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晚年的時候,殺了不少開國功臣。朱元璋之所以要殘殺功臣,按照《名山藏》的記載,是因為他擔心自己去世後,開國功臣會對他的後人產生威脅,朱元璋要「拔刺」。只有把這些「刺」拔掉,朱元璋覺得他後人的皇位,纔不會受到威脅。

那麼,如果當初朱元璋不殺胡惟庸、李善長、藍玉這些人,當他的皇孫朱允炆繼位後,這些人真的會對朱允炆的皇位構成威脅嗎?

(朱元璋)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兩方面來考慮。

一、歷史同期情況。

我們比對一下歷史上相同時期的情況。

在古代社會中,當一個王朝建立,開國皇帝把江山傳給後代,很快就失國,或者說國家很快就失去掌控的情況,也是有的。比如秦朝、隋朝,還有南北朝時期、五代時期的很多王朝。

秦朝和隋朝傳到第二代就失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兩個朝代對老百姓的盤剝和傷害太大,同時皇二代貪圖享樂,不理朝政。比如秦朝,從秦始皇開始就反覆不斷勞役壓榨老百姓,大興土木修建萬裏長城、阿房宮、秦直道等大型工程。同時秦二世貪圖享樂,這樣才造成了全國失控。再比如隋朝,隋文帝雖然勵精圖治,創建了開皇盛世。但是,隋煬帝開始就全國興兵,三徵高句麗。同時,他開鑿運河,大肆享受。這樣也才造成政權失控。

不過,就算這樣,這兩個朝代的滅亡,也不是權臣想奪位造成的。雖然隋朝滅亡,也有權臣奪位的因素,但這是因為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朝廷失去控制以後,才給了權臣有機可乘的機會。

(朱允炆)

南北朝和五代時期,那些朝代建立後,確實有不少是權臣奪位造成的。但那是在亂世,全國沒有統一。因為在亂世,權臣必然要掌控兵權來平亂打江山。權臣掌控兵權,自然就有奪位的可能。

但明朝不一樣。明朝是一個統一的王朝,和南北朝時期以及五代時期的王朝是不一樣的。同時,從朱允炆上位後的表現來看,他既沒有大興土木勞役百姓,也沒有窮兵黷武開疆拓土,而且也沒有貪圖享樂不理朝政。他這種情況,不但不會造成老百姓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權臣也不可能奪位。

為什麼說權臣也不可能奪位呢?

要知道,古代是皇權社會,皇帝的權力是很大的。只要皇帝稍微英明一點,權臣奪取皇位的情況,其實是很少的。比如漢朝的權臣霍光,雖然他手中擁有無邊的權力,不過,因為漢宣帝不是太昏庸,他其實也不敢隨便奪權。西漢末年,王莽最終奪了漢朝皇帝的權,那也是因為王朝進入了崩潰的時期,而且也是極個別的現象。

所以,就朱允炆當時的情況,胡惟庸、藍玉想奪他的權,幾乎是不可能的。

(藍玉)

二、明朝當時情況。

前面咱們說了,就算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人想奪取朱允炆的權力,而且他們確實把持了朝政,但是,要真正奪權,其實都是並不容易的。何況,他們當時並沒有把持朝政,手中所擁有的權力並不多。

總括一下朱元璋殺胡惟庸、李善長和藍玉情況,朱元璋說他們想造反,其實都是附會在他們身上的理由,他們並沒有任何造反的行動。雖然朱元璋給他們羅列出了很多造反的證據,這些證據,其實都不過是他們有一些抱怨,有一些事情並沒有完全向朱元璋報告而已。

比如藍玉就說過很多垃圾話,李善長就曾和胡惟庸交流過不滿。但是,如果只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不滿,就說他們想造反而殺他們,確實顯得太過於誇張了。再說了,他們之所以不滿,更多的原因,是因為朱元璋對他們的壓榨。如果朱元璋能夠像唐太宗、宋仁宗那樣,聽進去大臣們的意見,包容他們的缺點,他們還會有那麼多垃圾話嗎?

