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盈不願意娶姐姐的女兒張嫣,而劉徹卻願意姑姑的女兒陳阿嬌,從表面上看,是因為血緣關係的遠近。但其實,歸根結底都是為鞏固自己的皇權。

大家知道,劉盈當皇帝期間,大漢帝國的大小政事實際上是由他母親呂后所說得算,劉盈作為皇帝,自然心不甘情不願,所以他需要擴充自己的勢力,重新奪回權力。

最開始,劉盈想讓他的大哥劉肥到中央政府就職,以瓜分呂后的權力,結果被呂后給嚇得狼狽而逃;隨後,劉盈又想拉攏功臣子弟來和呂后對抗,結果曹參的兒子剛冒頭,就被曹參一頓打得下不了牀。在這種背景下,劉盈權力擴張只途徑,就只剩下一條路:結婚。

因為,皇帝處於天下權力彙集的中樞。所以,帝國的權力就是以皇帝為中心進行分配的。也就是說,無論誰當了劉盈的皇后,她父親、叔伯、兄弟的權力,都可以得到超越常規的上升。事實上,在兩漢時期,外戚永遠是最舉足輕重的利益集團。甚至而言,呂后之所以能夠成為大漢帝國執政官,就是因為她的外戚身份。

但是,如果劉盈結婚,他的皇后自然就成為地位最高的外戚,同時,皇帝的岳父、大小舅子們都會成為新貴,那他們與皇帝的母親、舅舅們放在一起,就意味著兩個外戚並存。到時,他們之間的權力應該怎樣分配呢?不論怎樣分配,他們之間的矛盾,都會自然而然的產生。這樣一來,劉盈就可以借力打力,逐漸擺脫呂后的控制。

呂后顯然不會給劉盈這個機會,所以她就讓劉盈娶張嫣為皇后,這樣這個問題就可以圓滿解決。因為,張嫣是劉盈姐姐的女兒,也就是呂后的親外孫女兒,並且還只是個12歲的小女孩,所以她當皇后,自然得由她的父母做監護人,這樣張嫣的父母就成為地位最高的外戚。

但問題是,張嫣的父母魯元公主和張敖,一直都是在呂后的羽翼下生活。因為,沒有呂后的極力勸阻,張敖恐怕在失國之時,就被劉邦殺掉;同是,沒有呂后的極力勸阻,魯元公主現在恐怕早已在匈奴單於的帳中當閼氏。所以他們兩個人,完全都是以呂后馬首是瞻。

從這層意義上說,惠帝娶張嫣為皇后,就喪失了利用自己妻子一系的力量,制約他母親一系力量的機會。因為,這兩系力量的代表人物,都是呂后。基於劉盈的本意,他絕不可能想娶自己12歲的外甥女當皇后,但是,他卻不得不娶這樣一個新娘。

劉盈貴為皇帝,想有所作為,但是他的母親、舅舅們都不可能聽從他的命令;而那些功臣們,也和他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於是,劉盈在位七年後就鬱鬱寡歡而死,享年24歲。

等到漢武帝時,他之所以願意娶自己姑姑的女兒陳阿嬌為皇后,甚至許諾要金屋藏嬌,是因為陳阿嬌的母親館陶長公主,是大漢朝有史以來最顯赫的公主,她是竇皇后唯一的親生女兒,也是漢景帝唯一的親姐姐,更是文、景兩朝唯一的長公主。

館陶長公主的權勢有多大,我們只需要知道,本來漢景帝的太子是劉榮,而館陶長公主也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榮,但劉榮的母親因為館陶經常向漢景帝獻美女而心生怨恨,所以拒絕了館陶的請求。

於是館陶長公主便轉向劉徹的母親王夫人求親,而王夫人立馬同意了這麼婚事,而劉徹更是指著館陶長公主的女兒陳阿嬌說:「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一定要造一座金屋子給她住。」

後來,在館陶長公主的運作之下,不僅劉榮的太子之位被廢,劉榮的母親也抑鬱而死,劉徹則被立為大漢朝的太子。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劉徹能夠當上太子,陳阿嬌的母親是最大的功臣,這也是為什麼劉徹要金屋藏嬌的緣故。當然,後來陳阿嬌失寵被廢,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他們家的權勢實在太大,以至於漢武帝都感受到了威脅。


