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既是皇親國戚又是元老重臣,他跟著太宗開疆拓土、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在太宗當政期間,不管風雲變幻,於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政壇上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戰勝了多少魑魅魍魎,自己始終風雨不動安如山,他的畫像處於「凌煙閣」二十四位之首,足以顯現出縱橫捭闔的能力,也展示了他在太宗心中的份量;他有極強的政治手腕、政治能力。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帝功成可能是百萬骨枯了,看看十四歲入宮,由一個才人經艱苦卓絕的奮鬥,熬過了兩代帝王,終於以既非馳騁沙場的男人,又非皇家公主的身份榮登九五至尊了,毫不客氣地用武周帝國替代李唐王朝,中間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啊;除了在李世民時代於屏風後經常暗察政治人物的言談舉止,分析政治事件積累了經驗;再就是身體力行於實踐中,勇於鬥爭,敢於勝利的決心,還真可歌可泣!

李治夾在兩個強大帝王中間,顯得愁眉苦臉!英明果斷的老爸李世民與長袖善舞的先小媽後妻子的武則天都在歷史上憑豐功偉績熠熠生輝,顯然,他黯然失色了。

為什麼說唐高宗是長孫無忌的棋子,武則天的梯子呢?

1.太子「立嫡立長」是太宗遵循的正統制度,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生有三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前兩位為了皇位醜態百出,醜惡嘴臉暴露後,被太宗廢了,嫡子中就剩李治一人了。

與之竟爭的是李世民與楊妃(楊廣的女兒)生的非嫡子李恪,李恪英俊瀟灑、果斷堅決,很有作為,且身上流淌兩朝帝王的血,行事風格很像李世民,作為接班人被太宗看好!

但,確定太子時,隴右集團的代表人物長孫無忌(長孫皇后的哥哥)力舉李治,儘管他懦弱無能,但長孫為實現自己的大權獨攬,正要這樣的人作傀儡!作為李治的大舅,又是實力派人物,太宗只好妥協。果然,太宗駕崩後,高宗開創了「永徽之治」,但所有政見幾乎都來自關隴集團,關隴的代表人物是長孫無忌。

2.武媚十四歲憑才貌入宮,太宗臨終前還是個才人,懷有使命感的武媚在太宗沒歇最後一口氣時,於宮中廁所和當時還是太子的李治發生了性關係;太宗駕崩,武媚依例在感業寺出家為尼,在李治緬懷太宗的時候,二人頻繁偷情,終致武媚珠胎暗結,李治想方設法地又讓她回到宮中,終被封后,確實是梯子!


這三個人你好歹也給個公正的評判啊,李治這人一點也不昏,除了在對武則天和長孫無忌上之外,李世民沒看錯他,李治三哭哭出人間新高度了好吧,而且每一次哭都很準,母親死了,哭的讓李世民來多次安尉,然後這太子就當得穩,李世民死了抱著長孫無忌哭個沒完,讓長孫無忌諸遂良等人都催著他登基,多會做人了,武則天出家後在廟裡相見又抱頭痛哭,然後又哭出來個女皇,哭死長孫無忌。說他是長孫無忌的棋子其實沒那麼糟糕,他是把長孫無忌當舅舅對待的,親情更勝君臣,長孫無忌也是真心實意輔佐他的,要說利用他也就是弄死李恪,流放李道宗和執失思力這幾樁事上,所以我覺得他頂多也就是公報私仇,不算拿李治當棋子,他不也得到報應了麼,被逼含冤而死。至於武則天的梯子一說這個我也認同,武則天也確實很會玩,何況李治在病中期間也確實需要她,雖說反對她的人不少,李治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算是配合她了當梯子也就當了,沒辦法,她太聰明瞭,拉攏的人太多,自己都顧不上自己了,哪還有心思管武則天


第一個,對李治,李世民最重要的一個評價是「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這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所以呢,他的性格相對比較軟弱,說的過分點就是婦人之仁,所以也為以後的事埋下伏筆。