總之,他們並不會對朱允炆產生任何威脅。而朱允炆只要稍微清醒一點,要奪取他們手中的權力,把權力轉移到自己喜歡的大臣黃子澄、齊泰等人身上,也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由此可見,不管從歷史原因來看,還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朱元璋為了鞏固後代的皇權,都沒有殺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人的必要。

(參考資料:《明史》《史記》《名山藏》)


首先,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基本上是零。

其次,簡要回答朱元璋殺這三個人的原因。殺胡惟庸的主要原因是他結黨亂政。殺李善長則是因為他以老弄權,深陷胡惟庸亂政案。殺藍玉是因為他擁兵驕縱。這是歷史上他們三人被殺的主要原因,很多史書上說的其他原因皆不可信。想想在朱元璋的統治之下,李善長七十有餘,謀反的可能性不大,也不是正宗。都說朱元璋好殺人,其實朱元璋所殺之人都有他的原因和理由,雖然說,朱元璋手下可能有冤死鬼,但是看中外歷史,帝王將相手裡哪個又沒有冤死鬼呢?說到他的好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的出身背景。

朱元璋出身卑微,草根農民的資格都達不到,從一個草根登上帝王寶座,這其中的滋味不是什麼人都能瞭解的。所以他有三恨,一恨貪官污吏。他出身草根,自然是草根的代表,至於當上帝王之後,尤其是後期,是不是背叛了草根我們不論,至少初期,他是相當痛恨貪官污吏的,所以在大明律及所有朱元璋制定的法典中,對於貪官污吏的懲治簡直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比如對貪官污吏的剝皮、腰斬、凌遲等酷刑,那是十分殘忍的。李善長以老弄權,死於朱元璋手,著實正常。二恨為富不仁。實際上朱元璋仇恨為富不仁不僅僅是不仁,而簡直就是仇富,作為草根出身的他,對富人就是敵視,所以他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抑制工商業的發展。比如沈萬三之死就是活例。三恨官官相護。結黨營私,誰人不恨,朱元璋的童年就受過官官相護的壓迫,在此不舉例,所以他對結黨營私,朋黨亂政的行為就是零容忍,胡惟庸結黨亂政,不正是往他槍口上撞嗎?

再說朱允炆,都說朱允炆仁慈,手段不夠狠,所以朱元璋以各種理由殺掉與他打江山的功臣,為朱允炆鋪路,道理上可通,但是像湯和,徐達等人,不也是開國功臣麼?為何就能得以保全?所以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李善長、胡惟庸、藍玉觸犯了朱元璋三恨的底線,才導致了殺身之禍。其實在朱元璋的調教下,朱允炆並非史書上所說「仁」,所謂對政治的見解有所不同,但是朱允炆的帝王心術並不是沒有學到。他的仁是和朱棣相比的。也就是說,相比於朱棣,他是仁了點。

朱允炆實際上已經繼位了,朱棣發起的這場戰爭本身就是在朱允炆繼位之後。朱允炆是在洪武三十一年繼位的,號建文帝,只在位三年。朱棣卻發起了靖難之役,來奪取侄兒的江山。我們只能問,要是朱棣不發動這場戰爭,明王朝在朱允炆的帶領下,會呈現一種什麼結果?至於改姓,萬不可能的了。


如果都不會如果,你該假設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還會不會發動,誅殺藍玉等各位文武大臣的第二次也是生前最後一次的大清洗。像胡為庸是必死不疑的,朱元璋要廢掉丞相,使皇權得到進一步的加強。而胡作為丞相不知危險馬上來到,還在老朱的刻意縱容下恣意妄為,拉幫立派,和李善長的另外一派爭風喫醋。朱元璋時機一到,直接剿滅兩派,還廢除了丞相一職。所以胡,李這些人是必須死的,都是朱元璋集中皇權的犧牲品。

但反觀藍玉等將領文臣,都是新一代的,與太子朱標是一個時代的。像徐達等朱元璋時代的武將基本都已過世。藍玉等將領都是朱元璋為太子留的,但奈何太子英年早逝,而選定的繼承者是年幼的皇太孫,所以剿滅北元有著巨大戰功的藍玉就必須殺掉。所以朱元璋晚年有製造了藍玉案,把碩果僅存的老將和以藍玉為首的新生代全部剿殺。

綜上所述,殺胡李二人是為了皇權集中,殺藍玉是為了讓年幼的黃太孫順利即位。


我是史海魅影,很高興為您解答!