漢高祖劉邦有八個兒子,一個女兒,分別由八個后妃所生,劉盈是他的次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劉邦的唯一女兒嫁給了趙王張耳之子為妻,後生下女兒張嫣。劉盈與姐姐魯元公主都是由呂后所生,因此二人屬於同胞姐弟,而張嫣就是劉盈的親外甥女,張嫣比劉盈小了八歲。如此一來,劉盈不願意是有道理的,舅舅取外甥女豈不是很荒唐!但是她的母親被權欲矇蔽了雙眼,非要搞一個「親上加親」的鬧劇,目的是想要整個家族都享受到榮華富貴。而漢惠帝雖做為一國之君,但是被呂后牢牢的壓制,即便有一萬個不願意,但不敢違抗母親的意願。所以,漢惠帝只能做無聲的抗爭,至始至終都沒有碰過小外甥女,張嫣也沒有生下孩子,直到去世還是處女之身。張嫣41歲去世,與惠帝合葬,後世把她喻為花神,並立花神廟以示紀念。

(張嫣劇照)

而武帝劉徹取的是自己的表姐,並不是自己的外甥女,而在古代表情結婚的例子很常見。武帝的表妹就是金屋藏嬌的主角陳阿嬌,阿嬌的母親的劉嫖與武帝的父親景帝又是親姐弟,他們的母親就是文帝的皇后竇漪房。阿嬌的父親陳午是西漢開國元勛陳嬰之後,所以漢武帝娶的是親姑姑的女兒。

那麼,武帝劉徹為什麼願意取表妹阿嬌,並許諾金屋藏嬌呢?

其實到頭來就是一場政治婚姻,但是孩提時的武帝肯定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景帝一共有十四個兒子,劉彘(武帝小時侯的名字)排行第十。按道理,太子之位怎麼也輪不到他的頭上,況且景帝已經立了長子劉榮為太子,與此同時小劉彘被封為了膠東王。但是小劉彘卻得到了命運的眷顧。

(小劉徹劇照)

武帝的姑姑是個權欲燻心的女人,她想把女兒阿嬌嫁給太子劉榮為妻,等劉榮繼位,阿嬌自然就成了皇后。事實上,劉嫖雖然想得很美,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沒想劉榮的母親慄姬根本就不同意這門婚事。

原來劉嫖為了從景帝身上撈利益,隔三差五往宮裡送美女,搞得景帝逐漸冷淡了慄姬,景帝雖然立了她的兒子為太子,但對皇后的位置卻隻字不提。所以慄姬認為都是劉嫖壞了她的皇后夢,早就對她懷恨在心,當然也不可能給兒子娶她的女了。

劉嫖在慄姬那裡碰了壁,很快就有了主意,因為以她在景帝心中的地位以及自身的謀略,想讓景帝換個太子並不是難事,於是劉嫖就看上了聰敏才智的小劉彘。

一日,劉嫖將小侄子放在腿上,指著周圍的宮女逗劉彘說:「彘兒喜歡那個美女?姑姑讓她給你做媳婦!」沒想到劉彘連連搖頭,說一個都沒看上。不過他倒說喜歡錶姐阿嬌。劉嫖又說:「你真的願意娶表姐阿嬌?」

劉彘很乾脆的回答到:「願意!只要娶了阿嬌為妻,將來一定給她建一座金屋子!」

劉嫖聽了喜不自禁,所以最終通過她的謀劃運作,以及劉彘母親的積極配合,景帝廢了長子劉榮,將七歲的劉彘立為太子,並改名劉徹。

(阿嬌劇照)

總結:首先我們不去質疑故事的真實性,特別是當時的武帝只不過是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他更本不明白期間的利益糾葛。即便故事是真實的,也只能說明小孩子的一顆純真的童心。但是孩子肯定左右不了大人的想法,當時武帝的母親自然清楚其中的利害得失,即便是小劉彘不願意,但也只能聽從大人的安排。而小時侯的武帝也有討人喜歡的地方,更有吸引景帝的過人之處,所以景帝才會立其為太子。從景帝的內心來說,他也不會拒絕這場婚姻,必竟皇后也是自家人。所以,武帝娶表姐阿嬌,也有一部分是身不由己的緣故,但是表親結婚並不受詬病,但是惠帝娶外甥女就有些違背倫理了。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這二樁婚姻本質上都是政治連姻,但區別在於劉盈是張嫣的親孃舅,屬於亂倫,而劉徹是陳阿嬌的表哥,當時叫姑表親,親上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1

