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刚刚斩获奥斯卡大奖,而且在获奖前就已经确定引进,本周末正式上映。“奥系影片”能够如此快速地引进上映,本来是可喜可贺之事。但毒舌君上周看了《绿皮书》的点映之后,却发现有多处翻译十分糟糕!怎么搞的?这种“奥系影片”本来就比那些好莱坞爆米花大片,更需要通过优质的字幕来向观众传情达意,让观众能够准确地理解影片,怎么字幕翻译却比那些好莱坞爆米花大片更随意?这不应该啊!

  对于这样一部“奥奖”大热门,片方在字幕翻译上更应该加倍重视、认真再认真才是。而且这一点也并不难做到,因为此前在颁奖季资源中,已经有许多优秀的字幕组给《绿皮书》做过字幕了,公映版字幕的翻译人员本应该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精益求精才是,怎么反倒让人感觉公映版字幕完全不如字幕组翻得好啊?

  而且,毒舌君近两年明显感觉,引进上映的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字幕翻译水准越来越好了,让人看完许多好莱坞大片之后,真想为片尾出字幕时看到的那些为引进大片翻译字幕的专业公司和专业人员的名字点赞。早几年被大家诟病的糟糕字幕翻译,这几年已经大大减少了。就拿毒舌君的观感来说,上一次感觉“比较差”的翻译,还得说是2017年的《蜘蛛侠:英雄归来》,而上一次感觉“非常差”的翻译,还得说是2016年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为此毒舌君还专门写过一篇影评,来给公映版字幕“捉虫”。

  没想到,上周去看《绿皮书》的点映,看到本片的公映版字幕,却产生了许久都未曾产生的“糟糕”之感!毒舌君只是粗略地记住了几处错误,并不代表本片的字幕翻译问题只有这些,也许大家本周到影院观影,会发现更多问题,或者毒舌君本周再去影院看一遍,然后再大家给出一个“字幕纠错”的完整版!

  下面,毒舌君就用来自字幕组优质翻译的截图,来向大家说明本片的公映版字幕到底差的何处,本周大家进影院观影时,也可以将毒舌君指出的这些错误,在公映版字幕上一一验证,看毒舌君说得在不在理!

  特别强调,以下截图的字幕是字幕组字幕,不是公映版字幕!同时也在此说明一下,公映版字幕的错误都来自毒舌君观影时的随手记录,难免有不甚准确之处,但大意都不差。如果有毒舌君记录错误导致冤枉了公映版字幕的情况,也请大家加以指正。

  第一个问题,就是公映版字幕没有在“doctor”这个词上翻译出影片意图传达的那种“误解感”,把所有出现的“doctor”都翻译成了“博士”。

  我们都知道,“doctor”有两个常用的意思,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博士”。很显然,维果·莫腾森扮演的托尼·利普这一家人,都以为面试他的是个“医生”,压根没往“博士”上想。所以托尼面试回来之后在跟妻子解释的时候,才会说“He ain't a real doctor”(他并非真的是医生),但他的妻子还没搞明白,于是才追问一句“I don't understand.Why did they say that he was a doctor?(那我就搞不懂了,为什么他们说他是医生呢),所以托尼才继续跟妻子解释“I think he's, like a doctor of piano playing or something.”(我觉得他可能是钢琴演奏方面的博士吧),提到了“钢琴演奏”,妻子肯定就不会往“医生”方面想了,而是知道面试他的是一位音乐方面的“博士”了。

  公映版字幕把此处所有的“doctor”都翻译成了“博士”显然是非常不恰当,而且是有碍观众理解剧情的。上面的字幕组字幕就知道啥时候该翻成“医生”、啥时候该翻成“博士”,来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第二个问题,公映版字幕的翻译人员完全不了解“jungle bunnies”这句俚语,没有翻译出这句俚语蕴含的“种族暗示”,导致她妻子的下一句话,仿佛神仙一样就能猜出“他是黑人”。

