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江

陸抑非 九節蘭1976年 浙江美術館藏
陸抑非 九節蘭1976年 浙江美術館藏

中國美術學院今年正值90週年校慶,90年在中國的大學和美術學院的曆史中不算最長,但是為什麼美術界總是把這所學校作為中國美術教育的搖籃?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這所學校在90年前創立的時候,就有明確的學術宗旨,這個宗旨是:“整理中國藝術、介紹西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這個宗旨在90年後仍然激勵著我們。第二,這所學校匯聚瞭中國最優秀的藝術傢,他們和而不同,同不妨異,異不礙同。他們共同創造瞭中國藝術教育的高峯。現在我們在這裏舉行開幕式,瞻仰陸老一生的心血之作。我們特彆感懷這所學校,感懷曆代的名師。我們這代人對陸老這一代人瞭解不多,但總是有很深的印象留在我們腦海裏。在中國美術學院39捲的《國美之路》大典中,有一張陸抑非先生皺著眉頭,高舉著一支毛筆正欲下筆的照片,我感到他的手臂似有扛鼎之力,這張照片真有大師之氣、大傢之風!這是我對陸老最深的印象。陸老做瞭一生的功夫,我今天看到陸老的這麼多寫生稿和綫描稿,這讓我特彆驚訝。他的《孔雀牡丹》畫得如此立體而又如此滋潤,今天畫牡丹者,得如此高境,已經很少瞭。他工寫兼長,心手兩忘,是一代名師的高峯。

在展覽現場讀到陸老的兩篇文章《從獺祭而成到信手拈來》和《紀念蓋老話“三通”》。在《從獺祭而成到信手拈來》中,他用“獺祭”來形象地說明從寫生到創作、進入自由之境的整個過程,文章裏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代大師之言!另一篇文章《紀念蓋老話“三通”》中提到:藝術修養需要“三通”:“橫通”,繪畫領域內要打通;“縱通”,要通古今;“內通”:文學、曆史、繪畫,統統都要通。如此“三通”,也恰是他自己的寫照。陸抑非先生這一代人的精神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在我們的記憶中,在代代相傳的西湖的精神中。

陸抑非 歲朝圖1978年 浙江美術館藏
陸抑非 歲朝圖 1978年 浙江美術館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