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以世代敬奉天皇,泰國,柬埔寨,可以保留國王,英國,荷蘭等國女王可以世襲,為什麼中國不能容忍曾經為中華民族開疆拓土收復失地,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清朝皇室。明朝滅亡時只留下3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清朝皇帝堅持不懈的東伐西討南征北戰,使國土面積猛增數倍,最終交給民國1100萬平方公里國土,今天新中國的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也是繼承了清朝留下的法理國土,沒有清朝,何來東三省,新疆,西藏,青海,臺灣,內蒙遼闊的土地和富饒的寶藏。因此,清朝對於中華民族具有永恆的不朽的貢獻,理應尊崇並優待清朝皇室,馮玉祥大老粗狗屁不懂,胡作非為,最終死於非命,豈非報應?


馮玉祥驅逐溥儀是整個北京政變一段小插曲,北京政變是與非不去討論,這裡只聊聊驅逐溥儀出宮的對與錯。當年普遍觀點,包括孫中山都認為,馮玉祥此舉剷除了封建帝制毒瘤,具有歷史

意義,但驅逐後沒妥善安置留下巨大隱患,包括整個首都革命,進行的虎頭蛇尾,忙活了半天,政權從直系落到皖系手裡,沒什麼兩樣,溥儀也是,他本是個身份極其特殊的人,既然驅逐了

必須妥善安置,但馮玉祥等人什麼也沒做,溥儀輾轉被日本人收留,埋下了更大禍根,國人都知道。

圖為1924年的馮玉祥肖像。

先強調一遍,溥儀退位後留住紫禁城是合法合規的,退位條款裏清楚的寫的有,各方承認的,紫禁城就是溥儀的家,在裡面搗鼓小朝廷自娛自樂也沒人說什麼,只要安分守己即可。另外溥儀

在紫禁城裡也依然遵守祖制,清帝是不能隨便出宮的,換個角度講,溥儀貓在紫禁城想出也出不來,雖然1917年鬧了一出復闢笑話,想杜絕類事件也簡單,派軍隊長期看守就完事了。

圖為溥儀出宮後,馮玉祥部將鹿鍾麟在清室代表紹英陪同下,檢查永壽宮。

按溥儀後人的說法,溥儀被趕出宮的原因實在可笑,馮玉祥部隊開到北京,軍餉不夠,一方面看溥儀不爽,另一方面眼紅溥儀每年豐厚的卹金,於是派人進宮找溥儀,說好聽點是借點軍餉支

持革命,說難聽點就是勒索,派來的副官又趾高氣昂,雙方吵起來,溥儀沒給錢,馮玉祥一怒之下以紫禁城收歸國有為名,下令把溥儀驅逐出宮,而在2年前溥儀大婚時,馮玉祥還趕來道賀,

送上玉如意,溥儀賞了馮玉祥紫禁城騎馬,馮感激乞謝,現如今大變樣了。

太監宮女也在監視下離開紫禁城。

馮玉祥是有著漢人味道、愛國情懷的軍人,信奉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對清室小朝廷一直視為眼中釘,特別是1917年那場復闢鬧劇發生後,認為必須剷除帝制復闢禍根,修

改優待清室條件,於是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包括驅逐溥儀,都是頂著民族大義進行的,《灤平班師聯名通電》中說「國亂民愁,餘本早下決定為國除害」。

圖為溥儀躲進日本公使館後,日本名流前來探望合影。

所以,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從大的方面講,完成了辛亥革命最後一步,有進步意義,組成清室善後委員會,接收了紫禁城,改名「故宮」,收歸國有,也是大功一件,段祺瑞、張作霖等人

表面斥責馮玉祥野蠻行為,段說要保護溥儀財產,張說要接溥儀到自己莊子里居住,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後來北京政府相繼在段、張手裡時,也沒見迎溥儀回宮,而在溥儀眼中,這些軍閥

都是舔著狗臉只顧自己利益,跟著他們小命不保,於是祕密出逃東交民巷,躲進日本公使館。


題主問了一個已經有答案的問題。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皇宮這件事,暫且不論真實原因是為何,就這件事情而言,無論是當時,還是經過歷史證明是對的。

