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是三國時一代名士,胸有韜略。他為劉備集團立下了很大功勞,分別是迎劉備入川和助劉備奪取漢中。法正善於奇謀,後面陳壽在寫《三國志》時,對他評價頗高,認為他可以和魏國的郭嘉相比。

下面說一下法證的兩大事蹟。

首先,在劉備入川這件事上,法正的功勞最大。法正是西川的主要謀士,地位很高。他與張松關係很好,二人常常一起商討政治大事。他們覺得西川劉璋性格過於羸弱,不足以成大事,在漢末這亂世中,劉璋必定守不住,西川早晚會被他人所奪取。起初,法正和張松想迎曹操入川,隨著張松出使曹操屬地,回來後把自身經歷,所見所聞告訴法正,法正覺得曹操並非自己需要的明主。經過一番思索,二人覺得劉備應該是一位明主,當年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出山,可見對人才很渴求。那麼在劉備帳下,肯定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法正和張松於是決定接洽劉備,這次出使的是法正。這時赤壁之戰已經結束了,劉備已經擁有了荊州大部分地區。法正見到劉備以後,劉備以禮相待,法正頗為感動。於是向劉備說道:西川乃天府之地,兵精糧足,昔日高祖據此以成霸業,現在的劉璋懦弱,不足以守住西川,請主公早日入川。劉備深以為然。

恰好這時漢中的張魯派馬超討伐西川,劉璋很害怕,於是請劉備相助。劉備帶著法正,順其自然入川了。可是世事難料,劉備一行剛進入蜀地,張松就因為迎劉備一事被發現,被劉璋除掉了。輔助劉備進川一事,全落在法正身上。劉備接到消息稱劉璋準備堅壁清野,對奪取西川一事有所猶豫。法正勸說到:劉璋斷不會堅壁清野,他雖然沒有什麼能力,但不會嚴重損害百姓利益。最後劉備在法正的輔佐下,順利佔有了西川,也就是益州。

其次,在劉備奪取漢中一事上,法正施展了奇謀。他先是分析夏侯淵和張頜守不住漢中,繼而告訴劉備奪取漢中的意義,進可以謀取雍,涼二州,退可以守衛西川。劉備於是決定奪取漢中,法正分析了局勢,採取聲東擊西之計,導致夏侯淵和張頜首尾不能相顧。最後在法正的計謀下,夏侯淵被黃忠斬殺了。劉備佔有了漢中,即使後面曹操率兵前來,也無濟於事。

為了讓劉備穩穩擁有西川,法正幫助劉備拉攏了當地士族。他還和諸葛亮等五人編寫了《蜀科》,整治西川的法治,讓西川秩序井然。當然,法正還有一些缺點,比如:他容易記仇,睚眥必報。

法正的謀略高明,諸葛亮也對此有稱讚。當年劉備在夷陵失敗,諸葛亮感嘆:法正若在就好了。法正用他的韜略,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法正,智謀才略不遜諸葛,但是德行不足。

一、智謀才略不遜於諸葛

劉備輕鬆取得劉璋的地盤,法正功不可沒。後來幫助劉備拉攏益州氏族,替劉備招賢納士讓劉備迅速在益州站穩腳跟。同時參與制定《蜀科》用嚴刑峻法來改變益州以往法紀松馳、威刑不肅的局面,符合益州民眾對公平公正的追求。當然,法正最出色的謀劃就是幫助劉備奪取漢中,設計斬了曹操大將夏侯淵那是順手為之。

對於他的才能,諸葛亮評價說,劉備得了法正後才能展翅翱翔,甚至是劉備伐吳失敗後,諸葛亮也說,法正還在的話,劉備不會有這樣的慘敗。曹操評價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陳壽則是將他和郭嘉、程昱相媲美。

二、德行不足

法正是名門世家出身,受過良好的教育,父輩和祖輩當過官或是一方名士。後來為躲避戰亂饑荒入蜀依附劉璋,先後被任命為新都縣令,軍議校尉。在這段期間,法正覺得自己懷纔不遇,十分苦惱。且不說法正懷了多大的才,既然做了一方地方官員就得好好造福一方纔對,天天感慨自己懷纔不遇是什麼鬼?有才,那也得經過實踐,然後再慢慢的往上提拔,劉璋不是不給法正證明自己的機會。況且,你自認為有才別人就得重用麼?到時別人都效仿怎麼辦?人才選拔豈不是特別混亂?

何況法正的苦惱也並不是真正的懷纔不遇,三國志中記載「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大概意思是法正不被重用,又遭到老鄉的誹謗,心裡不高興。他鄉遇老鄉本該是高興的事,結果老鄉說他品行不端。由此可以知道,法正這個人品德真的不行。

後來天下形勢有變,法正勾搭上了劉備,不但背叛劉璋,還積極替新主謀奪舊主的江山。劉璋沒有對不起法正的地方吧?非但沒過節,而且劉璋對法正是有恩的,信任有加的。而法正不報恩反而欺騙舊主,圖謀不軌,對舊主是不忠的,所作所為更不是一個屬下該做的事。瞧瞧法正怎麼說的,「乘劉牧之懦弱」。主上不行,身為下屬的連勸諫一次都沒就陰謀廢立,連基本的做為下屬的擔當都沒。

後來劉備取得了益州,法正居功至偉,開始了作威作福。三國志記載:「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這行為可謂是「一朝得勢,雞犬不留」。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存在感較低,如何評價看看他的功勞就知道了。

1.幫劉備收攏人心,在益州站穩腳跟。法正給劉備建議娶成都將領吳懿的妹妹,成功的收攏人心,穩定局面。

2.制定律法,使蜀國迅速的走上正軌,改變以前法紀鬆弛,不得人心的局面。

3.幫助劉備奪取漢中,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使劉備的勢力達到歷史巔峯。

法正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劉備將法正視為最重要,最倚重的謀臣。可是就在劉備事業達到巔峯的時候,法正卻英年早逝了,劉備因此而痛哭。後來關羽被孫權幹掉,劉備執意伐吳,諸葛亮沒辦法說了一句:如果法孝直在一定能阻止主公伐吳。

對於法正在蜀國的地位,不但劉備承認連諸葛亮也是承認的。法正對於當時的蜀國,其作用無人可替。法正善奇謀,三國志裡面陳壽說他可以和郭嘉相比。法正如果不是死的早,三國後期肯定要有變化的。歡迎補充!


219年初,法正選準時機勸劉備進攻,劉備夜襲夏侯淵,大破夏侯淵,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劉備於是佔據了漢中之戰的主動權。曹操親徵,聽聞此計也感概不已。

劉備自稱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劉備稱帝前,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連哭泣數日。被追謚為翼侯,法正深受劉備信任,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由此也可見法正地位之高,甚至蓋過了關羽、張飛、龐統等人。

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然天妒英才,法正壯年而亡,否則以劉備之英明,諸葛主內,法正主外,何愁天下不定?

法正死後,222年,劉備興兵伐吳,223年大敗於吳國的陸遜,諸葛亮感概:「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從諸葛亮的這句話也看出法正在劉備伐吳之前死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