第二個,李治面對了兩個能力強他太多太多的人。先說長孫無忌,跟著太宗一路造反過來的,(這個時期稍不留神就跟世界說再見了),然後呢,在太宗朝裏,妖孽橫行的時期,穩坐釣魚臺,處於凌煙閣二十四位之首,可見其功力多深;然後武則天,都知道的,歷史上唯一一個坐上了大帝國的女皇的位置,注意了,她的身份不是皇家的,也不是男人,在這種情況下能坐上帝位,並且是長期的,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把老牌的貴族徹底按到地上摩擦(這是楊廣、李世民一直想做的,結果都沒成功的事),可見其妖孽程度。最後說說李治,只能感嘆他的運氣好,嫡子裡面老大李承乾和老二李泰爭奪皇位雙雙被廢,就剩他一個了,還有一個不是嫡子的李恪,各方面是挺好的,可他是楊廣之女楊妃的孩子,能活到李治時期纔出事,也已經很聰明瞭(作為隋朝的皇家血脈,在幾次太宗都想把皇位傳給他的情況下,能保持清明,沒有謀反)。其他的孩子,算了,不說了,太……所以帝位這個大餡餅就砸到了李治這個孝順,時時關心父皇(最起碼他是這樣做的)這個幸運兒的頭上,這只是因為就剩他合適了,沒有人了,只要稍微智力正常的人就可以了,但不能說他不聰明,只能說相對皇帝這個位置,他玩不轉手底下的人。

第三要說的是說他沒腦子的事,最主要是描述的關於李績的事,以這個事說他腦子不靈光,這個結合起來來看,我反而覺的他做的對,他的婦人之仁肯定對這個有一定影響我們拋開不談,就說說為什麼要貶李績,還是為了日後要用他,所以想通過太宗貶,李治給他相應的,甚至更好的條件來達到收為己用的目的,可是呢,這個真的對李績適用嗎?首先第一點,他的忠心不用懷疑,第二個,這是個老狐狸啊,很早就開始造反了,並且能一路過來,戰功不斷,有勇有謀,與李靖並稱的人物,這點小手段能有用嗎?還不如一路快速提升,一切都還給他,只要他的那份忠心就行了,事實證明李治選擇沒錯,李績一路忠心耿耿(唯一遺憾的是家裡出了一個兢兢業業造反的孫子徐敬業),所以,李治的選擇沒錯,這種手段對一些勇將是有用,但對老狐狸一樣有勇有謀的,不適用,反而會造成一定的逆反心理。

第四個,說說所謂的政治冤案和權利被削弱的事。其實呢,這個也是沒辦法的是,雖然開設了科舉制度,可是把持朝政的依舊是勛貴門閥,這個鬥爭一直在繼續,剛開始是山東門閥,唐太宗只做到了把他們拉下一點,但徹底成功是在武則天時期,把他們按在地上摩擦;可是除了這個之外呢,朝堂上還有關隴勛貴,在不斷的影響控制著朝堂,這個是跟著一起打天下的,所以需要殺雞儆猴,很不好意思,長孫無忌跳的太歡了,所以成為對象了,這個沒有什麼冤不冤的,既然你爭了,那失敗的後果你肯定也要去承受,所以,這個必須要去做,至於便宜了武則天,只能說是李治縱容的結果,或者說因為愛情吧(別噴,這個真的有很大可能,因為李治作為皇帝,想廢掉武則天還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他沒有,一可能是因為不想引起太大的動蕩,二是他也發現了武則天的治國之才能,三就是因為愛情,最起碼是李治對武則天的愛)。

最後呢,總結下來想說的是,李治不糊塗,甚至很有自知之明,但他碰到了兩個天賦遠在他之上的人,所以,他只需要做到自知之明就好了,就是因為他的這份自知之明,使唐朝度過了一段危險期(太宗晚年的徵戰高麗句已經給國內造成了一定的動蕩);然後呢,也使唐朝的地圖不斷擴大(唐王朝地圖在李治時期是最大的);並且呢,打擊了勛貴門閥,重啟科舉。所以,他也是一個很厲害的皇帝。


這種是簡單的結果倒推原因的觀點,其實應該在讀史過程中避免的。

作為國舅、開國功臣和託孤大臣,長孫無忌的權力聲望在唐高宗李治即位後都達到頂點是十分順理成章的。而他也利用他的聲望和權力為唐高宗即位之初的朝政穩定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功績,使得高宗的永徽朝基本上延續了貞觀朝的上升勢頭,國力和經濟民生都向好。但是隨著唐高宗的政治性格漸漸成熟,聲望也漸漸高漲,皇權的神聖不可侵犯性決定了他開始覺得這位大權在握的舅舅是自己的絆腳石。

這時候李治拋出了廢王皇后立武后的決定,其實從政治權謀而言,也是在測試長孫無忌對皇權的態度。其實在此前的歷史上幾次重要的廢皇后,都和皇帝要加強皇權有關:漢景帝廢薄皇后,漢武帝廢陳阿嬌,漢光武廢郭皇后,······ 以長孫無忌的政治智慧本應該懂得韜光養晦的,但因為他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間就親密無間毫無猜忌,加上又是高宗的親舅舅,所以他認為只要是為唐王朝好的事兒,不需要做這些過多這方面的顧忌。所以,他從朝政穩定的角度極力反對廢立皇后,卻忽視了李治所代表的皇權的至高無上。