雖然根據當初退位條約,民國政府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行後,改為400萬元,同意溥儀暫居紫禁城。

蝸居在故宮的溥儀,雖然失去了對外面的統治,但在紫禁城的紅牆內依然過著衣食無憂的皇帝生活,被稱為「遜清小朝廷」。其御茶膳房仍保留,在用膳的奢侈,排場程度上毫不遜色從前皇帝生活。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當時被孫中山稱為最徹底的革命。雖然段祺瑞、張作霖等人譴責馮玉祥此舉野蠻,違背了優待清室的條約;但是後來他們無論那個主政北京,都沒有將紫禁城還給溥儀;在他們心目中樂的讓馮玉祥作個惡人。

假如馮玉祥不將溥儀趕出紫禁城,那麼後來還會出來一個王玉祥、張玉祥將溥儀趕出皇宮,否則就不會有今天我們可以自由出入昔日帝王皇宮進行參觀了。

另外有人說,正是由於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才導致溥儀投靠日本人,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這裡要說此觀點太絕對了,即使溥儀在紫禁城中過著無憂無慮的帝王生活,小日本要侵佔東北依舊能夠建立傀儡政權,而且保不準溥儀為了恢復他的帝王夢,逃出紫禁城前往東北,畢竟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


馮玉祥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有兩個雅號「倒戈將軍「、「盜寶將軍「。馮氏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入駐陝西,民間有很多傳說,小時候聽大人們講,陝西軍閥郭堅秀才出身,曾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楹聯在陝流傳,是當時很有影響的人物。馮氏入駐陝西後邀郭堅面談收編事宜,郭堅欣然前往。馮氏站廳前迎候,當郭堅一行入內面見之際,馮氏突然變臉,大喝一聲「拿下「!郭堅侍衛欲拔槍卻被早已埋伏殺郭之兵士亂槍擊斃在當埸。

言歸正題。馮玉祥將未代清帝驅逐出宮是對是錯?可以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涇渭難得分明。筆者不願陷入一時一事之爭,只在宏觀上談點一斑之見。本人在8月30日應答「大清亡國一百多年了,還有懷念大清的人嗎「一文中表明瞭「最厭惡的是大清 「的態度。但一碼歸一碼,馮氏此舉卻令人不齒。

辛亥革命後,清庭順應歷史潮流,以遜位方式和平解決內戰之憂,化干戈為玉帛,避免生靈塗炭,在國際上成為歷史亮點,難能可貴。至於遜清皇室有違約之嫌,但民國政府不能及的應約供養卻也違約在先,談不上原則上的誰對誰錯。而馮氏貪圖以故宮之寶填充其軍費以私利驅逐未代清帝,又不以約妥善安置,以致清室流離失所轉投外邦。馮氏錯在那裡?孔子云,人若無信,不知其可也!錯在破壞、打碎了契約精神。聯糸馮氏人品倒也見怪不怪,這個反覆無常的三姓家奴被燒死在黑海,屍骨無存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溥儀在紫禁城一天,那麼他依然還是一個皇帝,儘管這個皇帝的權威只限於大內宮禁。

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作用,但他依然可以成為一片旗幟,只要他沒有離開象徵皇權之一的紫禁城,那麼權天下那些想著要復闢,或者野心勃勃之輩,就會蠢蠢欲動,張勳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有朋友舉例子說日本有天皇、英國有女皇,皇室依然存在,為什麼中國不能容下清王室?這種看法是極其荒謬的。因為從中國革命開始的那一刻,就已經跟清王朝決裂了,並沒有說大家要走上君主立憲制的道路,而是民主共和的路子。有誰見過民主共和國家存在「君主」的?

