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嘉柯

我去看了电影《绿皮书》,就是个美丽的童话。人世间还是有童话的,虽然很少很少。情节特别简单的片子。故事剧情采用的每一个套路都能猜到下一步。好就好在它在细节上非常真挚,仍然能够打动人。

这部电影主要谈论的是“种族歧视”,我就不对电影做什么分析了。与其谈论“种族歧视”,不如直接谈谈“歧视”。

在歧视这个大仓库中,装着各式各样的分类品种。城乡差距会歧视,身体残疾会被歧视,性取向不同会被歧视,社会阶级不同会被歧视,男女不平等也会遇到歧视。

归根结底一切能够占便宜的事情,一切能够带来优越感的东西,都会导致歧视。因为——歧视真的让人很爽。

这当然是人类的劣根性,人性就是有着丑恶的这一面。物种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生存结构决定的。我们不能消灭歧视,但可以打破歧视。

打破歧视其实只有两种办法,先说第1种。

第1种就是交朋友。

交朋友有很多种因素。有时候是欣赏对方的才华,比如艺术的趣味相投。有时候是迷恋于对方的美貌,比如黑白配,男生女生配,美少男之恋,百合之恋。有时候是图谋对方有钱有势。但是最能够维持长期感情的,还是人品好。

双方有情有义,才叫好朋友。单方面热情是不行的。人毕竟是有共同之处的动物。按照民间的说法就是博感情,靠爱去温暖坚冰隔阂。

你真心诚意的对待别人,关心别人。只要对方不是一个渣滓,时间久了也能体会到你的心意。原本的误会偏见歧视多多少少都会融化。相处久了,交成朋友了,就是好兄弟好姐们好伴侣。打破阶级、门第、肤色,还有性别歧视的努力,历史上从来就不缺。

但是这只能治标,因为这是一种时间成本非常高的办法,还要讲究缘分机遇。一个人最初的恶感转化为好感,难度太高了。温情的文艺片拍了那么多,宽容的人宽容,不宽容的人还是不宽容,发生转变太慢,太少。

“歧视”这种病,《绿皮书》根治不了。好的文艺作品是伟大的,但我们也得承认,文艺作品的感化作用也是有限的。甚至常常是,被感动的人特别感动,感动不了的人嗤之以鼻。

第2种就是你和你所属的群体强大了。

比如电影里面的黑人唐雪利是一个天才音乐家。他的天才和他自己的运气,让他享受了上等人的待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还是跟大多数黑人一样遭受排挤。个体的强大远远不够,群体的强大更有说服力。

他特意找了个白人司机托尼,陪着自己去歧视黑人的地方巡回表演。托尼出生于社会底层,也在歧视链的末端。

也不能怪被歧视者太玻璃心。地球上绝大多数人遇到歧视的时候都没有那么淡定。

电影是温情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他们那样的例子是少数派。文艺作品表达的总是少数的例子。

除了强大没别的办法能够扭转这种歧视的局面。而且还不能只是强大30年,50年。

繁荣强大的时间短了,会被讥笑为暴发户。强大100年的时候,才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一个特别好的印象,自动归类在高级的文明的领域。

如果强大的时间超过了200年,那说明综合水平高,各方面非常均衡发展。堪称人类大家庭中的尖子生。到那个时候基本上就不用语言来解释了。也不用强调反对歧视了。

解决歧视的办法,从来都不是反歧视,而是自强。别人做得好的,该学,别人做得不好的,别学。

人类的本质就是一种慕强的动物。崇拜强者,迷恋强者,追随强者。慕强,但是不欺凌弱小,就是非常好的品质。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能够持续强大长达200年的国家屈指可数。自己强大,还能不吸血弱国,不搞隐性殖民压榨的,少之又少。

拥有优良品质,超越群体的利益,信奉人类命运共同的价值,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说回我们中国人自己吧。华族百年沧桑,几多风雨苦痛,被侮辱,被奴役,被杀戮,被迫害,结束这一切还是靠的自立自强。正所谓见贤思齐,中国人仍然需要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