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几天才刚读完他的《飘窗》,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就著他的《钟鼓楼》与《飘窗》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刘心武在十年动乱后所写的《班主任》在当时是具有很强的开拓性与创造性,并在当时影响颇深。但就文学性和艺术性来说,《班主任》还是过于粗糙。

但他的传统文化修养极高,红学研究广为人知。这也就造就了他作品的写作风格。

刘心武真正的水平体现在了京味儿叙事上,加之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修养与研究,所以他的作品上有很强的传统文学色彩,就如《钟鼓楼》,一场诸事不顺又十分巧合的京味儿婚礼,通过平常的叙事描绘了一幅属于底层劳动人民的清明上河图。

《钟鼓楼》中,他将所有的人与事儿,所有的意外都糅合在一起,比如书中所写到的婚礼,但围绕著这场婚礼,街坊四邻的各种故事,由故事产生的意外与巧合都发生在了这场婚礼之上。

这与明清时期的文学有著一定的相似度。

这个特点也与去年的电影《无名之辈》相似,众多意外与巧合杂合在一起,最终在一个大场面进行大决战解决。但《钟鼓楼》却是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局,把矛盾与冲突渲染到顶峰,但却没把问题解决,只说钟鼓楼依旧在那儿,等待下一分下一秒。

《飘窗》作为他最新的长篇小说也类似于这样的风格,将一条三不管大街上形形色色的故事写了出来,但各个人物之间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像一幅清明上河图(书中常写到主人公薛去疾坐在飘窗前,端详著这条大街上的清明上河图)。只是这部小说更有戏剧性,薛去疾作为「有恩于」庞奇的人,却被庞奇的归来而杀死。

此外,他的作品十分规整,把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逻辑思想,匪夷所思的行为全都给出了非常详实的解释,让读者不用猜就能了解人物的心理,实属规整。

他的书值得对于想开阔眼界,了解人物心理的读者阅读。


刘心武是「伤痕武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班主任》、《钟鼓楼》和《风过耳》等。其中《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刘心武的小说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爱。

刘心武的小说有一个缺陷,就是文本思想大于形象,只是大胆地面对现实,说真话,少了文学的美感与艺术形式的多样。

我是「每天读宋诗」,期待你的关注和批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