  记得不太清了,公映版字幕是将“the king of the jungle bunnies”翻译成了“丛林之王”还是什么,总之没有没有翻译出“ jungle bunnies”所应有的暗指黑人的侮辱性语义,上图的字幕组翻译就很好,“黑兔之王”的“黑”字,就让下面妻子的那句话“他是黑人?”有了上下文的逻辑关联关系!如果只翻译成“丛林之王”之类的没有带有”黑”之类暗示的词语,那么他的妻子怎么会想到“他是黑人”呢?这就是典型的翻译人员的水准不够,导致影片字幕出现不合逻辑之处的问题了。

  第三个问题,就是翻译人员不看上下文翻译的粗心大意,将“He said he'd pay you what you asked for.”这句话翻译成了“你想要多少就付你多少”(公映版字幕大意如此,我也不可能记得一字不差对不?)

  公映版字幕的错误就在于,翻译人员根本没去用心理解“He said he'd pay you what you asked for.”这句话到底指的是什么,而且忘记了前面这两张截图的剧情,这句话不是表达“你想要多少付你多少”的意思,而是“付给你所要求的薪酬”这个意思。就是前面剧情里,托尼提到的周薪125块这个“ask for”(薪酬要求)。上图字幕组的翻译“他说工资按你提的数目”,才是正确的翻译。

  第四个问题,公映版字幕居然把“carnival”翻译成“庆典”,是不知道这个词有一个更直观、准确的翻译“嘉年华”吗?还是说担心观众文化水平太低,理解不了“嘉年华”是啥意思?所以把“carnival worker”翻译成“庆典工作人员”?这同样不也很令人困惑吗?为啥当个“庆典工作人员”就会“永远在路上”了?显然,翻译成“嘉年华工作人员”才能更好地让观众理解跟上一句“永远在路上”,所形成的语义逻辑关系!

  “嘉年华”这个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曾经有一部HBO知名美剧就叫《嘉年华》(上图),就是指一个流动性娱乐演出团体,到一个地方就搭起摩天轮、打枪游戏等游乐设施以及各种娱乐表演,吸引当地民众买票参与。毕竟在那个年代,美国除了少数几个商业工业十分发达的大城市,大部分人都呆在乡镇和大农村,所以这就相当于一种盈利性质的“文化下乡”和“娱乐下乡”。在一个地方办完一场“嘉年华”,就把设施拆卸装车,带到下一个地方接着办,所以“嘉年华的工作人员”,才会“永远在路上”。

  而且,各种以美国乡镇为背景的好莱坞剧情片、动作片、爱情片,有不少都出现过片中主角到“carnival”去坐旋转木马、旋转飞椅、小型过山车、打枪得玩偶游戏这些情节,相信影迷们绝不陌生,所以看到“嘉年华”这个词,观众应该也能明白“嘉年华”指的就是这些东西,理解“嘉年华工作人员”是啥。公映版字幕好像非常担心观众理解不了“嘉年华”这个词,非得翻译成“庆典”,能花钱进影院看《绿皮书》的观众,文化程度不至于这么低吧?瞎担心个啥呢?

  第五个问题,公映版字幕把这句“bullshitting them”翻译成了“怂恿他们”?为什么要把“bullshitting”翻译成“怂恿”?怂恿你个大头鬼啊!

  大家在观影时可以特别注意一下这场戏,因为两位男主角的对话里,涉及一个“bullshit和liar之辩”的话题,准确翻译对观众理解剧情至关重要。“bullshitting”、“bullshit artist”这样的词在这场戏里多次出现,毒舌君认为把“bullshitting”翻译成“忽悠”,“bullshit artist”翻译成“大忽悠”或者“忽悠王”是比较妥当的,总比莫名其妙的“怂恿”强啊!

  在这场对话里,托尼说:I was the best bullshit artist in the Bronx.(我在我们布朗克斯区曾经是最牛的大忽悠啊.)说完还露出得意的表情。

  雪利博士就纳闷地问:the people closest to you,consider you a liar?(你的朋友都认为你是个骗子吗?)