首先說說這三個人,李善長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小心謹慎,一直追隨朱元璋,史書也從來沒有記載他有謀反之心。

藍玉,與太子朱標是親戚關係,兩人也是好朋友。藍玉雖然被朱元璋定義為謀反罪,但是所有的歷史學者都知道藍玉頂多是驕橫、狂妄了一些,不可能謀反。

胡惟庸,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朱元璋廢除丞相職位的一枚棋子。他雖然是開國之臣,但是能力、功績比李善長、藍玉差遠了,也正因為如此,朱元璋才選他當棋子。據記載,胡惟庸最後確實有謀反的想法。

綜上所述,三人中只有胡惟庸有謀反的跡象,然而有李善長與藍玉在,胡惟庸根本沒有可能謀反成功,所以大明江山根本不可能改姓,況且朱允炆還有這麼多手握軍權的叔叔在,誰敢謀反。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您揭祕更多歷史疑雲。


朱元璋殺功臣,被後世人稱我殺人瘋子,這也是一種政治手段,所以,不得不殺。

朱元璋殺其實,是不想殺他們的,主要原因呢,還是因為朱標太子突然暴斃而死,這對朱元璋的打擊很大,所以,朱元璋才會誇輩,把帝位傳給孫子朱允炆這也是對於朱標太子過於的喜愛了,所以,才會想著把皇位傳給孫子。

朱標太子,古代最可惜的太子。

可以這麼說,如果朱標太子繼位,就不會有朱棣什麼事,朱棣就不會是明成祖了。朱標過世之後,朱元璋在位朱允炆鋪路的時候才會把那些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殺光。

胡惟庸、李善長、藍玉,這些開國功臣的功勞過大,功高蓋主。

而朱標,是一位很才華和能力的太子,深得朱元璋的喜愛,只是朱標太子過於的善良,有一顆為民為天下的心,而且朱標太子在朝廷的威望都很高,受到很多的人尊重和認可。

可以這麼說,如果朱標太子登大位,朱元璋不會殺那麼的功臣。因為朱標太子可以壓住這些大臣。

胡惟庸、李善長、藍玉。

這些人其實也是野心家,後期,這些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大臣都有一點不服這個朱元璋,所以,如果朱元璋不殺這些大臣,有百分之50的可能讓明朝改姓。

為什麼會有百分之五十。

朱元璋殺他們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胡惟庸在朱元璋在的時候就開始和這些大將來往甚密,所以說,只要拉攏這些人,搬到明朝都不會有很大的問題。

另外的這些開國元勛和朱元璋的情感也深,而且,也很尊重朱元璋,所以,也許他們也不忍心反明朝,所以說是百分之五十。

其實,大明朝的根基在朱元璋手裡就比較穩固,所以,要打敗明朝也非易事。


我們首先要肯定朱元璋的愛民情懷,肯定朱元璋維護法制的努力。朱元璋憑什麼能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叫花子當上皇帝,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誠信,靠的是一諾千金,靠的是鐵的紀律。朱元璋深刻認識到,管理這麼大的隊伍、這麼多人口,沒有鋼鐵紀律和鐵血法制,是難以做到的。早在明朝建立前幾年,胡大海的兒子在金華私自釀酒,朱元璋不顧胡大海在前線作戰可能叛變的危險,執意按照法律處死了胡大海的兒子。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對綱紀這個問題依然迷信。

就朱元璋一生來看,他到死都在依法治國,連自己的女婿歐陽倫都處死,歐陽倫並非謀反,只是走私茶葉被舉報,經濟犯罪。俗話說,一個女婿半個兒,虎毒不食子。歷史上,有哪個皇帝、哪個官員因自己的孩子經濟犯罪而下令處死自己孩子的?唯有朱元璋。朱元璋對法律的迷信真正做到六親不認的程度。

胡惟庸、李善長、藍玉這些人都是朱元璋曾經一度信任的主要大臣,但是這些人沒有保持應有的警惕性,藐視法紀。比如,胡惟庸擅自處死自己的家奴;李善長躲過了胡惟庸案的牽連不感激朱元璋反而不知收斂,為死刑犯求情;藍玉更是居功自傲,擅自毀壞邊牆等。在朱元璋看來,這些人依律該死。但是朱元璋不明白,保全自己一起打江山的手下是多麼重要,不能和兄弟共享富貴這是朱元璋最大的不足。

