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憑欄欲言


4月30日,東京,日本明仁天皇正式退位,30年的“平成”時代正式落下帷幕。


5月1日開始,德仁天皇即位,日本迎來“令和”時代。



失落的二十年、平成肥宅、低慾望社會、不婚不愛、喪、啃老族是平成時代揮之不去的烙印。



任何一個詞語,大概都能讓人感受到那種頹的氣息撲面而來。


老一輩的“昭和男兒”們對此痛心疾首,怒斥平成年代的年輕人爲“平成廢物”,卻忘記了自己曾經是“昭和廢物“。

 

1

昭和廢物

 

昭和時期自1926年至1989年,橫跨二戰時期,日本法西斯侵略戰爭,不獨爲亞洲國家帶來巨大創傷,也將日本推入深淵。

 

二戰使日本戰前積累的財富喪失殆盡,據日本戰後復興院調查,“因空襲而遭破壞的城市有119座,破壞房屋240萬戶,受災人數880萬人,直接財產損失643.9億日元“。


投降後,日本陸海軍庫存物資和交由十大財閥託管物資皆莫名消失,估值約3000億。而此時政府經常支出才205億。


1945年日本投降之時,工業產能損失80%,糧食奇缺,惡性通脹。戰後四年間通脹分別爲539%、336%、256%和127%。一升米的價格,1946年6月爲2.7日元,四年後,已經上漲至62.3日元。


當時有個真實故事,一個日本人上火車前想喫個橙子,嫌價格太貴想下個站再買,結果一站比一站價格更貴,以至於到終點仍沒喫到。


日本人戲稱,“火車行駛的速度都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


戰後日本滿目瘡痍,工作崗位極少,女人做“潘潘”或“安麗“,男人到“青空市場“做搬運工,是戰後昭和時期的常見情形。


“潘潘“早期爲美軍對慰安所服務女性的稱呼,有很多種解釋,有一種解釋是,日語中麪包是個外來詞,來源於葡萄牙語的PAN(音“潘”),女性慰安美軍換取果腹的麪包,從而被美軍稱作“潘潘“。


日本投降之後,美軍士兵在日本橫衝直撞,強姦事件極爲頻繁,日本警察廳對此無奈又無能,日本王室和國會、議會的上層官員極爲擔心家族女性受到侮辱,密令嚴控皇族、華族、公族和財閥女性外出,並在戰後極爲困難的情況下撥款5000萬,由日本官方出面建立“慰安所“。


犧牲下層女性的貞潔來捍衛日本高層女性血統純潔。

 

慰安所建立後,過度混亂的性行爲使得當時日本的慰安女和美國士兵90%以上都得了性病。


1946年,此事被從事人權運動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夫人得知,她極爲憤怒,質問當時日本的“太上皇“麥克阿瑟將軍:”我們聯衆國的小夥子們,就是公然在日本妓院這樣出入得髒病的嗎?你這個司令對此很自豪嗎?“


隨後,駐日美軍司令部以”公然賣Y是對民主理想的背叛“爲理由,要求日本政府關閉慰安所,慰安女制度被禁止,5.5萬名慰安女沒有任何補償被遣散,此時的日本又無法提供工作機會,只能轉爲地下繼續從事此行業,”潘潘“稱呼被沿用。


”安麗“則是對被美軍包養女性的稱呼,來源於英語”only“。日本知名電影《人證》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當時的“安麗”。


”青空市場“雖然名字富有詩意,實際則是指窮的連遮蔽都沒有的各種地下黑市。


1945年9月,日本各大城市都出現了“青空市場“,美軍駐地門口成爲最有活力的市場,昭和時期著名的”窩囊廢第四師團“的大阪兵們,打仗不行,生意在行,師團投降後被遣返日本港口,第二天就神采奕奕的把在佔領區搜刮到的雜貨物品,連同自己的子彈殼做的紀念品,統統擺到美軍駐地門口交換牛肉罐頭。


與駐日美軍私下交易的美國貨(如牛肉罐頭、軍衣、起居雜貨、甚至軍用物資等)在當時日本地下市場佔據重要地位。


此時的日本,一等人是美國人,二等人是朝韓臺灣人,三等人才是日本人。

 

