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統治奠定了我國現代版圖的基礎,同時又是近代爭議最多,被後人議論最多的一個朝代,不僅僅是因爲它離我們近,更重要的是近代的屈辱歷史大都集中在了它的身上。清朝的三百年當中出現過三支非常強大的船隊,這三個船隊都對清朝乃至中國的歷史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

第一個是福建水師,福建水師在統一臺灣的過程中立下了卓越的戰功,這個水師的統領就是施琅,施琅先後兩次降清,第二次爲清朝立下了不世之功。當年順治朝的時候,施琅在臺灣爲鄭成功部下,一度解救了清朝對臺灣的危機,但是鄭成功由於對施琅擅自處死鄭氏舊部,很是不滿意,就殺了施琅的家人,得知施琅逃到了大陸之後,鄭成功就下令殺了施琅的所有家人朋友,因此施琅走投無路,只能死心歸附清朝。施琅帶領福建水師攻克了臺灣,完成了康熙統一中國的霸業 。

第二支就是清晚期的北洋艦隊,這支艦隊在清政府轟轟烈烈的改革中成立,引進了當時國際上比較先進的艦船,還有技術,以及軍事力量,在北洋水師成軍的前兩年,北洋艦隊的實力被西方人成爲亞洲第一,當時因爲北洋水師的名聲,中國的國際地位一度很高,甲午戰爭之後,中國的國際地位不存在,一度淪爲了二流國家。但是北洋水師的功勞也是我們補課泯滅的。

第三支船隊就是張元隆的商船隊,這個船隊在康熙晚年的時候,規模空前的龐大,大型船隻達到了幾十艏,每艘船的排水量小的有100噸,大的有1000噸左右(當時的船隻都是木頭做的),他的商船每年的產值相當於當今幾十億的收入,比當時江蘇省的財政收入還要高。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船隊後期的結果卻是非常慘,瞬間就土崩瓦解。

這跟當時的一個人有關聯,就是被康熙認爲第一清官的張伯行有關,他發現張元隆跟官府勾結走私大米,懷疑他有暗中資助海盜,以及海外的一些反清復明勢力,就向康熙寫了奏章準備把張元隆抓起來審問,就因爲這樣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張元隆被張伯行的私自審問,嚴刑之下掛掉了,這下死無對證,江南官場的很多官員都對張伯行感到不滿,這件事情就驚動了康熙。

康熙經過慎重考慮,覺得張伯行不能殺,殺了清官得罪了百姓,不值得,於是把他調離江南,調往京城任職,跟在自己身邊,反而還可以保護他,最後的結果就是康熙採納了張伯行的意見,不準百姓出口大米,而且還不允許沿海百姓出海跟外國人做生意,但是外國的商船可以來中國跟中國通商,還開放了四個港口作爲通商口岸給外國人、但是這樣做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這個禁令到了雍正的時候被廢除,百姓可以出海做生意,到了乾隆年間,乾隆中期就直接閉關鎖國,不準百姓出國做生意,也不準外國商船來中國做生意,這個禁令直接影響了清朝的發展,知道鴉片戰爭開始,外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康熙帝埋下的這個隱患直接就導致了清朝後期的發展,以及近代屈辱史。你們覺得呢?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