對這些人,要保全並不難,他的兒子朱棣在這方面就厲害多了,一個功臣都不殺,難道朱棣的靖難功臣就沒有一個違法亂紀的嗎?有。只是被朱棣保全了,大事化小,警告教育為主,千叮嚀萬囑咐,像唐僧念經一樣時時提醒,這才保全了大家。

但是說老實話,在朱元璋特務統治的嚴密控制下,這些人要想謀反太難了,朱元璋的特務能無所不知,錦衣衛會把大臣的舉動一五一十報告給朱元璋,朱元璋對大臣的情況瞭如指掌,大臣昨晚和誰一起喝酒,說了什麼話,都知道。所以,藍玉這幾個人並不可能謀反,只是犯了罪。

朱元璋先後發動了明初的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恆案、藍玉案。這四大案件先後處死了約15萬官員及其家屬,胡惟庸死於胡惟庸案,藍玉和李善長死於藍玉案。朱元璋把朝廷的基本盤都清洗的差不多了,一大批得力的官員,包括文官和武將都被清洗,結果遭到了報應。後世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在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的百萬大軍打不過燕王朱棣十幾萬人?原因在於燕王的部隊都是久經沙場的將士,建文帝的軍隊幾乎是沒有基本盤的軍隊,建文帝的基本盤已經被朱元璋清洗掉了。

朱元璋如果不如此大規模屠殺功臣宿將,明朝照樣可以維護統治,這些大臣是明朝的主心骨,頂樑柱,失去他們,朱元璋部分失去了道義,被人罵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成了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人。失去了他們,明朝中央政府就失去了久經考驗的一批骨幹,朱元璋不殺他們不但可以照樣維護自己的統治,而且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建文帝朱允炆也不會被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也就不會自焚。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報應,只有做好人,纔能有好報。


沒有。

首先我們基於現實來說說這個問題哈,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不殺這三個人,肯定會留下牽制他們的人,或者說將他們都給架空。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這三個到底是怎麼死的,胡惟庸是因為結黨亂政還有謀反,當然本質上是因為朱元璋需要集權,需要廢除丞相制,所以胡惟庸必須要死。

李善長是因為胡惟庸案的延續,有著謀反的傾向,所以被殺。

藍玉的罪名也是謀反,其實本質上是因為洪武二十年太子的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害怕皇孫朱允炆駕馭不了藍玉,於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將藍玉殺死。

大家想想,這些人的死要麼說威脅到朱元璋的集權,要麼是不方便皇太孫朱允炆將來的集權。

如果朱元璋不殺他們的話,肯定是該罷官的罷官,該架空兵權的架空兵權,以方便皇太孫朱允炆將來順利繼位。

他們被架空以後,指望他們還能掀起什麼風浪?

明太祖朱元璋肯定留有後手。

而且雖然今天很多人以朱元璋殺功臣為由,就以偏概全的說到朱元璋是一個暴君,其實真實歷史上朱元璋對百姓很好,可謂是愛民如子,甚至鼓勵百姓押送貪官進京。

朱元璋在位31年,史稱洪武之治,國家蒸蒸日上,他的皇位坐穩自然意味著天下承認朱家的統治,根基一牢固,區區這三個人又怎麼可能顛覆明朝呢?

最後退一萬步說,明初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可不是鬧著玩的,當時藩王都擁有三護衛的兵權,尤其是包括朱棣在內的九大塞王,都是兵權在手。

如果這三個人敢有異動,到時候不服氣朱允炆繼位的藩王肯定打著勤王機會紛紛帶兵回京,羣毆都可以羣毆死這三個人,到時候再趁機推朱允炆下位,那大明江山依舊姓朱啊!

