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08年金融危機有如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一樣,給中國帶來了難得的經濟轉型機遇。但ZF選擇了維持原有經濟增長模式的政策。用超額信貸,以打興奮劑、強心針的方式應對。10W億信貸的盒子一旦打開,後果難以收拾。去年『十大產業振興計劃』,結果只振興了一個產業——房地產業。今時中國早應加息以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但ZF連這點決心都難下,遑論經濟轉型?本人對2015年以後的中國經濟表示悲觀,因人口紅利耗盡後,中國將轉入漫長的衰退期。一個處於青春期,每年長高10cm的少年,成年後超過姚明的幾率很小的。———————————————————————————————————中美同處低利率時代,但中國的低利率,為何會被指摘為「劫掠消費者」,與經濟轉型及促進消費的宏觀目標背道而馳?而誰又在用低利率劫掠中國呢?北京大學教授MichaelPettis最近為中國算了一筆帳。他說,中國中央zf為降低zf債務負擔,刻意保持低利率。對中國儲戶而言,這意味著約1.6萬億的銀行存款利息收益損失。愛儲蓄的中國人,面對利息收入降低,為了生病就醫、子女就學等不時之需,不得不分出更多的收入去儲蓄,而非去消費。從這個角度講,Pettis指出,大幅提高中國zf尤其是地方zf債務負擔的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客觀上「衍生」出低利率政策,正在劫掠中國消費者,而非促進內需、促進消費,這對中國既定的經濟轉型目標:從出口導向向內需拉動的轉型,也產生了「反效果」。同處低利率時代,同樣在金融危機後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為什麼美國沒有出現低利率對「儲戶的劫掠」?差異鮮明的是,至今美國CPI波瀾不驚,而中國卻已經闊步邁進了負利率時代。中國6月CPI同比增長2.9%,而中國當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25%,這意味著目前實際存款利率已經到負0.65%。Pettis推算,這相當於約1.6萬億的存款收益損失。6月美國CPI環比下降0.1%,已連續3個月下滑,過去的一年中核心CPI僅增長0.9%,明顯低於美聯儲設定的通脹目標區間,同時創下核心CPI同比增幅44年來新低。開閘不放水的有趣現象美聯儲慷慨的量化寬鬆並沒有放開通脹韁繩,而其「開閘不放水」的高超技巧也更應該引起中國關注。金融危機後,美聯儲採取量化政策,但配合以高核心資本充實率等政策,如同醫療的「封閉注射」一樣精確改善美國銀行的資本狀況,但流動性卻絲毫沒有泛濫。目前,花旗集團趴在賬上的現金有1,840億美元,佔其資產的10%,美國銀行(BOA)現金達到1,750億美元,摩根大通也有850億美元,但是目前市場上資金卻仍然緊張。有人善意提醒美聯儲,不要只關心銀行健康,別忘了沒有流動性沒有增長。但是,美國關注的恐怕不是高增長,而是徹底養好「病」,夯實增長基礎,先厚積再薄發。不能忽略的是,中美之間無論是CPI還是利率的形成和作用機制,都有很大差別:美國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控制貨幣供應量,從而調節利率,再由利率調節消費和投資;而中國目前仍主要靠直接控制銀行的存貸款基準利率,數量和利率之間的有效傳導並不足。所以,中美加息並非完全一樣的概念,在兩個市場的效果也大不相同。總體比較而言,美國的貨幣政策有能力以在不損害經濟效率的情況下,更有效的控制通貨膨脹(或CPI)。而中國貨幣政策離不開直接控制銀行信貸規模等半「計劃」手段,目前的加息恐怕並不能控制貨幣供應量,抑制通脹,可能還會刺激熱錢流入。低利率時代的購房人就職於金融軟體公司Xinsec的TonyWang剛剛於2009年9月在北京置辦了新居,從交通銀行獲得的貸款利率是5.94%的七折,也就是4.15%。這個利率與他的美國朋友從美國的銀行貸款的利率相比很優惠,但是他有點不安心。Tony的朋友、在三星公司矽谷分公司任職的TracyLiu,於2009年12月在美國買房,所獲得利率是30年固定利率5%。但伴隨美國房貸基準利率屢創低點,她8月剛剛重做貸款,得以把利率調整到4.65%。「我每個月可以省200美元,手頭多了點活錢…未來30年4.65%都是我房貸利率的上限,如果利率降低,我還可以重做,」Tracy稱。Tony的不安在於,中國多數銀行對房貸客戶實行浮動利率。身處負利率時代,未來加息的壓力大,房貸到時也會水漲船高;而眼前,存款雖然不甘負利率,但苦於無處可去。Tracy在當前和未來,都享受到了低息時代更實在的好處:現在有活錢,未來則鎖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利率。