所以說李治是長孫無忌的棋子是毫無道理的,相反,反而長孫無忌在沒什麼證據的情況下強行誣陷吳王李恪謀反,處死了房遺愛等功臣之後,賜死李恪,承擔了很大的歷史罵名,某種程度上還有人猜測這是充當了高宗李治的棋子了。

至於武則天,確實是因為高宗和她一起理政埋下她最終能稱帝的起因。但武后最終能稱帝的原因,歷史學家們的討論很多,這裡不詳細說,但基本上是在高宗死後所完成的。就高宗的立場而言,他給相對軟弱的唐中宗留下一個強勢的皇太后有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就是,不希望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就這個政治理想而言,武則天是沿著高宗的路線繼續走下去的。看歷史還是要有點政治高度的,不能簡單地說誰是誰的梯子。

手打完畢,喜歡的話戳個贊點個關注唄~


這麼說就是把唐高宗想的太簡單了。李治是有一定能力和抱負的,無論除掉長孫無忌還是任用李勣都能看出,他不是被武則天利用,而是為了擺脫長孫無忌的桎梏。至於為什麼後來武則天專權,李治也不是完全被武則天掌握,從他貶李義府就能看出。更多是因為李治身體太差,無法親掌朝政。權衡之後,寧可相信妻子也不願相信大臣。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在太子之位的爭奪中,李治確實充當了長孫無忌棋子的角色。當時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鬥,李承乾造反被廢。原本李世民傾向自己最寵愛的李泰為新太子,但是李泰身邊有在朝野根深蒂固的包括房玄齡之子房遺愛、杜如晦之弟杜楚客等功臣子弟在內的「魏王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為了自己將來的前途地位,推舉長孫皇后第三子(李世民第八子)晉王李治為新太子。權衡再三,由於李泰兇狠,不能容廢太子及李治,加上其身邊功臣子弟魏王黨不能延續李世民的貞觀朝政策。最終李世民選擇了李治,其實就是選擇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政治勢力。他們一個是李世民的內兄、最親密的戰友、凌煙閣首功;另一個是魏徵之後李世民最信任的諫臣。他相信,這些人可以輔佐李治延續貞觀一朝的輝煌。

李治繼位後,長孫無忌以託孤大臣的身份,官拜太尉(三公之首)、同中書門下三品(拜相),宰相班子都是自己的親信,一時權侵朝野。又通過房遺愛案(房遺愛之妻高陽公主為給丈夫爭爵位誣告房玄齡長子房遺直非禮),大做文章,做成謀反案,牽連誅殺包括李世民第三子吳王李恪、功臣宗室江夏王李道宗、名將薛萬徹等在內的一羣朝中反對自己的勢力,李治求情也無用。進而在朝野一家獨大,逐漸不把李治放在眼裡,以隋朝權臣楊素自居。這種事是李治不能容忍的。所以,後來李治借廢立皇后一事與長孫無忌的鬥爭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是被武則天利用,更多是李治要擺脫長孫無忌的陰影,獨掌朝政。

這裡就要說到題主談到的任用李勣的問題。李世民臨終前貶李勣,題主認為李治在其被貶後十幾天就復用李勣不夠起到施恩的作用,其實不然。對李勣的先貶後升是李世民、李治、李勣三人都心知肚明的,重要的是試驗李勣是不是願意被貶,如有怨言則不可用。李勣更是數一數二的聰明人,在接到被貶詔書後家也不回就走了。要給他這樣的聰明人加恩,沒必要玩虛的,直接任命即可。而且時不我待,朝中其實也需要一個重量級的人物能夠對長孫無忌產生一定的牽製作用。讓李勣在外面呆的越久,越耽誤事。

李勣後來也確實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雖然在前期,李勣並沒有顯山露水,以一個等同退休的職務(開府儀同三司)在宰相班子裏充當著可有可無的角色,長孫無忌大權獨攬。而李治為了能夠稍許遏制他一點,唯一能做的就是將李勣提升為三公之一的司空,讓他成為在朝中地位僅次於長孫無忌的二號人物。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一切都會隨著皇后廢立問題最終爆發。