民主共和政治的憲法基於人民,而君主立憲制國家的憲法最初是從限制王權開始闡述的,那麼到了今天,英女皇貌似就是個吉祥物,但憲法之中她依然擁有極大的權力,比如任命首相,(議會選出首相後,需要國王批准後方能正式就職)解散議會。但遵循三百年的政治傳統,她並沒有使用這種權力而已。

民國存在皇室,這本身就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情,而且從長遠看來,這個小朝廷也不太可能長久的存在下去。遜清皇室受到優待仍居紫禁城中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其消極影響的大小也主要取決於民國政府對清室的控制程度,當然,從長遠看來,民國首都的中心保留皇帝及其小朝廷無疑是不正常的,結束這一局面是必然的,但必須在法制的軌道上妥善解決,無論如何必須承認溥儀地位的特殊性,因為這個特殊地位是歷史遺留的,必須尊重歷史,通過不同程度的優待來控制遜清皇室,這一做對保證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不給中外野心家以可乘之機都是有利的。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紫禁城這件事情,實際上而言是缺少深思熟慮的輕率之舉。當時北京政變的矛頭並不是指向遜清皇室,驅逐溥儀只是政變的副產品。馮玉祥雖然素來主張剷除遜清皇室,但從其與清室的來往材料中看到,他也曾接受過清室的「慰勞」。政變發生後,清室的王公們幾次召開會議,商討對策,多數王公還存僥倖心理,並勸阻了溥儀出宮的要求。

直到北京政變發生半個月後,馮玉祥纔想起驅逐溥儀,此間,他已漸入舊勢力的包圍之中,「革命」舉措已經難以施行,遂決定對清室採取行動,顯得十分急於求成、

以溥儀為首的遜清皇室表面上已經是死老虎,拿它作為「革命」的目標既能博得一般人的讚譽,又不費吹灰之力,但是,溥儀又是中國舊勢力的代表和象徵,是帝國主義野心家所矚目的「奇貨」。在這種形式下處理遜清皇室問題就要十分慎重。顯然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並不具備解決這一問題的條件,而馮玉祥也不具備解決這一問題的能力。

北京政變很快以失敗告終,對前途感到渺茫的馮玉祥也「辭職」而去。昔日的盟友如張作霖、段祺瑞等也成了勢同水火的敵人,北方一時陷入更加混亂的局面中。而僅僅被驅逐出宮24天的溥儀,立即就逃到了日本公使館內。

當然,溥儀逃入日本使館的原因確實是避難,當時社會上流傳著要殺掉溥儀以除後患的消息。但他逃到日本使館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從此,日本帝國主義圈養他成為侵略中國的工具,溥儀也視日本人為恢復祖業的靠山,二者互為利用,最終禍害了東北人民14年之久。

綜上,溥儀的小朝廷確實應該予以取締,但問題是馮玉祥的行動也過於草率了,畢竟溥儀是一個在當時很重要的政治符號,處理遜清皇室的問題,必然要從法制角度著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避免野心家們的覬覦。顯然馮玉祥只是為了「革命」做了一件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全然沒有考慮溥儀這個身份特殊的人,在那樣一個時代,被利用的可能性。


對於他個人來講這是一次正確的選擇,但坐於國家來講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所以你要問這件事情是對是錯,你就要看你到底站在哪個立場上,當然沒有人會站在馮玉祥的立場上去給他看的問題,只有可能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去看待這件事情。

從道理上來講,這個時候中國面臨的局面無非是內憂外患,這是一個國家在滅亡以前所面臨的最糟糕的情況,國內軍閥混亂而且傭兵自重,相互之間互相傾壓互相征伐,這已經是一件屢見不鮮的事情,在國外,當時帝國主義虎視眈眈,尤其是日本人一心想要吞併中國,成為他們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所以對於中國這塊土地一直垂涎欲滴,他們首先對準的目標肯定就是那些傀儡,只要能夠樹立起一兩個傀儡,無非相似於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所以當時的日本人選擇和張作霖合作,選擇和北洋軍閥合作,但是收效勝微,此時他們才明白想要扶持起一個傀儡,最好把他的雙手雙腳都給綁上著,一種名氣特別大,但是手裡面實在沒有多少權力的傀儡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事情,所以他們把目標定在了溥儀的身上。