而中國消費者「治一經,損一經」的苦惱,恐怕也是中國zf的苦惱。低利率與更低的消費刺激消費是人所共知的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但認為低利率正導致中國更低的消費,Pettis並不是唯一持此觀點的學者。低利率,似乎已成為中國現存政治經濟結構和目標結構的矛盾體現。倫敦資本經濟(CapitalEconomics)中國經濟問題專家馬克?威廉姆斯稱,中國之所以給利率「蓋個帽」,是因為特意壓低的利率可以提高銀行的利潤,成本則被分攤到儲戶家庭。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認為,目前中國zf控制著約70%的國家資產,而且絕大部分利潤都沒有流向消費者。調整過通脹的zf收入在過去15年增長了不下10倍,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卻只增加了3倍。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則在今年初直陳,高地價和低利率成為國有部門兩大支柱,負利率等於向存款的老百姓徵收家庭儲蓄稅,或者說窮人貼補富人、貸款者。國有機構是銀行的主要貸款戶,另外一部分能貸到款的恰好是富裕階層和「成功人士」,普通百姓很難從銀行融資,從而令銀行在無意間扮演殺貧濟富的角色。中國地方zf普遍債臺高築,中國也剛剛對銀行進行了壓力測試,內容包括房地產價格下降60%的最差局面。Pettis稱,中國人行設定的存貸利率之間3.06個百分點的利息差,可以幫助銀行付清過去18個月房地產「熱潮」後的潛在壞賬。保持低利率美聯儲明日將開會討論如何重振經濟,外界估計它將再次下調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的評估。美國在未來一段時間維持0-0.25%的低利率,其實沒有任何懸念,因為低利率和低通脹目前無疑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維持低利率,有百利而無一害,何樂不為呢?雖然美國是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但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新興經濟體都缺乏完善的資本市場容納多餘資本,再加上資金避險的需求,讓美國國債依然炙手可熱。目前外國投資持有美國國債率正逼近50%,而中國是帶頭大哥,持有比例高達21.9%。可以享受低廉的資金的美國,也可以用低利率把強權實力轉換為國民福利。低利率可以降低國民購房負擔,可以刺激消費,可以夯實美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基礎,更何況是在別國提供的廉價資金之上。上週美聯儲gy剛剛暗示,通脹如此低,且鑒於復甦有可能失去動力,料此次仍將強調下行風險,暗示放鬆政策的傾向。而中國自2008年12月起就一直未調整過利率,雖然加息預期和猜測一度高企,但直至目前CPI超過一年期存款利率,中國人行仍未加息。而馬來西亞、韓國、印度尼西亞和中國臺灣地區已經提高過利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7月29日一份報告中提到,中國央行看起來仍沒有提高利率的想法。負利率當然讓中國人「不好受」,但對「劫掠」除了自我反省,也需反問:是誰在劫掠中國?日本對金融戰敗的自我反省是,無法突破的不公平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中國能否突破暫且不論,但對於負利率蠶食消費,中國是不是別無選擇呢?不一定。目前,人民幣升值外壓和熱錢躁動稍許削減,中國貨幣政策的弊端其實應該由財政政策大力補足,換言之,中國的投資財政應該堅定地轉向「民生財政」:讓利於民、提升福利、補貼消費。而已經在進行的改革,包括房地產和經濟結構調整,則一定要堅定進行。轉身之後往往不是馬上看到光明大道,而是常常要面對左右為難的窘境,中國的空中樓閣已經築起,自有住房比例高、房貸收入比高,意味著加息也將嚴重擠壓消費,提高供房者負擔。法國興業銀行預計,因為過於倚重出口和投資,中國消費對GDP比重將跌落到35%,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中的最低水平。12年前,中國的消費/GDP比重已達45%。消費如果不快速增長,那麼中國已深刻認識到的經濟失衡,可能進一步加深。四萬億有沒有拉動消費,該如何一步拉動消費,中國是時候進行更加嚴肅的思考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