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還是非常值得思索的。這不單單指兩個產品所表現出的差異,其背後所蘊含的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工藝才是決定它們完全差異的根本。

言歸正傳。

第一點:中國白酒太複雜。

伏特加,是俄羅斯的傳統酒精飲料,從製作工藝上可以看出俄羅斯民族的做事風格——簡單直接。伏特加一般是以穀物或馬鈴薯為原料,經糖化發酵後蒸餾出高達95°的酒精,然後加蒸餾水稀釋,最後通過活性炭過濾凈化製成。酒體晶瑩澄澈,清淡爽口,具有烈焰般的刺激。伏特加最大的特點就是「純凈而又刺激」。

中國白酒與之相比就複雜的多了。白酒同伏特加一樣都是穀物糧食為原料發酵(高粱,大米,麥類等),但卻採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固態發酵法」(對微生物工程的綜合運用),白酒最初的香味也是從這裡產生。「白酒降度」的方法是通過勾調或者直接蒸餾出低度原漿,陳儲而成。

從生產上來說,中國白酒複雜的工藝,限制了白酒生產技術的傳播。要知道伏特加雖源產自俄羅斯,但大多數的歐洲國家像波蘭、瑞典、希臘等國家都有生產,甚至對外輸出,因此就伏特加品類來說,在傳播基礎上要優於白酒。因為白酒的工藝,在酒麴秘方上不會公開,在發酵工藝上更不會傳播,白酒技藝被中國「壟斷」,在外想喝到中國白酒,並不方便。

第二:中國白酒太講究「場合」。

酒吧文化是西方世界向中國輸出的。在外國人看來飲酒是一種休閑、娛樂、交友的生活方式,不會受太多的因素影響,三五好友相聚,只是聊天乾杯就能喝酒,閑暇之餘也能飲下幾杯。

而中國白酒就要講究很多了。中國人喝酒講究為啥而喝,為啥而乾杯,不說些祝酒詞,不分個上下尊卑,是喝不好的。並且酒不能「干喝」,一定要配些下酒菜,即使是花生米也得整一盤。重要的酒席,場合一定是不能上啤酒之類輕酒類,喝酒一定是有某種目的。白酒的飲用場合在西方人看來過於儀式化,形式化,與他們飲酒的生活理念是相違背的,在此基礎上並不能很好的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

第三:中國白酒「太重口」。

中國白酒的發酵方法和釀造方法都是獨一無二的,對微生物的運用發揮到「天人合一」,讓酒中富含了各種有機物,酒體飄香,濃烈各異,這讓本身對氣味敏感的外人來說是一個很不友好的「阻礙」。醬香型的酒尤其不能讓外國人接受。

其實在口感與酒體上,能靠近伏特加的中國白酒,只有清香型的汾酒了。在保證發酵釀造工藝的基礎上,汾酒極力追求酒質的乾淨衛生,無論從視覺觀感上的清澈透明,還是微量元素的嚴格把控都發揮到了極致。同時,具有「母體香型」的汾酒是可以做雞尾酒的基酒的,要知道伏特加在美國的消費市場,酒吧近60%以上的雞尾酒都是用其做基酒。所以中國白酒中的汾酒在口感上具有很好的對外傳播屬性。

第四:應該有第四。

(小編目前就想到這些,如果朋友們又補充可以寫在下面留言區,讓其他人都能看的學習了解。)


酒背後是食譜,食譜背後是文化。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現代醫學上講,大腸桿菌對氣候水質都十分敏感的一類生物,味覺往往從出生時候就決定了,最早接觸哪類食物,就會青睞。

酒作為成癮品,更是文化的代表。人們提到伏特加就會想到戰鬥民族,提到紅酒是法蘭西的浪漫。西方酒品流行無非就是說明西方文化的強勢,在電影中,一群西裝革履的金髮碧眼的成功人士豪飲紅酒是被認為非常有檔次的行為。隨著中國崛起,中國酒文化也在對外進行輸出。

東西方飲酒的場合也不同,西方文化中蒸餾酒通常是單獨喝,更不要提夜店文化裡面,紅酒才配餐。而,我國,白酒通常是交際應酬一部分,單獨一個人喝酒是喝悶酒。中國白酒這種人際關係潤滑劑特點,不太適用於調酒等場合,這算是文化差異一個顯著例子。不論從工藝上還是原料上口感上,純糧釀造的蒸餾酒都比西方酒品質更佳。隨著中國經濟和文化崛起,會有更多人意識到中國白酒的魅力。

編輯


答案極簡單:伏特加沒有複雜的「香型」,除了酒精氣味什麼氣味都沒有,伏特加可以隨意稀釋,最淡的情況下可以沒有酒味而有酒性。中國白酒的種種香味只有中國酒徒有興趣,中國白酒兌了水在酒徒們那裡是「叔不可忍」的。


伏特加裡面只有酒精和水,不含其他物質,安全可靠,而中國的固態白酒裡面不但有酒精,還有酸醛醇酯類物質,甚至包含微量的甲醛甲醇雜醇,這些物質按照外國的食品衛生標準,我個人理解是不合格的。


看看國人都分不清的糧食酒和酒精勾兌酒,老外能看懂?


中國白酒加了化學調劑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