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組成87萬大軍南下,自稱投鞭可以斷流,以一舉滅晉。晉相謝安使謝玄等率北府兵8萬迎戰,在洛澗(即洛河,在今安徽淮南東)大破秦軍前哨,苻堅登壽陽城,見晉軍嚴整,遙望八公山上草木,以為都是晉兵,這就是成語「草木皆兵」的由來。晉軍進至淝水,要求秦兵後移,以便渡河決戰。苻堅想乘晉軍半渡時猛攻,便揮軍稍退,但一退便不可收拾,秦軍大亂,晉軍乘機渡水攻擊,秦軍大敗,潰兵逃跑時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的追兵,這就有了成語「風聲鶴唳」的由來。謝玄乘勝攻佔洛陽、彭城等地。苻堅逃至關中,後為姚萇(cháng)所殺。386年,姚萇稱帝,國號大秦,都長安,年號建初,史稱後秦。

謝安叔侄如何做到以少勝多呢?我們可以從前秦和東晉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看前秦的失敗原因,綜合整個戰役過程來看,前秦失敗大致有四個方面。

第一,從戰略戰術上看,苻堅好大喜功,戰前缺乏周密的戰略部署,臨戰時有戰術指揮上的錯誤,這是前秦失敗的重要原因。

一是沒有認清主客觀條件,依仗人多勢眾,貿然遠徵。

二是報有僥倖求勝心理,戰略上輕敵。

三是前鋒軍失利後,產生懼怕晉軍的心理。前鋒軍梁成5萬前秦兵被東晉大將劉牢之全殲後,士氣大傷,苻堅開始懼怕晉軍,帶來的是 「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結局。

第二,從戰役的準備上看,前秦軍缺乏較雄厚的物質基礎。

一是前秦軍連年徵戰,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缺乏雄厚的物質基礎保障。

二是連年戰爭,造成人民厭戰,軍隊缺乏戰鬥力,缺乏羣眾基礎。前秦軍在與晉軍局部接觸時,數十萬前秦軍便全線潰敗。

第三,苻堅用人失誤,不擇賢愚,賞罰失明,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第四,從兵力上看,人數上前秦軍佔絕對優勢,但後續部隊遠在千里之外,交戰時雙方兵力相當,謝玄的北府兵的戰鬥力更強。

再看東晉勝利的原因,大致有5方面。

第一,謝安等人在前秦大舉進攻時臨危不亂,鎮定自若,堅決抗戰,有必勝的信心。第二,「北府兵」是一支敢打硬仗的精銳部隊,戰鬥力強,主將指揮若定,將兵齊心協力,又有民間軍事力量的支持。第三,有地利優勢,憑藉淝水天險的優勢,準備充分。

第四,戰術得當。

謝玄統領的晉軍主力抵達洛澗以東地區時,因兵力懸殊,便想用消極抗禦之法,待敵疲時伺機反攻。但得知待前秦百萬大軍一旦完成集結,晉軍便很難對付,壽陽城內目前只有20萬前秦軍隊,應立即進攻,挫敵銳氣,便改變戰略,以5000兵力夜襲前秦軍,前秦損失15000餘人。

第五,動搖前秦軍心。分化離間前秦內部關係,渙散其軍心;以智激敵,誘敵後退自亂,乘隙掩殺;乘勝追擊,擴大戰果,東晉收回黃河以南故土,把戰線推到黃河一帶。

謝安謝玄叔侄指揮的淝水之戰,是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永垂史冊。


淝水之戰謝安叔侄之所以能勝,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和。前秦軍隊人心不齊,而東晉軍民同仇敵愾。苻堅在北方只是軍事上的統一,軍隊各族降兵都有,人心不一,很多士兵並不願意為前秦賣命,83萬軍隊只是拼湊。用馬雲諷刺王健林和百度搞電商的話說就是「任何一個組織,首先要問它的使命是什麼,願望是什麼,共同價值觀是什麼,要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個了不起的組織,所以我覺得你們三家有點像湊攏班子。」終究是「烏合之眾」

二、天時。苻堅不顧主客觀條件,只是依仗自己的「有眾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軍威,認為征服東晉「若商風之隕秋籜,貿然遠徵。他報有僥倖求勝心理,戰略上驕傲輕敵。而東晉方面戰術得當,利用前秦內部不穩,分化離間前秦內部關係,渙亂其軍心

