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

項羽斬殺宋義之後,立即著手整頓全軍,部署北上救趙的方略。此時,他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先向西至白馬津,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後北上救援巨鹿。另一種是先北上平原津,從平原津渡過黃河後向西救援巨鹿。如下圖所示:

如果從白馬津渡河,由於對岸有強大的秦軍主力把守,這勢必增加了渡河的難度。可如果從平原津渡河,這就意味著要在齊國所屬的濟北郡里行軍。項羽與田榮本來就有宿怨,又在不久前通過兵變殺死了親齊的宋義,而且還追殺了已經屬於齊國大臣的宋義之子宋襄,這豈能不令田榮大為惱火,他能允許項羽在自己的國境線內暢通無阻嗎?幸好,此時有田榮的手下主動前來投靠。

前文提到,齊國有田儋系和田建系這兩派勢力在作鬥爭。田儋戰死之後,齊人立田建之弟田假為齊王,而後田儋之弟田榮打跑了田假,又派兵逐個肅清原田建系的勢力。在濟北郡,就是派田都前去攻打田建之孫田安。不料,田都對田榮只顧忙于田氏內鬥,卻置反秦大義於不顧的行為嚴重不滿,在得知項羽斬殺宋義的消息後,竟然主動前去投靠,表示願追隨項羽一起前往救趙。也正是由於田都的撤軍,田安遂得以順勢佔領濟北郡,之後他也主動投靠項羽,引楚軍北上從平原津渡過黃河。

現在,我們來介紹趙國的戰況。章邯在濮陽城得到原本圍攻趙國的王離軍的援助,於定陶之戰斬殺項梁後,以為楚軍從此不足為慮,遂北渡黃河進攻當初王離沒能打下來的趙國。章王聯軍先是攻克趙國舊都邯鄲,將邯鄲城牆拆毀,當地居民遷移至河內郡。趙國君臣因新的都城信都的城防不堅,遂集體東遷至巨鹿城,一面據城死守,一面向各國求援。對此,章邯重新調整戰略,以王離軍北上圍攻巨鹿,章邯軍則負責將位於敖倉的糧食安全運送至巨鹿前線。

姚堯早年讀歷史時曾一直有個疑問:章邯斬殺陳勝後以為楚人已不足慮,遂北上攻打魏國,結果給了楚人喘息之機,使得項梁得以捲土重來。定陶之戰斬殺項梁後,章邯又以為楚人不足為慮,遂北上攻打趙國,結果再次給了楚人喘息之機,使得項羽得以捲土重來。身為一代名將的章邯,何以會在同一個地方連續犯兩次錯誤呢?直到後來研讀地圖,才明白章邯並不只是輕敵,甚至《史記》上所說的「(章邯)以為楚地兵不足憂」只是司馬遷的想當然耳,事實上章邯在客觀上是有其不得已之處的,這個不得已之處就在於敖倉。

敖倉位於滎陽東北,是秦朝最重要的糧倉,當初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後派吳廣西征,走的路線就是圍攻滎陽。一旦佔領滎陽,則既可打開通往關中的門戶,又能拿下敖倉以解決各路義軍的糧草問題,後因三川郡守李由的死守而未能成功。勞師遠征,最重要的莫過於糧道的安全。楚地幅員遼闊而又民風彪悍,一旦身陷其境而又糧道被斷,則章邯大軍就會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是以章邯兩次舍楚而攻魏、趙,與其說是輕視楚人,更毋寧說是不敢遠離敖倉。特別是在第二次舍楚攻趙之際,朝廷柱石李斯、馮去疾和馮劫剛被趙高陷害致死,原駐守滎陽的三川郡守李由又在馳援濮陽的途中被項羽、劉邦所殺,而王離是在無法北上攻入邯鄲的情況下才南渡黃河馳援章邯的,顯見此時趙國的軍隊仍有相當的戰鬥力。倘若章邯為斬草除根而攻打彭城,卻被趙軍乘虛攻佔敖倉,那該如何是好?所以章邯這次絕不是輕視楚人,而是當時的戰爭態勢使得他萬萬不敢輕易遠離敖倉。他只能依照當年秦國遠交近攻的國策,先三晉而後齊楚。