朝韓臺灣人中一部分是勞工,戰後多數選擇回國也有少部分留下;另一部分則是具有親日行爲怕被國內清算而跑到日本的,這部分人在日本戰敗後搖身一變又成爲戰勝一方代表,四處欺壓普通日本百姓,並逐漸形成黑道勢力。


這部分人中包括韓國所認爲的“韓奸“,2004年,韓國總統盧武鉉依靠民意上臺,就曾經提出要政治上清算親日派財產,落得最終自殺身亡。

 

代表朝鮮出戰世界盃的球員鄭大世,父母就爲此時留在日本的韓國人,鄭大世具有韓國、日本雙重國籍,鄭大世政治情感上傾向於朝鮮,後又取得了朝鮮國籍,在2010年代表朝鮮參加世界盃足球賽,在首次亮相唱國歌時因淚流滿面而給世人深刻的印象。

 

此時的日本百業蕭條,食不果腹,國民對未來極度迷茫、惶恐不安、四處受欺壓,哪有絲毫“昭和男兒”的影子。

 

倒是有另一句諺語 “昭和養鬼,平成養豚”,對此時的昭和時期形容的比較貼切。

 

餓殍滿地,秩序混亂,百鬼夜行。

 

2

“昭和男兒”,物質決定精神

 

轉折點來源於朝鮮戰爭。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日本成爲美軍的作戰物資供應地,世界經濟重心加速向太平洋轉移,1950年日本的出口僅有18.2%面向朝鮮戰場,到了1953年,變爲63.5%。

 

1951年,日本經濟已經恢復到戰前水平,1965年至世界第五,1968年至世界第二。

 

日本騰飛大致可分爲四個階段:


1. 外需與投資拉動階段

受特需經濟拉動,日本經濟擺脫了嚴重蕭條局面,至53年,朝鮮戰爭結束,特需經濟中斷。


但日本戰後受到極度壓抑消費慾望迸發出來,消費、投資與出口都開始步入正軌,經濟良性增長。


然而由於勞動者分配比例過低,消費難以承擔重任,日本過度依賴外需與投資拉動經濟增長,50年代末期,貧富差距嚴重、人口紅利期即將結束、國富民不強、消費需求不足等衆多問題一一暴露。

 

2. 內需發力拉動階段

1960年,日本提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着力於以國民增收來解決國內需求疲軟問題。


日本“收入倍增計劃“力圖糾正收入差距,使國民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提高國民消費能力,以內需拉動經濟。



從實際效果看,日本國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消費能力飛速增長。至2010年,日本三井物產等一流企業,最高領導層與一般職員收入差距不超過五倍,收入差距得以糾正。

 

3. 小政府化、高科技升級拉動經濟


1971年,日本外匯儲備一年間增加了約4倍至154億美元。


同期,越南戰爭對美國經濟造成極大影響,爲改善經濟,尼克松政府於8月15日宣佈實行"新經濟政策"。該政策對外採取了兩項措施,放棄金本位美元貶值和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

 

美國政府的這一決定對日本的影響最爲嚴重,被日本稱爲"尼克松衝擊"。

 

爲對衝日元升值對經濟帶來的壓力,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發表《日本列島改造論》,採用了凱恩斯經濟理論,提出以積極財政大力基建,要在1972-1985年間維持10%以上的經濟增長率。這導致日本國內供需緊張,通貨膨脹,1973年日本CPI升至11.6%。

 

自1936年凱恩斯《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出版後,日本及西方各國普遍奉行凱恩斯主義,並維持了長期繁榮,直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本及西方各國經濟普遍陷入滯漲,這是經濟學歷史上首次普遍性出現經濟停滯但物價上漲現象,這無疑是最痛苦的經濟階段,1974年日本GDP增長率爲-1.23%,CPI爲23.2%。

 

這宣告了西方國家政府奉行多年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破產。

 

各國開始極力對抗滯漲,哈耶克所倡導的自由主義經濟學重新被重視(在40年代與凱恩斯論戰中,其理論被摒棄,哈耶克認爲小政府化,即政府減少幹預並縮減規模有利於推升經濟效率,而凱恩斯則認爲政府應發揮更大作用,提倡政府幹預)。


