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最著名的古都,一直就有很多种说法,四大古都、七大古都、八大古都,甚至十大古都有,不过出境率最高的还是西安、洛阳、北京三大古都。

如果讲到地理优势,在中国,唯二能称得上「山河表里」地形的,只有山陕二省。尤其是陕西关中地区,南亘秦岭,北面高原,东有黄河天险,凭秦岭与太行两脉拉开渭黄谷道为狭长防御纵深,少有腹背夹击的威胁。

西安的核心地理优势是关中四塞,潼关直入中原,武关可下江汉,萧关屏卫陇上,散关锁钥蜀道。基本上只要扼守住这四道关口,西安就固若金汤。历史上天下战乱,只要闭关,无纳诸侯,就很容易在八百里秦川上面称王,保住自己的独立王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凭借著潼关天险,三万陕西军人,在中条山对阵十万日本军队,坚守三年,打退日军十余次大进攻。日本最终都没能跨过潼关,可见他的先天防守优势多么强大。

而优势同时也是劣势,这里毕竟偏了点,对东南控制不力。土地也相对贫瘠,而且离海太远了。尤其是唐代之后关中地区气温持续下降,导致我国西部降水减少,关中的植被、粮食产量持续下降,长安的函谷关和三门峡天险对于漕运和赋税基本是一个噩梦,赋税粮草经过三门峡基本上三分之一都会损毁殆尽,很多时候都不得不面临著缺粮的尴尬事实,历朝历代建都于长安的王朝都要花大力气来运营洛阳,把洛阳营建地甚至比长安都好,周秦汉唐莫不如此。于是唐代之后,再没有大一统王朝定都长安。

相比之下,从夏商开始一直到现在,洛阳就是天下之中。对外的出口也并不多,至少在南北两个方向几乎不存在威胁。防御方在西边扼守住三门峡,在东边的平原地带利用中原的其他城市作为缓冲就足够了。这里向北越过黄河可以迅速的进入山西地区,向西直接进入关中,向南就是南阳盆地和汉水流域,向西就是黄河,是整个中国交通线的汇合处,对中国核心区的水运交通都很方便。所以不用担心漕运和赋税的问题。陆运距离也很短,可以迅速的辐射全国,当然防御性就不如长安了。

北京无疑是中国后三朝定都的最佳选择。它靠近北方主要威胁,有燕山山脉屏蔽北方主要威胁,又可拥兵镇守华北平原,大运河方便地保障了南方粮草源源不供的供给。

还有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历史上其他方向的少数民族最多只是个地方割据政权,凡是征服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来自于东北。

相比蒙古高原的干旱和恶劣环境,东北则是湿润地带,降水量可以达到400毫米,跟关内各省区差不多,还有辽河、松花江这样的大江大河,水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出来大规模的农业,也有放养猪群这样的定居牧业,经济实力是相当强的。

尤其是辽国骑兵趁著中原分裂内战时控制今天的京津地区,建立了南京道,掌握了汉族工匠,制造更多的兵器。既可以在华北平原作战,又可以依托燕山山脉进行防御,北宋很难招架得住。

所以朱棣当年将明都由南京迁往北京,是极具战略眼光的选择。否则可以想像,大明重兵偏安于南京,北方只有少数防御部队,华北动荡或沧陷,早晚得划江而治。而对元、清来说,定都北京也是可随时退回关外的选择。

咱们现在也是一样,定都北京除了普通流传的故事,当时的国际战略格局是主要因素。新中国刚成立时,美帝是主要威胁,苏联是依靠,定都南京,面对美蒋登陆,无险可守。而北京有封闭式的渤海和北朝鲜屏蔽,背后可方便地从苏联获得支援。华北也是连接东北、华东、及中原等经济中心的枢纽。即使中苏交恶后,毕竟燕山是个难以逾越的天堑,拱卫北京的重兵可以据险死守。


一个朝代的都城定在哪里,受经济、军事、地理等多方面的影响,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在不同时期各有千秋,而统一王朝定都北方多于南方,则是由建国根基所决定的。