三、地利。東晉有淝水天險,佔盡地利,準備充分,發揮己軍之長


感謝悟空問答。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謝安叔侄以十萬對抗前秦八十萬大軍,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又一次以少勝多的奇蹟,事情背後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一、東晉方面的政治環境

369年,東晉權臣桓溫發動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北伐,很不幸以失敗而宣告結束。氣急敗壞的桓溫以朝廷支援不力為藉口,廢除了當時的東晉廢帝司馬奕,扶立晉元帝司馬睿的小兒子司馬昱為帝,是為簡文帝。

簡文帝在位不到一年,在桓溫的陰影之下鬱鬱而終,兒子司馬曜即位,是為孝武帝。桓溫本以為自己有擁立之功,簡文帝肯定會禪位給自己,沒成想竟是黃粱美夢一場,隨即嗚呼哀哉。

桓溫一死,反對派勢力迅速抬頭,桓家子弟也躍躍欲試:咋的,俺叔屍骨未寒,你們就要動手了?眼見著晉廷將會有一場腥風血雨,善處興廢的謝安主政,建議由桓溫的弟弟桓沖繼承哥哥衣缽,但是從首都健康撤離,駐守京口。這麼一來,桓家的勢力實際上有所減弱,反對派也見好就收。

陰差陽錯地,東晉竟然一改權臣尾大不掉的頹勢,加上謝安獨特的斡旋能力,軍方和政界前所未有地和諧,晉廷出現了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期。

二、前秦方面的政治環境

前秦自苻堅即位後,在宰相王猛的輔佐下,相繼滅前燕、代國、西涼以後,疆域東至高麗、西至甘肅、南至淮河一線,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同時在長安興辦太學,當世名儒定期宣講;降低賦稅,政府出資鼓勵農民耕作。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前秦物埠民豐,成為逃難者爭相奔走的樂土。

當時長安城裡聚集了不少羌族、鮮卑、羯族,數量一度超過了前秦的氐族。比如前燕滅亡後俘虜到長安的皇族慕容氏,苻堅一律妥善安置,慕容氏活得比在前燕還自在。為了表示自己一統天下的胸懷,苻堅對這些異族委以重任,反倒是氐族勢力顯得日漸單薄。

宰相王猛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及時提醒苻堅,但是一向對王猛言聽計從的苻堅竟然鬼使神差地不予採納。不僅如此,王猛臨終之時還勸苻堅千萬不要南伐東晉,苻堅心想你王猛是漢人,這件事我肯定不能聽你的。

反對苻堅南伐的人很多,但也有支持的,比如那些京城裡的異族,羌啊、鮮卑啊、羯啊、匈奴之類的,慫恿苻堅南伐立不世之功,泰山封禪建千秋偉業。

三、戰爭前期

383年,按捺不住要立不世奇功的苻堅,點起八十七萬大軍分三路向東晉進發,一路由慕容垂帶領向湖北進發,一路由苻融帶領向安徽壽陽進發,另外一路自己親自率領,直逼健康。

東晉開始慌了,謝安主動請戰,將軍隊分為東西兩路。東路由桓沖扼守九江,從水路阻止秦軍,秦軍再強大,在水上完全喪失優勢。

西路由弟弟謝石、侄子謝玄統領的北府兵在淮河兩岸阻擊秦軍。北府兵是東晉戰力最強的一支軍隊,由謝玄組建,後來打出威名的劉牢之、劉毅、劉裕等名將,都是從這支隊伍裏出來的。

一開始前秦打得還算順利,慕容垂攻下湖北安陸,苻融攻下壽陽,苻堅心裡大喜,快馬加鞭催促軍隊趕往淝水,雙方隔水對峙。

四、淝水之戰

這場戰爭到目前為止,前秦還是有壓倒性勝利的,可事情的轉機就發生在此時。自信心爆棚的苻堅派遣朱序到晉軍中勸降,朱序是前秦從晉軍中俘虜的降將,一直對東晉忠心耿耿,算是東晉的間諜。

朱序回來後就對苻堅說:「咱們遠道而來不宜打持久戰,我和他們商量了,最好是咱們稍微退後一下,給對方留個站腳的地方,速戰速決豈不妙哉?」

苻堅不顧部下反對,下令全軍後退,讓晉軍渡河,打算半渡而擊。結果秦軍剛剛後退,朱序就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

不知內情的秦軍紛紛潰散,晉軍趁機渡河,秦軍自相蹈籍者甚多,不用晉軍費心,秦軍已經大敗,苻堅率領幾十騎突圍而出。

五、總結

北方自五胡亂華時起,到苻堅統一前秦,算是暫時實現了統一,但經淝水一戰,北方又回到了亂糟糟的狀態,中間各種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直到北魏再次統一北方。


不廢話,直接上觀點!

