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讲求方便,食衣住行免不了会和塑料为伍,也由于塑胶成本价格低廉,制造大量「一次性餐具/塑胶袋」等产物,人们在使用这类塑料制成各类器具用毕,如:塑胶袋、塑胶刀叉、碗盘、吸管等,和非塑胶类的竹筷、竹签,广泛使用下产生依赖感。

 

但你知道吗?台湾号称「塑胶王国」,据2016年台湾ICC净滩行动中海洋废弃物统计,光一年所捡到材质,整体以塑胶类最高,达到90.3%,海洋净滩废弃物分析来看,塑胶制品垃圾最为大宗,更严重影响海洋生态。

 

目前台湾垃圾主要以焚烧和掩埋为主,但最恐怖的莫过于焚烧后,产生「世纪之毒」戴奥辛,这恐怖致癌物不仅危害人体(引发致癌物、畸胎、脑部等),也危害自然环境和食物链(动物畸胎、肿瘤)。

 

免洗餐具成习惯 恐增高罹癌风险

 

外食族越来越多,台湾饮食相继多元化,生产不少一次性废弃物,摊商、学校、餐厅外带,都会提供一次性餐具,好处在于无须清洗碗盘和预防传染病问题,却徒增制造大量垃圾。虽环保署早在民国95年公告,学校或公家单位禁用免洗餐具,也推广至一般摊贩,但要全面禁止恐怕还是有难度。

 

但如果换用「美耐皿」的非免洗式的环保餐具呢?安全问题会提高吗?摊商落实免用一次性餐具,则用「美耐皿」此种耐摔塑胶餐具,好处在于装盛汤水、食物不易摔破,且可重复冲洗,只是美耐皿制造的碗盘、塑胶筷、汤匙,并不适合接触热食。

 

这类餐具在40度就能融出三氯氢胺,如果三餐吃外食的民众使用它装滚物、酸性食物,长期接触会降低肾功能与结石风险,刮痕碗盘就要更换,竹筷部分,制作过程添加漂白剂和防腐剂,长期使用会刺激肠胃造成恶心呕吐或肝功能退化,据《食药署》新闻稿,杨振昌医师认为「最好先闻闻看有没有酸味,避免使用颜色太白或破损发霉的免洗筷」虽自行人体能代谢,但如果代谢力较差的人,还是有可能诱发过敏。因此,享受外食建议自行携带环保筷、铁制、陶瓷便当盒,健康吃也能减少垃圾量。

 

生物塑胶袋分解慢 「复合材质」勿回收

 

环保意识抬头,现今塑胶袋会标榜「自然分解」、「生物分解」, 这些再生类塑胶真的好分解吗?去年消基会抽查14种标榜可生物分解」塑胶袋,其中10款含PE(聚乙烯),虽它含玉米淀粉或碳酸钙成分,却无法真正分解,而是「裂成」小塑胶!

 

真正可分解的塑胶,会标示都不含PE、PP、PS、PVC四种塑胶材质(简称4P),不过所谓「生物可分解」塑胶,需要的分解环境是高温与高湿或掩埋,才能完全分解,弃置路边、沙滩、海洋依旧是对生态一大浩劫,也和一般无法分解的塑胶袋并无二致。

 

含PE材质的塑胶袋并无法真正自然分解。图/消基会

 

北市府环保局也针对塑胶袋,教导民众回收撇步,其一,是否透光;其二,有无污染;其三,有无铝箔或其他背胶贴合的非复合式材质,环保局副局长卢世昌表示:不透明、遭污染的塑胶袋、洗衣精、洗碗精补充包等,回收工厂无法分解,也会污染回收物,因此需列为一般垃圾。

 

焚烧毒物害人体 各国响应禁用塑胶袋

 

面对塑胶垃圾问题已影响海洋生态、食物链,我们都有可能从吃进塑胶微粒,国际同响应禁塑,印度在今年3月卡纳塔克邦宣布批发商、零售商甚至商家全面禁用塑料,包含塑胶盘、塑胶杯、塑胶袋等等,美国则是旧金山在2007年最先实施禁用塑胶袋,2014年又禁止贩售瓶装水,法国从明年开始全面禁用塑胶袋,那台湾何时才能全面禁用塑胶袋呢?

 

别忘了,台湾同样亦是塑胶王国,根据环保署统计,民众一年要用掉180亿个塑胶袋,平均每人每天用掉2个塑胶袋,更是欧洲国家的四倍,回收率仅7%,你我无形之中制造大量塑胶垃圾!

 

此外,台湾ICC净滩活动根据去年结果显示,以宝特瓶占最大宗(37,657),塑胶提袋占第四名(21,358);免洗餐具为第六名(17,392),即使推动垃圾减量、不落地,海边、路上依旧能看见塑胶垃圾踪影。那如果全焚化是否一劳永逸,虽「随袋征收或厂商贩售塑胶、塑胶袋」标榜未含PVC、PS(燃烧产生戴奥辛),但所有塑胶袋内的垃圾并非全是「生物可分解塑胶」材质,混合一般垃圾丢入焚化炉,燃烧依旧会产生戴奥辛。

图/取自荒野保护协会

 

政府推动减量源头,环保局设立reBAG回收箱免费借用、给民众回收二手袋,平常购物尽量重复使用塑胶袋或自备购物袋,少拿摊商提供的塑胶袋,三餐外食的民众可自备环保筷、环保餐盒,透过「减量」、「减袋」以减少使用量,为你我环境、自然生态尽一份心力。

 

图/新北市环保局

 

相关资料:

食药专家出击!谣言迷思退散

假「分解」真「裂解」  塑胶变成碎屑更可怕

2016海废数据:宝特瓶离岛榜首 岛内回收系统建立有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