以上就是宋安之基於現實的個人看法。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回答,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歷史是已經發生了的事實,不會因為個人意志而改變,但歷史可以假設,也因能假設而更加的精彩。為何會假設歷史呢?因為歷史有遺憾,所以人們喜歡假設歷史,使其朝自己喜歡的方向發展,這便是歷史之魅力所在。在此,我們不妨來假設下明末歷史,若是朱元璋帶領創業團隊穿越到明朝末年,他能否力挽狂瀾,成功翻盤呢?他會怎樣做,才能順利翻盤。

公元1644年春,北京的天氣異常寒冷,崇禎皇帝派出去的軍隊因缺少糧餉、物資,都縮在軍營裏,九邊重鎮多位高級將領也叛降李自成,他感受到了亡國之前那蒼涼之氣息。此時,天空烏雲大作,電閃雷鳴,一道閃光朝北京閃爍,朱元璋帶著他的創業團隊回來了,文臣謀士:李善長、劉伯溫、朱升、宋濂;武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傅友德、沐英,還有藍玉,陣容相當強大。

降臨北京後,老朱對著眾人說:兄弟們,大明江山危矣,滿清、李闖、張八紛紛來分蛋糕,我們辛辛苦苦創立的公司就要破財產了,大夥想不想拯救公司,想不想自己喫蛋糕。各位放心,公司若能再度復活,我一定會重用你們,上次舉起屠刀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希望你們諒解。馮勝、傅友德、藍玉,你們到時就跟沐英那小子一樣,為大明時代守邊。老朱這麼一說,眾人紛紛表示:願意聽從皇帝聖令,匡扶大明江山,擊敗搶蛋糕者。

做好眾人思想工作後,朱元璋說:北京並非久留之地,中原連年戰禍,已經經不起折騰了。我們去南京吧,畢竟朱老四將其作為留都,機構完善,還有長江天塹可以用一用。說完,朱元璋帶著團隊來到南京,來到曾經讓自己飛黃騰達之地。

到達南京後,朱元璋趕盡修書一封去北京,對崇禎說:我是太祖,看到大明被折騰成這樣子,回來翻盤了,你趕緊離開北京南下,這地方不能再呆了。

收到太祖來信,崇禎非常高興,於是帶著大夥離開北京,不再為遷都與否而猶猶豫豫。眾人見崇禎這麼爽快決定遷都,十分高興,於是都打包好家產,浩浩蕩蕩南下。

見到太祖朱元璋,崇禎很高興,直接將玉璽給他,自己如釋重負,不再為大明公司之事而煩惱。

朱元璋接過玉璽,開始行動了。

朱元璋:藍玉,你給我聽著,立刻對這些貪官污吏追查到底。這一查,得白銀一億兩,其中8000萬充入國庫,2000萬則分給所欠費之軍隊,收買人心。如此一來,軍隊絕對效忠朱元璋,紛紛表示要上前線剁了李自成、張獻忠、滿清,以報皇帝隆恩。

搞定完貪官污吏,朱元璋立刻將各地藩王召來南京開家庭會議,向其說明公司已經到了最危險時候,每個得拿錢出來,順便將家丁編入軍隊。如此,老朱在藩王哪裡籌錢近兩億,家丁6萬餘(可慢慢編練成軍隊)。

錢是有了,可明軍戰鬥下降太快,得想想辦法纔行,老朱沉思一下。

老朱:劉伯溫,你聽著,趕盡到南方去找戚繼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這兩本兵書,效仿他訓練步兵、炮兵之方法,整訓出一支新軍來。人數不能太多,3萬就夠了,但一定要精銳,精銳中之精銳。對了,你順便跟「紅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購買槍炮,然後在他們中間挖掘人才,為大明軍工服務。

老朱:李善長,你要儘快組建一支強大海軍,能造就造,不能就跟「紅夷」們購買,這次我們要從海上進兵,讓李闖、滿清防不勝防。對了,順便去聯絡下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傳我旨意,任命他們為水師提督總兵官,好好報國吧。

老朱:徐達、常遇春聽令,你們趕盡將撤下來的明軍整訓下,左良玉、高傑、劉良佐、劉澤清、黃得功等幾個鎮兵馬一百多萬,該遣散遣散,該用就用,務必弄出一支精兵來,人數維持在30萬就可以了。

