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4月,曾在直皖戰爭之中短暫聯合的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由於分贓不均,矛盾迅速激化,這兩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勢力,爆發了紛爭的終極形態——戰爭。這就是第一次直奉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以直系的全面勝利而宣告告終。在吳佩孚的率領之下,直軍不但徹底擊敗了張作霖入關的兩路大軍,同時也獲取了張作霖在關內的所有地盤。與此同時,直系軍閥也完全控制了位於北京的北洋中央政府。

不過,雖然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之中遭遇慘敗,但是,張作霖依然安然退回關內,仍然統治著他的老巢——東北三省。為什麼吳佩孚在大敗張作霖之後不趁機斬草除根,反而讓張作霖退回關外,繼續給直系找麻煩呢?

吳佩孚

首先,北洋軍閥雖然混戰不斷,但彼此之間極少有過斬草除根的例子。北洋軍閥之間的混戰其實十分有意思,頗有些類似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混戰,雖然下層打生打死,導致民不聊生,但對於統治階層而言,卻共同遵守著互不傷害的「君子協定」。

混戰之中,即使一方戰敗,勝利的一方也很少對於對手下死手。即使輸成光桿司令,也只需要通電下野,便可以安穩的帶著財產過起富家翁的生活。因此,對於曹錕、吳佩孚而言,這個潛規則自然也是適用的,雖然擊敗了張作霖,他們也沒有斬草除根的打算。

奉系首領張作霖

其次,即使吳佩孚真的有孫傳芳殺掉施從濱狠辣,他也沒有斬草除根的機會。第一次直奉戰爭,主要戰場位於天津、直隸一帶。也就是說,戰場其實是位於直系軍閥的地盤兒。

雖然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之中張作霖遭遇慘敗,奉系軍隊也損失慘重,但是,張作霖的主力並沒有全軍覆沒。主力仍在的張作霖,在退回關外老巢之後,佔據地利和人和的奉軍,完全具備抵禦直系大軍進攻的能力。

而此時,雖然取得了第1次直奉戰爭的勝利,但是吳佩孚率領的直系大軍並非完好無損,因此,此時的直軍並不具備攻入關外,徹底消滅張作霖的能力。退一萬步講,即使吳佩孚勉強做到這一點,其代價也不是直系能夠承受的。

吳佩孚

最後,則是由於列強的干涉。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大敗之後,根據直系的要求,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免除了張作霖的所有職務,並要求其聽候查辦的命令。但是,張作霖顯然沒有將北京政府當一回事兒。

在日寇的支持之下,張作霖於5月12日宣佈東北三省獨立,並出任了自封的東北三省保安總司令,並在東三省整軍備戰。與此同時,在中國實力最強的英國也開始出面干涉,最終,直系和奉系兩大軍閥簽訂了停戰協定。

奉軍

而這個停戰協定,還是在停泊在秦皇島海面上的英國軍艦克爾笛號上籤訂的。從停戰協定的簽訂地點也可以看出列強在中國的勢力之強,對於當時中國的干涉之深。對於當時的直系而言,他們顯然並不具備抵抗著眾多列強的壓力,進攻張作霖的可能。

因此,第1次直奉大戰取得勝利之後,吳佩孚及其直系大軍,既不可能,也不具備繼續進攻張作霖,並徹底將其覆滅,斬草除根的可能。自然,取得優勢的直系還繼續面臨著張作霖奉系大軍的威脅,直至第二次直奉戰爭的爆發。


第一次直奉大戰吳佩孚打敗了張作霖,為何沒乘勝追擊殺進東北老巢斬草除根?

兩個原因:一是張作霖戰敗後東北軍死死把守山海關,把大門關得嚴嚴的,吳佩孚想追出山海關也沒啥好咒念,另外張作霖並非派上全部東北軍參戰,還有不少留著看家的軍隊,吳佩孚借他個膽子也不敢跑到人家的地盤去撒野。二是吳佩孚重心是掌握中央大權,控制中原,所以把張作霖攆出山海關獨掌大權也就達到了目的。而對於張作霖則不然,始終不甘心就在東北這一畝三分地呆著,一心要想進關擴大地盤問鼎中原,政治野心很大,再加上第一次直奉大戰失敗的惡氣難出,所以時隔兩年第二次直奉大戰再次開打。


到底應該是「窮寇勿追」還是「窮寇務追」呢?其實「玉帥」吳佩孚本來選擇了後者,在奉軍張景惠第16師倒戈後,張作霖的12萬大軍已經是兵敗如山倒,主力向山海關外撤退,吳佩孚的第一反應是督率直軍追擊,可惜,由於種種因素牽制,吳佩孚錯過了一次消滅奉系軍隊主力的大好機會。

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戰」,是直奉兩系共同打垮段祺瑞「皖系」軍閥後由於分臟不勻引發的,北京政權基本為曹錕和吳佩孚所控制,曾經出力的張作霖自然不爽,於是大打出手,這場軍閥混戰也是張作霖第一次試圖問鼎北洋中央政權。

不過此時的直軍都是北洋精銳,戰鬥力很強,尤以吳佩孚親訓的第3師最為強悍,而張作霖的奉軍還是綠林作風,雖然人馬不少裝備亦可,仍然被打得大敗而逃。不到一週時間,奉軍連降帶散損失50000餘人,還耗去軍費3000餘萬元,難怪《少帥》劇中的張作霖破口大罵:「有這麼貴的豬嗎」?