站在馮玉祥的角度上來看,這個時候把溥儀趕出了紫禁城,一方面北京完全歸他所有,他可以完全依靠著這塊兒地盤兒去發展軍隊,發展資源去抵抗未知的風險,比如說張作霖的步步緊逼。

而且溥儀走了之後,紫禁城完全就是一個肥肉而且不加鄭和武裝的那種,直接放在了馮玉祥的面前,馮玉祥等於有了一個可以馬上擴充自己軍隊的軍費來源,畢竟紫禁城裡面那可都是寶貝。

從道理上來講,馮玉祥這麼做是最簡單快捷的,也是對當時處於爆發戶而且根基不穩的馮玉祥來講,是最值得考慮的一個選項,(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畢竟當時的馮玉祥可沒有把握完全駕馭溥儀,而且還沒有辦法去和當時北京城裡面的地方拍戲,他合作此時的馮玉祥只能夠想辦法斬草除根,俗話說得好,打蛇打七寸,這些北京城的地方勢力無非都有一個頭,就是溥儀,作為曾經大清的皇帝,這個時候的溥儀在人民老百姓和北京城內部擁有著至高無上的聲望,主要把他給處理了,那無非於殺雞敬猴,而且這個手段可以說異常的響亮,沒有人會不知道。

而且當時的東北地區還沒有進入到大開發的時代,此時東北地區的滿族人偏多,如果說把溥儀趕出去,那麼對於東北地區的滿族人來講其實也是一個好消息,但對於在東北的張作霖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糟糕的不能再糟糕的消息。

但是我們得說馮玉祥做這件事情肯定是隻考慮自己,不考慮國家,國家在這個時候無異於雪上加霜。

溥儀不僅是大清的皇帝,而且還得到其他軍閥的認可,所以說溥儀這個人身份很高明,分很大,其他的人也都知道大清的皇帝叫溥儀這樣一個事情,所以溥儀是最理想的吉祥物,並且這人手裡面沒有任何的實權,沒有軍隊,而且被馮玉祥趕出了紫禁城。以後對於權力異常渴望,對於這些軍閥都想著如何去報仇,所以這個時候溥儀成為了日本人第一合作的對象,為什麼此時的溥儀相比較於張作霖而言,就是一個孩子只要給他一點甜頭,他就屁顛兒屁顛兒替你幹事情。

所以把溥儀推向日本成為傀儡,馮玉祥必須得負直接責任。

你說馮玉祥這個舉動對於他個人來講是一件好事兒,但對於國家來講這簡直就是一件糟糕的不能再糟糕的事情。


對不對,錯不錯,真的很重要嗎。反正肯定沒錯的。

接下來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馮玉祥在北京政變之中,將溥儀驅逐出京,很多人認為就是因為他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所以釀成了溥儀之後主動前往東北,當日本的傀儡皇帝,助紂為虐之禍。

但宋安之認為,其實馮玉祥那有這麼大的罪過呢,只能說是溥儀復闢之心不死,所以經不起誘惑,才釀成了之後的局面,如果溥儀無欲無求,認清了局面,沒有復闢的心,何必要去東北?如果溥儀真的想恢復清室,為何不靠自己,非要滿世界找支持他的軍閥或外國勢力呢?

只能說還是溥儀的復闢之心不死,而且非要想靠找軍閥或者外國勢力支持他,通過這種「抱大腿」的方式,才導致了他日後前往東北當傀儡皇帝的局面,這跟在不在紫禁城,真的沒什麼關係的。

宋安之先來說說馮玉祥為什麼要趕走溥儀,到底合法不合法。

在清室優待條件中有這樣三條是關鍵。

一:「大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不廢,共和國待君主之禮永遠相待」。說明瞭辛亥革命的不徹底之處。

二:「大皇帝辭位之後,月月所用四百萬元,由共和國專款撥用」。

三:「大皇帝辭位之後,遷居故宮外之新建居住之場所永居,照顧皇族之人員照常留用,不在新招太監,宮女」。說明故宮只能暫居,而不能永久居住。

馮玉祥趕走溥儀其實是有跡可循,按照第三條來說,本來就說好的只是暫居故宮,並沒有說他有永遠居住的條件啊。

而且馮玉祥走的是合法程序,同時還利用當時攝政內閣通過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也就是說趕走溥儀是合法的,不只是拳頭大,有兵權,還在程序上給辦得妥妥的。