秦朝的根基在关中,自然以咸阳为都。西汉刘邦最初准备建都洛阳,因为开国集团大部分都是山东人(此山指崤山),后来在娄敬、张良等立国在险思想的影响下才决定建都洛阳,到了刘秀,依然是靠山东集团夺得天下,自然就将都城放在了洛阳。至于南方,「不毛之地」,这时候还没有资格竞争都城。

三国时期,以及后来的十六国、南北朝,天下分裂,都是在自己势力范围内找个好地方建都,这里不再细说。西晋开国集团多是山东人,都洛阳;隋朝,关陇集团,都长安;唐朝,关陇集团,都长安;宋朝,开国功臣多山东人,都开封;元朝,北方人,都北京;明朝,江淮集团,都南京,靖难后由于朱棣势力在北京最强大,所以迁都北京;清朝,北方人,都北京;民国,蒋介石作为江浙集团的代表,自然都南京;国朝,北方解放较早,形势较好,自然不会往南方去。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2ff5b29fe2ed463c907aeebe4057e2e4", "vname": "", "vid": "v02016660000bdr739vqabaac298sqk0", "thumb_width": 64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296.12,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7403198}, "ultra": {"duration": 296.12,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35633341}, "normal": {"duration": 296.12,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11944214}}, "src_thumb_uri": "a96b000990d73abecefd",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a96d00034d455f3eeb77", "vu": "v02016660000bdr739vqabaac298sqk0", "duration": 296.12, "thumb_url": "a96d00034d455f3eeb77", "thumb_uri": "a96d00034d455f3eeb77", "md5": "2ff5b29fe2ed463c907aeebe4057e2e4"} --}


因为北方威胁严重,以及早期南方整体发展滞后,再加之交通资讯等问题,根本性的决定了北方更易成为军政重心。

先说南方发展落后

虽然很打击人,但以南京为例,此前唯有晋代「衣冠南渡」才第一次得到发展。从六朝古都可以看出,除三国孙吴(计58年)以外,几乎皆为南朝政权。目前我们可以肯定南朝政权是中国史上的重要一节,也是得以保留正朔的一只火种。但严格点看吧,南朝这几个政权都是相互延续的,这以晋为基础的刘宋、萧齐、萧梁和陈朝,它们之间并无太多的不同,视为一体是可行的,所以这只能算是第一次发展期。并且这一时期的发展,并未涉及像秦远征时期那么远的地方,广东便已算辐射极限。

再到第二次大发展,则是五代十国及南北宋时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南方得以迎来了第二次飞跃式的发展,彻底奠定了自身成为经济重心的可能。但是也可以说以南京为分界线的南方总体发展,在历代大多数情况下,多是屈于客观大环境,且定型时间较晚。这并非说南方遭人嫌弃,而是因为这北方问题实在太需要重视。

关于北方问题的严峻程度

很多人一提北方边患就会想到匈奴,但别忘了在周朝时,有犬戎破镐京、杀幽王、掠褒姒,虽然很侥幸可这是事实。从历代游牧民族的入侵看,就属这次问题最严重。掠个漂亮姑娘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此后哪朝帝王死的这么憋屈过?没有。

因此从秦汉以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华夏民族的进击,无分秦汉亦有隋唐,对北方一直都讲究的是个怼字。纵观咸阳、长安、洛阳这几处都城,距离当时的边境都不甚远。以今日西安为例,距离包头(五原)不过七百多公里。而一提五原就能想到吕布,吕布可是自认汉人的,这就是打出来的影响力。所以说……

  • 说秦,容易想起匈奴,但其实他们灭了个东胡。

  • 说汉,好吧,刘邦比较矬,著名事迹是白登之围,可还有卫青霍去病啊;

  • 说隋,世人皆知远征高丽,可也有降突厥、征林邑、驯契丹、收琉球、慑伊吾等著名事迹;

  • 说唐,天可汗之名源于突厥,且还与吐蕃纠缠不清,直至长庆会盟碑搞定。

  • 说宋,各家兵马层出不穷,折家的「内屏中国,外攘夷狄」挺能说明问题。

再此后元明清都是很北方的政权,我们也得以看出此后南方经济的富庶。或者这可以说「定都越往北,南方越受益」?自南宋以后,至清为止,经贸上南方逐渐成为大头,况且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种话,这也是个女真人说的……呃,虽然是元初时说的。

