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曾在現代傳播

Modern Art Base展出過作品的青年女性藝術家。



雷本本

LEI BENBEN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太過複雜,大都市的生活給我帶來的不是舒適,而是壓力和浮躁,每隔一段時間,我就得“逃離”生活,爲了跟大自然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我喜歡將自己一個人置身於大自然中,對於我來說,這是我的終極幸福。”

                                                                                ——雷本本


雷本本作爲一名女性攝影藝術家,有着極爲細膩的畫面表現力。在進入藝術攝影道路之前,雷本本曾從事舞蹈教學與編導工作,可能正因如此,使其攝影作品充滿肢體語言,飽富節奏韻律。舞蹈是她的作品靈感來源之一,她一直在嘗試以舞蹈語言爲媒介,讓身體與自然產生對話,融合精神體驗與行爲表演,用圖像表現現實與虛幻中那不爲人知的一面。



Shadow on the Water,Grass

水影·草

Digital print

60×80cm

Courtesy Don Gallery

雷本本  LEI BENBEN



Shadow on the Water,Stone

水影·石

Digital print

60×80cm

Courtesy Don Gallery

雷本本  LEI BENBEN


Link | 水中的“繆斯肖像”——雷本本《水影》



雷本本,1977年出生於江西,2006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2005 年憑《水影》獲平遙攝影節策展人推薦獎。其作品曾多次在海內外舉辦個展和羣展,2008 年獲得匈牙利文化部邀請在布達佩斯進行藝術家駐留項目。2011 年在博而勵畫廊舉辦個展《傾斜的海岸線》,2014 年在東畫廊舉辦個展《向伊莎多拉鄧肯致敬》,2011 年參加中央美院美術館首屆“超有機”雙年展,民生美術館“中國影像藝術1988-2011”等。2015 年入選北京民生美術館“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其作品被多間專業藝術機構和私人收藏。




陳哲

CHEN ZHE


陳哲曾入圍瑪格南Burn雜誌的年度攝影師獎,首部作品《可承受的》系列自拍像在草場地攝影節展出就獲得三影堂攝影獎。Modern Art Base展覽《當代繆斯》收錄了陳哲《可承受的》中的作品。



陳哲的系列《可承受的》通過記錄那些傷痕——或者源自童年,或者因我而起,我將多數時候被沉默忘記、不可言述的內在傷痛,用攝影的方式留存下來。我並非真的要用攝影讓自己直視過去、接受現在(我依舊深陷在創傷後的應激障礙中),但這依舊是我痊癒的機會。在拍攝過程中,我身體和心靈上的創傷第一次被物化,攝影將這種“疾病”與“反常” 呈現爲觸手可及的實存,它們終於從對我自己而言的“沉默存在”化作人人可觀的“什物”一件。我的生命經驗通過攝影這一替代的方式得以復甦;我能夠客體化這些傷痛——讓它們不是那麼的私人。某種意義上,正如德勒茲所言:“藝術的表達已是一個治癒的過程。”



 The Bearable:Body/Wound#005

可承受的:身體/傷#005

Archival pigment print on German etching paper

60×80cm

Courtesy BANK



The Bearable:Body/Wound#014

可承受的:身體/傷#014

Archival pigment print on German etching paper

60×80cm

Courtesy BANK


Link | 未知的生活切片——陳哲 《可承受的》



陳哲,1989年生於北京,2011年畢業於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獲攝影與圖像學士學位。以其自拍像《可承受的》和《蜜蜂》而聞名,其作品爲藝術機構與個人收藏,並於國內外廣泛展出。先後獲瑪格南基金會授予的Inge Morath(英格 · 莫里絲)獎(2011)、三影堂年度攝影師獎(2011)、連州攝影節新攝影獎(2011)、Flash Forward新攝影師獎(2012)等。其作品爲藝術機構與個人收藏,並於國內外廣泛展出,如Unseen攝影節(荷蘭)、多倫多大學藝術中心(加拿大)、Fotohof畫廊(奧地利)、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等。




 王凝慧 

ALICE WANG


王凝慧目前爲止的所有展覽幾乎都以她的名字命名;而她的作品幾乎都叫作"無題/Untitled"。作爲一名"科學極客"(science geek),她對化學、生物學、地理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的癡迷以及多倫多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國際關係學士的學科背景,使得她的創作在多重的知識結構牽引下,呈現出豐富的語彙,在年輕一代女性藝術家中尤爲值得矚目。王凝慧的創作範圍涉及雕塑、繪畫、錄像、印刷以及試驗電影,其中以雕塑作品最爲凝聚地體現出她受科學啓發之下的對材料的濃厚興趣。



c-print, permanent installation of a bonsai tree transplanted in the courtyard garden of Galerie Torstraße, Berlin, dimensions variable and expanding 