當然要說有不對的地方,肯定有,我們看看第二條,民國政府每年要撥給清室四百萬,但卻是一直拖欠,沒有給全過。

而且按理說溥儀遷出去,應該將他安排一個新居,妥善安排,結果並沒有。

所以這方面來說,馮玉祥是按照清室優待條件中,溥儀不能永居故宮的這條,並且修正了清室優待條件,然後將他給轟走了。而溥儀的委屈是每年的四百萬給不齊,現在就更是安排不了新居就趕人走,所以說雙方都有錯。

當然馮玉祥為什麼要趕溥儀走呢,其實馮玉祥呢,甚至都認為辛亥革命不是徹底的革命,大家可以看看第一條,清室這般待遇,不就是國中之國嗎。

而1917年,溥儀更是跟著張勳大搞復闢,不是很明顯的違背了清室優待條約嗎。所以馮玉祥佔據北京以後,自然是我拳頭大了,我就要幹一些我想乾的事情,將溥儀趕出了故宮。

以這個角度來看,馮玉祥是徹底了終結了清室,徹底進行到底了革命。

而且從溥儀支持並且參加張勳復闢來看,他依舊是賊心不死,妄圖恢復帝制的。

再看看溥儀當時的所作所為,溥儀為了復闢,可謂拉攏過軍閥、收買過政客、任用過客卿,結果都是失敗。這說明溥儀對恢復帝制可謂是喪心病狂,後來日本在侵略了東北,為了更好更快的將其消化掉以後,派土肥原賢二去遊說溥儀,尤其是提出偽滿洲國由溥儀來做皇帝以後,溥儀馬上答應了,都沒有想想這背後意味著什麼。

從溥儀的所作所為來看,他是為了復闢不擇手段,哪怕與日本勾搭在一起,哪怕所謂當皇帝背後,有著巨大的陷阱。

所以說即使馮玉祥不趕溥儀走,在日本的誘惑之下,最後只不過成為是溥儀離開北京前往東北當傀儡皇帝,而不是歷史上離開天津前往東北當傀儡皇帝了。

要說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宋安之認為沒錯,壓根影響不了溥儀日後要走的路。而且以溥儀後來所作所為來看,馮玉祥做還是很對的。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回答,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馮玉祥此舉無論當時還是後世都是正確的,因為,馮玉祥的行為宣告「清朝的殘餘在政治上被驅散了」,讓遺老遺少們沒了「寄託」,只能在後世空念著所謂的出身高貴。中國不適合「君主立憲」,因為,他不符合中國人的民族特點。也勸一些人少在做白日夢。

(1)有人說:馮玉祥的舉動,也許在表面上贏得了「共和」的面子,卻最終輸掉了國家利益的裏子,是為得不償失。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他顯然被後來包括「故宣統皇帝」及其鄭孝胥等人的「賣國理由」矇蔽了:對溥儀的前半生當然要批判,對他的後半生必須要尊重

如果你想「賣國求榮」怎麼說都有自己的理由。沒有被逼出故宮,還要「東陵大盜」這件事兒呢!

沒有被逼出故宮、東陵大盜,還有「皇帝離婚」讓皇帝在世人面前現眼丟失容面呢。還有各種「清帝退位」後,因為各種禮儀或者等等方面的細枝末節同樣會找到「賣國」的理由。

清朝的遺老遺少們在東北的賣國行為本質上是對失去政權的不甘心,他要的是奪迴天下或者部分天下!有沒有被趕出故宮,他們都會那麼做!根本是藉口!