很多人感覺李治就是武則天用來做皇后,後來又登上權力巔峯的傀儡,其實不然。在廢立皇后問題上,李治和武則天其實是利益共同體,李治要在朝中擺脫被長孫無忌控制的局面,才會如此不遺餘力。李治不停對外宣稱王皇后不賢,加上武則天女兒安定公主的突然死亡,王皇后成為頭號嫌疑人。在這種壓力下,王皇后的舅舅柳奭(長孫無忌黨羽)辭去中書令之職,退出宰相班子,改任吏部尚書。武則天又狀告王皇后行「厭勝之術」(唐朝為死罪),柳奭再次被貶外放。李勣在廢立皇后問題上站在了武則天一邊。有此支持,在李治不斷施壓下,褚遂良因君前失禮頂撞李治,被貶外放(後死於貶所)。長孫無忌在宰相班子中連失兩大親信,勢力一下子減弱。終於,武則天成為了新皇后。

而與此同時,因為迎合李治立後的意圖,許敬宗、李義府等人被李治、武則天賞識。這是李治發掘朝中不屈服於長孫無忌的力量,用以政治突圍。就是這些人,力挺武則天成為皇后,又是他們在此後炮製各種冤案,將侍中韓璦、中書令來濟這兩個宰相班子中長孫無忌用以控制門下、中書兩省的鐵杆親信逐出朝廷。最後,光桿司令長孫無忌也難逃同樣的下場。如同當年自己炮製房遺愛謀反案一樣,許敬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一件小案子做成謀反,將長孫無忌定成死罪。而高宗李治表面上說要仔細查不能冤枉長孫無忌,實際上自己連他的面都不願意見,早已下定除掉舅舅的決心。這時候的李治,是果斷決絕的。

除掉長孫無忌後,李治本來是準備好好做一番事業的。但是,天不遂人願。僅僅一年多以後,年僅三十三歲的李治便患了李唐王朝的遺傳病——風疾(也就是中風)。此前,李淵、李世民皆因此病而死,李治之後,也還有至少六個皇帝罹患此病。這種腦血管疾病無法根治,只能緩解,更讓李治不能勞累過度。而且李治因為此病經常目不能視。這種情況,如何能親自處理政務?這種情況下,李治也只能寄希望於把皇位平穩過度給自己的兒子。但是兒子畢竟還小,不能獨掌朝政,所以,權衡利弊,也只有選擇皇后武則天。原因很簡單,如果把政務交給大臣,在皇帝無法理政的情況下,難免會越發做大,成為又一個長孫無忌。武則天再怎麼樣,最後皇位還是自己的兒子的。這是李治的妥協。

但是要是認為李治就徹底被武則天玩弄於股掌之間了,也是不對的。雖然武則天後來成為了「天后」,與李治「二聖臨朝」。但是,李治依然沒有被武則天架空。從處置李義府一事中可以看出。最初,李義府是高宗和武則天選拔出來以抗衡長孫無忌集團的。但是隨著長孫無忌覆滅,李義府仗著李治和武則天的寵幸,多行不法,李治也比較偏袒,通常不治罪。但是顯慶三年,李義府與同為中書令的杜正倫互相攻擊,李治以大臣不合為由將二人都貶為外州刺史。但是,武則天卻多次派人看望李義府,並承諾召其回朝。不久,李義府果然被召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再度拜相。此後,李義府目無高宗,只聽武后之命。而其貪墨不法之事更甚。最終激怒了李治。龍朔三年因為向長孫無忌之孫索賄,被告發,高宗命刑部尚書劉祥道主審,最終判令李義府流放巂州,子侄也全部流放。雖有武后多次求情,李治不為所動。乾封三年李治封禪泰山,大赦天下,李義府卻不在赦免之列,最後憂病而死。

此後,面對武則天權勢日盛,李治也動過念頭廢后,但最終不了了之,有人認為李治無能為力,實際上還是因為信不過大臣們,擔心又出一個長孫無忌。晚年的李治一心培養兩個太子李弘、李賢。但是李弘暴斃(有懷疑武則天毒殺),李賢被誣謀反,並於後來李旦繼位後被殺。後期的發展,李治確實也是無能為力了。


我們看歷史不能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誰纔是最終的既得利益者!打擊關隴集團最終得益的不是武后,恰恰是你們稱為棋子的高宗李治!是李治借武后除掉了他實現政治抱負最大的障礙關隴貴族。後期武后已經全盤掌握朝政的時候,高宗仍是最後的裁決者。誅殺武后身邊的紅人李義府,啟用王皇后的弟弟!擬定《內訓》和《外戚誡》壓制武家人興風作浪,武后對此皆無可奈何。終其一生可以說雄才大略,乾綱獨斷,文治武功,不輸乃父!唯一的缺點高血壓當時沒藥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