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體火了,它把我們放在焦慮的火上煎烤;好像我們稍有懈怠,就落了隊,只能眼見著同齡人們一路高歌。

韓寒犀利反駁校正,也難掩大多數人輕易被撩起恐慌的事實。不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當下的生活感到滿意。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生活永遠在別處。這大概就是我們被動接受並施行著的價值觀——要不斷往前追趕,不敢停下腳步。

其實,真正可怕的不是價值觀本身,而是被所謂價值觀反噬的我們。

——就像現在,我們因為焦慮而擺出的這副「正在忙碌」且「一人多用」的樣子。上班路上要聽音頻、看新聞、聊微信,下班回家要社交、學習、刷視頻,就連等電梯等紅燈的時間裡都恨不得掏出手機多看幾眼Feed流。

是的,我們總想「多做點事情」,我們似乎失去了靜靜坐著什麼也不做的能力。

1、不允許無聊的我們

幾十年前,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表達過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擔心:「人們往往同時幹幾件事,看書,聽收音機,談話,抽煙,吃飯和喝酒……這種缺乏集中的想像特別表現在我們現在已經很難一個人安靜地坐著……不說話,不抽煙,不看書和不喝酒。」

的確,當我們什麼也不做的時候,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焦慮和恐慌。於是我們抗拒,我們不允許它發生。

究其根本,是我們對「什麼都不做」這種狀態下了太多有毒的定義。當社會大流無情拍打我們,而我們沒有自主選擇和思考的時候,無腦的等式就形成了。

「忙碌 = 努力 = 有價值/好/成功」

很多人抱有這樣的觀念:我必須好好工作,時刻處於繁忙的狀態纔是有價值的。

忙碌、快節奏塑造了一種積極上進甚至是城市精英的形象,以至於人們趨之若鶩。然而我們總是試圖包裝自己,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質。就好像迷醉於奢侈品的普通人,以為買了LV,自己就會發光。忙碌不是一種用於標榜自己的tag,而是自主選擇的生活方式。選擇忙碌,是為了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而不是為了看起來很勵志。

忙碌卻缺乏章法,只是做重複性的工作,實際上是在試圖以一種拚命努力的姿態,來掩蓋能力和思維上的缺失以及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於是你會發現,明明自己努力做好了一件事,卻在完成它的瞬間悵然若失。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喜歡努力的狀態,勝過追求目標本身。

「休息 = 無所事事 = 沒價值/不好/失敗」

另一方面,我們對「休息」這件事也存在曲解。焦慮過剩的時代,「勞逸結合」這個詞在逐漸失去說服力。許多人認為休息就是浪費時間,無所事事,是不好的。這其實是對休息時間中的自己缺乏認同。

我們情願設定一個很高的職業目標或者人生規劃,把努力、忙碌劃歸到好的一邊,而把它們的反面(休息)視為大敵——類似的二元對立觀念深入骨髓。我們把自己等同於思想、工作、關係,卻唯獨忽略了我們自己本身的體驗。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我」,是受外界的一切影響的「我」,包括金錢、名利、權勢、地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心等。而真實的自我,藏在潛意識深處,是我們真正的內在體驗

對於時間,我們大可不必那麼恐慌。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榨乾每一秒鐘的價值,甚至你可以說,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努力(如果你抱持著這樣的價值觀)。生命的意義在於活在當下,在於我們聆聽自己真實的聲音。

2、被放大的速度與效率

「做點什麼」似乎成了我們內心對自己一種要求;甚至,我們不只想要做點什麼,更想要「多」做點什麼。

在這個充滿了速度和效率的時代——學習要速成,愛情要速配,餐飲要速食,交通工具要速達,網路信息要速覽…… 我們想要的,恨不得馬上就要得到,否則就要焦慮、要恐慌。

不否認速度與效率的重要性,但它是一種手段和途徑,而不是我們追尋的終極目標。當我們被速度與效率的價值觀反噬,反而會變得盲目而無效。

例如,近些年,我們竭盡所能,不斷提升效率,富餘出大把的時間,現在,我們又花十倍百倍的精力想辦法去殺掉時間(互聯網上誕生了太多幫助人們Kill time的產品)——這種戰術實在屢見不鮮。我不禁想到了赫拉利在《人類簡史》的一句話:很多時候,人類為瞭解決一個問題,製造出了更多問題。

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愛一人;友人對坐無言,便可度過黃昏。而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是吃飯、看電影、互贈禮物……總之得有件事作為依託,絕不是相互陪著什麼也不做。 在這個時代,「不做什麼」比「做點什麼」更讓人感到無所適從。

效率在奔走,我們卻在嘶吼。效率讓我們感到快捷便利,卻也讓我們嘗到了更多的盲目和恐懼。其實,我們並沒有追上了效率,我們正在被效率追趕。

於是又回到那句話,我們總是試圖包裝自己,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質。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在選擇價值觀,而是價值觀在塑造我們。我們今天交的焦慮稅,是無腦認同進的水。其實,無論是努力,還是效率,都是一種方式,而不是絕對真理。時代有主流,但每個個體都有自己選擇的自由。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形成對自我體驗的認同,這樣纔不至於在紛亂的時代裏做那隻無頭蒼蠅,被節奏帶著走。

---END---

如果你有故事,我有酒。

公眾號後臺等你來聊。

搜索公眾號EmpowerMe(ID:EmpowerMe2018)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