  显然雪利博士心中直接把“bullshit artist”(大忽悠)和“liar”(骗子)划等号了。

  托尼一听这话就不高兴了,赶紧解释:Who said "liar"? I said "bullshit artist."(谁说是“骗子”了?我刚才说的是“大忽悠”)

  雪利博士继续不解:And what's the difference?(这有啥差别吗?)

  然后托尼就回答了一长串解释的话,就是上面那两张截图,最后用了一句“by bullshitting them”,结合整场戏两人聊天的内容和语境,这里的“bullshitting”怎能翻译成“怂恿”呢?完全是词不达意啊!公映版字幕的翻译人员,在翻译这场戏的时候,真正看懂他俩在聊什么吗?就这么瞎翻译出来了?

  第六个问题,公映版字幕把“leading citizens”翻译成了“领先的人”,领先你个大头鬼啊!会翻译成人话吗?

  “leading citizens”确实没有特别对应的中文翻译,但意思大家都应该不难理解吧?可以像上面字幕组字幕那样,翻译成“文化人”,或者毒舌君感觉,翻译成“头面人物”、“大人物”、“上流人士”、“上等人”、“领导人士”、“领导者”之类的都行,意思到了让观众能够理解就好,但如此直愣愣地翻译成“领先的人”实在是太差了吧,中文里也没有这么表达的啊?公映版字幕的翻译就这水准?

  第七个问题,公映版字幕把“negro”这个词翻译成了“黑人”,根据这个白人警察的种族歧视态度,翻译成侮辱性的“黑鬼”,才更能体现这场戏的语境和气氛。

  学过英语的人应该知道,美式英语中有不少词都能表示“黑人”这个意思,比如black、negro、nigger、African American等词,但这些词在英语的语境中,有的是含有对黑人的侮辱性含义的,比如negro这个词,在当今“政治正确”一统天下的美国,无论是大明星还是普通人,如果在公开场合使用“negro”这个词,都会招致众怒,因为“negro”已经被公认为是一个鲜明的“种族歧视用语”。

  回到影片中这个情节,托尼和雪利博士在某个南方小镇被捕,托尼的罪名自然是打警察,而雪利博士的罪名则是这个小镇仍在执行的黑人在日落之后不得上街的“日落小镇法”。而且从这些小镇警察对待雪利博士的态度来说,至少三个警察中的两个,都是具有强烈的种族歧视倾向的。所以当雪利博士提出要打电话给律师,并强调这是他应有的权利时,那个警长模样的胖警官才会不胜其烦地撂下截图中的那句话,显然此处的“negro”翻译成“黑鬼”比翻译成“黑人”,更契合这个胖警官的态度和情绪。

  虽然本片中多次出现“negro”这个词,在别的地方翻译成“黑人”也许无伤大雅,但在此处则必须翻译成“黑鬼”,才能将这场戏所表达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冲突”这些内涵,通过这个词鲜明地传递给观众,翻译成“黑人”显然就缺乏了原有的力度。相信公映版字幕的翻译人员心里也清楚“黑人”和“黑鬼”的不同,但翻译的时候为啥不多衡量一下,选择一个更为准确的用语呢?

  好了,以上这些,就是毒舌君上周观看《绿皮书》点映,在观影过程中随手记下的几处“糟糕翻译”了!当时也并没有逐字逐句地仔细盯着字幕看,结果就发现了这些问题,真要是再仔细看一遍,发现的问题应该只多不少吧!如果有机会再去影院看这部片的话,毒舌君一定会再补充一个“字幕纠错”的完整版!

  刚刚毒舌君还看到新闻,马云在《绿皮书》获得奥斯卡大奖之后,也去影院看片了,据说已经看了三遍。毒舌君很想知道,曾经当过英语老师,能用英语跟老外谈笑风生的马首富,在影院看到这种“糟糕翻译”,是一种啥样的心情呢?呵呵!(文/列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