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张成熟中带有稚气、纹路中荡漾著快乐的脸蛋,桂阳县屠宰行业、建筑行业、城乡居民很多人可能知道他。

他不是影视明星、政府要员,而是桂阳县五云观小区11号4栋4-7门面「周师傅打铁店」的老铁匠周友明。

周友明,祖籍桂阳县方元镇,今年61岁。中学毕业后, 18岁被大队选入「五七工厂」做学徒。当时,全县37个公社1个镇都有铁木联社, 174个大队不少有「五七工厂」类手工基地。农民只有投身于集体组织的副业生产之中,才不算「投机倒把」、 「资本主义尾巴」。否则就得「戴高帽」、 「挂纸牌」被揪上斗争台。他所在的「五七工厂」是大队搞活集体经济成立的副业生产基地,自然不在「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尾巴」之列。 「五七工厂」有铸铁(打铁)组、木工组、缝钮组、绳索组、蔑制组多个组别。他被分到铸铁组,学的是铸铁工艺。从师几年,他刚刚把抡著的大铁锤「叮叮当当」举习惯,师傅的「口水」还没吃到「胃」,社会体制却发生了变化: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田土管理责任就落实到户到人。随著「大锅饭」的「寿终正寝」,原来的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机构被乡(镇)、村委、小组所取代,「五七工厂」随之成了乌合之众,厂倒人散。

他 选 择 著 坚 守

私有经济一产生,大家就像平原跑马恣意奔腾,又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五七工厂」原来从事铸铁、木器、蔑器的师徒们,很多人都涌入市场,丢掉了本行。有些人安安心心耕种著自己的责任田,有些人种田种地之外养点鸡鸭鱼猪,更多的人到广东沿海一带打工赚钱。周友明种田种地、养鸡鸭鱼猪都是外行,只想在父母的教导下种田种地、办个铁匠铺。可是越来越多机械化生产的铁制用品充斥市场,又让他陷入矛盾之中。机械化生产的铁制用品从铁链、铁锤到板刮、镰刀、菜刀等等,设计新颖、体积轻巧、外观精美、价格优良,完全满足著农民爱新鲜的心理需要。自己加工那种笨重难看的铁器铁具岂能轻易媲美?要是自制铁制品还有广阔的市场,那些比自己技术还高超的人怎么会丢掉老本行背井离乡去另谋他道?25岁的他刚结婚生育,家里的责任田必须有人耕种,父母妻子子女必须有人照顾。他不能像别人那样闯南走北,只有横下一条心,做出了一个村里人尤其是同行们可笑的决定:以耕种自己家中的「一亩三分地」为主,以照顾家里老小为辅,开个铁铺作附带。

开个铁铺,有人打铁就打铁,没人打铁就修补,打铁修补都没有就停炉,周友明这样决定这样做。铁铺开张时,都是些小打小闹的修修补补,根本没有钱赚,有时连开炉的成本都赚不回,别说人工工资。

有舍必有得:他的蚀本铁铺,既为左邻右舍解除当务之急,提供小方便,获得广泛的人缘,又对传统铸铁工艺技术进行了更细更多的实践,继而精益求精,炉火纯青,随时东山再起。

年复一年,他的打铁铺继续存在著,生意相反地逐渐火爆起来。因为机械化生产出来的铁器铁具也不会「江山永固」,用多了永久了甚至使用不多不久就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加工或维修。比如锄头容易卷角,板块容易脱「裤」,刀具类产品容易卷口。「洋」产品容易「残废」、「短命」,很难跟老「土」东西相提并论。「洋」 「土」产品各有短长,乡亲们又一次进入了反思和选择。他们从经常维修到干脆临时定做,需求者从村内到村外纷纷涌入铁铺做生意,开始门庭若市,迫使他将铸铁与耕地的关系进行换位。

周友明坚守铸铁工艺,不是徒弟成千上万,桃李满天下,而是通过学徒——半徒半师——师傅——大师傅的华丽转身,铸造出上乘产品车拖船载,誉满五湖四海。10年前,他考虑到自己年龄日益增大,干铸铁活儿有点力不从心,加上孩子们都成家立业,家庭压力逐渐减小,生活条件不断好转,想把这个传承几千年的工艺交给一个亲戚边赚钱边延续,计划把打铁工具、店铺免费给亲戚使用,并将一整套铸铁工艺传授给这个亲戚,亲戚哪里看得起铸铁这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工艺和行业?一心要去赚大钱,彻底回绝了他的好意。他不得不「永不改悔」继续铸铁,铁铺也随商住楼易址到桂阳城,接待著南来北往慕名而来的客商。

从乡村到城市,从方元到桂阳,周友明 「一条路走到黑」, 43年来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活。

物以稀为贵,也以优为美。现在,他已经是桂阳县即将失传工艺——铸铁技术传承人物中的凤毛麟角。

他 传 授 著 技 艺

周友明说,桂阳县2958.29平方公里土地,乡镇行政区划由原来的39个乡级政区,到现在的17个镇、6个乡、3个街道,总人口91.55万。这么大一个地方,铸铁店铺不过5个,真正比较全面掌握传统工艺技术的人也就是2、3个,铸铁工艺濒临失传。80后尤其是90后,基本上不知道桂阳还有铸铁这个行业。他在县城用自己的店面继续开设「打铁店」, 一是确保充实,二是满足常年客户需求,三是留住「根」。而且重要的是留住「根」。

「根」是什么?就是铸铁的传统工艺。用周友明的话来说,正如猿人进化成人一样,猿人总是人的祖先。铸铁无不如此,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机械化生产如何高效,传统铸铁工艺永远是现代和未来铸铁行业的「根」!