直系確實想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一方面部隊跟蹤追擊,一方面以中央政府的名義免除張作霖本兼各職,而以吳俊升代之,以便造成奉系內部的混亂,所以纔有了《少帥》中吳大舌頭給張大帥下跪一節,直系這招挺毒。

吳佩孚未能一鼓作氣斬草除根的原因有三:

第一,張學良和郭松齡率領的奉軍一部,在山海關一線力戰不退,奉軍第3和第8兩個旅是由郭松齡直接指揮的,是當時奉軍最精銳的部隊,也是敗軍中建制最為完整的部隊。此時,奉軍是保衛家鄉,直軍是掛角一將,心氣不太一樣了,所以奉軍頂住了直軍的追殲,達到了以戰促和的目的。

第二,眾所周知,直系的後臺是英美兩國,而奉系的後臺是日本人,雙方的在華利益是有矛盾和衝突的。之前,英美曾監督日本不得出兵關外助戰,同樣,當直軍就要威脅日本具有「特殊權益」的東北時,日本人也不會坐視不理,吳佩孚面臨關東軍直接武裝干涉的危險,屢遭警告,也確實不太敢擴大戰事。

第三,直奉戰爭屬於軍閥利益之戰,雙方並無信仰或主義之爭,所以打的雖然轟轟烈烈,傷亡卻不是很大,山海關外炮聲連天,雙方戰死不足200人,互相也留有餘地,這也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特點。因此在外國傳教士(幕後列強的代言人)的調停下,吳佩孚也是「見好就收」,1928年5月5日,雙方在秦皇島海面的英國軍艦上籤署停戰協議。

其實在電視劇《少帥》裏特別交代了這一事件的伏筆,在張作霖決定對直系用兵前,楊宇霆奉命約見了那個「菊池」武官,把奉軍大勝、戰和、大敗等幾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全部擺出來,要求日本表態,日本的態度已經大致清楚:如果大敗,也絕不會容許直系勢力進入東北。

吳佩孚終究還是養虎為患,張作霖隨後宣佈東北三省自治,整軍經武,臥薪嘗膽,兩年後捲土重來,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終於獲勝,吳佩孚敗走兩湖,奉系終於掌控了北洋政權。


軍閥混戰中,誰都想斬草除根,但許多時候由不得自己。形勢逼人變,諸如直奉戰爭後吳佩孚對張作霖,南口戰役後張作霖對馮玉祥,李宗仁對唐生智,蔣介石二次北伐對張學良都是如此。1、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的吳佩孚與張作霖

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奉軍大敗,直軍追到山海關一帶,準備出關,一舉蕩平東北,實現武力統一。

但除了在山海關遭到3、8旅的阻擊外,更多的是受到日本的干涉。自然難以出關。使得張作霖有在東北自治,整軍經武的機會。

2、南口戰役後張作霖對馮玉祥

在南口戰役第二階段,張作霖的奉軍擊敗了南口的直軍;閻錫山的晉軍也擊敗了在雁北的國民軍。

國民軍向綏遠西部撤退,當時張作霖想一舉蕩平。但閻錫山考慮到自身的利益,自然不同意。國民軍就在綏西保存了下來。

3、李宗仁對唐生智

1927年9月寧漢合流後,唐生智大兵東下,但迅速被李宗仁的桂系軍隊幹暴,一路從湖北向湖南跑,最後也就是自己宣佈下野,餘部被桂系收編。

(李宗仁)

4、二次北伐沒有出關

二次北伐戰爭,國民革命軍四個集團軍100萬部隊北上,先後奪下河南、山東,在北直隸節節勝利,奉軍決定退出關內,退往關外。

(二次北伐)

之後晉綏軍進駐平津,桂軍在灤東擊敗直魯聯軍。因國際影響,後小諸葛與楊督辦會面,確定和平統一問題,難以武力統一。

總結: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在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子,生不由己。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吳佩孚沒能斬草除根一是因為他自己的失誤,錯失了良機,二是張作霖背後畢竟有日本人,吳佩孚也不得不考慮出兵關外的後果。

