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明朝的崇禎吧,我也是這麼認為。相對於前朝幾位皇帝,崇禎真可以算得上是勵精圖治,勤政不輟,至少他真的是希望力挽狂瀾,重振大明天下。但是他的性格多疑,剛愎自用,不聽人勸,數年內一連換了50多個內閣首輔,又加上根基已動,他就是再勤政,也挽救不了國運。

如果崇禎最令人感到嘆息,那麼第二個人就應該是隋煬帝楊廣了。關於楊廣,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多表現他的負面作用,說他是昏君暴君。但其實真正的隋煬帝並非如此,他分化突厥,出兵高麗,創三省六部,建立科舉,開鑿大運河,樁樁件件,每一次都是開創性的事業。尤其是京杭大運河的開通,真正將中華南北連為一體,我認為對於中國,京杭大運河應該是最偉大的工程,比都江堰,比長城都要偉大!只是隋煬帝太過於急功近利,太急於求成,大量工程及戰爭導致國府空虛,百姓多難。之所以對隋煬帝抹黑,是因為後面各路諸侯造反的需要,繼任者唐代的史書對其可以扭曲,以適應順天應民的理由。

但是還有一個人,我不得不提,那就是商朝的商紂王。封神榜看多了,很自然的認為他是暴虐之君,我們的歷史課本也是這樣說的。可是歷史真的如此嗎,通過最新的考古資料證明,商紂王也是一個被刻意抹黑的人物。要知道,正是商紂王的四處征伐,把中華文明的區域,向江淮流域及東西擴展,奠定了我們國家最初的文明版圖。結合各種史料,可以大致推斷出這樣一段歷史:商紂王時期的某年,東夷蠻部叛亂,商紂王再次率軍平叛。看到征伐不斷,而此時又逢饑荒,王叔比干直言進諫勸他不要用兵。在平亂的關鍵之時,商紂王為了穩定軍心,殺了比干。好大喜功,急於勝利的商紂王忽略了百姓多艱,導致全國百姓不滿紛紛起義。西伯侯姬昌早就對商紂王不滿,聯合各路諸侯,打著替天行道順天應民的旗號,為了爭取民心大肆宣揚商紂王的殘暴,直逼朝歌。用兵日久的紂王無力應對,又加上大軍及眾多奴隸的反戈,在牧野之戰中紂王失敗,最終自焚殉國。周朝奪取天下後,為了表示自己的合法性,刻意突出了紂王的殘暴。直到千年之後,孔子的弟子說了一句大實話:紂王之惡未如是也,天下之惡歸焉!總之抹黑商紂王,是歷史的需要,儒家文化需要一個殘暴無道的紂王,從而樹立周文王,周武王的仁義,愛民之道,為後世之君創造典範。


中國歷史上亡國之君很多,大部分下場不太好,要麼戰死,要麼自殺,要麼被俘,等等情況應有盡有,幾乎每一個亡國之君的下場都是非常令人惋惜的,要說哪一位亡國之君是最令人惋惜的,這個答案肯定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其實除了題目中所提到的漢獻帝、隋煬帝、唐哀帝、明思宗等之外,還有一些大家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略的亡國之君。

比如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溥儀生於1906年2月,1908年11月,光緒帝去世後,溥儀被慈禧太后選中,成為皇位繼承人,當時溥儀還不滿三歲,按照大臣們的建議,溥儀繼承的是來自於同治帝和光緒帝兩個皇帝的,因而只有兩歲多的小皇帝溥儀居然有兩個素未謀面的名義上的父親,而自己的生父、生母則不能相認,只能以君臣關係相見。這對於一個只有兩三歲的孩童來說是非常殘忍的,所以溥儀在登基的時候哭著說「我不挨這,我不挨這」,當時最難過的一定是攝政王載灃了。

皇位還沒有坐熱乎,僅僅三年時間,大清朝就結束了,溥儀皇帝當時6歲,或許他並不知道大清滅亡對他意味著什麼,清朝滅亡後,溥儀和隆裕太后以及其他皇室成員居住在皇宮內,按照和民國政府的約定,溥儀不能走出皇宮,1913年,名義上的母親隆裕太后也病死了,溥儀可以說是無父無母了,當時溥儀才8歲。

之後一直到1924年,溥儀都被變相的軟禁在紫禁城裡面,不得知道外面的世界,期間,張勳進京的時候曾經短暫的扶植溥儀復闢過,但是12天就失敗了,1924年,溥儀皇帝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此後溥儀居住在天津張園。

