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與「懲戒」,不是單選題 轉載

(2011-03-08 08:37:09)

華裔「虎媽」引發了教育方法大論戰,於是有上海「貓爸」站出來,說自己的女兒跳著舞就考進了哈佛,提供了一個快樂教育的成功案例;於是,教育是在一片「孩子你真棒」的表揚聲中「婉約」下去,還是得效法「虎媽」,敲著銅琵鐵板「豪放」一點?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近日發了一篇博文,給出了自己鮮明的觀點,他認為「懲戒」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呼籲「教育,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他質問:「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

《虎媽媽的戰歌》熱銷,反表明人們在教育寬嚴問題上普遍存在困惑。中式傳統教育是提倡「懲戒」的,家庭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學校教育,戒尺伺候,私塾門口掛著一塊「溺愛免送」的牌子,「嚴是愛,松是害」的理念可謂深入人心,那時候的家長可不會因為孩子的手被戒尺打痛了到衙門投訴。但現代教育理念是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生命看待的,強調童年不只是「在為長大成人做準備」,孩子應該擁有隻有童年時才能得到的快樂,教育應該遵循「快樂原則」。

這兩種教育理念,一個是著眼於將來,一個是更著眼於現在,看似矛盾,其實在「為了孩子」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更何況若從孩子的一生來看,長大前後是一體的,長大前快樂很重要,但長大後未必快樂;長大前受懲戒很不快樂,但長大後可能很快樂。從教育的目標來說,現在與將來同樣重要,就教育的手段而言,表揚與懲戒缺一不可。

在獨生子女時代,「快樂教育」理念自然取得了一邊倒的優勢,家校矛盾也因為各種「懲戒教育」而激化,乃至針對教師不敢管學生的現象,教育部也站出來強調老師有「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在2007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邵喜珍就提出「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錢鍾書先生在《讀伊索寓言》一文里說:「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的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也就是說,社會是複雜的,對孩子的教育也不該是「純凈水」。孩子若一味在「你真棒」的鼓勵聲中長大,等有一天走上社會,聽到「你真糟」「你真爛」怎麼辦?聽過「一介書生」魏書生老師的演講,他談到一些在校時最皮的學生長大後卻干出了一番大事業,是因為這些學生慣受懲戒教育,因而「抗挫折」能力特彆強。

「快樂」與「懲戒」,並非單選題,理想的教育方式應該「寬嚴相濟」,是「虎媽」與「貓爸」的綜合體。從這個角度來說,錢文忠先生針對當下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只重「快樂」,說怕會毀了國家「未來」,並非杞人憂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