劉盈與魯元公主一奶同胞,當年劉邦兵敗彭城,逃跑時從車上扔下去的就是這姐倆,兩人患難之中成長,情深意濃。

劉邦死後,十六歲的太子劉盈即位,就是漢惠帝。

劉盈雖為皇帝,但卻是呂后獨霸朝政,呂后為保呂家永享繁華不墜,居然做出了一個狗血的決定:她要把自己的親外孫女,也就是魯元公主的女兒張嫣嫁給親舅舅劉盈。

張嫣年僅九歲,小時候自己親手抱過,現在喊自己親姐姐為丈母孃,劉盈當然不同意這樁婚事,魯元公主也說:「舅舅和外甥女成婚,這是喪盡人倫、天理難容的事情,不怕天下人恥笑嗎?」

但面對心狠手辣的呂后,姐弟二人只好違心依從。

歷史上最奇葩一樁違揹人倫道德的婚姻產生了,九歲的外甥女嫁給了自己的親舅舅。

劉盈心裡認定張嫣就是個孩子,所以一直沒有夫妻之實,三年後惠帝劉盈抑鬱而終,後張嫣一直獨居,病死時年僅36歲,凈身時發現,張嫣還是處子之身,後人為了紀念她,尊她為花神!

2

陳阿嬌生母是漢景帝一奶同胞姐姐館陶公主劉嫖,在慘遭慄妃拒絕後,她與劉徹生母王夫人達成了後來「金屋藏嬌」的政治交換。

劉徹繼位後,對兒時的「金屋藏嬌」早已忘卻,並對陳阿嬌十分不滿,但懾於姑媽劉嫖的能量,違心的進了洞房,所以二人感情可想而知。

後衛子夫為武帝生了三女一男,母以子貴,倍受武帝寵幸,尊寵日隆,其孃家自然雞犬昇天。

陳皇后自恃武帝能登上九五之尊,全因母親鼎力相助,於是驕橫無禮。武帝理應喫水不忘挖井人,理應三千寵愛於吾身,現武帝對自己不理不睬,遂拿出女人的「一哭二睡三上吊」,尋死覓活,鬧得宮中雞犬不寧。

為生育皇子,陳阿嬌遍請天下名醫神漢,用盡奇醫妙方,但肚皮依舊如昨,司馬相如固然文采斐然,換來的仍舊是獨守空牀,淚流到天明。

陳阿嬌母女最後竟用「巫蠱」,詛咒漢武帝和衛子夫,換來了「皇后不守禮法,祈禱鬼神,降禍於他人,無法承受天命,交回皇后璽綬,離開皇后之位,退居長門宮。」

後陳皇后在長樂宮悽涼的冷風中鬱鬱而終,年僅26歲!

劉盈是張嫣的親孃舅,劉徹是陳阿嬌的姑表兄。從血緣說,遠近有所不同,在古代,姑表姨表聯姻一直是作為親上加親的美事看待,而親孃舅娶外甥女,可就罕見了,難怪惠帝不肯而武帝欣然。但金屋藏嬌故事正史無載,出自一些野史志怪小說如武帝故事,不排除後人附會,而事實上這兩宗親事都成功了,共同點就是都不得善終。

劉盈從出生開始就擔驚受怕,彭城之戰劉邦聯軍大敗,在家鄉的老小被楚軍抓獲,劉盈與姐姐幸而走脫,在路上遇在劉邦敗兵,一跑逃走,幾次被劉邦踢下馬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等到天下初定,身為太子也不得安寧,經歷戚夫人呂后之爭,換太子風波等事,好不容易熬死劉邦,當上皇帝,又迎來母親呂后的後黨與開國功臣明爭暗鬥。在這種環境下,為了鞏固劉盈的地位,呂后做主迎娶了親外甥女張嫣給劉盈當皇后,親上加親同時也聯結漢初異姓王這一股力量。