藝術微噴,移植到柏林Torstraße畫廊花園中的盆栽,永久性裝置

25.4 x 20.3 cm
10 x 8 in


此限量本手工書於王凝慧在膠囊上海舉辦個展之際發行,爲銀色紙本,內有倒置的花樣游泳運動員定格圖像。書中也會呈現出委託btr撰寫的文章與傅麥的譯文。本書由在加利福尼亞運行的藝術家出版工作室Sming Sming Books 出版。


王凝慧獲得多倫多大學計算機科學和國際關係學士學位(2005),加州藝術學院藝術學士學位和紐約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她是巴黎第一大學的一名研究員,柏林的Villa Aurora研究員,以及加拿大藝術委員會幾筆重要資助的獲得者。王凝慧曾在膠囊上海畫廊、人力資源部、第18街藝術中心和洛杉磯當代展覽會舉辦個展。她也曾在軍械庫藝術中心(Pasadena)、莫斯科現代藝術博物館、香港K11藝術基金會、洛杉磯FLAX基金會展出作品;並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和上海種子計劃進行演講。王凝慧目前爲上海紐約大學的客座助理教授。她是The Magic Hour的聯合組織者,該項目爲一個戶外展覽,位於加州二十九棕櫚樹高沙漠的臺地上。




陳丹笛子

CHEN DANDIZI


在Modern Art Base 的“當代繆斯”展中,有一位有着自己獨特魅力、堪稱目前中國最具原創性和才華的女性藝術家——陳丹笛子。


陳丹笛子的創作涉及錄像、裝置、攝影以及文學。她的作品中不乏疏離的人類情感體驗,運用趨於冷色、晦暗的基調,試圖傳達當下都市生活中某種個體的孤獨情感。自幼離家的獨立生活經歷,讓藝術家對其所處的家庭和社會中的關係始終保持着冷靜的態度,並對個體的觀察有了一種近似本能的敏銳視角。藝術家與他者、別處間的聯結可以說是她的想象——一種故事性的幻想,通過把自身的經驗投射到陌生的客體,完成一次自我情感的釋放。


經典的電影和文學作品也是陳丹笛子創作的重要靈感。藝術家以蒙太奇的剪切、分離、並置方式,或是使意象脫離原著所設定的背景生成新的內容,或是把原有的情節代入日常,從而賦予了這些經典穿越時空的能力,與時下的生活共通、交錯。




The South 南方

Oil painting on wood ,found objects

postcards,inkjet prints

54.4×34cm each (5 pieces)

Courtesy Canton Gallery and Capsule

Shanghai


Link | 詩意南方——陳丹笛子



陳丹笛子於1990年出生於廣西賀州,2007年到廣州學習和生活至今。 2015年,她從廣州美術學院油畫係獲學士學位。陳丹笛子的近年個展曾在廣東當代藝術中心實驗空間(中國廣州)展出,她參加羣展的機構和藝術節包括膠囊上海(中國上海)、深圳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中國深圳)、廣州畫廊(廣東廣州)、OCAT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中國深圳)、墨西哥國家文化數字中心(墨西哥阿斯卡波察爾科)及亞洲教育論壇以(中國成都)等。




楊圓圓

YANG YUANYUAN


楊圓圓創作的出發點來自她個人對地方本土的研究,但作品最後完成時又似乎看不出具體身處何處。她以拼貼、裝置、多媒材打造出一種被建構的真實性(constructed realities)場景,這些被建構的真實性場景又取材自現實世界,文學與影像相輔,她以筆桿與照相機這兩種工具記錄真實、截取世界的切片。


楊圓圓以敏銳的洞察力在鉅變的大環境中捕捉到不可視見的事物與失去座標的場所,建築工地、冰冷的停車場、人煙稀少的動物園、被遺棄的洗手間這些場所在楊圓圓的鏡頭下重新進入人的視線之中。“間隔地帶”展出的裝置與攝影作品皆呈現出藝術家對人與環境的關懷,這種關懷並非來自藝術家浪漫的想象,而是實際走訪各地田野調查後而獲得。她除了自己拍攝原創圖片;也利用搜集來的二手圖像再次創作,二種素材交織在一起拼湊出藝術家欲建構出的世界。



