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与「惩戒」,不是单选题 转载

(2011-03-08 08:37:09)

华裔「虎妈」引发了教育方法大论战,于是有上海「猫爸」站出来,说自己的女儿跳著舞就考进了哈佛,提供了一个快乐教育的成功案例;于是,教育是在一片「孩子你真棒」的表扬声中「婉约」下去,还是得效法「虎妈」,敲著铜琵铁板「豪放」一点?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近日发了一篇博文,给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他认为「惩戒」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呼吁「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他质问:「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

《虎妈妈的战歌》热销,反表明人们在教育宽严问题上普遍存在困惑。中式传统教育是提倡「惩戒」的,家庭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学校教育,戒尺伺候,私塾门口挂著一块「溺爱免送」的牌子,「严是爱,松是害」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那时候的家长可不会因为孩子的手被戒尺打痛了到衙门投诉。但现代教育理念是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看待的,强调童年不只是「在为长大成人做准备」,孩子应该拥有只有童年时才能得到的快乐,教育应该遵循「快乐原则」。

这两种教育理念,一个是著眼于将来,一个是更著眼于现在,看似矛盾,其实在「为了孩子」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更何况若从孩子的一生来看,长大前后是一体的,长大前快乐很重要,但长大后未必快乐;长大前受惩戒很不快乐,但长大后可能很快乐。从教育的目标来说,现在与将来同样重要,就教育的手段而言,表扬与惩戒缺一不可。

在独生子女时代,「快乐教育」理念自然取得了一边倒的优势,家校矛盾也因为各种「惩戒教育」而激化,乃至针对教师不敢管学生的现象,教育部也站出来强调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在2007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邵喜珍就提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钱锺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一文里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也就是说,社会是复杂的,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该是「纯净水」。孩子若一味在「你真棒」的鼓励声中长大,等有一天走上社会,听到「你真糟」「你真烂」怎么办?听过「一介书生」魏书生老师的演讲,他谈到一些在校时最皮的学生长大后却干出了一番大事业,是因为这些学生惯受惩戒教育,因而「抗挫折」能力特别强。

「快乐」与「惩戒」,并非单选题,理想的教育方式应该「宽严相济」,是「虎妈」与「猫爸」的综合体。从这个角度来说,钱文忠先生针对当下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只重「快乐」,说怕会毁了国家「未来」,并非杞人忧天。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