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就是:没有处罚他,还让他收下了贿赂。

赵普曾深得宋太祖赵匡胤的信任,高居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能左右大宋的朝政,政治能量和势力自然很大,他国的国君确实不止一次的向他行贿。

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司马光,在《涑水记闻》记载了「钱俶赂赵普」的故事:

太祖时,赵韩王普为相,车驾因出,忽幸其第。时江浙钱俶,方遣使致书及海物十瓶子于韩王,置在左庑下。会车驾至,仓促出迎,不及屏也。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韩王皇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但取之,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因命韩王谢而受之。

文中的「钱俶」就是当年的吴越王。赵普收下钱俶装满「海物」的十个瓶子,放在了家里的廊房之下,还没有来得及收好,赵匡胤突然造访。赵匡胤看见这十个瓶子,非常好奇是什么东西。赵普如实回答说是钱俶送来的「海物」,赵匡胤说,这海物一定非常的不错。结果一打开,竟然满满的十瓶金子。赵普顿时谢罪,向皇帝辩解说自己真是不知道事情。而赵匡胤也没有特别在意,还让赵普收下了贿赂。

无独有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也曾记载李煜行贿赵普的故事:

江南国主李煜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贡……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上,上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少赂其使者可也。」普口头辞让,上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不测。」

南唐后主李煜派遣他的弟弟郑王李从善来宋朝朝贡,并专门给宰相赵普送去白银五万两。赵普深知此时非同小可,于是将李煜贿赂他的事情告诉了赵匡胤,赵匡胤对此不以为意,也让他收下了这笔礼金。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抱有「修齐治平」的理想,总梦想做帝王之师,将满腹的才华用于治国安民、致君尧舜,为万世开太平。其实,「书生治国」的梦想在历朝历代均存在,然而,即使在文人地位最高的宋朝,这理想都无法实现,至于其他各朝就更不用说了。这也是天下读书人共有的尴尬,而这种尴尬早已在宋太祖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中表露无遗。

宋太祖虽然是武将出身,但自从创建宋帝国后,便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大力提升文人士大夫的地位,赐予他们高官厚禄,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才智,为帝国效力。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宋太祖对文人更多的是利用,而绝不肯将他们提升到统治国家的程度,这一点在两条史实中有明显的体现。

宋太祖在位时计划拓展京师开封的外城,为考察工程,某日便来到朱雀门视察。突然间,皇帝看到门额上写著「朱雀之门」四个字,感觉非常别扭,便回头问宰相赵普,为何门额不直书「朱雀门」三字,偏偏要多出一个「之」字,这究竟是何意?赵普并没有多想,便即刻回禀道:「多出来的『之』字乃是助词,听上去会感觉到文雅一些」。

没想到皇帝听完后大为不屑,笑著讥讽赵普道:「爱卿所言或许不虚,可朕却觉得,之、乎、者、也这些虚字,到底能助得什么事情呢?」(「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见宋朝僧人文莹所著《湘山野录》)。

如果说此事只是宋太祖在委婉地表达对读书人的不信服,那么接下来的一则史实则直白无疑地表明,皇帝对「书生治国」持否定态度。

自从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国相继被宋朝消灭后,南方的割据政权便只剩下一个吴越国。尽管吴越国王钱俶对宋朝称臣纳贡,表现得异常恭顺、服从,但毕竟没有献土归降,成为大宋的臣民。钱俶为延长国祚,避免宋朝征讨,便拚命地讨好宋太祖及朝中重臣,其中宰相赵普更是他「主攻」的对象。钱俶为拉拢赵普,便时时馈赠他厚礼。

开宝六年(974年),赵普因生病数日没能上朝,宋太祖因为关心他的病情,在事前没打招呼的情况下,突然驾临赵普的府邸问疾。赵普当时正躺在病榻上,听闻皇帝到来的消息后,赶紧起身迎接,匆忙之中竟然忘记将吴越王钱俶刚刚送来的书信、十瓶海货掩藏起来,结果被皇帝看在眼里。