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了清朝皇室在東陵的墓,乾隆帝、慈禧太后的墓被盜,溥儀知道消息後極其生氣和憤怒,所以其後迅速倒向了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溥儀被日本人挾持到了東北,溥儀本來是準備復闢清朝的,但是得不到日本人的同意,最後只能成為滿洲國的執政,1934年改為皇帝,日本人甚至不允許溥儀皇帝穿大清的龍袍。

在此後十多年的時間裡面,溥儀一直都是日本人的傀儡,連擇偶的權利都沒有。

日本戰敗後,溥儀也跟著成為了戰犯,一直到1959年,溥儀才被特赦。1967年溥儀去世,隨後被火化。溥儀雖然有過幾個妻子,但是始終無法生育,所以,溥儀的一生是悲劇的,如果他不是生在皇家的話,或許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生活。


我認為是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是歷史上極為勤奮的帝王,在明王朝276年的歷史中,如同崇禎這樣盡職盡責的皇帝真就不多見,他不貪財好色、也不喫喝玩樂,縱觀他的一生都在為了大明王朝的振興而絞盡腦汁,勤勤懇懇,可最終卻落得個生死國滅的慘淡下場,那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話語令人順覺悲壯。

明末風起雲湧,李自成、張獻忠、皇太極、多爾袞,一個個都是時代的主角人物,能夠號令一方,稱霸一時,說是梟雄英傑也並不過分,在這個大世之中,我卻被崇禎皇帝所吸引了,我為他而感到扼腕嘆息,為他而傷感不已。

各方勢力角逐,我卻認為,明廷還是當時最為強悍的政權,雖然經濟萎靡不振,國庫空虛,黨爭嚴重,卻仍然是華夏的中心,人才不少,如孫傳庭、孫承宗、熊廷弼、洪承疇、盧象升等,軍隊戰力也有不少的厲害軍團,明明是有著機會平定農民軍的,卻因為崇禎的戰略和優柔寡斷而造就了明廷一次次機會的喪失,令人悲嘆。

後金雖然強悍,卻人數少,軍隊不多,難以在大明政權的天地中而佔據中樞京畿之地,這一切不得不令人感嘆運氣使然,白白被撿了個漏。

多少個機會,華夏政權本來不至於落得被異族而殖民的下場,卻因為朝廷大臣的阻止,崇禎自我顧及臉面,一個個食君之祿卻不知擔君之憂,本可保江南半壁江山,卻因為一再拖延和優柔寡斷,而錯失了保存政權力挽狂瀾之局,的為崇禎而扼腕。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唐昭宗李曄,已經和倒黴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一樣,定型為亡國之君,但和真正的亡國之君略有不同的是,他和朱由檢一樣,就是空有雄心卻無力迴天的君王。

李曄於文德元年(888年)即位。當時黃巢起義雖已失敗,但大唐帝國在唐末農民戰爭的打擊下分崩離析。地方藩鎮割據,基層組織完全為軍閥取代,州無刺史,縣無令長,地方事務多由武夫署理。李曄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制訂出一套適應形勢的統治方略,並實行了平定四川與河東李克用的戰爭,但是結果卻與當初設想的大相徑庭。用兵四川雖然最終消滅了田令孜,但是卻最終失去了西川,讓王建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河東之役雖然削弱了李克用,但是中央禁軍折損大半,朱溫則坐收漁利。從此朱溫的實力不斷壯大,等於間接上幫助朱溫成為中原霸主,為唐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最終被朱溫祕密謀殺。

唐昭宗和崇禎類似,但他比崇禎更慘的是崇禎殺掉魏忠賢后掌握了一些實權,而他本人連禁衛軍都控制不了,幾次遭遇戰亂,政變,還兩次被逼退位。命運多舛,實在可悲。

東魏末代皇帝元善見,文武雙全,頗有孝文帝遺風,無奈是傀儡皇帝,權力在丞相高歡手中,他先是主動娶高歡的女兒,之後高歡病死,他祕密謀殺了高歡的長子,手握重兵的高澄,本以為自己可以奪回權力,沒想到高澄的弟弟高洋突然跳出來穩定了局勢,不久就逼元善見退位,一年後將其毒死


明思宗朱由檢最讓人惋惜,套用古人的一句詩,崇禎不是亡國主,不幸遭逢真可惜。

明思宗即位之前,明朝萬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政事荒蕪,從中央到地方,大批官位虛空,無人任職,綱紀大壞。萬曆皇帝任用太監,收取礦稅,荼毒天下。黨爭嚴重,相互攻訐,萬曆皇帝不管不問,日臥深宮之中,百官奏摺,皆留中不發。關外,努爾哈赤陳兵造反,取得薩爾滸大捷,撫順、鐵嶺等要地皆失陷,大明堪憂。明亡,實亡於萬曆。