1.前秦是剛剛統一黃河以北就開始了討伐東晉,也就是打這個淝水之戰的,嫡系部隊30萬,新降附的部隊50萬,好幾個新降的還讓去打前鋒,像這次帶兵參戰的慕容垂、拓跋鮮卑部、姚萇、前涼張家的部隊等,這都是幾年前才新降附的,你剛滅了人家的國,又讓人上陣給你玩兒命,人家會好好乾嗎,肯定不會啊,淝水戰敗後,這些新降附的部隊基本無損失,尤其是慕容垂的部隊成建制的完好無損,這就可見一斑了吧。

2.被稱作符堅嫡系的那30萬兵,剛乾完北方的統一戰爭,很累了,同時符堅對待他的一個猛人謀士,王猛的方式,以及符堅是殺了他們符家上一任皇帝自立的,這都讓他的嫡系部隊也有些離心離德,也就是說這30萬人也並不是鐵桶一塊。

3.前秦是侵略戰爭,東晉是反侵略戰爭。這就像一個彪形大漢去搶劫一個文弱書生,力量對比雖然差距大,但彪形大漢是搶劫方,能搶到最好,搶不到也沒多大損失,文弱書生雖然文弱,但他是玩兒命反抗啊。

4.前秦是勞師遠徵,東晉是以逸待勞且有長江天險。

5.再就要講人的事兒了,這場戰爭中,東晉有個叫朱序的將領,幹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當兩軍隔著淝水對壘的時候,前秦一方由於自己是以騎兵為主的,不擅長水戰,就想著自己退後一點,把敵人放到陸地上來打,結果就在前秦的先頭部隊後撤的時候,這個朱序鼓動部隊大喊秦軍敗了,這下秦軍懵逼了,那會兒的通訊糟糕,秦軍將令不能迅速傳給士兵,多數部隊本來就不想打,聽到敗了肯定是要趕緊逃跑保命了,這時候東晉軍趁勢殺過去,秦軍是後軍裹脅著前軍,一頓逃跑。這個場景就像小學課文裏有一篇叫咕咚來了的文章裏描述的一樣,大家都是爭先恐後聞聲而逃,不問為什麼。

6.謝家叔侄為了保家衛國,對國內的桓家勢力妥協團結,對戰爭的充分動員,臨戰時的指揮若定,也非常重要。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前面那幾個原因,因為實實在在的兵力懸殊在那裡,東晉的兵力才八萬人,剛剛經歷桓玄造反,先帝橫死,新皇登基不久的各種事件,談不上舉國同心的。

配兩張淝水之戰的形勢圖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北方政權),集結八十餘萬人馬(正史記載),出兵伐晉,東晉只有八萬人馬,兩軍於淝水(今安徽壽縣東南)相持。

東晉謝玄派人過河對苻堅說:希望前秦大軍後腿一段,我們東晉軍隊渡過河後,我們兩軍,兵對兵,將對將,戰車對戰車展開廝殺,一戰定勝敗。以你們強大的前秦,一定能答應我們要求。苻堅對東晉使者的示弱深信不疑,且以十倍兵力直抵淝水『勝券在握』,馬上同意東晉的要求。

第二天,前秦前部軍隊後撤,浩浩蕩蕩幾十萬軍隊,有漢軍,鮮卑軍,羌族軍等,轟然後撤,後軍見前軍撤退,以為前軍戰敗,也轉隊撤退,幾十萬軍如退潮一般,一瀉千里。

東晉軍謝玄叔侄趁勢一路掩殺,大敗前秦軍。

淝水一戰,前秦走向滅亡。北方各民族分裂為後秦,後燕等數個政權。東晉疆域直達黃河。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但是謝安叔侄的這場勝利其實和他們本身的能力沒有什麼關係,純粹是上天眷顧東晉,可以說淝水之戰中東晉的勝利靠的是運氣。

這麼說的原因主要是謝安叔侄極其無能,他們本身是出生於東晉王朝的頂級門閥,生下來就註定要當大官,根本不需要什麼能力,所以謝安叔侄根本不懂什麼軍事,每日只會飲酒作樂。

東晉當時的門閥政治,看出身不看能力,人人都以空談為榮,如果當時門閥內誰認真工作,是要被嘲笑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門閥不斷培養出白癡,除了拉幫結派和每天扯淡,這些人什麼都不會。『