老朱:沐英聽令,趕盡回雲南招兵,將「土狼兵」訓練下,這可是一支勁旅哦。另外,你要好好研究下「紅夷」火器之最新成果,然後運用於明軍。

就在老朱如火如荼準備時,李自成攻入北京後也沒閑著,開始行動了。

李自成:老朱突然再現當世,「大順」日子不好過了。劉宗敏,你要好好訓練軍隊,不要老想著撈錢,老玩「追臟助餉」。牛金星、李巖,你們也要團結,不要窩裡鬥。

李自成威望不行,劉宗敏不服,依然我行我素,北京城內官員對此深惡痛絕,人民也越來越討厭大順政權,都早日盼望王師北定中原。

吳三桂呢?父親、陳圓圓等早已跑去了南京,且待遇還行,於是繼續鎮守山海關要塞,同時面對李自成、多爾袞大軍。

1644年冬,李自成準備出兵奪取山海關,多爾袞此時也準備攻關,吳三桂只能連連向南京告急,希望朱元璋發兵救援。

收到吳三桂來信,朱元璋想著自己已經準備了一年,兵強馬壯,糧草充足,也該是翻盤之時候了。為此,老朱開始部署徵討事宜,再次創業。

傅友德、馮勝,你們倆帶兵10萬鎮守荊州、宜昌兩城,防止張獻忠這傢伙突然從四川殺出,在我背後鬧事。對了,張獻忠能力一般,主要是防李定國、孫可望兩位,你們能力強,朕相信你們。

李善長,你就和鄭芝龍、鄭成功率艦隊北上,主要是運輸糧草等物資,同時開進白河,隨時登陸天津,威脅北京安全。同時,再派分艦隊運送兵員、物資,從海路接濟山海關,讓吳三桂那小子挺住。

劉伯溫,你招募的3萬火器兵隨軍出征,作為攻堅與防守之核心力量。徐達、常遇春、李文忠、藍玉,你們隨朕御駕親徵,從運河北上,攻殺李闖。

耿炳文,你就協助太子朱標防守南京吧,你防守很厲害,南京就靠你了。

一切準備就緒,朱元璋便御駕親徵,30餘萬多兵種明軍北上作戰,陣容十分豪華。

老朱率軍北上,李自成嚇壞了,自知不是對手,於是便邀請多爾袞助戰,事成之後平分天下。考慮到山海關受阻,多爾袞只好繞道蒙古南下中原,與李自成合作一起對付朱元璋。

對於多爾袞之舉動,朱元璋早已察覺,於是命鄭芝龍、鄭成功偷襲瀋陽,連續炮擊城池,逼迫多爾袞回防。此時,留在關內之滿清軍隊不多,只有5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人八旗),由阿濟格、多鐸兩兄弟統帥。

多爾袞回防瀋陽,明軍壓力有所減輕,在徐達、常遇春、藍玉等名將出色指揮之下,李自成很快慘敗,主力消耗殆盡。此時,5萬清軍尚未受損,且平時欺負慣了明軍,並未將徐達、常遇春、藍玉等放在眼裡,阿濟格、多鐸直接帶兵衝擊明軍陣營,想一戰定乾坤。

正當阿濟格、多鐸心裡樂開花之時,明軍變換陣型,劉伯溫帶來的3萬火器兵擋在前面,滿洲騎兵死傷慘重,第一波攻勢受阻。此時,善於使用騎兵的常遇春、藍玉等率騎兵突然殺出,與清軍混戰、廝殺。清軍從未遇到過如此善戰之明軍騎兵部隊,心裡暗暗喫驚。

還未等清軍回過神來,善於使用大兵團作戰的徐達重兵圍了上來,步騎結合截殺滿洲騎兵,阿濟格、多鐸等狼狽而逃,比王保保跑還快。

收拾完李自成、阿濟格、多鐸,朱元璋強化北方防務,讓徐達戍邊,多爾袞只能望城興嘆。而後,老朱讓傅友德、沐英、藍玉出兵四川,快速收拾張獻忠,收復失地。

搞定張獻忠,朱元璋休整兩年,整編軍隊,然後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傅友德、藍玉等名將追隨,統兵20萬出征遼東。試問,多爾袞能招架得住嗎?

