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解決不了醫療資源供給問題,人工智能或許可以。


記者 | 許 夢

編輯 | 吳晉娜


自2011 年春雨醫生成立以來,互聯網醫療走過了 8 年時間。

2016年之前,人們通過互聯網連接起醫療的一切,伴隨而來的是流量的快速增長和獨角獸企業的出現。2016年前後,微醫用戶近1.2 億,平安好醫生用戶近 1 億,春雨醫生近 9000 萬用戶。以它們爲代表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一路崛起。

然而,手握流量的巨頭們依舊面臨的是變現難題。2017年,互聯網醫療玩家兵分兩路,微醫、好大夫在線等一路扎堆銀川,搭建互聯網醫院;另一路杏仁醫生、丁香園等則佈局基層診所,搶佔線下流量入口。

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讓不少互聯網醫療的創業者們看到了新的希望。“中國的醫療問題主要在於基層,而基層最大的問題醫療資源稀缺,‘連接’解決不了核心供給問題,人工智能或許可以。”一位互聯網醫療創業者說。


注:本文內容主要來自鉛筆道記者採訪和網絡公開信息,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流量變現困局難解

4月24日,醫療服務平臺“企鵝杏仁”宣佈完成2.5億美元新一輪融資,由碧桂園創投、騰訊、基匯資本聯合領投, 跟投者也甚多,包括招銀國際、嘉實財富、中俄投資基金、紅杉中國、盛世景集團、中航信託等知名機構。

據悉,該輪融資完成後,“企鵝杏仁”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這也是線下診所領域最大的一筆投資,備受業內矚目。

“企鵝杏仁”上一次引發業內關注是8個月前,“企鵝醫生”和“杏仁醫生”對外“官宣”合併。這一舉動被外界認爲是“抱團取暖”。 杏仁醫生具備醫生工具功能,與企鵝診所共同佈局線下共享診所。

資本加持背後,依舊是互聯網醫療面臨的流量變現難題。互聯網醫療平臺通過各種方法雖然獲得了流量,但是算一筆賬,用戶的滲透率和轉換率、客單價上不去,會持續虧損。一方面,線上問診不是高頻行爲;另一方面,線上的消費場景意味着消費不會收到多貴。從線上展開佈局,進而延伸到線下,成爲一些早期互聯網醫療公司轉型的首選。

2019年易觀發佈最新一期(3月)App Top 1000榜單。3月,醫療領域APP共有平安好醫生、好大夫在線、微醫3家App進入榜單。


從2011年春雨醫生探路線上問診以來,互聯網醫療走過了8年。“2016年那一波主要聚焦在用流量思維去切這個市場,再反過來整合線下。所謂流量的階段,準確來說它是失敗的。”優麥科技創始人常江說。

2014年也被稱爲互聯網醫療創業元年。彼時,互聯網醫療風口正盛。這一年,融資過億元的醫療相關項目超過27起,通過認證的移動醫療App逾2000款。

2014年互聯網創新公司融資起數猛增(數據來源:動脈網)

優麥科技的常江是2015年入局的。當年底,在皮膚科領域深耕11年的常江產生了創業的想法。他回憶,包括自己在內的大多數創業者都抱有這樣一個想法:中國人口基數大,漏斗頂端的流量足夠大。在自己和團隊熟悉的皮膚醫療領域,有着較爲明晰的痛點和需求亟待解決。以互聯網手段服務於皮膚領域,常江看到了機遇。

然而,2016年前後國內股市崩塌,資本收緊。融不到錢,企業前期瘋狂燒錢的模式難以爲繼,移動醫療賽道也由熱轉冷。常江的團隊融資之路並不順利,“溝通了幾個月,本來融資都差不多定下來了,卻發現整個移動醫療行業突然‘移不動’了,資方也退縮了。”

2016年,在市場上線上問診、預約掛號等純在線提供醫療服務的模式被證僞。一位互聯網醫療從業人士分析,流量思維的邏輯是平臺獲得一個客戶是20塊錢的成本,企業要做的是,用戶具備黏性後,可能再消費100元。但是,在低頻的線上診療場景下,用戶很難繼續進行下一步的治療,或者轉到線下就醫場景,這個商業邏輯不成立,因此資本對這個方向產生懷疑。