劉盈從感情上當然不願意,他為人仁慈甚至有點懦弱的性格,造成很多被動。假如他是剛強果決的人,就不需要呂后如此強硬,連為帝王作本紀的史記,也隱晦的把他從帝位抹去,沒有惠帝本紀只有呂太后本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不樂意迎娶外甥女是他政治上幼稚的一個體現。同是為兒子操心,王娡比呂后輕鬆多了,兒子有不世出之才,聰明人做事流水行雲,若符節拍。在景帝太子劉榮之母慄姬拒絕館陶公主劉嫖的提親時,時為美人的王娡主動湊了上去,為膠東王劉徹向陳阿嬌提親。

王娡的政治嗅角超出常人,景帝雖立太子,事實心中猶豫,在生劉徹之前王美人頗有心計的向劉啟說夢日入懷,打好伏筆又在後宮團結人心,徐圖後舉。在館陶公主被拒婚羞愧無地時,主動提親,自然得到權傾天下的公主另眼相看。野史說館陶公主笑著問劉徹意下如何,年幼的劉徹高興的說,如果能得阿嬌做妻子,我就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這就是金屋藏嬌的由來。這樁親事使得劉徹得到極大助力,終於取代劉榮當上太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作為政治產物的兩位女子,結局都不太好。張嫣十二歲結婚,十五歲守寡,一輩子保持處子之身,功臣誅諸呂時被廢后,長期居住在北宮,鬱鬱寡歡,四十歲時逝世。陳阿嬌當上武帝皇后之後,貪得無厭,與其母劉嫖向武帝求索無度,對後宮諸人刻薄,屢次加害受寵的衛子夫和其弟衛青,最後因無子失寵,被廢去皇后位,幽居長門宮而死。


方圓論壇觀點

劉盈這個皇帝做的很窩囊攤上呂后這麼一個強勢的母親,在劉盈短暫的皇帝生涯之中劉盈無疑就是呂后手中的一隻傀儡。雖然古代皇族世家之間為了聯姻很多時候都是親戚之間結婚。但基本上也都是同輩之間的,多多少少還是講究一點長幼輩分的。像劉盈娶自己外甥女的還真不多見,更何況當時要娶的外甥女才十歲。之所以劉盈不願意娶姐姐魯元公主的女兒,但最終還是被迫娶了就是因為被呂后逼迫的結果。而劉盈之所以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很大程度上也是生理心理上承受不了呂后的壓迫最終憂鬱而死。而娶姐姐魯元公主女兒這件事對於漢惠帝劉盈來說也是一個心靈創傷。

呂后之所以要逼迫劉盈娶魯元公主的女兒完全是出於自己的私利。劉邦去世後漢惠帝劉盈繼位,劉盈天性懦弱善良而呂后又是一個強勢的人。所以基本上劉盈的一舉一動都在呂后的掌控之中。後來呂后為了加強對劉盈的控制,也為了加強自己孃家的利益所以決定把女兒魯元公主的女兒嫁給劉盈。劉盈無力反抗不得不接受娶了自己的外甥女。雖然婚禮辦的很熱鬧但劉盈內心極為矛盾恥辱。也因為劉盈的心病癒發的嚴重。當劉盈死的時候才23歲,而他的外甥女皇后才14歲。據記載漢惠帝劉盈死後皇宮內部檢查張皇后還是處女。

再說漢武帝娶阿嬌實際上這就是一樁政治交易。而且但還是漢武帝劉徹還是一個四歲的光屁股小娃娃根本就不懂什麼娶老婆之類的。而「金屋藏嬌」也不過是小孩子之間的戲語罷了。就算是古代孩子早熟,但四五歲的小孩能懂什麼?

