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的「民享」觀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岑科 2010-02-24

如果要用一本書給中國人拜年的話,我會不遺餘力地推薦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的新書《陳志武說中國經濟》。我認為每個中國人都有必要來讀一讀這本書,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本書涉及到每個中國人的切身利益,雖然不像炒股賺錢、買房結婚那麼直接,但卻是最根本、最長遠的。

二、經濟學家在中國很風光,是輿論經常關注的對象。這本書彙集了一位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代表性觀點,人們可以通過本書了解經濟學家看待世界的方法,並感受經濟學家是否如傳說中的那麼聰明或膚淺,冷酷或熱心;他們之間的分歧又是怎樣的。

三、《阿凡達》開創了電影歷史的新紀元,說明好看是硬道理。這本書的內容以對話形式展開,通俗易懂,適合任何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閱讀。

從「國有」到「民享」:百姓權益的代言書

說這本書與中國人的切身利益相關,是什麼意思?

一個國家的財富,主要由生產性資產構成,如工廠、機器、礦山、大樓、橋樑、土地、公路等等,有了這些資產,社會才能源源不斷生產出人們日常所需的消費品。中國是公有制國家,過去國有資產佔全社會資產的比重是絕對大頭(估計在95%以上)。經過三十餘年的改革,大部分研究者認為,這個比重已經下降到三分之一左右——但不包括國有土地的價值。

從中學的政治教科書開始,我們每個人被告知,國有資產是歸「全民所有」的。但在今天的中國,普通人不會因為國有資產的增值而感到自己的財富有所增加,這是因為中國的國有資產從來沒有以明確契約的形式落實在每個人頭上。不僅如此,理論上歸屬全民所有的國有土地,由於政府限量供應而推高房價,成為當下中國大多數家庭安居樂業的主要障礙。

中國政府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家」。陳志武在書中估算,國有土地總價值差不多是50萬億元人民幣,央企加上地方國有企業大概有11萬多家,資產價值約29萬億。這就是說,除了每年不下5萬億元的財政收入,中國政府坐擁近80萬億的資產,且後者以每年不低於8%的速度遞增;相比之下,全國的居民資產不過28萬億。

這樣的景象,不管是比爾·蓋茨,股神巴菲特,還是汶萊蘇丹,沙特王子,見了都得自愧不如吧。

最可悲的是,中國社會不但很難從國有資產中獲益,反而受害不淺。國有企業後面的股東是政府,它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制訂和解釋各種政策法規,排擠競爭對手。電信、石油、鋼鐵、郵政等行業中出現過很多案例,表明只要國有企業進入任何行業,那裡的民營企業就很難平等競爭,重要的法治規則被破壞。並且,一旦國有企業在重大行業中形成壟斷,經常會以高定價抬高下游產業和居民消費的成本,損害社會的整體福利。

陳志武主張,把80萬億國有資產以基金的形式發放到每個老百姓的手中。具體做法是把100多家中央國有企業的資產改組為國家層面的國民權益基金,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也各自成立基於當地國企產權的國民權益基金。這樣,全國就有32個國民權益基金,老百姓按人頭領取這些國民權益券——這些證券可以長期持有,也可以交易,由國民自願決定願花多少價錢,去交易哪個國民權益基金的股份……

結果是什麼?從微觀、靜態的角度看,每個中國公民可以領取到價值6萬元左右的資產證券,一個典型的五口之家(包括夫妻、老年父母以及獨生小孩一個)可以增加30萬元的資產財富。假如這些資產的價值每年按GDP的速度增長,再加上基金分紅,每家每戶每年可以增加3萬多元的資產性收入。這30多萬元,對很多貧困家庭而言,將是改變命運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一旦國有資產量化到個人,將對中國的經濟轉型、法治建設和政治改革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為什麼我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在這個國家,有各種各樣的人或組織在標榜自己為人民服務、為百姓代言,但從這本書闡述的問題和價值來看,我認為陳志武是一位真正的民眾權益的代言人。

透視「中國奇蹟」,破解經濟、社會轉型謎題

過去半年多以來,全球經濟觸底反彈後,「中國熱」再次升溫。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發展模式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不僅在危機後率先復甦,「保八」成功,還能扮演掣肘美國、拯救世界的角色——就像春節聯歡晚會上趙本山在表演的小品中所說:美國人有什麼了不起,不是還得向咱們借錢嗎?