宋太祖似乎对海货很感兴趣,便对赵普讲:「朕听闻两浙所产海货极佳,爱卿不妨打开一瓶,让朕见识一番如何?」赵普不敢违命,赶紧命下人开启一瓶,结果发现里面根本就不是什么海货,而是大量的金瓜子。皇帝脸色微变,命人将剩下九瓶「海货」一一打开,里面也是如此。

虽然当时是隆冬时节,但赵普浑身已是大汗淋漓,颤抖著跟皇帝讲:「书信和海货均是刚刚送到,微臣并未打开书信,实在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若知道是这些东西的话,微臣便会奏报陛下,并坚决推辞。」宋太祖看著赵普诚惶诚恐的模样微微叹气,然后说了一句轻描淡写但意味深长的话:「爱卿受之无妨,朕不会怪罪你。钱俶这样做,不过是误以为国事都由你们书生治理罢了。」

六年,帝又幸其第。时钱王俶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见《宋史·卷五百五十六·列传第十五》。

宋太祖没有追究赵普,看似以「冷处理」的方式结束这场风波,但内心深处却对他产生猜忌,所以等到数年后抓住他私买陕甘大木料营建府邸、经营客店谋利、庇护有罪的部属等罪状,将他逐出朝廷,调到地方上任职,直到驾崩也未让他再入朝辅政。宋太祖对头号文臣都如此对待,至于其他以文人身份为官者,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史料来源:《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湘山野录》


谢小蜜邀



几则宋太祖赵匡胤与宰相赵普的小故事



赵普「习吏事,寡学术」,一辈子就看过一部《论语》,做宰相时闹过不少笑话。赵匡胤常常嫌弃他没学问,让他多看书

上初命宰相撰前世所无年号,以改今元。既平蜀,蜀宫人有入掖庭者,上因阅其奁具,得旧鉴,鉴背有[干德四年铸]。上大惊。出鉴以示宰相曰:「安得已有四年所铸乎」?皆不能答。乃召学士陶谷、窦仪问之,仪曰:「此必蜀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年号,当是其岁所铸也」。上乃悟,因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干德四年五月

赵匡胤用建隆年号用腻了,便让赵普拟一个别人没有用过的新年号,赵普抠破脑袋想出了「干德」二字

后蜀孟昶到汴京后很快就莫名其妙地挂了,蜀(花)宫(蕊)有(夫)人进了宋宫,赵匡胤对蜀地风情很感兴趣,仔细察看其奁具,无意中发现有一面旧铜镜背后标铭所铸年份也是干德四年,大感惊奇。赵匡胤拿著铜镜走出房间询问宰相赵普是怎么回事,赵普一脸懵逼,「莫非前人抄袭了我的创意」

满怀好奇心的赵匡胤叫来两位学士,经窦仪详细讲解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宋的新年号也是前蜀王衍用过的二手货。赵匡胤很难过,凭什么啥好玩意都是别人先用?于是感叹道:「宰相还是得用读书人来做才好啊」






赵普结私党、排异己、贩巨木、收货赂是公开的秘密,屡屡被人告状,不过告状的人普遍没什么好下场,比如雷德骧就曾经因为控诉赵普的恶行而被赵匡胤当众做了门齿拔牙手术,然后赶得远远的~《长编.卷九》

再比如,干德四年八月

庚戌,枢密直学士冯瓒、绫锦副使李美、殿中侍御使李(木戢)为宰相赵普陷,以赃论死。会赦,流沙门岛,逢恩不还~《宋史.本纪二.太祖二》

据《长编》和《宋史》统计,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共杀了八十八名士大夫,其中赃罪二十五人。这三个家伙运气好,本来要被砍头,刚好遇到大赦,被流放到鸟不下蛋的沙门岛去晒一辈子日光浴


那么,对于赵普贪赂,赵匡胤如何处理呢






开宝六年(973年),帝又幸其第,时钱王俶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架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曰:「臣未发书,实不知」。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

这件事也记载于《续资治通鉴长编》,细节上略有不同,赵普说自己还没来得及看钱俶的书信,不知道十个瓶子里满满的装著金子,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