具體到謝安這個人是東晉最出名的名士,他的愛好就是旅遊和吟詩作對。東晉當時的風氣就是一看門第,二看胡鬧。出身好,又能胡鬧就會全國出名,謝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從謝安的履歷中,你根本看不出謝安這個人能打仗、有運籌帷幄的能力。

謝安除了能胡鬧,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特別能裝。因為性子慢,所以很多時候大家會覺得謝安遇事不慌,其實這些都是謝安的偽裝,就像淝水之戰謝安下棋一樣,這都是他的表演。謝安根本不懂軍事,與其著急指揮,還不如裝鎮定自若。

歷史上像謝安這樣打仗打贏的,只有他一個,諸葛亮都做不到,總不能謝安比諸葛亮還厲害吧。

謝安沒有軍事能力,下棋假裝鎮定,最後還是贏了淝水之戰,只能說是歷史的玩笑,老天爺依然眷顧著東晉。

淝水之戰中,內患問題最嚴重的不在東晉這邊,反正已經是那樣了,不可能再爛的,問題嚴重的在前秦那邊。前秦因為發展太快,吞下了北邊眾多的少數民族,但是沒有來得及去消化和整合,就急急忙忙南征。

淝水之戰時的前秦就像練了吸星大法的任我行一樣,外部只要稍微出現問題,內部那些被它吞併的民族就會出來做妖,前秦和任我行一樣,都是看起來強大,實際內部問題重重。

內患嚴重的前秦和當時還算穩定的東晉相遇在淝水,意外的因素誘發了前秦的內患導致它的失敗,這個和謝安叔侄的軍事能力真的關係不大。

運氣有時候也是實力的一種,很多歷史人物在關鍵時刻都是靠運氣渡過難關的。


謝謝邀請!

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謝安叔侄是如何做到以少勝多的?

在公元383年,前秦帝王苻堅親自率領百萬大軍南下,與東晉謝安叔侄的八萬北府軍展開了殊死搏鬥。結果讓人難以置信,他的百萬雄獅竟然敗給了謝安叔侄的八萬軍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謝安叔侄之所以能做到以少勝多,贏得這場勝仗,主要源於以下三點:

一、苻堅狂妄自大,不把對手放在眼裡。

當時的苻堅統領前秦,胸懷大志,廣交豪傑,重用賢臣,開疆拓土,連續消滅了北方多個獨立政權。他成功地統一了北方,並且攻佔了東晉的領土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

在苻堅的眼裡東晉屬於弱勢羣體,隨時進攻都是他的囊中之物,但他的宰相王猛並不贊同攻打東晉。

王猛認為東晉雖然勢力小,但它屬於晉朝的正統命脈,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國家,可謂是天下歸心,沒那麼容易攻克。王猛日夜操勞朝政,積勞成疾,在臨死前還告誡苻堅前往不可急著去攻打東晉。

然而,苻堅根本就不把東晉放在眼裡,他認為眼下不能攻打東晉只因時機未到。在王猛去世7年之後,苻堅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就在幾個諂臣的慫恿之下去攻打東晉。他自認為自己手握百萬雄兵,消滅小小的東晉根本就不費吹灰之力。

有大臣提出東晉的都城健康有「長江天險」不好攻克的時候,他根本不屑一顧,居然說以他的百萬雄獅之眾,每人往長江裏扔一根馬鞭就可以阻斷長江的水流,「長江天險」不足為懼。

二、遭東晉降臣算計。

苻堅與東晉交戰幾次,東晉節節敗退,東晉守將紛紛投降歸順,這使苻堅堅信東晉實力太弱,根本就不堪一擊。

在聽說前鋒苻融探清東晉兵力寡弱時,苻堅更加高興,他認為只要自己的大軍一到,東晉的主力軍一定會退守長江的,不如先率兵去江北消滅了東晉的主力部隊。

於是苻堅在冒進喜功的思想的驅使之下,率領了八千輕騎就出發了。他晝夜兼程,祕密趕往壽陽與苻融會合。同時派遣降將朱序去東晉營地勸說謝安投降。

然而,朱序畢竟是東晉人,他當時投降是迫於無奈之舉,讓他再去勸說別人投降,他是不可能違心地去乾的。朱序不僅沒有勸降,反而把苻堅的軍機祕密泄露給了東晉守將。

謝玄聽說苻堅的百萬雄獅還沒有和前鋒部隊會合,而前鋒苻融只有五萬人馬,就馬上派出五萬主力軍連夜去襲擊苻堅的前鋒部隊。苻堅猝不及防遭到突襲,夜色之中他也不知道東晉有多少兵馬,只聽到殺聲震天,看到將士們紛紛敗退。一會兒功夫,苻堅手下的統帥就被晉軍斬殺,苻堅的先鋒部隊大亂。