當初攻魏之時,章邯先是將魏王魏咎圍困於都城臨濟,而後乘夜突襲,將前來救援的齊楚聯軍擊潰於臨濟城下。魏咎見援軍潰敗,只好獻城投降後自焚而死。此番章邯故技重施,以王離軍將趙王趙歇圍困於巨鹿,如諸侯派兵援趙,則自己率優勢兵力以逸待勞,在巨鹿城下打援。如諸侯不派兵援趙,則可將巨鹿城中的趙王困死餓死。

趙軍從信都撤退時,趙王趙歇、趙相張耳與前來支援的齊相田角、齊將田間率領趙齊聯軍固守巨鹿,趙將陳余則北上恆山郡,率領駐紮在恆山郡的趙軍南下勤王。然而終究是敵強我弱,陳余不敢對秦軍主動進攻,只能一面在巨鹿城外堅壁自守,一面派出使者四處求援,準備等諸侯援軍到來後再一起對秦軍發動攻擊。

趙歇和張耳在巨鹿堅守三個月,傷亡日益增加,糧草幾近枯竭,卻始終盼不到陳余派兵來救,心中十分惱怒。張耳派趙將張黶、陳澤二人突圍出城,到陳余的營寨中責問他為何不立刻出兵援助,是否忘了當初的同生共死之約。陳余則辯稱,眼下敵眾我寡,強行進攻非但不能解巨鹿之圍,反而會讓趙軍白白送死。又稱自己絕非貪生怕死,只是為趙王和張耳而不能死,至少留著有用之身,將來還有報仇的希望。如果現在去送死,就像拿肉去喂飢餓的老虎,有什麼意義呢?張黶、陳澤道:「現在事情十萬火急,正是兌現生死諾言的時候,哪裡還想的了以後那麼多!」陳余被逼無奈,遂派出五千人由張黶、陳澤率領,先行去對秦軍作試探性進攻。這五千人一到戰場,很快就全軍覆沒了。陳余見狀,愈發不敢主動攻擊。各路諸侯雖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紛紛派兵來救,但這些援軍出於對秦軍的恐懼,誰也不敢主動攻擊。張耳的兒子張敖在代地收編到一萬多士兵,同樣也只敢作壁上觀,駐紮在陳余的營寨旁邊。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余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候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卒存鉅鹿者,楚力也。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項羽在被楚懷王封為上將軍後,先是派英布和蒲將軍率領兩萬楚軍精銳西渡黃河,攻擊部署在巨鹿和棘原之間的秦軍後勤部隊。棘原位於黃河渡口,在巨鹿東南方約五十公里處,是秦軍重要的船運碼頭和後勤基地。章邯將儲藏在敖倉的糧食先由水路運抵棘原,再由棘原轉陸路運抵巨鹿前線以供給王離軍。從棘原到巨鹿要先後穿過洹水和漳水,為確保糧道的安全和暢通,章邯在糧道兩側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稱為「甬道」。英布和蒲將軍渡河後立刻對甬道發起猛攻,切斷了王離軍的後勤補給,故《張耳陳余列傳》中稱「王離軍乏食」,亦即《項羽本紀》中所稱的「戰少利」。

初戰告捷後,陳余再次派使者請求項羽出兵。項羽遂率領全部主力渡河,此處的「河」不是黃河,而是漳水。蓋甬道被斷後,王離軍既缺乏糧草供應,又身處諸侯聯軍的包圍之中,章邯軍主力則一時間救援不及,這實在是圍殲王離軍的絕佳良機。因此,項羽命英布和蒲將軍就地堅守以阻擊章邯援軍,自己則率主力渡過漳水,渡河後破釜沉舟,僅攜帶三天乾糧,以示全軍必死之決心。這樣,項羽主力抵達巨鹿後,立即對王離軍展開猛攻,一日之內交戰九次,大敗秦軍,俘虜王離。王離的一名副將蘇角被殺,另一名副將涉間不願投降,自焚而死。

楚軍與秦軍交戰之時,諸侯援兵皆作壁上觀,不敢參戰。他們看著楚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嚇得人人驚恐膽寒。等看到王離兵敗,這才敢率軍出營,配合楚軍圍殲秦軍。戰役結束後,項羽召見諸侯將領,他們無不跪地膝行,不敢抬頭仰視。於是,諸將一致公推項羽為諸侯聯軍的統帥。