《陳志武說中國經濟》對「中國奇蹟」和中國經濟轉型作出了邏輯完整的解釋。

在陳志武看來,「中國奇蹟」並不稀奇,是中國經濟改革順應世界潮流的結果。過去三十年間,中國保持著8%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人均GDP每10年不到就翻一番,這似乎很神奇,但只要查閱歷史,就知道很大程度上,這只是在重複東亞國家在二戰之後、西方國家在更早時期的經歷。

今天,中國GDP的85%來自現代工業和服務業,包括能源、金融、製造業、運輸業、互聯網、電腦等,這些都來起源於西方;中國的產品能流通於全世界,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也離不開由西方國家建立的自由貿易體系。可以說,「中國奇蹟」是由世界已有的成熟的現代工業技術和自由貿易體系奠定的。

始於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是打破政府對經濟的壟斷,讓老百姓自己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做的東西怎麼賣、到哪裡去賣,得到的收入怎樣分配、剩下的錢如何再投資,等等,一句話,就是給個人以自由。因為有了這一「釋放自由」的政策主旋律,才使中國能夠分享發展了兩個世紀的工業革命和全球貿易秩序的好處,在短時間內取得別的國家幾十年、上百年才能取得的經濟成就。

不少人在談論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問題是:中國的經濟高增長還能持續多久?這種高增長背後是否潛伏著隱患?

陳志武認為,中國自2001年「入世」以後,「中國製造」風靡世界,經濟得以高速增長,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WTO紅利快用完了。特別是本次金融危機以後,世界各國對中國商品出口的抵制情緒高漲(這裡還涉及人民幣匯率問題),中國以出口主導增長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並且,這種增長模式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也使中國社會無法承受。所以,中國必須轉型經濟,要靠增加內需,大力發展服務業即第三產業,才能保證持續、健康的發展。

中國經濟轉型最大的障礙是什麼?一是土地和主要生產資料國有,使得大部分中國百姓只有勞動收入,沒有資產性收入,消費能力很弱;而且由於掌握著大部分資產和收入得政府喜歡把錢投入到高樓大廈、標誌性建築、基礎設施和各類形象工程上,必然導致經濟增長靠投資和出口驅動、而不是內需驅動。二是在經濟轉型中,第三產業——包括金融、信息、文化創意等行業的發展對新聞自由、信息公開、司法公正等制度環境的要求非常高,而在這些方面中國又做得遠遠不夠。

鑒於此,陳志武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建言重在兩點:一是國有資產(包括土地)民有化;二是以權力制約與民主法治為核心的政治改革。他認為,權力制約、民主法治不是什麼抽象的東西,而是牽涉到每個人的工資、收入、財產等利益攸關的事;在建立民主法治的過程中,讓更多的人擁有自己的財產、而不是依靠政府去生活是極其重要的,如果不是這樣,「我們每一個人都處於被動的、處於求國家、求政府的位置的話,我們每個人是不會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

應該說,《陳志武說中國經濟》一書的核心觀點並不新穎,是信奉現代制度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們經常談論的,但這本書全面地闡述了這些觀點。讀者如果只想通過一本書迅速了解市場派經濟學家(或稱「主流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看法,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選擇。

炮轟郎咸平「不負責任」——誰是真正的百姓經濟學家? 接觸過陳志武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性情溫和、為人寬厚的學者。但想不到的是,他對另一位「百姓經濟學家」郎咸平的批評卻尖銳犀利、毫不隱諱。

在《陳志武說中國經濟》的開篇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問:您會因為觀點的不同而疏遠一個人嗎?

陳志武:觀點的不同本身不會疏遠一個人。但是我……不希望任何人利用這種情緒、一時的情緒,或者利用這樣的一些機會,為了個人名聲的上漲,而去沒有原則地做一些煽情或者是操縱的運作。

問:您覺得作為一個學者應該客觀,而且應該對社會負有責任感嗎?

陳志武:換句話說,就是我覺得他(指郎咸平——筆者注)當時做的這些事,過分地煽動民意來為他自己的利益服務,我覺得對他這樣身份的人來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上述對話內容的背景是:在2004、2005年間,郎咸平猛烈抨擊「國退民進」改革,呼籲停止產權改革,甚至提出「大政府主義」、「嚴峻刑法」等主張。這種主張遭到陳志武嚴詞反駁。陳志武認為,「國退民進」改革中的問題根源在於政府運作不透明、缺乏獨立的外部監督,但改革的方向不能否定,加強國有企業和「大政府主義」只會把中國推向歷史倒退的深淵。

由於思想和價值觀嚴重衝突,陳志武與郎咸平在這場爭論後中止了往來。

頗富戲劇性的是,事隔五年,當陳志武出版《陳志武說中國經濟》時,郎咸平的新書《新帝國主義在中國》也同時上市。在書中,郎咸平自詡為百姓經濟學家,稱帝國主義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國,新帝國主義不僅僅掠奪自然資源,而且要牢牢控制從農業到工業到各種可能牟利的產業,最終實現從思想上控制一個國家和民族,「我們該怎麼辦呢?毛主席的一句話非常具有指導意義: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這裡建議廣大讀者:把這兩本書對照閱讀,鑒別一下誰是真正的「百姓經濟學家」,未嘗不是一件有趣的事。

作者就職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任光華智庫主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