1974年,哈耶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隨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開始捲入小政府化浪潮,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幹預,減稅並壓縮政府規模來對抗滯漲。


美國總統里根提出四點,降低政府支出、減稅、減少監管、控制貨幣供應。



日本同樣採取了簡政放權,這爲日本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產品去掉了大路貨、低質低價的標籤,日本精密儀器、機牀、高端汽車等已開始超越歐美,引領世界。


日本經濟成功轉型爲高科技拉動,日本開始進入他的巔峯時刻。


物質決定了精神,“昭和男兒“意氣風發,買下了好萊塢,買了下洛克菲勒廣場,買下了很多美國地標性的建築。

 

4. 泡沫繁榮期

1985年,美、日、聯邦德國、法、英簽署《廣場協議》,美元貶值,日元升值。日元升值只短暫的(17個月)降低了日本的景氣度。


1987年10月,歐美髮生股災,波及日本,股災第二天,日本出現大量恐慌性賣單,日本大藏省撥了幾個電話,再開盤時,賣單就奇蹟般消失了,大型機構開始進場護盤,股市緩慢下挫,適逢日本電話電報公司公開籌措370億美元,以270倍市盈率上市,其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市盈率只有18倍,股市再度崩盤,日本主管部門準許日本四大券商代爲進場操作(日本國家隊),日本券商呼籲在危機時買進股票是愛國行爲,民衆應愛國買股。

 

日本政府決定軟着陸。


日股市短暫下跌後,迅速反彈,並在1989年底創出新高。

 

一邊是遭遇危機的歐美資金,一邊是日元升值、日本資產價格上漲;


大量海外資金瘋狂湧入日本,隨後,日本國內興起投機浪潮,日本作爲島國,人多地少,日本人相信土地永遠不會貶值。大量家庭在此時加槓桿購入股票房產,日本政府的軟着陸決定將大量槓桿轉移至居民身上


1989年投機達到高峯,“昭和男兒“信心也達到頂點,也就是在此時,石原慎太郎寫了《日本可以說不》,向世界宣稱日本即將超越美國。

 

3

“昭和男兒”的投機後果造就“平成廢宅“

 

1989年1月7日,日本皇太子明仁登基,改年號爲“平成”。

 

同年12月29日,日本股價到達高點38975點,此後開始下跌,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佈《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制同時,控制不動產貸款。

 

日本1990年階段與中國目前所處情形極爲相似,中國也在控制資金流入房地產。

 

很多人將日本金融政策收緊歸於日本主動控制刺破泡沫,而對比中國目前所處情形後發現或許並不是日本主動刺破,而是各種情況下的被動選擇

 

1. 資金外流的相似性,迫使兩國央行收緊貨幣政策

1989年日本股、匯、房多重上漲潛力耗盡,資產價格積累了相當大的風險,刺激資金外流。


日本資本項開放,爲遏制資金外流,日本只能主動收緊貨幣政策。


這與中國有所不同,中國資本項未開放。


2019年一季度,中國以收緊資金外流渠道同時放水來刺激股市上漲,這是日本無法操作的。


但中港資金具有連通性,香港匯率逼近聯繫匯率後,中國相當於資本項開放,已近似於日本。


二季度,央行主動開始收緊貨幣政策,與日本央行1989年操作極其相似。




2. 收緊貨幣政策則股市承壓

兩國皆在外流壓力之下收緊貨幣政策,不同點在於日本資金流動更爲自由從而缺少幹預手段,考慮香港緩衝因素消失後則基本一致。


2018年四季度中國股市持續股災,2019年初貨幣放鬆後股市反彈30%,此時港匯緩衝消失,2季度重又收緊貨幣政策後,股市又開始持續下跌,與1990年日本一季度外流及股市狀況相似。


3. 或意圖拯救股市,從而出臺政策來遏制資金流入房市

資金外流壓力下,貨幣政策無法放鬆,只能選擇在股房之間騰挪資金,兩國國民皆對房子具有極強信心,導致房價價格粘性較強,短期不易出現問題,控制資金流入房市,可以緩解股市危機