互聯網產品有兩個大的特點,第一個是標準化的產品,服務可標準化;第二個是高頻的行爲,比如典型的點外賣、打車等行爲。 但是,醫療行爲和和用戶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行爲相比,低頻,非標準化,互聯網特性並不強,不具備傳統互聯網產品爆發性成長的機會。

當時不少入局企業都是用互聯網思維做醫療,對於流量入口過分迷戀。智能放療AI與雲服務提供商連心醫療創始人章樺介紹,“那時有一種觀點就是先上車後買票,大家都是燒錢把用戶抓到平臺上來。大家普遍有這樣一種期望,一旦通過資本形成了這個模式之後,所謂不合規問題是可以通過資本倒逼政策改變的。“

在章樺看來,在本質上,互聯網醫療的上半場只解決了一個連接的問題,“當時大部分模式都是把這些跟醫療相關資源連接起來。大部分產品只是信息流的聚合和傳播”。

其中,包括醫生與患者的連接,如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平安好醫生等線上輕問診模式的公司,以及名醫主刀、會診幫等專家飛刀模式,看中醫等移動門診模式;醫院與患者連接,掛號網、就醫160 等線上預約就診模式,以及後續跟進的公立醫院 app 及微信公衆號模式;以及醫生與醫生的連接,丁香園、醫聯等醫生社區等模式。

“連接”後,相伴而來的是流量的快速增長和獨角獸企業的出現。就醫160(後升級爲“健康160”)、春雨好醫生、好大夫在線、微醫、丁香醫生都是資本追逐的方向。

然而,互聯網醫療行業通過連接的方式,並未真正解決醫療資源稀缺、用戶看病難貴的問題。多位醫療從業者表示,我國醫療根本性的問題就是醫療資源本身不均衡,本身供給不足,醫生資源稀缺。通過建立連接,只是部分解決了一些不均衡的問題,但醫療資源本身的稀缺性問題依然存在。“供給還是那麼多,市場未加大供給。”章樺說。

一個醫療App無法解決用戶看病難的問題,其商業價值與想象中有差異,投資機構不活躍了,業務發展不起來了,整個賽道隨之漸失光彩。

“即便在資本寒冬,資本也一直在尋找‘出口’,創業公司則在尋找更合適的商業模式。”常江坦言。走過三年多的創業之路,他和團隊覺得自己“還算幸運,至少我們從寒潮中扛過來了”。

互聯網醫療下半場:AI求解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章樺覺得互聯網醫療創業的風開始吹向了人工智能。

“因爲連接只是解決了核心資源供給和再分配的問題,比如患者以前找不到這個醫生,現在他在網上找到醫生了。而人工智能從技術層面解決了一個規模供給的根本性問題。當醫療資源不再稀缺之後,問題才能迎刃而解。”章樺說。

很多腫瘤患者只要有錢都會去最好的醫院治療,因爲那裏有最先進的設備和最有經驗的醫生。實際上,人工智能通過把專家的知識、經驗轉化成算法,產生的結果就是可以代替人做決策的能力。當算法到達一定的準確度後,它比人精確得多。相對人來說,技術更加確定、可控。

章樺介紹,以前醫生在一個領域裏對某種病有新的認知後,他可能會花一輩子的時間形成著作,把經驗總結成一些知識,希望後來者來學習,這是一種傳統的知識的積累和傳播的方式,人工智能開始改變這種方式。本質上,人工智能不是去代替人,而是改變人去掌握積累知識的途徑。

現在人工智能可以做到針對某個場景做判斷、識別、決策。對醫生賦能甚至代替這種醫療從業人員一些機械性行爲,例如醫療診斷、藥品分發。

核磁共振動脈硬化斑塊分析系統開發商斑塊視界創始人於衆曾表示,在國內,30%的成年人口有頸動脈斑塊,每年新發卒中患者在200萬~300萬左右。在這些有頸動脈斑塊的人羣中,要想判斷他們究竟誰是高危,最切實的依據就是易損斑塊診斷檢查。