(2)有人還說《修正清室優待條件》是合同文件,馮玉祥和民國政府單方面違約:這更是胡言亂語。這個合同文件本身就是袁世凱為了最大化保持實力而給與的,袁世凱的北洋政府都是被推翻的對象,他簽的東西算什麼,契約精神要看是什麼?如果不符合國民意願,是對國民的戕害的契約,也要延續?那我推翻你作甚:清廷的遺老遺少們顯然不知道感恩

在中國歷史各朝代上,被推翻的朝代要數清朝最幸運。這首先要感恩當時的時代。因為中國弱,備受列強欺辱。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你說實力不濟也好,你說為了民族最佳化道路也好,最終同意了袁世凱優待清室的條件。但最終,袁世凱自己「稱帝」當了皇帝破壞了自身的合法性,成為人人可以誅之的「竊國大盜」。

在此情況下,他簽訂的契約算什麼數。

契約精神在民間試用,在政治、在國際關係上,從來就不算數。強者維護有效性那是因為對自己有利,當對自己不利的時候,就會以各種藉口破壞。對於這種現實最好的表現就是現在的美國及其總統的所作所為。

請問?美國人、英國人(在屠殺、侵略他國過程中給的各種土著文與英文之間大不相同,從而掠奪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區的情況)等有契約精神嗎?

人們常說「世易時移」,1912年你退位的時候,國民情緒對清朝仍有許多人,無論出於利益還是「忠君思想」都有一定感情。但是到了1924年,有多少人還會有?世易時移了,遺老遺少們仍然夢想重回紫禁城,癡心夢想!


在談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前,我們有必要先談談《清室優待條件》的歷史意義。

《清室優待條件》是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力量以及清王室之間協商互相妥協的結果。《清室優待條件》挑重點有以下幾條:

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雖說該條件給新興的國民政府造成了負擔,並且有歷史遺留問題。但是它有著重大的作用:1.國民政府繼承了清王朝的疆域以及統治地位,除漢地十八省外,包括蒙古、新疆、西藏、東北在名義上均歸國民政府統治,維護了祖國的統一。2.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了政權的過渡以及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種不流血的革命,在歷史上乃至世界上,算是一個奇蹟,避免了生靈塗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馮玉祥做錯了,但他又做對了。

錯在:

1.違約,《清室優待條例》是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的,或多或少馮玉祥的做法失去了人心,尤其是清朝的遺老遺少,以及外國人都對此表示抗議。段祺瑞也對此表示譴責。

2.給了別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機。從此溥儀死心塌地和國民政府為敵,溥儀和日本人走到了一起,這也是偽滿洲國能成立的一個重要原因。給中國的抗戰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對在:

1.其實是清室違約在先,在張勳的支持下,搞了復闢,自掘墳墓。張勳復闢給國民政府提了個醒,清室存在於紫禁城中,就永遠存在一個威脅,給新生的政府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所以馮玉祥驅逐溥儀,從某種程度上說,也遏制了復闢的思潮,民主共和更深入人心。

2.對於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不管有沒有驅逐溥儀,溥儀終會和中國的敵對勢力攪到一起。只要溥儀復闢的心思不死,他一定會被日本人利用,只是早晚得問題,因為最終北平也落入日本人手中,溥儀一定會被利用。

3.對於復闢皇帝的處理,馮玉祥做了國民政府想做而不敢做的事。驅逐溥儀已經算是仁慈的,亡國君主要麼夾著尾巴,要麼復闢後被處死,避免留下後患,事實也證明瞭後面溥儀的不安分,當然這也不能怪溥儀,亡國君主想要復國,也算人之常情。

所以很多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們應當冷靜分析,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


1911年,大清皇帝溥儀退位,根據《皇室優待條例》規定,暫時居住在紫禁城,稍後移居頤和園。可溥儀住在紫禁城一直沒走,1924年,北京政變發生,馮玉祥領軍佔據北京,囚禁了賄選大總統曹錕,把溥儀驅逐出了紫禁城。馮玉祥驅逐溥儀在當時來說是歷史的進步,現在來看也是對的。(馮玉祥像)

溥儀退位後的待遇和復闢。

我們先看一看辛亥革命爆發後,民國政府給溥儀皇室的優待條例的主要內容:

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溥儀的日子過得還是蠻滋潤的,在紫禁城內弄了個小朝廷,也有自己的武裝。

