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的焦點訪談,報道了一個患了惡性腫瘤的小女孩丫丫,爸爸四處求醫,最後在北京兒童醫院得治,他爸爸單掛號就排了一天,化療了一段時間,腫瘤小些了,可以做手術了,可是上手術臺又要排隊,等了一個月才安排到。節目提到,全國真正能獨立完成兒童惡性腫瘤手術的醫生只有二十來人,而全國換惡性腫瘤的兒童卻很多(以萬為單位)。節目中醫生們晝夜手術,依然無法滿足!!覺得很擔憂!


不好意思,沒能找到所提到的患兒的腫瘤分類,但跟成人一樣,癌症目前還是世界難題。但嘮叨幾句吧:

1、小兒基本是「啞病」,絕大部分人都沒有體檢的習慣,基礎醫療覆蓋面有限,所以來到醫院的基本都是癥狀很嚴重了,肝臟腫瘤肝的下緣都到了髂前上棘,顱腦腫瘤都單眼失明,癌症晚期能怎麼辦...但小兒腫瘤也有一點不幸中的大幸吧,有部分腫瘤(肝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等等)放療化療比較敏感,還是有搏一搏的機會,所以纔有先化療,再手術,術後化療。但有些化療藥物又有累積效應,小孩體質也受不起折騰,醫生也很被動的說...病向淺中醫,體檢的普及還是很重要的。

2、外科畢竟是一個技術活,是要培養的,是要時間磨礪的,但是兒科歷來都是清水衙門(灰色的東西不談)。外科手術費被人為壓低,小孩子用藥又囉嗦(很多葯兒童禁用,能用的用量少,大部分藥物都沒有小兒劑型,21世紀了還是用手掰藥片),小孩的護理更囉嗦!而且現在醫患關係緊張...老專家功成名就了,但年輕的未必肯接力啊?

3、外科目前在惡性實體瘤方面還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但依據顱腦神經、胸部、腹部(胃腸、肝膽、泌尿)、骨科粗略的分,能切腫瘤的全國範圍每個科都不止20幾個,畢竟還是分早期的、好做的腫瘤,和晚期的、局部血管器官粘連嚴密的。只是有時候做成人比做小孩性價比要高(市場經濟嘛),所以...而且小孩子的放棄治療還是比成人、甚至老年人要多得多,畢竟ta沒有決定權,畢竟有時候掏錢的都是年輕的父母,自顧不暇...女孩就更加...無奈...醫療在哪個國家都是高消費,問題是怎麼買單...

外國的情況不清楚,但有部日本漫畫《頂尖神醫》,貌似是請東大兒外科教授監督的,故事背景中小兒外科去哪都是又苦又累又窮的工種...

不好意思,邏輯不清,頭腦混亂,見諒。抱怨完了。


國內就是這樣的現狀,主要取決於兒童腫瘤的發病率低,全國得腫瘤的患兒發病率是萬分之一。每一萬個孩子裏有一個得腫瘤的,大部分家庭查出來以後就會去省級醫院或者是最高級的北上廣專業醫院,只有這些大醫院的醫生有這個經驗,所以其他地方的醫生就沒有治療機會。即便是地方醫生冒險手術,缺乏經驗,還會引起複發,最終還是會去北上廣。所以就是這個現狀造成了兒童腫瘤的醫生特別稀缺,看病很難。

能做兒童腫瘤手術的醫生少×

兒科醫生少√


我認為與1999年到2000年左右全國各大小醫院院校取消兒科系有直接的關係,兒科沒有單獨的培養體系,人材缺乏。

研究生招收兒科學的醫學院也不多,並且有沒有強大的兒童醫院決定了培養水平,至於手術類小兒外科的高水平導師就更少了。

舉個身邊的例子,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北京大學醫學部沒有兒科專科附屬醫院,目前的北京的兩所兒童醫院,北京兒童醫院歸屬首醫。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醫院歸屬北京市衛生局,在1983年歸屬。之前的前身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兒科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也就是說首都兒科研究所其實是來源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系統。

首都兒科研究所目前承擔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兒科碩士和博士生培養工作,由於沒有本科生,導致每年畢業的兒科醫師和科研人員很少,大概40人左右。補充到北京各大醫院兒科,完全是供不應求。

其中小兒外科每年不到10人,可想而知有多麼少了。

國家已經認識到嚴重性,已經在逐步恢復兒科系,2012年開始到現在,全國有20餘所醫學院恢復了兒科系,但目前還沒有畢業生,再加上規培時間,所以這樣的囧態還得持續5到10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