苻堅在夜色的掩護之下登上城樓觀看東晉軍隊,見其嚴整雄壯,晉軍背後山上的草木都影影綽綽,看起來都像人形,苻堅頓時心生怯意,從原來的輕敵變成了怯敵。

謝玄見決戰的時機成熟了,就指揮部隊與苻堅的軍隊對峙淝水。苻堅這時又犯錯了,他居然讓軍隊向後撤退,妄想引誘晉軍渡淝水,計劃在晉軍渡到一半時反撲,一舉殲滅。

然而,這次更糟糕,就在他率軍撤退時,朱序趁機挑頭在軍中大叫:「前線的軍隊被晉軍打敗了。」秦軍剛打了敗仗,被他這樣一攪和,軍隊陣腳大亂,無法控制了。晉軍緊接著渡過淝水猛攻,秦軍一路敗退,死傷不計其數。

三、前秦根基不穩,東晉人心所向。

苻堅為了開疆拓土,一統天下,率領部隊常年徵戰,前秦政權剛建立不久,然而前秦的將士們經過無數次的徵戰也已經厭倦了戰爭。

而其他被苻堅以武力征服的民族對前秦恨之入骨,苻堅的百萬雄獅大部分兵馬來自於那些被他打敗的民族。那些民族雖然不是苻堅的對手,被滅掉國家強自收編,但絕不會心甘情願為他上戰場拚命。

東晉是由西晉王朝宗室司馬睿南遷建立的政權,對老百姓來說是一個安樂的家園。試想一旦家園受到外敵入侵的時候,人們一定會一致對外,奮起抗戰,保衛家園。

相比之下,東晉的軍隊雖然只有八萬人馬,但都是訓練有素,一心保家衛國的精兵強將。

而苻堅的軍隊表面看起來是氣勢洶洶的百萬雄獅,實則是一羣根本不願意打仗的烏合之眾。因此,東晉的軍隊雖然人數少,但都是可以以一敵百的忠臣義士。前秦的軍隊看起來人多,卻人心渙散,不堪一擊,遇到晉軍半夜突擊時就只顧逃命,百萬軍隊被八萬人隨意屠殺驅趕,一敗塗地。


眾所周知,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但其實少有人思考,此戰充滿了偶然,而且有兩個十分有意思的問題:

1此戰後方總管謝安、戰役主力北府軍名著天下,然而前線主帥謝石、謝玄卻為何鮮為人知?2符堅為何輕易離開大軍,來到前方,而此戰敗後,後方大軍並未接戰,卻為何土崩瓦解?

搞清楚這幾個問題,我們就知道,此戰東晉所以戰勝,而符堅所以戰敗了。

一、躊躇滿志的苻堅

公元383年,前秦符堅26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幾乎是天下有識之士都知道將要發生大戰。

是年八月,苻堅終於忍不住了,他令其弟陽平公符融率領張蠔、梁成、慕容垂,督軍二十五萬南下,自己在長安繼續集結步兵60萬、騎兵27萬隨後跟進。

而東晉方面,聽說苻堅南征,宰相謝安以侄子謝石為主帥、謝玄為先鋒,率領在淮北招募的北府軍,和桓伊、謝琰的軍隊共計8萬人應敵,另有龍驤將軍胡彬率軍5000固守硤石。

苻堅並不是盲目自信,看起來前秦確實有必勝的把握,不僅僅是因為苻堅手中的112萬大軍。

淝水之戰前,公元378年,苻堅派出長樂公苻丕率苟長、慕容垂等以17萬大軍圍攻襄陽,東晉梁州刺史朱序輕敵,困守襄陽1年有餘,不能取勝,被迫投降。

就在前不久的383年5月,都督荊梁等七州諸軍事(幾乎等於半個東晉)的桓沖傾全部兵力10萬北方前秦,被慕容垂虛張聲勢阻於上明,不敢進兵。

因此,淝水之戰前,前秦已經佔領荊州的襄陽等戰略要地,而桓沖又被慕容垂困在荊州無力支援健康,除了東線壽春、淮水一線,東晉幾乎無險可守,除了北府軍幾乎無兵可用。

此戰苻堅的部署也算妥當:東線以氐族嫡系約20萬餘萬為先鋒主力,由自己最信任的弟弟符融為帥,自己等待後續徵集的大軍40萬為後盾;中線慕容垂增兵至20餘萬,在保證荊州方面的安全之後,進攻鄖城、夏口直驅東晉長江防線;另外以姚萇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募集水軍8萬接手慕容垂的防線,與桓沖相持。