宰相受「外国」贿赂被皇帝抓了个现行,很尴尬。不过赵匡胤并没有把这事当作事

上笑曰:「但受之,无害。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长编.卷十二》

赵匡胤愉快地力劝赵普笑纳钱俶的一片心意



所有人都知道赵普喜欢收受贿赂,赵匡胤也尽量满足了赵普的最大爱好,比如南唐李煜向赵普行贿

(江南)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上。上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少赂其使可也」。普叩头辞让,上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不测」。及从善(李煜的弟弟,南唐郑王)入觐,常赐外,密赉白金如遗赵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上伟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二》.开宝四年十一月癸巳朔

赵匡胤与李煜正在交涉南唐去国号事宜,李煜派人结赵普送了五万两银子,希望赵普能在赵匡胤面前讲点好话,放南唐皇帝一马。赵普知道赵匡胤的底线,哪能做这个主,就把此事告诉了赵匡胤

让赵普喜出望外的是,赵匡胤劝他收下这些银子,只是提醒他不要忘了写封感谢信给李煜,再打发些银子给南唐使臣

李煜收到感谢信后心里有底,派出郑王赴汴京正式展开谈判。见到赵匡胤后,郑王不但得到了照例赏赐,还获得了一份五雷轰顶般的神秘大礼包一一五万两白银


这件事传递给南唐君臣的信息是:赵普受贿的事赵匡胤都清楚;赵普受贿不受惩罚证明赵匡胤心里主意已定;赵匡胤相信赵普不会为了钱出卖宋朝利益;赵普受贿是有底线的受贿;赵匡胤对属下宽宏大量,这件事却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

赵匡胤把赵普受贿玩成了一次对南唐心理战,使李煜放弃了正溯皇帝头衔,自称国主

只是,赵普退没退赃,就没有下文了







赵匡胤曾对赵普说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

然而,谁有资格贪浊,可以用什么方式贪浊,每个人贪浊的上限是多少,这些问题还是由赵匡胤说了算

因贪浊而被弃市的二十五人侧著脑袋躺在虎口铡下时,想了半天才想明白这个道理

直到有一天大家都想明白了,便合起伙来让仁宗承认,「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是祖宗成法




中国历史五千年里没有哪一个朝代,是像宋代那样的,涌现出一种令历史有些眩目的现象——众多文坛巨匠们跻身于最高权柄中枢,用极大的热情推行变法改革,又在短暂的改革跌宕起伏、反复中命运大起大落,上演一部慷慨激昂、悲天悯人的历史大剧。

从宋太祖赵匡胤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甚至吴越国派人送金银给赵普行贿,赵匡胤也让赵普照单全收。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位独断朝纲整整十年的宰相赵普,他为什么会被轻易罢相呢?这一切的原因,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著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

赵普做了十年宰相,权力很大,就有人想走他的门路,不时有人给他送礼物来。

有一次,吴越王钱俶派个使者送信给赵普,还捎带了十坛「海产」。赵普把十坛「海产」放在堂前,还没来得及拆信,正好宋太祖到了。

宋太祖在厅堂里坐下,看到这十只坛,就问赵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吴越送来的海产。」

宋太祖笑著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一定不错,把它打开来看看吧!」

赵普吩咐仆人,打开坛盖,在场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不是什么海产,竟是一块块金子。

宋太祖向来讨厌官员接受贿赂,滥用权力,看到这情况,脸色也就沉了下来。赵普满头大汗,惶恐地向宋太祖请罪,说:「臣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

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决定的呢。」

打这以后,宋太祖对赵普就有点猜疑起来;不久,又有官员告发赵普违反禁令,贩运木料。原来,当时朝廷禁止私运秦、陇大木。赵普曾经到那里运木料为自己造住宅。

他的部下趁机冒用赵普名义,私运一批大木到东京贩卖。这件事牵连到赵普。宋太祖大怒,要治赵普的罪,尽避其他大臣为他说情,宋太祖还是撤了赵普的宰相职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