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定都北京以後,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到了清朝晚期北京已經形成了以前門外大街、西單北大街、王府井大街、朝陽門外大街、隆福寺、護國寺以及天橋等若干市場組成的商業街區。

在這些街上不但售賣着南北貨物,日用百貨,還有着各種小吃。粥鋪裏的棒身粥,餑餑鋪裏的薩其馬,茶湯鋪裏的悶爐燒餅。

這些地方售賣的日用百貨和小吃因爲價格便宜,頗受北京社會底層民衆的歡迎。

不過當時北京城裏的街道,幾乎都是黃土路,平時只要有風的天氣便吹得漫天黃沙,路邊的小吃攤根本就談不上什麼衛生。下雨的時候,又是泥濘不堪,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但即便如此,對於當時北京城裏的百姓老說,沒事在這些商業街上逛逛,吃上一份價格低廉的小吃已經是心滿意足的事情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