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書法古今根本的區別在哪裡?為何張旭、懷素、黃庭堅、王鐸是稱極品,今人卻不能?

古今草書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性,那麼今人書法也有連續承接古人草書之法,因為歷史背景,及文化思想觀念不一樣,寫草書的心境不同,就是在一個朝代,因人性情不同書法風格也迥異,比如張旭懷素都是唐代大草書家,懷素瘦硬圓轉,張旭點畫肥碩。

更不要說時跨千年多的時空,今人與古人肯定在各方面都有不同,而書法的創作水平也不同,對與古人草書境界的解讀,是後人的看法,也有誇張之辭,可意會。

比如,經常形容草書筆畫象龍虎鬥,猶如龍蛇轉,懷素書如雷電,稱張旭狂草神逸,頹然天放,意態自足。

黃庭堅狂草,奇倔放縱,以側險為勢,以橫逸為功。

此評語皆意會而已。

總之當今草書境,能夠寫出狂草書者。幾乎不見,與古人區別可以如此形容,一則牢中老虎,無生機勃勃的樣子,一則自然界的老虎,生動嘯聚山林之風。

今人為何不能比古人?也未必盡然,而今肯定有高手孕育,騰空而起的雲煙,即將來臨。古人草書境已成歷史,而今之創,才開始。期待有新的草境。


古人今人大草最根本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張旭、懷素、黃庭堅、王鐸稱極品,而今人不能?

面對這兩個問題,我一時語塞,想來想去,哎!題主的問題本身或有問題。

書法是非常個人化的創造,把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相提並論是可以理解的;把古人和今人這兩個集合概念相提並論,實在令人詫異。單說你舉例的張旭、懷素、黃庭堅、王鐸,他們哥幾個之間的區別,用「天壤之別」形容甚不為過,除了用毛筆和墨以外,難道他們還有什麼共同點嗎?第二個問題的問題是:預先假設了一個命題「古人稱極品,而今人不能」,但這個命題,邏輯上是說不通的,首先,誰說這幾位古人的是極品?就算有人說,他能代表書法史?再者,誰說今人不能?誰調查過所有的今人嗎?就算調查過,誰來判定、如何判定能與不能?

反倒是我想說,由於考古技術的發展、傳媒和資訊的發達以及文物保護意識的增強,今人的見識面應該比古人寬廣的多,加之藝術觀念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已與中國傳統的書法價值觀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讓今人比古人,是不和邏輯的想法。


張旭的《古詩四帖》是狂草的典型是。其筆畫無線連接,文字有了無限延續的可能性,可以看出比豪的直立,傾倒甚至扭轉。

懷素的《自敘帖》是狂草中的狂草。狂草的誕生是書法的表現,得到了飛躍式的提高,打開了書法歷史上的新階段。


有的重點在簡化字的寫法,有的重點表現用筆,有的行氣佈局。而有的在嘗試新玩法


以前的古人根本沒有現在人那麼多的事困擾他們,耳能專註於書法的練習。況且是經常使用的工具。現在人有好多使用的工具,對現在人沒那麼實用,專註於這一門的很少,這就是現在人和古人的差距。自己的一點小看法。


現代也有很多書法家超過他,只是不出名,不被欣賞而已。


每個時代的生活環境不同,可能現代人對的生活富裕了,對生活中的環境認識就沒有古時的艱苦環境中那麼深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