一開始也確實很順利,符融不費吹灰之力攻陷壽陽,並進一步擊敗退守硤石的胡彬,然後派梁成率軍5萬東進至洛澗以保證大軍的左側安全;中線慕容垂順利攻陷鄖城。而謝石謝玄率領的東晉主力北府軍8萬餘人在洛澗以東堅守準備待敵疲憊再行反攻。

如果按照這樣發展下去,符融和慕容垂兩路推進,直抵長江,然後慕容垂隔斷桓沖與北府軍,然後以梁成正面阻擊,符融自西向東發起進攻,謝石等軍隊再精銳,孤軍奮戰也很難取勝;而即使戰勝,秦軍後面還有苻堅的大軍,北府軍幾乎是勝利無望。

二、苻堅的失誤

然而,這位被譽為十六國時期最具帝王氣質的大秦天王-苻堅,在勝利即將到來的時候,也難以抑制自己激動的心情。

此時,後方的大軍還在前往項城集結之中,最遠的涼州軍剛剛到達長安,幽冀之軍還在彭城一帶。苻堅先後做出了兩個決定,其一,既然勝利在望,那麼派遣已投降數年的朱序前往勸降,避免生靈塗炭,也是善之善矣;其二,朱序派出去不久,苻堅接到了符融的戰報,符融說,他截獲了胡彬前往謝石處催取糧草的書信,認為東晉糧草不繼,可能會逃跑,應該迅速進軍掃滅東晉的最後一隻有生力量。因此,苻堅決定,暫時不管集結中的大軍,祕密率領親軍8千前往前線壽陽,指揮這場最後的決戰。

正是這兩個決定斷送了已經到手的勝利。派遣朱序勸降,對於苻堅的性格來說是完全說得過去的。他的胸襟大概是歷代君王最為寬闊的了,他不僅容納了慕容暐家族、姚萇家族等敗亡的異族宗室,還任命姚萇、慕容垂、慕容沖等降將為統軍大將,給予實際兵權。比如此戰中除了他和符融的主力,慕容垂和姚萇分別是其餘兩路軍隊的主帥,幾乎是獨當一面。

然而,祕密前往前線的決定有些過於冒失,且不說師從王猛的符融軍事能力卓越,完全有能力指揮者這場戰役;符融信中所說,缺糧的胡彬所部只是偏師,東晉主力謝石所部8萬北府軍並未受損也沒有收到缺糧的消息,苻堅何以判定此戰到了速決的時候?

當然,東晉方面,謝石謝玄等也並不知道秦軍虛實,而且如果苻堅不在前線,就算符融落敗,還有苻堅大軍壓陣。然而,這一切,都因為朱序的一句話而改變了:

「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

這句話為晉軍指明瞭方向,然而,疏於戰陣的主帥謝石畏懼苻堅。關鍵時刻,謝玄挺身而出,首先派出大將劉牢之以5000精兵進擊洛澗,掃除側翼障礙,自統大軍7萬往壽陽進發。

劉牢之不負所望,以區區5000之軍正面擊敗梁成,並斬殺主將梁成、王詠,並全殲5萬秦軍,這還不算,劉牢之乘勝進至淮南,佔據了晉軍右翼,保證主力部隊的安全。

苻堅彷彿有點心虛,自從5年前謝玄在彭城之戰的彭越之後,還沒有與這支神祕的東晉流民軍接戰,不曾想,北府軍戰力如此之強?