著重说下南京,这是问题的关键

其实以最值得争议的朱元璋与南京来看,定都这种事也是有「兴废存数,只得听天」这种话出现的。这只能证明南京当时作为诸般考虑,在朱元璋心中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以当时最明显的问题来说,定都南京首先就有偏安之嫌,对边患诸事有鞭长莫及之感,所以最初朱元璋意属临濠(今安徽凤阳),即便在劝说之后,也定了个中都(凤阳)、北京(开封)。再之后考察陕西,就客观因素总结,最终朱元璋发现,南方已呈重心,而北方边患又客观存在,所以旧时长安地,今再难为都。此后朱棣也由于北伐的客观需求才舍南定北。

应该说军政问题在哪里,历朝天子们这定都就在哪里。从这点看,知难而进、坚韧不拔也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

或者有人会以清朝为例反驳这点,然而从根本看,早期满清政权面临的也多是北方问题,如喀尔喀诸部、雅克萨之战等,北方问题的出现明显早、重于南方。但由于之前提到的经济重心转移,此后对南北发展在宏观决策上,满清政权出现了失衡(其实就是观念固化),加之各种客观因素,因此在乾隆之后,才逐渐出现了颓势。至于说今日定都南方,从国际形势需求看是极不现实的,与荒唐的国运说毫不相干,但由于太敏感,便说到这里为止罢。


谢谢邀请。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都城,不仅仅是政治军事中心,更是经济文化中心。

先秦时期的夏商周,都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秦汉之后的历朝历代,除了东晋、南宋这些偏安一隅的朝代,都城基本都集中在北方,很少在南方,这是为何?

首先,文化发达程度。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因此先秦时期的夏商周都城均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繁荣是唐宋以后的事情了。

其次,军事地理位置。

我国地形属于西部和北部较高,南部和东部较低,在冷兵器时代,地势高起到的最直接作用是易守难攻。自从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后,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最大隐患,把都城建在北方,可以起到天子守国门的监督作用,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虽然明朝初期的都城在南京,但明朝实行两京制,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一方面是北京是自己做藩王时候的故土,另一方面北元依旧猖獗,是大明的隐患,迁都北京可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后来朱棣就曾多次北伐。

最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方,南方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得益于南宋迁都杭州的影响,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力和大量的劳动力。


感谢邀请。

很多人认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然后进行一番推演,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多么正确,其实,太扯淡了!

中国大一统的王朝,其征伐统一基本上都是由北向南或由西向东的,除了大明王朝以外。这是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的。

除中国近代以外,中国的边患主要来自于两个方向,分别为西或北,这从地图上看就很好理解,西边和北边有广袤的陆地,有很多不从事农耕文明的民族在侵扰中原,这使得北方的汉人必须保持比较旺盛的战斗力,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也。基于此北人较南人更好斗,时至今日民风犹是如此。

此外,北方汉民族与曾经被视为夷狄的胡人们发生了若干次民族大融合,比较典型的是鲜卑和契丹与汉族的融合,要知道,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盛唐,开国君主李渊就有八分之一鲜卑血统。民族融合比较有利于优生优育,这在生物学上早有定论,否则也就不用禁止近亲结婚了。因此北方人身材普通较南方人高大些,抛却个别现象,譬如能打的叶问,身大力不亏是个格斗的优势,否则拳击比赛也不用分公斤级别了。能打的北方人骑著快马,统一中原大地自然容易些。

既然北方人实现了大一统,那么显然北方人更喜欢待在自己习惯了的北方,南方嘛,又潮又热,很不习惯,于是乎选北方自然有其合理性。

值得说明一下的是明朝,洪武最初是定都南京的,怎奈革命成果分配不均,便宜了小孙子朱允炆,惹火了小朋友的四叔朱棣,来了靖难,从北方———又是北方,杀将下来,夺了皇位,迁都北京,美其名曰天子戍边。

南京做了好几朝的首都,都不长久,明如此,太平天国如此,中华民国亦如是,让人心里总觉得有点儿小忐忑,本著少折腾的原则,和平解放的北平又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历史证明,决策是英明的,政权是稳定的!


