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紹一下半月板,請看下圖,半月板是由兩片半月狀的彈性纖維組織構成,像兩個墊片一樣,墊在膝關節內部,上下關節面之間,脛骨平台的內外側,它的主要功能是填補膝關節內部的腔隙,增加膝關節穩定性,以及緩衝施加在膝關節上的衝擊力。

我們從上向下縱看半月板,可以發現它的外側顏色發紅,越往中間顏色越淺,最後變成白色,紅色的區域稱為紅區,因為它有血液供應,半月板的邊緣如果發生撕裂,由於這裡有血液供應,通常可以逐漸癒合,半月板內側發白的區域稱為白區,因為沒有血液供應,所以內側受損後基本很難自愈,所以靠近內側發白的區域如果損傷了,基本上就屬於不可逆的損傷,只能通過手術修復,或者做置換手術,裝上人造半月板。

因為半月板的主要功能是緩衝傳遞到膝關節的震動,填充關節腔隙,增強關節穩定性,避免關節面軟骨直接接觸,降低軟骨損傷的風險。所以對普通人來講,如果不從事劇烈的跑跳運動,不追求運動的極限,如果半月板內側的白區發生了不可逆的損傷,只要能正確的進行康復訓練,加強膝關節周圍肌群的力量,增強關節本體感受器的功能,提高關節穩定性,就能不影響正常的生活質量。別忘了NBA球星韋德在大學時期就摘除了半月板,但是依然能夠在職業賽場上表現得如此出色,所以對一個普通人來講,正常的生活運動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但要指出的是,大家了解結構損傷是否可逆,其實是想知道損傷之後會不會一輩子影響生活、能不能像從前一樣運動。在這裡想告訴大家的是,從功能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通過精心的恢復和科學的功能鍛煉,是有機會重新活躍在運動場上的。關節主要由骨、關節囊、韌帶、關節軟骨和肌肉組成。在功能層面,這些結構協同完成關節的運動需求和對關節的保護。相對而言,關節囊、韌帶和關節軟骨的可塑性是很有限的,而肌肉和本體感覺(穩定性)則恰恰相反,可以通過訓練得到快速有效的可觀效果。所以我們在損傷後是可以通過有效的功能鍛煉來回歸運動場的,但由於半月板對跳躍運動的緩衝減震作用無可替代,所以最大限度減少跳躍動作仍然十分必要。

那麼我們如何來進行功能鍛煉呢?膝關節處的肌肉有很多,其中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的力量訓練。靠牆靜蹲是簡單有效的自我訓練方法!其訓練要點在於①雙腳分開與肩同寬;②腳尖和膝蓋朝向正前方;③膝蓋不要超過腳尖;④不宜蹲得太深,30°—60°即可。每次1分鐘,3—4次/天。

對於穩定性方面,閉眼單腿站立是不錯的選擇,讓膝蓋微微彎曲或在腳下墊入海綿墊可以得到更強的刺激效果。每次目標是堅持30—60秒,每天訓練10分鐘,組間休息不大於45秒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