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伏爾泰(1694-1778)之後的基督教

在康德和伏爾泰的時代,基督教在知識界的控制力已經大大下降。其中哥白尼、布魯諾的日心說,伽利略用他自已發明的天文望遠鏡發現木星四顆衛星等一系列發現,對基督教教條產生巨大衝擊,引發18世紀啟蒙運動。其中伏爾泰是揭露基督教最尖刻的一位,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佈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鬥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罵他。」

基本上啟蒙運動之後,基督教哲學作為統治思想的地位一去不復返,科學主義大行於世。但基督教和教會通過對自身的不斷改革,仍然在西方世界中居於相當重要的地位,繼續發揮道德約束的功能。另有一個根本原因是現代科學如量子力學的發展,對世界運行的不確定性以及對物理的終極追問,為願意相信上帝存在的人提供了救命稻草。比如當牛頓發現萬有定律之後,我們會進一步追問為什麼相隔極遠的天體之間會有引力存在,愛因思坦用引力波和空間彎曲解釋引力產生的原因,如果再追問引力波是什麼,現代物理學只好用尚未發現的引力子去搪塞,再追問為什麼空間會彎曲,那麼只好將質量體造成空間彎曲規定為歐氏幾何學裡的公理一樣的存在,才能勉強擺脫面對追問的囧境。

對現代的歐美人來說,宗教是他們文化的根,雖然根基不牢,但因為宗教早已不僅僅是宗教,而是社交方式、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正如儒、釋、道在中國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然還能繼續存在。

五、康德之後的西方哲學

1、黑格爾(1770-1831)

黑格爾的主要成就在於建立了世界哲學史上最為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極大地豐富了辯證法,為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奠定了基礎。代表作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科學全書綱要》《法哲學原理》等。

由於黑格爾的體系非常難懂,理解較少,因此不做太多說明。這裡只提一個說法:黑格爾之後的所有哲學家,都留下了與黑格爾搏鬥的傷痕。馮友蘭先生說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不失為一部人類精神發展史,但他把精神當成本體,而把自然界說成是精神的異化,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馬克思所做的工作就是將黑格爾放倒的東西再正回來。

2、叔本華(1788-1860)

康德以後,隨著哲學思想和物理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西方人信念中的上帝形象被粉碎,失去賴以安心立命的根基,失去了精神家園,很快陷入工具理性和虛無主義的深淵,可以說到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爬出來。這種虛無主義造成慘痛的歷史教訓:兩次世界大戰。

叔本華的思想即為虛無主義表現最為突出的開創者和代表。他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對人生的基本看法是:人生的痛苦主要來自慾望得不到滿足,而當慾望得到滿足後,人又會很快陷入無聊,於是人的一生就像一個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動。我舉雙手加雙腳對此表示支持。人總會無聊的原因可以從阿西莫夫的一本科普書上找到科學依據:據估計,人一生中可以學到15×1012個信息,由於人腦的潛力如此巨大,所以人很容易被無聊所折磨。從哲學上來說,這種巨大的潛力決定了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因此即便位至皇帝、富甲天下,仍然會有不滿足的時候。

叔本華對康德充滿讚美之情,他最重要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建立在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基礎上。但叔本華不是康德的腦殘粉,他一方面指出康德的最大功績不是認識論,而在於劃分了表象和物自體(兩個哲學概念,不懂也沒關係)之間的區別,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康德錯誤地假定知覺包括想像,將直觀和思維混淆起來。叔本華認為倫理學是很簡單的一門學科,他從人類行為的動機出發探討人類道德的基礎,將人類行為動機分三種:希望自己快樂,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別人快樂。這三種動機分別可以概括為利己、惡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惡毒是非道德的推動力,只有基於同情的行為纔是真正的道德行為。

關於利己,叔本華說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為都是出於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原因是個人名譽和法律規範。美劇Friends(六人行)其中一集就討論了這個問題, Phoebe到那集的最後也未能成功找到完全利他的好事。雖然這個劇情只是體現了編劇的價值觀,但是實際上現實生活確實極難找到一件完全無私的行為。而表面的道德行為如果懷著利己的目的,其結果就如前面討論過的,違背了孟子所說的「勿正」原則,可能終將淪為作惡的工具。關於惡毒,叔本華說惡毒是無處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輕微的,普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漠視和反感,人類用禮貌和聰明來掩飾這一動機,所以背後的惡意中傷和謠言誹謗便相當常見。惡毒的兩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災樂禍,嫉妒是與生俱來無法擺脫的卑劣人性,因為嫉妒的東西本應是受到敬佩和感動的,而幸災樂禍可以說是惡毒的普遍現身,沒有比幸災樂禍在道德上更一無是處的了。惡毒的極端形式是:盡其所能地傷害別人,一切殘忍的行為都只是將幸災樂禍付諸實施的行徑。關於同情,叔本華說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萬中無一,人們會對那些道德行為產生敬意正說明瞭那些道德行為與眾不同,是不可思議的。一個人的道德程度可以考察以上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這三者中所佔比例越大,則一個人的道德程度越高。

叔本華對人的行為動機和道德的論述雖然赤裸裸的揭露了道德所面臨的殘酷真相,但更不幸的是,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叔本華影響了尼采、薩特(關於此人我只知道一句話:他人即是地獄)等諸多哲學家,尼采十分欣賞他的作品,曾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一文來紀念他,莫泊桑稱他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夢想破壞者」,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思想也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以叔本華的理論評宋詞,還曾藉助其理論發展了紅學,取得相當高的成就。

叔本華在生命的最後十年終於得到了聲望,但仍然過著孤獨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條叫「世界靈魂」的捲毛狗,有人說這個名字是用來諷刺黑格爾,但也有人說不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