不久,謝玄率領7萬主力到達淝水東側。秦軍見晉軍出動,也到淝水西側列陣。兩軍隔河對峙,謝玄遣使對符融說,請秦軍後退,讓出戰場以便決戰。諸將認為在河畔阻擊是為上策,符融請示苻堅,苻堅彷彿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了,想趁渡河時襲擊半渡的晉軍。

三、意外的結局

當戰役進行到這一步,其實也並不註定秦軍的失敗。當年,晉文公退避三舍而驕楚軍,贏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此時,苻堅也想效仿晉文公事,然而沒等到他實現半渡而擊,就出現了意外。

符融命令大軍後退讓出戰場,大軍剛剛移動,後陣的朱序大聲吼道,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對於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對於這樣的謠言應該有應對之策,比如吳漢、徐達等歷史名將都曾在亂軍之中坐鎮中軍,導致部隊不亂並最終殲滅偷襲之敵。

然而此時的秦軍,據記載約30萬人。符融出發時軍隊約25萬,不久前還有梁成被殲滅的5萬人,鑒於梁成應當不是全部嫡系部隊,因此此時氐族嫡系應該在二十二三萬,那麼這支秦軍應該有一路收編的降軍、苻堅徵召的部分民軍10萬。

這樣的一支軍隊,在信息傳達不暢的十六國時期,是很考驗住主帥的統御力的。此時,符融應當做的應該是管好自己的中軍不動,讓其餘軍隊逐漸站穩陣腳。然而,符融此時彷彿不在軍中,他騎馬進入軍中,想要阻止敗退的大軍,卻被自家軍馬踐踏了坐騎,自己很快死於亂軍之中。

這樣一來,這支混亂的大軍完全無人統領,自相踐踏。壽陽城裡的苻堅看見晉軍軍容整齊,心裡本就慌亂,一見敗退,便帶領親軍火速撤退,連壽陽城也不要了。秦軍一潰千里。

我相信當時的謝玄一定驚喜極了,他一面組織軍隊乘勝反攻,消滅了壽陽城下的30餘萬秦軍,同時馬上組織反攻,並奪回了淮河一帶的失地。

關於淝水戰役後的情況,記錄並不詳盡。只說,此戰秦軍損失70餘萬,苻堅受傷,一路風聲鶴唳。然而多方查閱,可以知道的是,苻堅一路狂奔,一直到淮北才停下,收納了10餘萬軍民,把壽陽城下的秦軍、項城集結的的數十萬民軍丟給了謝玄。雖然如此,苻堅還不至於山窮水盡,整個北方還在前秦的治下。因此,苻堅告罪於太廟,監督農桑,賑孤撫遺,想要東山再起。然而,上天似乎不再眷戀這位大秦天王。

淝水之戰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不久,前秦境內丁零、鮮卑拓拔部、烏丸紛紛反叛,原來服從的羌族姚萇、慕容氏眾人也起兵略地,前秦烽火遍地。不久,苻堅便被慕容沖圍困在長安,並死於姚萇手裡。

四、勝敗因素探討

那麼,回到前面提出的問題:此戰看起來謝安並沒有出多少力,然而最出名的卻是謝安?

公元376年,晉孝武帝親政,以謝安主政。鑒於前秦強大的軍事壓力,謝安以侄子謝玄應募京口,收集北來的流民,挑選武勇之士組成軍,這便是後來叱吒風雲的北府軍。然而,謝玄雖是主帥,謝安纔是北府軍成軍和強大的保證。

為什麼呢?

在此我長話短說,東晉一直存在著健康皇權和荊州門閥的二元競爭。而皇帝一直想在淮北建立一支從屬於朝廷的軍事力量,抵禦北方的額壓力,同時遏制荊州的勢力。然而,晉元帝等多位晉帝都未成功,還因此引發了多次叛亂,東晉風雨飄搖。

桓溫死後,謝安執政,在前秦的壓力下,謝安為保證內部團結,不得不任命桓溫之弟桓沖為都督荊梁益等七州諸軍事,將荊州還給了桓氏家族;另一方面,謝安再次重組北府軍。為了國家存亡,這一次,終於沒有引起桓沖的反對,北府軍順利建成並逐漸練成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這也是東晉門閥士族政治的表現,強於自衛而弱於出擊。正是在前秦的軍事壓力下,荊州和健康才保持了相對的團結,一致對外。而這種局面,是在謝安相對無私、處事得當的包容下才形成的局面,因此,沒有謝安,也就沒有北府軍。正是這一點團結讓北府軍擁有一戰之力,才能才淝水之戰中取得勝利。

因此,這場前所未有的勝利應當歸功於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局面的謝安。

另外一個問題,為何曹操赤壁之戰大敗北方並未出事,而苻堅一戰之敗,前秦土崩瓦解?