《幾近抵達,幾近具體,重慶》局部 2014 - 2015

楊圓圓




《幾近抵達,幾近具體,重慶》局部 2014 - 2015

楊圓圓



《在克拉科夫的十日》是楊圓圓創作的一本介於旅行筆記和手札之間的書。這一本書沒有目錄,書中所出現的素材包括楊圓圓在克拉科夫逗留的十天之內留下的快照、手記、收集的老照片,以及對《空中殺手》、《看不見的城市》以及《我略知她一二》這三件既存作品的電影截圖以及文字摘錄。來自三個不同年代與背景的既存作品與楊圓圓在克拉科夫的十天中所蒐集的素材交織在一起,通過故事性的排版後,這些看似不相干的素材逐漸在書中展現出一條模糊而開放的敘事。




《在克拉科夫的十日》

作者: 楊圓圓 
出版: Jiazazhi Press
出版年份: 2014-12
頁數: 168
裝幀: 精裝




《在克拉科夫的十日》書本內頁




Link | MAB 新展預告 | 間隔地帶 — 楊圓圓個展



楊圓圓(b.1989)生於北京,於2013年獲得倫敦藝術大學攝影本科學位,目前工作居住於北京。她熱衷於探索視覺敘事的可能性,將真實與虛構的元素結合,圍繞探討記憶與歷史等話題展開創作。她的作品在國內外參展並出版,曾舉辦個展“在視線交錯之處(上篇)(C-空間,北京,2016);“中間地帶”(在 3 畫廊,北京,2012)。曾參與安仁雙年展(2017)、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曾在廣州時代美術館(2017)、央美術館(2017)、奧地利攝影畫廊(2016)、雅典貝納基博物館(2015)、新加坡Objectifs(2015)、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2012)等機構參與羣展。




Stefanie  Moshammer

斯蒂芬妮•莫斯漢茉


提到近年來的新銳攝影師,我們一定不會錯過斯蒂芬妮·莫夏茉(Stefanie Moshammer)的名字。這位年輕的奧地利攝影師愛好捕捉變化中的城市色彩,她的攝影作品刊登於諸多雜誌期刊,包括《i-D》、《Dazed》、《Zeit》、《Der Greif》等等。


斯蒂芬妮•莫斯漢茉(Stefanie Moshammer)擁有視覺敘事與影像溝通專業,可以說是用影像說故事的能手,但她捨棄線性敘事的手法,一反檔案敘事風格當道的潮流,以特有的溫柔語調,平靜且真切地表述其人文主義關懷。其影像風格相當鮮明且有別於國內藝術家,其對圖像的敏銳度以及色彩配置的獨到美感,深信值得推薦給廣大攝影愛好者;而對於喜愛人文敘事方向的觀衆來說,莫斯漢茉用作品所講述的故事更是不容錯過。


同時斯蒂芬妮•莫斯漢茉顛覆了地誌學的形式與限制,以她獨有的視角和語彙,於「明日未竟」(Tomorrow of Yesterday)中勾勒出加勒比海的一端在全球風景下與上海之間的城市細語,散落的高明度與高對比的色彩,搭配MAB畫廊空間中灑落的日光,可謂相得益彰。



Kawo, 2017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Trinity, 2017

Tomorrow of Yesterday

© Stefanie Moshammer


2018年 Moshammer 還獲得了C/O柏林“天賦獎”並在柏林舉辦了個展 Not just your face honey。今年七月她發行了最新的展覽同名畫冊。




Link丨明日未竟 —— 失落的應許之地丨MAB新展


斯蒂芬妮·莫斯漢茉,1988年出生於維也納,畢業於維也納時裝學院,曾就讀於奧地利藝術與設計大學,獲藝術和平面設計學士學位。此後在丹麥新聞學院研習高等視覺敘事。

2015年她出版自己的首本畫冊《維加斯與她》,此後相繼出版《黑牛奶之地》(2017)和《Not just your face honey》(2018)。其攝影作品刊登於諸多雜誌期刊和網絡平臺,如ZEITmagazin、《i-D》、《DAZED》、《VICE》、《衛報》、《英國攝影期刊》。莫斯漢茉曾於2016年入選FOAM 天賦獎並於次年被提名ING Unseen 天賦獎。她是2018 C/O柏林天賦獎的獲獎者並被提名2018 FOAM 保羅·霍夫獎。其作品曾展出於FOAM攝影博物館(阿姆斯特丹)、C/O柏林、紅鉤實驗室(紐約)、利東畫廊(維也納)、利西攝影美術館(維也納)、韋伯畫廊(倫敦)等國際知名藝術空間。





當前展覽







Modern Art Base




聯絡/Contact

[email protected]

021-60707172

上海市黃浦區建國中路10號2號樓

週二至週日

11:00~20:00



👇點擊下圖,即可購買電子刊閱讀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