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今天宣佈,總幹事天野之彌因病去世,享年72歲。天野之彌日籍,出生於1947年5月,2009年9月1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第53屆大會,當選為國際原子能機構新的總幹事。2017年贏得第三屆四年任期,原定2021年11月30號卸任。

72歲並不是很大,特朗普73歲了,還要競選連任呢。當然,天野之彌是從去年開始身體狀況不佳,打算提前卸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祕書處,還附上了天野之彌生前打算遞交離職信內容,他在信中說:「在過去十年中,在會員國的支持和原子能機構工作人員的奉獻之下,原子能機構為實現『原子用於和平與發展』的目標取得了具體成果。我為我們的成就感到自豪,並感謝會員國和機構的工作人員。」

他就任IAEA總幹事期間,見證了「伊核協議」的簽署,並且積極推動各方履行協議內容。今年6月天野之彌已經病重,仍然堅持在維也納召開的常規季度會議上發表講話,他說:「我擔心有關伊朗核問題的緊張局勢會加劇。正如我一直強調的那樣,伊朗根據聯合全面行動計劃所做的與核有關的承諾代表了覈查方面的重大進展。因此,我希望能找到辦法,通過對話減少目前的緊張局勢。伊朗必須根據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充分履行其與核有關的承諾。」可見一片赤誠。

由於他的病況,後期相關工作肯定已經移交別人辦理。包括伊核協議監管工作,不會受到影響。作為原子能機構負責人,他在覈問題是盡心竭力,貢獻很大。願他駕鶴西去走好!


天野之彌的去世,雖然不會對「伊核協議」的繼續執行構成重大影響,但卻相當於喪失了一條美國與伊朗雙方針對「伊核協議」的對話渠道,間接的加重未來伊朗局勢,同時也弱化了日本在國際原子能領域的話語權。

天野之彌是一名日本外交家,長期從事國際裁軍與核不擴散問題,曾參與1995年延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和2001年《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談判,在裁軍、防止核武器擴散、核能政策等方面經驗豐富。

自從2005年其擔任日本駐國際原子能機構大使後,在國際外交領域便有著較高的聲譽,而且在2009年7月份接替巴拉迪擔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至今。原本天野將在2021年11月30日卸任,但是由於身體原因,提前到了2020年春季。不過由於其年事已高,再加上繁重的日常工作,在7月22日不幸因病逝世,享年72歲。

在天野之彌去世後,美國特朗普政府鷹派人物、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伊朗副外長阿拉基奇,還有歐盟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都對其去世表示了沉痛的悼念,由此可見天野對於美、歐、伊三方關係的重要性。

之所以天野之彌會得到美、歐、伊三方認可,主要同其在任期間工作風格和背景有關。

天野的前任巴拉迪是一名埃及人,曾因美國繞開聯合國單方面進行伊拉克戰爭而不滿,因為當時他曾兩次向聯合國安理會通報對伊核查結果,多次強調伊拉克並不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以這種情緒直接影響到了巴拉迪在伊朗核問題上的態度,他認為對伊核問題應該「冷處理」,而不是一味的通過制裁措施來激化矛盾。對此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巴拉迪過於「軟弱」。

由於天野之彌來自於遭受過核打擊的日本,而且政策相對溫和,所以上任之初就成為各方認可的對象。儘管天野普遍被認為是親西方的代表,但在伊核問題上也起到了重要的斡旋作用。比如在2014年其負責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出具的「伊核問題」報告,就客觀評價了伊朗在同「伊核協議」締約各方談判後的原子能發展真實狀況,間接的推動了轉年「伊核協議」的簽訂。

而在2015年「伊核協議」簽署和美國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退出「伊核協議」後,天野負責的國際原子能機構仍然客觀的對伊朗的執行進行著監督,並沒有因國際社會的施壓而產生偏頗,這一點得到了美伊雙方的一致認可。天野之彌的去世,使得美伊雙方在目前劍拔弩張的情況下,喪失了一條可以對話的渠道。

除此之外,隨著天野之彌去世後阿根廷人拉斐爾·西和羅馬尼亞人費魯塔的繼任,日本在原子能領域的話語權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在目前福島核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未來可能會對日本政府在福島問題上產生一定的影響與壓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