眾所周知漢武帝劉徹並不是漢景帝的長子。按理說就算排著繼承位的順序也輪不到劉徹。雖然漢景帝十分的喜歡劉徹,也十分的喜歡劉徹的母親王美人,但是也沒有喜歡到不顧一切的廢掉太子的地步。漢景帝的正妻薄皇后無子嗣所以在漢景帝繼位後還活著的兒子中劉榮的歲數最大所以被立為太子。而劉榮的母親慄妃也母憑子貴受到了漢景帝的寵愛。本身劉榮的太子地位是十分穩固的。但是後來漢朝第一位長公主也就是漢景帝的姐姐劉嫖想把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嫁給劉榮當以後的皇后,但是被慄妃拒絕了。自從劉榮當了太子之後慄妃就開始囂張跋扈看不起任何人。她在拒絕了長公主劉嫖的好意後還嘲諷了劉嫖,這就讓劉嫖深感侮辱。所以劉嫖決定報復慄妃。

而漢武帝劉徹的母親王美人得知此事後對劉嫖示好表示想讓兒子劉徹娶陳阿嬌。而劉嫖也知道漢景帝也是很喜歡劉徹的。所以劉嫖決定和王美人聯姻對付慄妃。要知道劉嫖作為漢景帝的姐姐是十分有地位的不僅漢景帝寵她,竇太后也寵她。所以劉嫖就經常在漢景帝面前誇讚劉徹並且誣陷慄妃無德。本身漢景帝還是很相信慄妃的,但架不住劉嫖一直的詆毀,最後漢景帝也發現了慄妃的無情和囂張跋扈,再加上當時太子劉榮也犯了一些小錯漢景帝一怒之下廢了太子劉榮也貶斥了慄妃。之後又在劉嫖的蠱惑之下立了劉徹為太子。所以說劉徹能當上太子劉嫖居功至偉。而劉徹和阿嬌的婚姻不過是他的母親王美人和長公主劉嫖的一場政治交易罷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年劉邦帶著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三萬大軍擊敗,他在逃跑的路上,左腳右腳一個快動作,把自己的一雙兒女踹下馬車,就是希望馬車跑快一點。這一雙兒女中男的便是後來的漢惠帝劉盈而女娃則是他的丈母孃魯元公主。沒錯他們既是兄妹關係,也是丈母孃與女婿的關係。這件事聽起來有些可怕,但是確實是發生了。而多年以後,漢武帝迎娶自己姑姑的女兒陳阿嬌做妻子,金屋藏嬌的故事一直流傳到現在。那麼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

第一,劉盈娶的是自己的侄女兒,漢武帝娶的是自己的表姐,輩分不同。

首先要確定一點,這兩者之間是沒有任何相同點的。張嫣是劉盈的親侄女兒,魯元公主本身就比劉盈要小,可以說張嫣是劉盈看著長大的小姑娘。劉盈怎麼可能下得去手呢?而漢武帝這邊就不同了,陳阿嬌是漢武帝的姑姑館陶長公主的女兒,也就是說,陳阿嬌是漢景帝的侄女兒。漢景帝如果娶了陳阿嬌那纔算是跟劉盈一個樣子。但是漢景帝沒有做這麼無恥的事情,輪到劉徹的時候,事情就完全不同了。兩個人是同一代的人,當時也沒有說近親不能結婚,所以劉徹跟陳阿嬌結婚,在當時看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第二,劉盈不願意娶張嫣,甚至到死張嫣都是處女。漢武帝卻願金屋藏嬌。

劉盈從內心的角度來說,是根本不願意娶張嫣做皇后的,畢竟她歲數太小,又是自己的親侄女兒,這種事情有違人倫。所以在張嫣入宮後,一直到劉盈去世前,她都沒有得到劉盈的寵幸。這麼看來漢惠帝還算是有點良心,比自己的老媽不知道強多少倍。在劉邦和呂后那樣的教育之下,漢惠帝還能如此善良,實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事情。只是可惜的是,他畢竟是呂后的兒子,他去世以後,自己的六個孩子都被陳平等人以各種理由殺害,目的很簡單,呂后的殘餘後代是不能留著的。

漢武帝這邊可就完全相反了,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自己的表姐陳阿嬌,那個時候兩個人還是兩小無猜。他姑姑館陶公主就問劉徹,長大了願不願意娶陳阿嬌做老婆啊?劉徹大笑著說,長大瞭如果能娶陳阿嬌做老婆,那我就用黃金建造一座宮殿,給陳阿嬌居住。這就是金屋藏嬌的由來。後來漢武帝還真的這麼做了,只不過這座黃金屋在衛子夫出現以後,變成了冷宮。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一起來看第三點。