然而,現實的問題是,超聲、CTA、MRA等傳統檢查方法主要評估管腔狹窄情況,無法確診斑塊本身的性質和易損程度,誤診、漏診率高,只有具有多年經驗的醫生才能診斷準確。

而斑塊視界的易損斑塊診斷技術則通過算法,降低斑塊診斷對於醫生經驗的依賴,對血管斑塊的成分進行自動的識別及定量分析。在其技術工具的輔助下,全國大多數的放射科醫生都可以準確完成斑塊易損性的診斷,準確率在95%以上。

走在前邊的互聯網頭部玩家也早早在人工智能上佈局。平安好醫生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自有醫療團隊”的組合提升用戶體驗。據媒體報道,其“AI Doctor”人工智能醫療系統由200多位人工智能專家組成的AI團隊研發,經過平安好醫生超4.1億人次諮詢數據的訓練強化,可以覆蓋超過3000種常見疾病。

AI與醫療相結合的受益者是醫生,於是,不少創業者也選擇把目光轉到了醫院。

創業轉向:從患者到醫生

2018年4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到,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允許依託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等。

“這次互聯網醫療改革是以公立醫院的互聯網化作爲契機。”新政策發佈後,常江意識到,互聯網醫療的主導方發生了變化。在他看來,如果說之前還是資本和創業者想借助公立醫院的醫療資源做醫患連接,現在則是公立醫院要成爲實現互聯網化的主體。

在互聯網醫療的浪潮中,醫療信息、服務中介“平臺”時代結束。在整個醫改和政策背景下,新技術的發展促使互聯網醫療產生了不同的商業模式,行業進入下半場。在這個階段,互聯網醫療的創業者們服務的主體開始變化。如果之前還是圍繞醫患,現在則轉向了醫院和醫生。

事實上,常江和團隊走過一段彎路後,他們將目光更聚焦於醫生身上,圍繞醫生“醫教研”的需求進行佈局。

團隊先是打造了一款專注於皮膚科醫生的在線教育App——優麥醫生。在線上,發佈視頻圖文、知識庫、直播課等;在線下,不定期進行場景直播,錄入課程。同時,優麥科技發佈了首款黃色人種皮膚腫瘤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工具——優智AI。據常江介紹,目前平臺用戶數現已超過3萬,覆蓋了全國90%以上的皮膚科醫生。

據《中國醫生/患者數字化生活報告2018》,42%的醫生認爲人工智能會成爲未來醫生診斷的輔助工具。

章樺和他的團隊同樣也主要爲醫生服務。他們的產品是通過向醫院放療科室、第三方影像與放療中心提供基於AI的器官自動勾畫、靶區勾畫、自適應放療計劃、放療質控等技術工具和雲服務平臺,幫助腫瘤醫生提高治療的效率和質量。

隨着互聯網醫療政策的逐漸放開,玩家們開始構建閉環,互聯網醫療企業的模式也由輕變重。以微醫的“醫-藥-保”ACO 模式爲代表,通過自建互聯網醫院、對接藥店(線下藥店和醫藥電商)、提供健康險,爲用戶打造一體化的健康醫療服務;另一代表是自建線下全科診所的丁香園,招募和培養全科醫師隊伍、對接國家醫保和商業保險、線上線下整合醫療服務,打造連鎖全科診所。

如今,在人工智能的技術浪潮下,哪些企業又能跑在前邊呢?


校對 | 王子公主


文章爲鉛筆道原創,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繫客服(微信:qianbidao01),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


閱讀完莫急走


我是本文作者許夢,相關行業創業者求報道,咱們微信聊聊:green--blue。(加好友請註明公司、職業、事由哦)

讀者進羣交流通道:qianbidao01

優質項目報道通道:wujinna1015

優質項目融資通道:448217872

商務合作通道:xiaowei_460250943

(加微信請註明公司、職位、事由)




點擊上方小程序即可報名


往期精彩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最新版鉛筆道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