大家都知道的是,公元375年,前秦名相王猛死前,告誡苻堅兩條:1剷除鮮卑和西羌貴族;2不要進攻東晉。而確實淝水之敗後,鮮卑慕容崔、慕容沖、慕容德和西羌姚萇成為前秦瓦解的根本原因。

有人正是因為苻堅沒有聽從王猛的告誡,苻堅統治的核心氐族人口太少不能抵禦叛亂才導致前秦的滅亡。

然而,事實上,淝水之戰發生於王猛死後近10年,姚萇、慕容氏也並沒有一絲反像,因此苻堅可能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已經不是王猛死前的那個前秦了。並且,還有一點很疑惑,淝水之戰中,梁成的5萬大軍和符融的25萬大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一個能統一北方的氐族,都拿不出了一點像樣的家底嗎?

翻開史書,我們發現,公元364年,高陽公符騰叛亂,緊接著367年,高陽公苻方、晉公苻柳、魏公苻廋(或作苻??)、燕公苻武、趙公苻幼先後叛亂,整個東部烽煙四起,雖被苻堅一一鎮壓,但內耗極大;公元378年,鎮守洛陽的東海公符重叛亂未遂,竟然在2年後再任鎮北大將軍,與擔心被誅殺的徵南大將軍符洛一起叛亂,關中被戰火燒焦。

可見,其實前秦內部的問題並不只是異族,前秦的宗室都許多不站在苻堅一方。苻堅寬大,卻兩頭不討好。在羌族、鮮卑叛亂後,鎮守各地的符氏宗室各自為戰,被一一擊破也說明瞭這個問題。因此其實前秦最大的問題,在於苻堅的氐族內部都不團結,才會在各地叛亂後迅速土崩瓦解。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淝水之戰,苻堅的嫡系軍隊都如此不堪一擊。那麼,前秦為何會到這個境地?苻堅竟一點沒有察覺嗎?

子彧將會在後續發文為大家說明,感興趣的請關注子彧。

我是子彧,歷史如鏡,多讀可以明智,思之可悟大道。如有你有高見,請在評論區賜教。


曾經長期研究過這一段歷史,我來談一談自己的觀點吧。我想應該敵我雙方來說,這樣更顯得客觀一些:對於前秦方面來說:

第一、天下形勢對前秦不利。苻堅雖然統一了整個北方,但是當時國家內部並不穩定,內部反對勢力很多,苻堅在這方面沒有很好地穩固住。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內部都沒有穩定好,而要盲目的去攻佔別的國家,苻堅未免太過急躁。這也是淝水之戰後,北方迅速瓦解的重要原因。

第二、苻堅個人的固有缺點。苻堅是一個有著很寬廣胸懷和包容性很強的首領,這是一個優點,但是也是一個缺點。在淝水之戰關鍵時刻,反水的朱序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這充分說明瞭苻堅在豁達用人的同時不注意甄別人。細節決定成敗,攻打敵人之前,不能讓一個敵國的降將充當大任,這些細節一定要注意。

第三、北方軍隊號稱百萬,但是前線戰鬥的遠遠沒有達到這些部隊,還有很多人還在浩浩蕩蕩的路上,部隊後勤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第四、苻堅戰術不得當,驕傲輕敵。雖然北方軍隊多,但是主帥沒有很好的重視這次戰爭,況且戰線太長,相互協調不利,相反苻堅的驕傲輕敵,是其失敗的很重要的因素。

對於東晉方面來說:

第一、準備充分。謝安知道北方軍隊來勢洶洶,東晉朝廷團結一致,之前做了各方面的充分準備,做到了心中有數。謝安本人性格冷靜,謹慎對待,與苻堅的驕傲輕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二、好鋼用在刀刃上。特別把實力強悍的北府兵調往前線,雖然只有區區8萬人,但是士氣高漲,以一當十,確保了在軍事上打勝仗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第三、情報工作做的好。早在打仗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朱序的投誠工作,使得戰爭在關鍵時候,朱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原因有很多。個人認為最主要的有兩個。

1.軍事上,雖然表面上符堅統一了北方,但不管是姚長,慕容垂,還是匈奴劉衛辰,拓跋鮮卑都是名義上歸降他,實際上勢力都還很大。別說戰敗。我大膽推測一下,就是戰勝了東晉統一了全國,沒多久也得再次動亂。

2.內政上,王猛死後,內政腐敗。舉一個例子,資治通鑒上記載一個事,某年鬧蝗蟲,苻堅派官員整治蝗蟲,結果整治不利,苻堅沒有懲罰,結果感動上天,蝗蟲不飛了,不僅不飛了,還大豐收,換算一下,畝產1800多斤,比袁隆平還厲害。

明明是鬧蝗災,前秦的史官居然這樣記載,可見當時的狀況。

所以淝水之戰失敗也是正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