7.1萬閱讀

搜索

朱元璋二虎的結局

明朝歷史

大明

明朝20萬精銳全軍覆沒

朱元璋侄子

朱元璋為何殺徐達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江山是打出來的,他善於吸納人才,善於識人用人,正是他手下的那些能臣悍將幫他取得了天下。文有劉伯溫、李善長、胡惟庸,武有徐達,常遇春,藍玉,戰時這些人是朱元璋的依靠,朱元璋當皇帝後對這些人既重用又提防,提防到疑神疑鬼的地步,錦衣衛的設立就是要監視他的那些官員,包括他的那些功臣,朱元璋最怕的是他的那些能臣幹吏,驕兵悍將。可以說只要這些功臣們有什麼風吹草動,哪怕是簡單的一言一行,錦衣衛都有監視並記錄在冊,報告給朱元璋。

朱元璋為他朱家江山的穩定可謂費盡心機,太子朱標為人溫和老實,不是那些謀略家的對手,可能是太愛太子朱標的緣故,朱標死後,朱元璋沒有選他的其他兒子為繼承人,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文為皇位繼承人。胡維庸雖有才幹,但他是個自作聰明的人,處處猜著皇帝的心思走,自作主張獨斷專行,胡維庸跟藍玉等一批元老悍將混在一起,自然引起朱元璋的懷疑。胡維庸的舉動卻有謀反的嫌疑,但有沒有謀反的行動還為時尚早,朱元璋是不會讓這樣一位野心家存在的。藍玉等一批悍將對朱元璋有不滿情緒,謀反很容易被煽動,加上卸甲歸田的李善長,一旦與胡維庸結盟,謀反篡位的事情不是沒有可能,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假設,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朱元璋要滅掉他們,是不需要什麼證據的。即使他們不謀反,也會給大明政權造成損害,這對於一個繼位的年輕朱允文來說是一大威脅,朱允文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整治官吏尤其兇狠的朱元璋,按照他的設想和手段,殺胡維庸,李善長,藍玉等功臣是必然

謝謝悟空邀請! 我個人以為,明太祖即使不誅殺胡惟庸、李善長、藍玉三人,建文帝時期他們作亂、奪取朱明江山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胡惟庸的勢力主要猥集於中書省,其所謂的罪行「專權擅政」,正是他能力之極限。假設建文帝登基時,胡惟庸繼續以丞相權柄、操縱中書省大小官員,確能在一定程度上以自身小集團利益左右朝政,但說到要危及皇權,則絕無可能。因為胡惟庸集團根本無力染指被諸王和淮西勛貴們把持的軍權,也不能操控皇帝親領的錦衣衛特務組織,即使在京城內的武裝力量也是由功臣後裔把持,胡惟庸自身也深知究竟,其本人絕不會利令智昏去惹殺身之禍的。

李善長的優勢在於,其在明初長期擔任政府首腦,是中書省及六部所代表的中央政權的締造者,加之因鄉土觀念,而在淮西諸將中享有崇高威望。但是李善長及其家族利益與皇權息息相關,他沒有反抗皇權的理由。且與李善長相接納的徐達、湯和等將領,也都是朱氏皇權的利益相關者,也即是政權的擁護力量。李善長之所以被明太祖誅殺,其原因並不是「謀逆」,而是其因排擠劉基、宋濂等浙江官員,而提拔胡惟庸入中書省、並給予其不斷的關照、致使其坐大有關。

藍玉是明初勛貴悍將中的後起之秀,在徐達、常遇春、湯和、傅有德、馮勝等,相繼或病、或逝、或貶後,藍玉成為了手握重兵的新一代統帥,並有成為淮西勛貴中新領袖的趨勢,可以說,這三人中,唯有藍玉具有威脅皇權的客觀實力。但是,這並不能說明藍玉就會謀反,理由如下:

首先,藍玉一直以來都是太子朱標的心腹,雖然在朱標幾個兒子中,建文帝朱允炆本身不是藍玉最為至親的那位,但其畢竟是太子朱標的後裔,也正是藍玉長期以來的效忠對象,可以預見,如果建文帝繼位後,藍玉仍在的話,將更得重用,如另一個徐達再世。其次,藍玉雖然在軍中廣交諸將、收攬義子,但卻從未有對抗朝廷、謀劃叛亂的計劃,一是無心,二也是無人,藍玉集團如果真的存在,也僅僅是軍內派系,它沒有政治性的抱負和計劃。最後,朱元璋晚年其諸子大多身為統兵大員,分駐四方,藍玉即令有黃袍加身的野心,也不得不顧及到一旦起事,將遭到朱姓諸王四面八方的圍攻,成功的希望又剩下多少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無論是胡惟庸、李善長,還是藍玉,即使僥倖存活到建文帝登基,也都不至於謀逆皇權,因為主觀、客觀的形勢都不允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