至此,巨鹿之戰的第一階段,自前208年後九月王離軍圍困巨鹿始,至前207年十二月項羽軍解巨鹿之圍、全殲王離軍止,歷時三個多月。項羽之所以能夠大獲全勝,除了其自身驍勇善戰、勇冠三軍外,在戰術布置上也非常恰當。章邯以王離軍圍困巨鹿,章邯軍運糧打援,很明顯是做好了持久戰的打算。諸侯援兵作壁上觀,則完全是按照章邯的戰法再打,其結果必定是在巨鹿城破後再為章邯所各個擊破。因此,要想擊敗秦軍,只能是速戰速決,即便是勝算不高,也必須奮力一搏,因為時間拖得越久,對諸侯聯軍就越不利。在這一點上,項羽是完全正確的。可如果項羽過黃河後就直接去巨鹿城與王離拚命,則很容易在巨鹿城形成膠著相持,萬一章邯的打援主力及時趕到,則勢必將使得楚軍陷入寡不敵眾的困境之中。因此,項羽非常明智地把攻擊點選在巨鹿與棘原之間的甬道上,一來,可以斷絕王離軍的糧道,造成其軍心恐慌;二來可以搶佔有利地形,以阻擊章邯軍北上救援。然後,項羽再以破釜沉舟的方式激勵士氣,極大地提振了楚軍的戰鬥力。《孫子兵法》上說:「殺敵者,怒也。」項羽率領抱著必死決心的楚軍精銳,去進攻因糧道斷絕、身陷重圍而人心惶惶的王離軍,大獲全勝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至於章邯方面,他之所以未能重演在臨濟圍城打援的勝利,除了這次的交戰對手是項羽這樣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外,與其自身在戰略布局上的漏洞也有關係。臨濟之戰時,章邯是在臨濟城下乘夜突襲齊楚聯軍的,換言之,圍城部隊和打援部隊是合在一處,互相呼應的。可是到了巨鹿之戰時,章邯把後勤線拉得相當長,一旦出現變故,則打援部隊與圍城部隊很難密切配合。章邯的糧草堆積在敖倉,到巨鹿的直線距離長達280公里。姚堯通過百度地圖測算,其最短行程為380公里,且以上路程是以公元2018年的路況測算,大量路段都是沿著筆直的高速公路行進,而秦末時的道路四處都是崎嶇險阻,許多現在通行的道路當時尚未開發,遇到河流時更是需要繞路另尋渡口。因此,從敖倉走陸路到巨鹿,行程絕對不會少於500公里。按照《唐六典》的記載:「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唐代的一里合現在的454.2米,即現在的0.45公里。也就是說,按照唐代普通驛站的標準,馬車每天也就只能走31.5公里,步行只能走22.5公里。即便章邯以急行軍的速度救援,相較於常人翻倍,則騎兵的速度也就是每天63公里,步兵的速度也就是每天45公里。則騎兵至少需要八天,步兵至少需要十一天才能趕到巨鹿城下。即便章邯大本營是布置在巨鹿至敖倉中點的安陽,則兩頭策應也至少需要四五天的時間。顯然,若以這樣的速度救援巨鹿,機動性是非常差的。因此,章邯必定是以一部重兵部署在敖倉,一部重兵部署在棘原,而後將主力部隊分散於敖倉到棘原的黃河岸邊,以及從棘原通往巨鹿的甬道內,以確保糧道的安全暢通。可是從敖倉到棘原的水道長達400公里,從棘原到巨鹿的甬道又長達50公里,章邯軍人數雖有二十萬之多,可是要在這長達450公里的漫長戰線上擺出一字長蛇陣,再多的軍隊也被稀釋得很零亂了。待到甬道被斷,王離軍被圍殲的消息傳來,章邯再調集長蛇陣上的秦軍陸續北上救援,速度就非常非常慢了,這也就是英布和蒲將軍只有區區兩萬楚軍精銳,就能夠阻擊章邯二十萬秦軍的原因所在。

