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霞

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门帘,投奔自然。”教育家陶行知的短诗《春天不是读书天》昭示,春末夏初,是最适宜开展户外活动的季节。孩子的活动天地应在自然、在远方。然而,比起父辈们的户外疯玩童年,如今许多00后更爱安静地“宅”在家里。“宅娃”越来越多,俨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孩子待在家中,除了写作业和看书外,主要是上网和玩手机。可以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宅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孩子长期宅在家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似乎还没有引起年轻父母的足够重视。许多年轻父母将孩子愿意待在家里归咎为缺少玩伴,因为小伙伴们都有各自的辅导班,而家长忙于上班,回家都很疲惫,也想歇一歇,没有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出去。还有的孩子不仅课业负担重,还要练琴、写书法、绘画,利用大量时间发展特长,被迫宅在家里。家长们找出这些任由孩子宅在家里的理由,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娃长期宅在家里,会导致身体素质差、性格变得孤僻、玩游戏成瘾、热衷于网络生活,将来难以融入社会,不利于健康成长,一些家长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对如何引导孩子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却束手无策。还有一部分家长则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宅在家里是00后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无所谓好坏。

“宅娃”为何出现,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内外因。外因方面,自从我们的居住环境从群体性向隐私性发展之后,特别是“上楼”和“上高楼”后,人的垂直距离近了,但人际距离却越来越远。加上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中适合孩子户外活动的环境受限,各种不安全因素增多,都在悄然压缩着人们的活动空间,以往那种上山下河、爬树下田等自由活动的日子已不复存在。同时,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正处于工作和事业上升期的年轻家长,疲于奔波在家庭和单位之间,下班后,宅在家里享受港湾的宁静感渐成首选。伴随着成年人的宅化,孩子也在同步变“宅”。

心理原因方面,家长深刻的生存焦虑,使得孩子的成长任务几乎等同于学习任务,各种校内外的学习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来自家长及教师的紧张高压人际关系,使得一些孩子从内心痛苦转变为规避人际交往,不自觉地躲到虚拟空间图个轻松自在,寻求心灵上的放松和慰藉。

如何把孩子重新吸引回蓝天绿地中,还需家长花一番心思和精力。对那些不善交际、不爱运动,对学校、社会环境适应较慢,不得不被迫宅在家中的孩子,家长需要格外警惕,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帮助孩子从提升能力开始,逐步引导孩子走出家门,走进自然、走进集体、走入社会。对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的“宅娃”,父母必须以敬畏心、警惕心、果断力,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手机和网络游戏,从父母不做低头族和宅男宅女开始,带动和引领孩子走出去,到大自然中体验生活、增进感情、洗涤思想、活跃心灵。

另外,家长要想让孩子成功“脱宅”,还要注意四点。首先,要多鼓励孩子结交好伙伴,周末和节假日多陪孩子去公园、博物馆、运动场等孩子多的公共场合,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与环境的陌生感,通过鼓励孩子主动交往,锻炼胆量,开拓视野,锤炼良好性格和气质。其次,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一起玩乐、学习的机会。再次,要与孩子共同设计假日出行计划,最好是几个家庭带孩子结伴出游,一起体验大自然,让孩子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中,学会合作分享、团结谦让,学会理解尊重别人,学会沟通交流和自我表达。此外,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指导孩子融入集体,健康成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