第三,劉盈貴為皇帝,娶張嫣對自己沒有作用。劉徹娶陳阿嬌卻是上位手段。

這就涉及到一個嚴重的問題,劉盈為什麼要娶張嫣呢?其實他是發自內心不願意的。娶張嫣對劉盈來說沒有任何好處,但是對呂后就不一樣了。劉盈本身已經是皇帝,富有四海。只要自己的老媽去世,那他就成為真正的一國之君了。但是呂后希望自己家的人能夠永遠控制大漢朝,所以就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了自己的兒子。而從劉盈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對他來說,除了累贅和負擔以外,那就只剩下內心的譴責。所以劉盈並不願意做這件事。

而漢武帝這邊又完全不同了,他的母親當時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妃子王美人。他自己排行又不靠前,而且是庶子。如果想要登基做皇帝,除了非常手段外,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他老媽的安排下,他承諾迎娶館陶公主的女兒做老婆。這是一場政治上的交換,怎麼說呢?館陶公主是漢景帝的姐姐,是竇太后的親生女兒,竇太后如果從家族的角度去考慮,也會願意將館陶公主的女兒嫁給未來的大漢天子,所以這是大家共贏的局面。漢武帝是非常高興的,畢竟自己也喜歡錶姐,而表姐的地位對自己來說又如此重要,何樂不為?


此題既屬於歷史領域,談點看法,以為作答。

漢惠帝不願取張嫣,是因為他們是親舅和親外甥女的關係。

漢武帝劉徹願娶陳阿嬌,又僅因為他們是表兄妹,更是其母王美人布的一個大的局。

一,出身於民間的呂雉育有一女一子。長女就是魯元公主,兒子就是漢惠帝。四年的楚漢相爭,終於以項羽自刎烏江結束,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做了開國皇帝。嫡子劉盈被立國為太子,待劉邦駕崩,也就成了史書上的漢惠帝。

及至婚齡,母親呂后想出了"肥水不留外人田的餿主意。此時她的長女已嫁趙王張敖,弄生下一女名張嫣,年齡僅十一二歲而已。呂后強迫劉盈這個舅舅去娶自己的親外甥女。這有悖人倫,劉盈當然不同意。

但終究由於性格懦弱扭不過強勢的呂后娶了張嫣。但對其一直是按舅父與外甥女相處的。直至劉盈死,張嫣仍潔身如玉。

二,漢武帝劉徹和陳阿嬌則性質不同。

劉徹的母親王美人,在民間已婚配並生有一女。入宮後品級很低。兒子劉徹壓根與皇帝位毫無關係。

但人所難料的機遇和命運的改變令人稱奇。這一切都要從館陶公主劉嫖說起。

她是景帝的長姐,陳平的兒媳。育有一女陳阿嬌,當時三四歲而已。這是一個愛虛榮攀高枝的女人。她描向了太子劉榮,想把阿嬌許配太子,將來做皇后,不料遭到太子皇后母親的反對。這下惹惱了劉嫖。轉向了四歲的劉徹。

一日劉嫖問四歲的劉徹:吾兒一旦做了皇帝,如何對待阿嬌妹妹。劉徹對姑母的回答很乖巧:當築金屋藏之!劉嫖大喜。隨在太后、景帝面前說太子劉榮母子的壞話,終導致劉榮母子:太子、皇后之位被廢。四歲的劉徹被立為太子,其母王美人也成了王皇后。

不過武帝母子並未食言,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就是陳阿嬌。更為後人留下了"金屋藏嬌"著名成語。


不知道樓主在想什麼。

漢惠帝不願意褻瀆張嫣,是因為他自己是張嫣的親舅舅。漢武帝願意娶陳阿嬌,因為陳阿嬌是姑姑的女兒,雙方是姑表姐弟。


張嫣是劉盈姐姐的女兒,是他的外甥女,陳皇后是劉徹姑姑的女兒,是他表姐,古代表姐弟結親很常見,也不違反倫理,但是舅舅娶外甥女,這不符合倫理觀


你的問題有矛盾。怎麼能一樣?劉盈要取自己的外甥女,試問,那個舅舅願意?

漢武帝金屋藏嬌說的是自己的表姐,自古表兄妹成親的太多了!

所以多讀點書有好處,不然提問顯得你很弱小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