後勤補給線過長,兵力布置太分散,是此次章邯圍城打援的最大漏洞。可是,諸侯援兵的思維只停留在前往巨鹿解救被圍困在孤城之內的趙王,竟無一人想到去斷章邯的糧道。也許,這些人早已被秦國的虎狼之師嚇破了膽,再不敢有主動出擊的念頭吧!這一戰,將項羽的軍事才華顯露無疑,他絕對不只是勇冠三軍、武藝高強而已,他還具有非常敏銳的軍事嗅覺,一眼就能看出敵軍的弱點,而後據此制定出非常精妙的戰術。

巨鹿之圍解除後,項羽率領諸侯聯軍駐紮在漳水以南,章邯率領秦軍駐紮在棘原,雙方進入相持階段。以軍事實力而言,章邯軍仍有二十萬秦軍精銳,加之有敖倉的充足糧源作支撐,與項羽打持久戰也未必會輸。可惜的是,秦國的大後方出現了一連串重大變故。

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初,朝政大權主要由李斯掌控。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後,兵分三路攻打關中,吳廣所率領的楚軍主力被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阻擊在滎陽;周文軍在戲地被李斯推薦的少府章邯擊潰,宋留軍則未能攻入武關。之後,章邯率軍東出函谷關,將張楚政權的各路軍隊盡數擊潰。於是,李斯在朝主政,章邯在外統兵,為大秦帝國贏得了喘息之機。然而,也正因為燃眉之急解除,秦朝內部出現了激烈的權力鬥爭,趙高誣陷李斯謀反,進而將其滿門抄斬,朝政大權遂落入趙高之手。當時正值章邯兵敗東阿後退守濮陽,趙高雖忌恨章邯屬於李斯一黨,但大敵當前,也只能是不斷向前線增兵,助其在定陶之戰擊潰楚軍,斬殺項梁。此後,章邯揮師北上攻趙,以王離軍圍困巨鹿,結果為項羽所敗,王離兵敗被殺。章邯遂只好一面退守與諸侯聯軍打持久戰,一面向朝廷請求調兵增援。可是,朝廷對於章邯這個敗軍之將非常惱火,不但沒有給予任何增援,反而派使者責備章邯出師不利。章邯內心恐懼,命長史司馬欣回京解釋請示。可是司馬欣到達咸陽後,一連三天,既見不到秦二世,也見不到趙高。司馬欣越想越覺得害怕,遂趕緊逃回軍營。趙高果然派兵追殺司馬欣,幸好他沒有沿原路返回,這才僥倖逃過一劫。司馬欣回到軍營後對章邯道:「趙高現在朝中掌權,下面沒有人敢反對他。現在,即便我們能打勝仗,趙高也一定會嫉妒我們的功勞。如果我們不能打勝仗,則趙高一定會處死我們。還望將軍仔細考慮。」

與此同時,陳余也致信章邯,以白起、蒙恬為例,稱即便章邯能夠取勝,也終將因功高不賞而被殺。更何況章邯連吃敗仗,必定會成為趙高的替罪羔羊。既然是有功會被殺,無功也會被殺,而秦國滅亡的大勢又已經不可阻擋,那還不如索性與諸侯聯軍共同入關攻秦,分割秦國的土地以南面稱王。

章邯見信後,深感外有強敵進逼壓迫,內有奸臣作祟陷害,故對背秦投楚之事確實有動心,只是因諸多顧忌而猶豫不決,遂派出使者前往項羽軍中商議投降之事。項羽沒有接受章邯的請降,卻從中看出了章邯的內心彷徨和秦軍的士氣低落,遂對章邯軍發起全力進攻,連續大敗章邯軍。章邯連敗之後,再次向項羽請降,但此時投降的條件就非常低了。項羽因軍中糧草有限,不宜與章邯長期對耗,遂接受章邯的請降,雙方在洹水以南的殷墟盟誓。盟約訂立之後,章邯向項羽哭訴趙高之種種惡狀,項羽則封章邯為雍王,安置在楚軍營中,封司馬欣為上將軍,率領秦軍在前面帶路。司馬欣是項羽的故交,當初項梁在秦國櫟陽被抓時,司馬欣就是櫟陽獄掾,正是他將項梁無罪釋放的。因此,司馬欣極力勸說章邯投降項羽,應當與這段舊情有關,而項羽對司馬欣也非常放心,讓他來統領秦軍。