這或可解釋爲何兩國面對同樣的問題,在資金外流壓力、股市壓力之下,都選擇了控制資金流入房市

 

不識泡沫真面目,只緣身在泡沫中。控制資金流入土地並沒有拯救股市,日本股市持續下滑,1992年3月對比高位已經腰斬,8月,跌至1/3。

 

限制資金流入土地後,日本土地價格粘性也只維持了一年多點,1991年中,日本土地價格開始下跌,最後跌的最慘的正是信心最強的一線土地。



廣場協議後4年間,通過金融資產價格大起大落,日本社會財富進行了重新分配,大量財富集中到少數贏家手裏。而股票輸家和高位購入房產家庭成爲負債者,整一代人都在爲還債而壓縮消費開支。

 

這爲日本平成時代消費萎靡,經濟不振埋下苦果。

 

所幸的是,平成時代是一個國際化大發展的時代,日本積累了大量資本與技術優勢,通過對其他國家投資仍賺取了較高收益,1989年僅爲13.7%的海外生產比例到2018年提高至36.2%。

 

對外投資可以同步帶動日本出口,利潤迴流又可以刺激日本第三產業發展。但這些有利因素仍未能將日本國內經濟拉出低迷,側面說明日本國內經濟內生動力的惡化程度。

 

這也對中國具有借鑑作用,中國同樣爲軟着陸做出了大量努力,但對外投資尚未成規模,相較於平成年代,目前世界國際化趨勢也有所倒退

 

日本60後出生的人羣,一畢業都可以被五家左右的公司錄取,面試路費報銷,一旦錄取還有現金獎勵。

 

70後的出生人羣,一畢業迎接他們的卻是經濟危機與緊縮的招聘市場。


這一代人至今有部分只能靠兼職生活,經濟條件岌岌可危,成爲大齡不婚不育的主力人羣。


據2015年調查,18-39日本成年人中,從沒有過性生活的人高達1/4。在日本,約每5人,就有一個人終身未婚。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窮

 

日本的80後、90後,幼年時期就開始體驗父母投資失敗的惡果。房產不斷貶值,房貸卻分文不少,家庭生活質量直線下降。


成年後又陸續遭遇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衆多日本公司經營慘淡,大幅縮減招聘名額。

 

在多次找工作碰壁後,部分年輕人開始沉浸於自我精神世界,開始與社會脫節,“平成廢宅“描述的正是這部分年輕人。這更多是由社會原因決定。

 

借鑑日本發展歷程來看,中國目前發展近似直接由1跳躍至4,2、3步驟的經濟潛力尚未得以完全挖掘。

 

4

平成已別,令和乍至。這會是日本的轉折嗎?

 

可以肯定的說,這不會。


平成年代的經濟乏力,驅使日本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愈發嚴重,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日本日子一年比一年難過。

 

2011年,日本預算支出92.4萬億,其中老年人年金約21萬億,國債利息22萬億,收入卻只有41萬億,有51萬億的缺口


日本政府長期依靠發行國債,向國民和海外投資機構(少量)借錢過日子。

 

然而,國民儲蓄終有極限。


一旦借無可借,要麼債務貨幣化,高通脹來解決問題,要麼就是大幅增稅。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伴隨經濟內生動力下降


而伴隨着全球經濟的增長乏力,各個國家領導人勢必會以本國優先來贏取選票,全球化陷入倒退已現苗頭,這也會降低經濟外生動力

 

內憂外患之下,“令和“或將繼續負重前行。

 

但經濟發展停滯對日本來說也許並非完全壞事,人之幸福源於精神和物質,日本長期物質發展停滯,反給了日本人一種自由,停止竭盡全力追趕物質的腳步,讓許多有趣的藝術與亞文化得以發展。


日本的泡沫短短几年間迅速破滅了,但它的痛苦擴散至今,卻也淨化了日本人的心靈。


後一代中國人,或將能學會更多反思生命存在的意義,而非沉浸在996中不可自拔。



萬水千山總是情,點個好看行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