间孩子就变了。那你的心理适应是需要调整的。所以这个时候很多情况下,不是孩子需要做心理咨询,而是家长应该去做心理咨询,要保持家长的心理健康。



因为你这个时期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工作,如果你自己心理不健康,这些问题你会难以应付。温尼克特给家长的建议:“就是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家长要自己活下来。”

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自己过度的比较好,心态比较稳定,应对的方式也比较科学,那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好的。如果你好好的,你过得开心很舒适,但孩子自己还是不想活了,这种情况一般是不会发生的。


所以不管孩子是多大,家长都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那么孩子自然就会学会你的应对方式。


下面我们看第六个问题。这看起来不像是个问题:“父母的青春期过渡的不好,更容易在孩子青春期释放攻击性或者性困惑。”这好像是对是上面问题的反馈。


当然了,如果父母没有获得过的能力,给予孩子是很困难的。比如父母没有获得过“被关心”,他们给孩子关心也给不出来。再比如说父母没有被他们的父母理解过,就也很难理解他们的孩子。

 


就像跳桥的孩子,我觉得他的妈妈是没有理解能力她可能从头到尾都不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痛苦。她可能觉得:“你太脆弱了,你怎么就想不开呢?你就不能坐下来好好跟我聊聊吗?”她不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这么痛苦,因为是她自己就没有被理解过。


所以家长要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理解不了孩子,你就转手让别人来去做这些事情。比如我看到一些有超前意识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就找心理咨询师聊聊,把他的困惑说出来,咨询师会给予他一些理解和关注,孩子就能感受到被理解。父母若自己没有这个功能,一定要懂得把有这个功能去找人来替代自己。

 

当然,如果你自己有这个功能是最好的。如果你不是人格功能的问题,那你可能只是没有学到方法,你不知道要怎么做才是理解,那这只是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你通过一些自我成长的方法就可以慢慢去学会怎么理解和共情孩子。如果这样你自己能做到是更好的。


虽然这是首要的,但是不是全部的。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应该只有父母,应该还有一些其他的。不管是心灵导师也好,还是闺蜜好小伙伴也好,一定要有其他的地方来补充能量。

 

最差的情况就是:父母没有能力,父母也不改变,孩子也没有地方去释放。



如果在家里边孩子跟父母沟通不好,孩子学不会怎么样良好的沟通,那么等他长大了到了社会上,仍然会很难交到朋友的。因为家里的模式是会带出去到社会上继续使用的。


所以像这个妈妈,我猜测她可能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应该早一点给孩子找个咨询师来帮助他解决他的心理困惑。


其实父母的重要性能占50%其实就不错了,就已经很高了。还有50%呢要去社会上补,通过咨询师,好朋友等。如果父母的50%那个比重根本没有那么多,比如只占10%或者5%,非常低,那么就要到外面很多很多的地方寻找帮助。如果父母的功能比较高,那么就少外面可以少找一点人来理解和帮助到他。这个你们自己看。


青春期的性困惑这个部分,有很多的性夏令营是不错的。比如说我自己也办过方刚老师的性教育培训,他每年都有冬令营,夏令营。他的性教育是家长可以坐在后面听的,孩子参加这个夏令营的培训也时间很短,可能3到5天。


家长就带孩子去学一下就可以了,因为你还可以坐在听,所以你听完后回去还可以跟孩子互动。听不听是由家长自己决定的。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样效率是最高的。你自己不知道怎么跟他性教育,那你就交给一个专业的老师来帮助他。


好,今天关于这个17岁小孩的这些问题我们就分析到这里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其实让我感到很痛心的,他就这样子嗯失去了生命。如果活下去,生命还有很多可能性会出现。但是他已经去世了,那我们就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里边也可以过得更好一些吧。


 




微课主讲人介绍:许艳丽

专业资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系统排列导师、家庭治疗师。是国内首位将精神分析与系统排列完美结合的导师

擅长领域:个人成长探索,恋爱情感问题,婚姻关系问题,家庭成员关系问题 ,情绪压力困扰。


来源:许艳丽(xuyanli179936680)


九州心理测评,为您准备了四大类200项专业有趣的心理测评。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选择您感兴趣的心理测评。


近期课程 (点击可查看详情)

九州心理2019—2020年课程新增正念师资班)

心理咨询培训项目招生简章详情(线上随时学)

社会工作师】人社部、民政部双认证(线上随时学)

后现代疗法|吴熙琄叙事治疗(线上随时学)

国际认证EAP专员(DEAP)培训(5月、上海)

长沙站 | 赵小明音乐治疗工作坊(5月、长沙)

国际认证OH卡治疗师初阶(台湾陈伯炜,5月、长沙)

国际大师Zvika舞动治疗(DMT)工作坊(5月、成都)

许维素焦点治疗(SFBT)长程班(6、12月,长沙)

2019年曾奇峰实操工作坊第四期(6月、长沙)

泰祺抗挫力青少年训练营(7月、长沙站、南京站)

青少年团体辅导培训师系统课程(7、9月)

浩然动力心理成长营青春期专场 (8月、阳朔)

浩然动力草原之旅心理成长游学营(8月,内蒙古)

浩然动力海外游学营第15期美国站(7月,美国)

浩然动力海外游学营第16期英国站(7月,英国)

浩然动力海外游学营第17期日本站(7月,日本)

浩然动力海外游学营埃及(8月,埃及)

SFBT焦点解决核心技术工作坊(9月,长沙)

正念生活 幸福当下| 5日正念止语静修营(9月,长沙)

黄素菲叙事生涯规划工作坊(10月)

苏晓波|后现代精神分析工作坊长沙站(10月)

徐钧自体心理学二年制长程班(10月)

正念舞动工作坊(10月、长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