就這樣,項羽率領六十萬諸侯聯軍,浩浩蕩蕩地向函谷關進發。當部隊行進到新安縣(今河南澠池)時,新降的軍隊與六國軍隊發生激烈摩擦。這種矛盾其實由來已久,對於六國將士而言,他們或者親屬慘遭秦國士兵的殺戮,或者自己飽受秦朝官吏的奴役,現在乾坤翻轉,秦軍士兵成了戰敗者,六國將士成了戰勝者,他們怎麼可能不對秦軍打擊報復?於是,秦軍士兵大多私下議論道:「章將軍欺騙我們投降諸侯,現在諸侯聯軍能夠打入函谷關還好,如果打不進函谷關,諸侯聯軍就會把我們俘虜到東方六國,秦人則一定會殺死我們的父母妻兒。」六國將領聽到這些傳言後,都紛紛上報給項羽。項羽找來英布和蒲將軍商議道:「秦軍官兵人數眾多,現在他們心裡不服,要是到了關中還不聽號令,那事情就麻煩了。不如現在就把他們全都殺了,只帶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三人進入秦國。」於是,楚軍當夜在新安城南將二十多萬秦軍降卒全部坑殺。

在新安坑殺降卒後,項羽繼續西行100公里,就來到著名的函谷關前。此時,把守函谷關的已經不再是秦國的士兵,而是先他一步攻入關中的劉邦的士兵了。

巨鹿之戰的勝利,把項羽推上了人生的巔峰。他用最正確的戰術,取得了最輝煌的勝利,而歷史對他的獎賞,就是給予他重新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的是,戰術上的成功不能掩蓋戰略上的短視,從接受章邯投降開始,項羽開啟了一連串的敗筆。

項羽犯下的第一個錯誤,是封章邯為雍王。相傳大禹治水時,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其中之一就是雍州,包括今陝西全境及甘肅、青海、寧夏的部分地區,長期以來就是秦國領土的代名詞。如賈誼《過秦論》中就說:「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因此,雍王實際上就是秦王,也就是懷王之約中所稱的「關中王」,而關中王原本是說好留給先入關中者的。項羽收降章邯後,進入關中已經毫無懸念,問題只在於他與劉邦誰能先進關中。可是對於關中王的位置,項羽似乎既不打算給劉邦,也不打算自己要,而是交給了章邯。那麼,項羽自己想要哪裡呢?六國之中,齊國是仇敵,三晉和燕國是友軍,身為楚軍將領的項羽,顯然也不可能會選擇這五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稱王。所以,項羽重返楚國稱王是必然的。雖然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項羽此時的內心打算,但我們僅從他封章邯為雍王一事即可推知,項羽對戰後的天下安排已有定見,那就是自己回到楚國擔任楚王,由自己信任的各國將領回國擔任諸侯王。那麼,這些將領與當初派遣他們出征的諸侯王之間的關係又該如何協調?因此,當歷史希望有人站出來重新安定天下時,項羽卻不但不能安定天下,反而埋下了將來更加動亂的禍根。

項羽犯下的第二個錯誤,是在新安坑降卒。項羽對秦國充滿了國讎家恨,所以他對秦軍士兵本能就充滿憎惡,這是毋庸置疑的。項羽為人激動急躁,所以經常因情緒失控而做出不理智行為,這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項羽也並非是為私怨而就全然不顧大局的人。要說仇恨,秦軍中項羽對誰的仇恨都不會比對章邯的更大,那可是他的殺叔仇人啊!但是,項羽在軍事上已經取得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接受章邯的投降,而且還封章邯為雍王,足見為了大局考慮,他是可以忍下仇恨的。那麼,他既然可以忍下對章邯的仇恨,卻為什麼不能忍下對二十萬秦軍降卒的仇恨呢?答案是他覺得不需要忍,反正他以後也不會去秦國當王,根本不需要在乎秦國人對他的觀感。被項羽留下來統治秦國的是章邯,此人現在看起來還算忠心,可萬一他將來背叛自己呢?而且他還那麼會打仗,把二十萬虎狼之師留給他實在是個威脅。因此,項羽有理由認為,消滅秦軍戰鬥力是符合自己利益的,有利於戰後的天下安排。可是,他似乎沒有考慮過秦人復仇的事。按照范增的說法,楚懷王只是入秦不反,這就讓楚人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那麼,楚人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難道秦人會善罷甘休嗎?在日後的楚漢之爭中,數百萬關中軍民死心塌地跟隨劉邦與項羽作殊死搏殺,關中成為劉邦最穩固的大後方,秦人成為劉邦最精銳的主力軍,連最終把項羽逼死在烏江邊,分屍斬首的也都是秦人。項羽臨死前反覆強調是天要亡他,可他卻從來沒有反思過自己坑殺二十萬降卒是有違天理,如今死在秦人之手亦是天道嗎?