吳佩孚誤判形式,給了奉系喘息之機

在直系和奉系聯手擊敗皖系,把段祺瑞趕下臺以後,兩個昔日的盟友立刻就因為利益之爭而關係惡化,並最終兵戎相見。1922年4月29日張作霖下總攻令,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看似實力雄厚的奉系原形畢露,奉軍很多出身草莽,面對直軍時不堪一擊,到5月5日就全線崩潰,關內奉軍死傷2萬多人,1萬多人逃散,還有4萬人被俘,只有少數部隊潰敗回山海關。

應該說此時對直系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潰敗到山海關的奉軍不過2萬多人,而且很多部隊建制混亂,只有張學良、郭松齡指揮的第2梯隊的第3、第4、第8混成旅還有一定的戰鬥力。如果吳佩孚此時指揮部隊發起進攻,那麼奉軍是難以抵擋的。

然而此時吳佩孚和直系無疑有些鬆懈,吳佩孚說奉系將會有內亂,於是將前線交給王承斌負責,自己回保定去了。前線的一些部隊也被撤走,像張錫元被任命為察哈爾都統,於是帶第4混成旅去張家口上任,馮玉祥的第21旅返回河南迴歸建制,48旅返回湖南嶽州。

而王承斌資歷太淺,前線其他的幾個旅長像孫嶽等人和他相當,因此指揮不動部隊。加上王承斌是奉天興城人,擔心戰火蔓延到家鄉,所以也對進攻山海關敷衍了事。這就給了張作霖重整部隊的機會,最後雙方在山海關打了幾次,直軍沒佔到便宜,王承斌於是主動提出停戰,雙方以山海關為界,各自撤兵。

所以說吳佩孚自己沒抓住戰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東北是日本的勢力範圍,也不會允許直系出兵

當然,軍閥混戰時期有些事情是要看洋人臉色行事的。自日俄戰爭以後,東北就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日本借著南滿鐵路,把勢力滲透到了東北各處,

而張作霖能控制東北,很大因素是因為他一直向日本示好,得到了日本的認可。而直系更親近英國。日本為了維持自己在東北的利益,也不會隨便讓直系進軍東北,

雖然日本不大可能直接出兵,但是完全可以以維護南滿鐵路為由,限制直軍的軍事行動。大大延緩直軍的行動速度,同時給奉軍武器援助,使其能恢復實力。這套手段在郭松齡反奉時就使用過,並最終導致郭松齡兵敗。

所以即使吳佩孚攻克了山海關,日本也肯定會加以干涉,以曹錕的膽氣,未必敢和日本人翻臉,一樣得和談。

所以說吳佩孚一是自己錯過了戰機,二來有日本人在,他想消滅張作霖也辦不到。


北洋軍閥時期,各派系軍閥之間為了利益相互混戰,直系的吳佩孚和奉系的張作霖的爭鬥中,張作霖一直佔據優勢,可是由於鄒芬的臨陣退縮倒向了直系,導致奉系的兵敗,之後的形勢也是急轉直下。

當時的總統徐世昌為示好直系,1922年5月下令:解散梁士詒內閣,奉軍撤到關外,撤銷張作霖的職務,任命新黑龍江督軍。對於徐世昌發來的命令,張作霖熟視無睹,而吳佩孚卻當了真,一直敦促政府落實懲罰。東三省拒絕執行此項命令,任命的新的督軍也向張作霖表態,忠誠於張作霖的領導,吳佩孚的謀劃失敗了。

已經作好了充分部署的張作霖乾脆宣佈東三省獨立,自任保安司令和省長,並以安保的名義在6月4日派遣孫烈臣和楊宇霆集合奉系部隊,向直系發起全面的反攻,兩軍先後在秦皇島的附近發生兩次激戰,奉軍獲勝,吳佩孚忙派出精銳部師,打退了奉軍的進攻,雙方進入僵持狀態。而這時英國人出馬了,因為在秦皇島的戰爭已經影響了外國人員的安全,出於安全考慮出面調停,直奉兩方在壓力下,接受建議簽訂了直奉停戰協議,以山海關為界,奉軍撤出關外,直軍也返回原地,東三省獨立,第一次直奉大戰結束。

從表面上來看,奉軍失敗了,失去了關內的地盤,退回關外,直系獲勝,但實際上,奉軍還大軍在握,地盤還在,退回關外回到大本營,可以修身養息元氣滿滿,隨時可以捲土重來。而直系雖然很想直接乘勝追擊,但由於英國人出面了,礙於情面,不得不暫時停戰,再加上自己也損失較大,需要修整,所以第一次直奉大戰停戰,但雙面都蠢蠢欲動,第二次直奉大戰馬上接踵而來。


因為軍閥之間有共同利益,張和吳合作幹翻了段,況且,張作霖並沒有大勢已去,只是前線戰況不順利,在東北腹地,老張勢力依舊龐大還有日本的支持,知道把,況且吳要是真派大軍進攻東北,那吳的地盤軍力空虛,張和其他軍閥合作把吳老家給端了也不是不可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