要看他们起源,他们的基本盘,通俗点说,老巢在哪里,就用哪里做都城。

秦汉,都是发家于关中,于是就定都关中。有个家伙劝项羽以关中为基地,项羽没同意,他还骂项羽沐猴而冠,被项羽烹了。这倒真不怪项羽,这人明显胡扯八道,项羽的根基楚国,还得罪了那么多关中人,脑子有包才去关中。

东汉刘秀的根基就在中原,所以就定都洛阳,虽然说起来洛阳没太大地理优势,和关中没法比。

隋唐起于关陇军事集团,定都关中也是理所当然。

从宋朝开始,随著南方开发程度加深,经济越来越发达。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原先物产丰富的关中越来越贫瘠,而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首都,注定必须供养大量不是生产的人员,关中已经失去了作为首都的能力。定都时必须考虑如何把南边资源运到京城的问题,宋明清都选了方便漕运又和自己传统势力范围接近的地方。明朝朱元璋本来选的南京,离他的势力范围很近,谁知道儿子朱棣篡位,朱棣又搬去了自己的老巢。蒙元和满清不用说,离老家近。

那么,为什么又是这些势力范围在北方的人建立了王朝呢?答案没那么复杂,就是他们更能打,中国政治文化从汤武革命开始,到春秋战国结束,就已经彻底终结了继承规矩这种说法,赤裸裸的靠暴力,谁暴力强谁坐天下,大家很快就会认他。不像日本欧洲封建时期,特别讲究传承,传承上讲不通,想都不会去想,没谁做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而就暴力的能力来说,大多时候北方比较强,和北方多族群杂居有关系,草原人一方面社会结构就是围绕著战争组建的,男人的社会地位和武勇程度息息相关,更适合战争,另一方面马相关的有优势,而马是中古时代的大杀器。


自古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的几个大一统王朝基本都是在中原地区或靠近中原地区的地方建都,其一是出于政治考量,毕竟这一带是自身根基最为雄厚的地方,即便有什么变乱,也容易控制,不至于连一块立足之地都没有。其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的开发远远胜过南方,经济发展远超南方。古代中国是农业经济,北方土地大量被开垦,成为国家经济的保障,因而大量的人口也集中在北方。而南方经济的发展直到南宋以后才随著大量人口的南迁逐渐发展起来,而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的。所以秦,汉,隋,唐,北宋定都北方地区是必然的。后来的元朝也主要是出于政治的考量定都北京。明成祖朱棣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也是因为这里是自己起家的地方,易于控制,当然也有实边的意思。清朝做为入主中原的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当然也是把政治因素放在第一位而选择定都北京。南下可以进一步控制南方各地,向北可以控制蒙古各部,而且如遇到危机不得不放弃政治中心时还可退出关外继坚守。

所以可以说统一王朝选择定都北方最主要的还是政治上的需要,其次才是其他因素,当然这其中主要还是经济因素的作用。


主要的大一统王朝也就是汉唐明清;

宋以前【主要是汉唐】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且长安洛阳地理优越,有险关可守,另外丝绸之路繁荣;

北宋开封依河而建,只求交通便利;

元清起自北方,不可远离草原/东北根基,但须运河输血;

明朝长期与蒙古各部交战,北方容易调度,即便没有【天子守国门】那么夸张,但京师在北方对于稳固北方安定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这使我想起两个词,「问鼎中原」,和「一统华夏」。虽然不挨边,但古时都指的是北方。因为在古代,北方是人类文明起原的始发地。在读历史教材中可以看到,黄帝、炎帝的联盟,留下的是「炎黄子孙」的词语,要知道他们都生活在北方呀。以及后来的尧、舜、禹的故事也流传在北方。所以古代的发展一直围绕在北方,他们认为,只有这里稳定别处才能发展。也正是这个原因,一切的文明,争斗都在北方。所以古代的都城都在北方也就不奇怪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