項羽之所以會犯下這個致命錯誤,與他決策過程的草率也是分不開的。這麼天大的事情,項羽居然只與英布和蒲將軍兩員武將商議,卻沒有任何謀臣發表意見。我們不禁納悶,范增呢?范增在哪裡?為什麼不反對?他是默許了項羽的作為,還是從頭到尾就被項羽蒙在鼓裡?對此,史書沒有給出明確記載,但無論是出於何種緣由,都足以說明楚軍的決策層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是范增默許項羽坑殺降卒,則說明範增的戰略眼光有問題。如果是范增被項羽蒙在鼓裡,則說明他與項羽之間的溝通有問題。史書也沒有記載范增在事後與項羽有過爭論,或者提出什麼補救措施,或許在范增看來,還真不覺得項羽的做法有什麼不妥。

項羽犯下的第三個錯誤,是沒有及時攻入關中。按照懷王之約,「先入定關中者王」,而項羽原本是有機會搶在劉邦前面率先平定關中的。我們來比對劉項兩路大軍的行程:

前207年六月,章邯與項羽約降,項羽沒有接受,而是出兵連敗章邯,此時劉邦正在攻打南陽郡。

七月,項羽與章邯在殷墟盟誓,封章邯為雍王,劉邦收降南陽郡守,向武關進發。

八月,項羽在河內整軍,劉邦攻破武關。

九月,項羽向函谷關進發,劉邦攻破嶢(yáo)關。

前206年十月,項羽仍在前往函谷關的路上,劉邦進入咸陽城。

十一月,項羽在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劉邦在咸陽城與秦人約法三章。

十二月,項羽終於走到函谷關前,劉邦早已在關中贏得廣泛人心。

當前207年七月,劉邦在南陽郡的宛城,到咸陽的直線距離約360公里,項羽在殷墟,到咸陽的直線距離約500公里。僅從表面上看,劉邦距離咸陽更近,可是劉邦在前方還有武關、嶢關等諸多關隘需要攻打。項羽雖然距離咸陽更遠,但在收降章邯後,一路上已經不再有秦軍抵抗。而且劉邦入關必須用步兵、走陸路,而項羽入關既可以用騎兵,也可以順著黃河走水路。因此,項羽明明是有機會趕在劉邦之前搶先進入咸陽的,可是劉邦只花了三個月就從宛城攻入了咸陽,項羽卻用了五個月的時間才從殷墟走到函谷關前。倘使項羽在收降章邯後就立刻組建騎兵軍團,以章邯、司馬欣為前導日夜西行,利用兩人的秦軍統帥的身份誘騙函谷關守軍開門,則項羽只需要一個月就能佔領關中,又哪裡還輪得到劉邦在咸陽約法三章以收買人心呢?更何況,項羽本來就屬意由章邯來擔任關中王,倘若章邯能夠帶領諸侯聯軍率先進入關中,這豈非是名正言順地應了懷王之約?屆時再立刻調兵把守嶢關、武關等要塞以阻擋劉邦,靜待項羽主力前來,那天下分封時還會有劉邦什麼事?可惜的是,項羽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面前,竟然毫無時間觀念,硬是慢悠悠地磨蹭了五個月才來到函谷關前,期間還坑殺了二十萬秦軍降卒,在秦人心裡留下了永遠都無法化解的血仇。反觀他的對手劉邦,卻利用先到的兩個月時間,與秦人約法三章,秋毫無犯,以致於「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隨著大秦帝國的覆滅,劉邦和項羽這兩個昔日的戰友將不可避免地成為爭奪天下的對手。可他倆的起手式,卻竟然是有如此的天壤之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