说起这一「根」,他如黄河开闸,滔滔不绝......

(一)铸 铁 店 面

办一个铸铁(打铁)店,就是 「611213」 几个数字,即「6个1」、「1个2」 、「1个3」。

所谓「6个1」:

一间面积10平方以上的铺面。

一个约1米长的木质老式风箱,用于助燃(燃料可以是煤炭、木炭、木屑、松树皮)。

一块约25立方厘米的砧子。

一个灶台用于铁块铁器焙烧,一个微型砂轮机(或一块磨刀石)、一把铡铁剪。

所谓「1个2」 :即2把铁锤,师徒各一把小、大铁锤,用于铁器捶打整型、定型。

所谓「1个3」:即3把钳子用于修剪铁屑、余边。

(二)铸 铁 工 艺

打造一件铁器铁具,都要通过选料、焙烧、捶打、刨、磨、淬水等工序,才能变成成品。详见工艺流程图1:

上世纪80年代前期,铸铁原料很乱、很杂、很差,主要来源于烂锄头、烂斧头、烂镰刀、烂铁耙、烂铁丝等。这些原料长短、大小不一,,铁钢性质各异,纯度参差不齐。铁匠铸造铁器铁具前必须进行分类焙烧成浆,再按照铁器铁具的用途、种类、用量进行分割、裁定。锐器一类的铁器铁具,捶打前必须创开铁块嵌入多少不等的钢块,否则,不会锋利还会卷口。成品前还必须刨一次,磨一次,才能光亮、锋利。这是比较原始的办法。

现在铸铁的原料来源于铁板、角铁、螺纹钢等,比以前的原料纯粹、成行成块,类别也分明,操作起来方便得多。《铸铁工艺流程图一》中有些环节可以变化,有些可以取消,有些可以合并。如刀类放钢,以前非得把铁块烧红创开塞进一定的钢不可,现在直接用铁板包上一定的钢,通过一次焙烧、捶打就可成型。刨与磨两个环节现在只用砂轮打就行,没必要像以前那样,打了再刨,刨了再磨。取消或合并的这些环节,一方面得益于现代材料和工具的进步,一方面节省了很多时间、物力、精力和体力,可以增效。如《铸铁工艺流程图二》

铸造铁器铁具选用铁板或钢板、钢柱,裁定一定的量后就得焙烧。焙烧时要注意掌握火候,既要将铁烧熟,又不能烧融。掌握焙烧时的「度」,就是铸铁诀窍之一。判断火候的标准是看烧铁飞花的颜色:既不能让铁花呈死红色,又不能让铁花呈白色,一定要让铁花呈天蓝色。钢、铁焙烧到一定程度就代表"熟』,钢、铁焙烧到泛白就会融掉。只有达到一定度,才能捶打。

淬水(有的说淬火)技术也是铸铁诀窍之一。钢、铁淬水前的火候掌握十分关键:焙烧不到位一淬水,锐器使用时就可能出现不锋利或者钢、铁分裂;焙烧过火,就可能出现弯曲、变形、不平整。主要是看红铁飞花。

成品前要用小型砂轮机砂一遍,尤其是锐器,通过砂,就会光亮、锋利。

这些成品有砍刀、菜刀、镰刀,还有板刮、锄头、斧头、钻头、撬钻、撬杠等。

最后一次采访,我到周友明家中。他的住宅宽敞、明亮,带有立体感,显得豪华舒适。恰逢三小孩从深圳驾车赶来探望父母,小家庭显得其乐融融,客情浓浓。他们一个劲地叫人喝茶、喝稀饭、吃食品,弥漫著一股难以割舍的乡情。客厅中大大的茶几摆满了糖豆水果,真叫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铁匠之家。

他告诉我,三个小孩都劝他们别再干这重活累活,注意保养身体。可是光享受不劳动也不是健身长寿的办法。打牌赌博是恶习,唱歌跳舞易伤风化,闲来无事又空虚无聊。适当打打铁,做做维修,也是件快乐的事情。现在店里面的存货,都是县内居民临时来修整的铁具。几十年来,赡老抚小、养家糊口、种地打铁、待人接客,全靠妻子作帮手,包括铸铁,她都是举大锤扮演徒弟的角色。我们从艰难时期坚持铸铁到现在,为的是我国从西汉起传承至今2000多年的铸铁历史工艺不失传。

这,就是周友明,一个朴实铁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我没有更加合适的辞汇来描述此时此刻的心境,唯有小诗送给你、我、他:

人文建设凭借甚?古今桂阳仅蔡伦。

名人名星总有限,庶民奇迹见几人?!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