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中的蘇格拉底的人物形象與歷史上真實的蘇格拉底相差較大,這裡面有好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雅典人審判蘇格拉底的事件是真實的,此事也見於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這裡面出現眾多當時身處這一事件現場的人物,所以柏拉圖虛構的成分較為有限,但《理想國》就不同了。《理想國》中出現的人物不乏歷史上實有其人的,但從篇首開始,其人物形象就皆與真實形象有所不同,其人物言行也顯然是柏拉圖本人精心編排的。

其次,根據已故著名學者Gregory Vlastos的觀點來看,柏拉圖早期對話與中期對話作品中的蘇格拉底有諸多差異,其中最為人關注的就是早期對話中的蘇格拉底的對話方式是辯駁式的,其中又帶有譏諷對方的方法,而後期對話中的蘇格拉底是位循循善誘的導師,是致力於教導對方的哲學家。

最後,回到《理想國》作品的第一卷,忒拉敘馬霍斯對蘇格拉底發出了兩個質疑。一是蘇格拉底從來都只是問問題,但從不正面作答,對別人沒有指導意義,二是他認為蘇格拉底是在譏諷對方。這符合歷史上的蘇格拉底形象。但從第二卷開始,柏拉圖就通過格勞孔之言來對第一卷的蘇格拉底提出質疑,格勞孔重新提問,並要求蘇格拉底按照其要求來給出建設性的意見,於是,柏拉圖虛構的蘇格拉底出現了。

至於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辯駁方法的差異,能從上面看出端倪,柏拉圖揚棄了譏諷方法,明確提出辯駁是為了實現道德改良,促使辯駁的另一方的求知慾望,而且應在友好氣氛下進行,把辯駁的內容和主題擴展到廣泛的知識部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