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黄慧玫 咨询专家/嘉义长庚精神科教授级主治医师 陈锦宏

国小6年级的阿弘,是个热爱画画的孩子,但总是有情绪与行为失控的状况,总是与父兼母职的爸爸起冲突,甚至曾报警控告父亲家暴,让心力交瘁的父亲一度想带著他结束毫无希望的人生。直到确诊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并透过「共同行动模式」,在医师、心理师、学校老师、协会志工与父亲的合作努力下,阿弘的症状逐渐改善,情绪不再失控,学业成绩也进步了,更充分展现出绘画天份,甚至获选为学校模范生。

孩子总是坐不住、个性急、注意力不足、爱闹情绪、乱发脾气?让爸妈无法分清,自己的宝贝究竟是活泼好动、还是过动,加上学校老师也频频催促带孩子检测,是否为「过动儿」,让父母伤透脑筋!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是什么?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是好发于儿童的疾病,在台湾的盛行率为7.5~9.0%,患者多在7岁前就出现症状,如集中注意力困难、活动量过大及冲动等行为,导致孩童容易有情绪失当、社交挫败、学业退步等状况。

嘉义长庚精神科教授级主治医师陈锦宏表示, ADHD是一种脑生理功能发展延迟的疾病,其病因包括:神经生物性因素(多巴胺、正肾上腺素等神经传导物质缺乏或分泌失衡)、遗传、环境(母亲怀孕时营养不良、吸烟、压力过大、感染、早产等,或铅中毒、出生体重过轻、肠病毒等)。

陈锦宏解释,根据研究发现,ADHD儿童的前额叶及大脑前叶的容积发展速度较慢,比正常儿童小10%左右,而这正是执行记忆力、专注力与感觉统合的区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花10年追踪ADHD儿童及正常儿童大脑发展影像学差异,发现患童大脑皮质发展较正常孩童慢3年。此研究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童年时期的ADHD会约有60~80%的人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有40%会持续到成年期。

错误认知 导致ADHD面临治疗困境

根据台湾健保资料研究显示,台湾ADHD患童只有近2%的寻求诊断,仅有1%的孩童接受完整治疗,显示在台湾ADHD处在低度诊断与治疗不足的现况。这与大众长期对于ADHD误解导致,许多家长认为,此疾病长大就会自然痊愈、药物治疗对孩子不好、自然疗法效果佳等错误观念,恐造成孩童疾病恶化,日后陷入行为偏差的风险。

陈锦宏表示,超过70%的ADHD青少年具有其他合并症状,包括,50%具有学习障碍、40%感到焦虑、30%发生物质滥用行为、20%有忧郁情形等。ADHD不治疗,对于学业、工作、身体意外伤害、家庭关系、车祸、药酒瘾的负面影响机率均为一般人的2至3倍,而透过专业治疗,可降低50%上述意外及药酒瘾的风险。

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是相当重要的。陈锦宏说明,刺络针(The Lancet)期刊于2015年指出,ADHD患者高达78%属非自然死亡;其中,青春期后才得以诊断者,死亡率较青春期前即诊断出者,死亡率增加近5倍,显示越晚诊断越危险!

药物治疗 帮助ADHD患童活出新人生

其治疗方式有那些呢?陈锦宏指出,依据全球ADHD治疗指引建议,依年龄、症状、严重程度为治疗选择参考,采用三合一治疗模式,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专业医疗)、加上由家长与老师共同执行行为治疗及学校特殊方案,可使患童的整体治疗改善率达到80~90%。

陈锦宏曾研究发现,在台湾,ADHD儿童用药累积超过3个月者,较不用药者,降低约50%头部撞伤危险,每一年用药者估计减少超过1000个孩子头部撞伤。

他分享,陈女士的女儿因ADHD饱受老师同学排挤,适逢青春期,加上功课落后,整个人崩溃,当众人的面拿美工刀自残。陈女士说,其实家中孩子很早就被诊断出罹患ADHD,但她认为「利他能」是类安非他命,而不敢给孩子用药,宝贝却因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现意外事故,如骑单车撞树、撞石头等。

为了帮助孩子,她花钱无数,除了请家教、上沟通课程、自然疗法、自费体内重金属检查、运动课程等,该试的都试了,仍未改善状况,直到就医服药后不到一个月,状况明显改善,情绪稳定、成绩进步、人际关系变好。对于延误6年才让孩子接受正规治疗感到抱歉,但看到她持续进步而感到欣慰。

陈锦宏提醒,ADHD是一种疾病,需要接受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千万不要单纯认为ADHD是孩子天生的个性或环境造成,因为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治疗方向,恐影响孩子的一生。

ADHD家族组成共同行动模式 带给病友新希望

除了药物治疗,ADHD照护需照顾者长期付出心力,并承担外在对于孩童异样眼光,压力可想而知。为此,嘉义长庚医院精神科于2015年结合陈锦宏所创立之社团法人台湾心动家族儿童青少年关怀协会,由专业医疗人员与照顾者共同合作,并互相灌注能量支持与成长,创造ADHD长期照护支持的社会模式,称之为「共同行动模式」(Shared Action Model),适用于精神心理健康须长期照护的议题,让照顾者扮演某种程度治疗者的领域。

陈锦宏说,照护ADHD孩童的照顾者压力是非常大的,除了面对疾病的各种茫然,还可能有家人和外人的关心责骂等压力。可加入ADHD家族Line群组,借由有相同照护经验分享获得解决之道,也能彼此互相打气,走过情绪低谷。他笑著说,「看了群组,才知晓这群人开创了ADHD重要的社会支持连结模式,这种自发性的相似群体间心理急救,让国际学者们也折服」。

陈锦宏强调,在这个共同行动模式下,看见这些孩子及家庭在「全面性、专业性、支持性、连续性、长久性、共同参与性」的六大特点照护模式下的改变,然后为ADHD孩童解开了被疾病封印的天分及表现所惊艳。

有孩子本来完全无法写出作文,治疗后居然连续拿下文学奖;有每天和父母老师吵架者,参加全国美术竞赛获奖;每天在学校翻桌和父亲打架,被同学票选为模范生,完全翻转ADHD儿童青少年的形象。

陈锦宏说,症状只是遮掩的表象,而非等同孩子的全部,表象下的能量才是这些孩子的本质,只要透过照顾者与治疗者的共同行动来解除症状的封印,这些掩盖的本质将浮现成令人赞叹的亮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