1917年,張勳復闢了12天,轟然倒臺。1922年,溥儀大婚,北京的警察護衛為其護衛,儼然仍是皇帝,黎元洪、張作霖、吳佩孚等都贈送了厚禮,這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可是不小,滿清遺風猶在。(溥儀像)

馮玉祥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

1917年,打擊張勳復闢時,馮玉祥是旅長,他當時就主張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段祺瑞卻不予批准,認為馮玉祥是胡鬧。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吳佩孚的部隊和張作霖的部隊在山海關大戰,馮玉祥前往前線的途中回師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包圍總統府,並監禁了大總統曹錕,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解除吳佩孚的職務並且停戰。(鹿鍾麟像)

曹錕被監禁後,清朝皇室的遺老遺少以及保皇黨四處造謠,宣揚溥儀即將復闢,搞得北京城人心惶惶,這促使馮玉祥下決心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1924年11月4日,馮玉祥召集北京衛戍部隊司令鹿鍾麟和北京警察總監張壁,指示他們和臨時內閣商量,儘快制定新的皇室優待條例,將溥儀趕出紫禁城。

內閣總理黃郛緊急召開臨時內閣會議,重新審定了條例:

一、大清宣統皇帝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二、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五十萬元,另撥兩百萬元設立北京貧民工廠,儘先收容旗籍貧民。三、清室即日移出宮禁,以後可自由選擇住居。四、清室之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民國酌設衛兵妥為保護。五、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民國政府當特別保護,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斷絕溥儀等人復闢的後路。

1924年11月5日,李煜瀛(清朝大臣李鴻藻的兒子)陪同鹿鍾麟(清朝大臣鹿傳霖的兒子)來到紫禁城。為了更快的驅逐溥儀,鹿鍾麟派部隊繳械了原來駐紮在紫禁城和景山的1200人保護部隊,把紫禁城的電線也切斷了,把大炮架設在景山,瞄準紫禁城。

清室總管內務府大臣紹英和鹿鍾麟交涉,鹿鍾麟出示了新的國務院公文——新的清室優待條例,要求溥儀簽字,並且限期3個小時搬出紫禁城。溥儀急了,連續開了兩次御前會議,最後決定先將一切物品保管起來,溥儀必須在11月5日當天離開紫禁城。當時宮內有太監470人,宮女100多人,溥儀命人每個太監發銀元10塊,宮女每人8元的遣散費用。

溥儀決定暫時遷移到得勝橋的醇王府,由鹿鍾麟、張壁、李煜瀛等護送到地點。下車後,

鹿鍾麟問道:「溥先生,你今後是打算做皇帝,還是要當個平民?」溥儀答道:「我願意從今天起就當個平民。」鹿笑著說:「好!那麼我就保護你。」

溥儀出宮後的交接和各界反響

一、紫禁城交接。根據新的優待條例,溥儀已經不是黃帝,傳國玉璽是要上交的,鹿鍾麟護送傳國玉璽轉交給國務院保管,並且組成了清室善後委員會,對紫禁城的歷史文物進行清點造冊,防止遺失和損毀。由鹿鍾麟負責紫禁城的警衛工作,撤走後交由內務部負責。

1924年11月8日,馮玉祥以攝政內閣國務院的名義,通電全國說明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的理由。(孫中山照)

二、贊同的聲音。溥儀離開紫禁城的第二日,北京城沿街掛滿了民國的國旗,以表示慶祝。全國各界人士紛紛表示贊同,孫中山更是致電馮玉祥,大加讚揚馮玉祥的這一政治舉動。(段祺瑞照片)

三、反對聲音。清朝的遺老遺少紛紛反對,段祺瑞也致電馮玉祥,贊同北京政變的做法,唯獨對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一事,表示欠妥。馮玉祥馬上致電段祺瑞:

「此次班師回京,可說未辦一事,只有驅逐溥儀,才真是對得住國家對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後世而無愧。」

後話。

1959年,溥儀被特赦回到北京,參加政治協商會議時遇到了鹿鍾麟,並要求合影留念,他說還是做一個平民踏實。(鹿鍾麟、溥儀、熊秉坤合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