萬曆之後,光宗即位,一月而亡,留下了紅丸案、移宮案,使黨爭進一步加劇。熹宗即位後,任用客式、魏忠賢等人,排擠東林黨,任用小人,朝政日壞。關外形勢更加嚴峻,遼陽,瀋陽,廣寧等地失陷。熹宗末年,農民起義爆發。

明思宗,繼承了父兄的爛攤子,雖然當時明朝滅亡已經指日可待了,但是他仍然想有一番作為。即位之初,一舉消滅了閹黨魏忠賢集團,後來又重用了名將袁崇煥,孫承宗等人,一時皆有中興之望。然而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在朝內,黨爭越發激烈,言官揪住一個題目,便大作文章。在朝外,農民起義如火如荼,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縱橫千里,時戰時降,連鳳陽皇陵也被他們攻陷。關外,清兵屢次入關,興兵作威作福,奪取人口,牲畜。崇禎皇帝雖然意圖中興,喫用節儉,休息日少,多次發布罪己詔,作用不大。派往戰場的優秀將領,如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楊嗣昌等,死的死,降的降。再加上當時特殊的氣象氣候條件,地震,天旱,雨澇多發,中華幾成腐爛之地。每天早朝,朝臣不發一言,一意媚上。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亡,惜哉!


隋煬帝

說起隋煬帝,大多數人心中都會出現一副無道昏君的模樣。其實不然反而他可以說是治國能力不低於隋文帝,唐太宗的皇帝,對內將隋文帝的五省六部制簡化為三省六部制,正式確立科舉,開鑿京杭大運河,鼓勵生育。對外實行分化突厥的政策,在短時間內取的很大的成果。這都使隋朝在他手上達到極盛,可謂才能卓著。

歷史的遺憾

但即使這樣父親隋文帝的陰影仍是他頭上揮之不去的陰影,為了證明自己超越前朝

他的目光看想了高句麗,(史書有載隋文帝曾率三十萬大軍徵討高句麗,因為心志不見至遼水而還。)可惜由於對地形不瞭解,第一次徵遼大將軍麥鐵杖戰死士卒死傷近十萬,鎩羽而歸。(其實,小編曾經研究過徵遼局勢,當時高句麗國中矛盾不斷,新興貴族與皇室之間矛盾不斷,百濟屬於高句麗的小弟,完全可以拉攏倍受打壓的新羅在高句麗後面搞事,再在高句麗內部搞幾個秦檜,可惜就是因為隋朝的進攻愣是把高句麗打成了一致對外。)可惜越是有才的上位者越難接受自己的失敗,後來的兩次徵遼戰爭和國內一次又一次的大工程(不是說這些工程不好,而是都應該在十餘年內陸續展開)將隋朝兩代皇帝的努力葬送,國內起義不斷,最終造成了隋煬帝的悲劇。

我認為隋煬帝最為惋惜,首先,隋朝上接四分五裂的南北朝,下接國泰民安的李唐天下。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隋煬帝興科舉,開運河,北拒匈奴,東徵高麗,雖勞民傷財,但也算是保家衛國,可圈可點,一個在位僅14年的國君卻幹了許多造福後世的偉大壯舉,由於勞民傷財,民生哀悼,導致國庫空虛,不得民心,最終加速王朝覆滅,實屬讓人惋惜。


令人最惋惜的亡國之君,我覺得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

記得以前看過一部電視劇,講的就是崇禎,崇禎算是一個兢兢業業的皇帝,!崇禎在位期間,一直尋求救國之路,但奈何朝廷腐朽,無力迴天,最後弔死在後山,令人惋惜。

說崇禎是生不逢時還好,還是說他是個好皇帝也好,雖是亡國之君,但卻保住了漢人的脊樑,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清朝,很多人都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欲傾覆大清統治。


個人認為明崇禎皇帝最為可惜,崇禎皇帝一身報復,致力於重振朝綱,整治吏治,剛登級就使魏忠賢下臺,可見他還是很有政治手段的,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經過幾代皇帝的不務正業,使的國庫空虛,吏治不嚴,結黨營私甚為普遍,到崇禎年間已是帝國大廈將傾,雖空有一身報復但也難以拯救整個大明王朝,不過崇禎還是很有骨氣的,實現了天子守設計,將士守國門諾言,最後弔死於煤山歪脖子書下,是有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